驚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驚風(infantile convulsion),以急性發作性頻繁的四肢抽搐眼球上翻、斜視牙關緊閉、痰壅氣促,伴有暫時意識不清為臨床特徵的兒科急證。多由高熱或驚嚇所引起。又稱急驚風。相當於西醫的驚厥。可見於任何季節,多見1~5歲的嬰幼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常有陽性家族史。中醫文獻中,以驚風為兒科四大證(麻疹天花、驚風、疳積)之一,如《幼科釋迷》說:「小兒之病,最重惟驚。」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說:「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發搐也。」《醫學正傳》也說:「蓋熱盛則生痰,痰盛則生風,偶因驚而發也。」皆明確指出驚風主要是高熱所致。高熱解除,驚厥即可停止,神志亦即恢復正常。

敗血症疫毒痢(中毒性痢疾)、暑濕(B型肝炎)、中毒性肺炎破傷風等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高熱驚厥,不得視作驚風。如《幼幼集成》說:「凡疫癘流行之時,小兒作熱,即是時疫(具有流行性的急性熱性傳染病)。乍有眼目上竄,角弓反張,手足搐掣,不可誤認驚風,但以時疫治之自愈。」

另有一種慢驚風,見於吐瀉或大病久病之後,多為稟賦不足、體質孱弱的小兒。以精神萎靡、睡中露睛、手足搐搦、震顫、緩慢無力為特徵,與急驚風相比,有虛實寒熱的不同,宜注意鑒別。

病因病機

小兒為稚陽之體,脾常不足,肝常有餘外感風寒風熱諸邪,熱變最速,化火生風,煉液成痰,閉塞清竅,而神昏抽搐之證遂作。亦有因積滯在里,生熱生痰,復感外邪而致病者。因暴受驚恐而抽搐者,多不發熱,唯驚惕不安,肢端發涼,睡中驚啼而已。慢驚風則多由脾胃虛寒,土敗木賊,或津血虧損,筋脈失養而致。

辨治

急驚風古有「熱、痰、風、驚」四證及「反、引、竄、視、搦、搐、掣、顫」八候之說。實則發病的關鍵在熱,熱退則痰定、風熄、驚止,八候則指驚風的不同症状表現而已。總之,表閉宜祛邪開閉,里熱清熱瀉火,而化痰熄風止痙治法隨證而施。臨床常見以下證型:①風熱。證見驚惕抽搐,發熱,身有微汗,口渴,咽紅咽痛煩躁不安舌質紅、苔薄白微黃而干,指紋紫紅色。宜清熱熄風止痙,常用羚羊鉤藤湯加減,初起表閉無汗者,合蔥豉湯。此型臨床最為多見。②暑風。夏季吸受暑熱之氣,證見抽搐,壯熱,汗出,嗜睡,渴喜冷飲,舌紅而干,脈洪大。治宜清熱瀉火,常用白虎湯加味。初起表閉無汗者,可用新加香薷飲六一散。若見舌絳昏迷,抽搐,是暑熱入營,治宜清營瀉熱,常用清營湯合安宮牛黃丸。③積滯。飲食不節,或進食不潔之物,證見噁心嘔吐納呆腹脹大便乾結,煩躁不安,身熱,驚厥,痰多舌苔黃膩,指紋紫滯。治宜清熱導滯,常用枳實導滯丸加減。嘔吐不止者先予玉樞丹。④驚恐。猝受驚恐,心神不安,引動肝風,證見驚啼不已,震顫,抽搐,不能安睡,可以無發熱,面唇發青,指涼,指紋黯滯。治宜安神定驚,常用琥珀抱龍丸

急驚風高熱昏迷抽搐,有條件者可使用醒腦靜清開靈注射液。針灸以清熱熄風止痙為原則,常用穴位有人中、中沖湧泉合谷太沖曲池等,取效較捷。

慢驚風的治療,以扶正為主。常見以下證型:①吐瀉亡陽。大吐大瀉之後,或苦寒攻下過劑,而致脾陽衰敗,土虛木賊,證見手足掣顫,昏睡露睛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甚則口鼻氣冷,痰聲漉漉出冷汗大便排出清冷稀水,舌質淡,指紋色淡,亟宜沖開寒痰,破陰返陽,常先用逐寒盪驚湯,繼進理中地黃湯。可配合艾灸關元氣海命門足三里脾俞穴位。②氣陰兩虧。大病久病之後,氣陰虧虛,氣失溫煦,筋脈失養,而見手足蠕動,或抽搐,兼見神情呆鈍,疲睏嗜睡,面色不華,身熱消瘦,大便乾結,舌干紅無苔,指紋淡紅,脈細數,治宜育陰熄風,用大定風珠加減。

驚風來勢突然,病情急重,但如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見效亦快,預後一般良好。慢驚風有關於兒童的稟賦與體質,長期高熱或大吐大下後,精氣虛損,脾陽衰敗,若非堅持較長時間的調補,則預後欠佳。

參看

關於「驚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