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
A+醫學百科 >> 平胃散 |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蒼朮五斤(9克) 厚朴(姜制)(6克) 陳皮(去白) (9克)各三斤兩 甘草(炙)(3克)三十兩
方歌: 平胃散是蒼朮朴 陳皮甘草四般藥
除濕散滿驅瘴嵐 調胃諸方從此擴
或合二陳或五苓 硝黃麥曲均堪著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棗能除瘧
又不換金正氣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組成和用法:蒼朮去粗皮,米泔浸,2400克 厚朴去粗皮,薑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1560克 甘草炒900克 共為細末,每次6克,入生薑二片、干棗二枚,水煎,去姜棗,食前空腹熱服。
目錄 |
藥效說明
功效:
適應症:
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噁心嘔吐,大便溏瀉,睏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禁忌:
脾虛無濕或陰虛之人,症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都禁用。
方義:
本方是燥濕祛痰,行氣健脾劑。蒼朮燥濕健脾為君藥,厚朴除濕散滿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為佐藥,甘草、姜、棗調和脾胃為使藥。大凡脾胃病變,只要屬於所謂脾胃濕滯,呈現胸腹脹滿、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膩主症的,都可用它來治療,所以古人說它是「治脾聖藥」。後世有許多健胃方劑,都是從它擴展演變而來。
說明
平胃散所治脾胃不和,是由痰濕留滯,困遏脾胃,或感受山嵐瘴氣,或水土不服所致。脾胃被困,則升運和降失常,諸症遂起。方中蒼朮苦辛溫燥,最善燥濕健脾,故重用為君。厚朴苦溫芳香,行氣散滿,助蒼朮除濕運脾,是為臣。陳皮理氣化滯,合厚朴以復脾胃之升降;炙草、姜、棗調補脾胃,和中氣以助運化,都是佐使。諸藥相配,共奏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用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潰瘍病及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均有一定療效。唯方中諸藥多苦辛溫燥,易耗陰血,故孕婦不宜。
適用病症
本方功專燥濕和胃,為治療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劑。許多調理脾胃的方劑,都是在此基礎上擴充而來。如本方加麥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暖腐吞酸,不思飲食。若大便秘結,可再加大黃、芒硝以通下導滯。本方加人蔘、茯苓,名「參苓平胃散」,治脾虛食滯,大便不實者;加黃連(薑汁炒)、木香,名「香連平胃散」,治食積化熱,腹痛泄瀉者。《局方》還有「不換金正氣散」,也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痛發熱,嘔吐泄瀉者。本方合二陳湯(見祛痰之劑)名「平陳湯」,治脾胃不和,濕痰停阻,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者。本方合五苓散(見祛濕之劑)煎服,名「胃苓湯」,治飲食停積,脾胃不和,浮腫泄瀉者。本方與小柴胡湯(見和解之劑)合方,名「柴平湯」(《景岳全書》),功能和解少陽,燥濕健脾,治濕瘧脈濡,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者。
「平陳散」(《症因脈治》),是本方加入祛痰化濕的二陳湯(夏、陳、苓、草)而成。適用於脾胃運化不食,濕痰內阻,胸膈痞悶,或有嘔吐泄瀉,症情較平胃散症為重。
「胃苓湯」(《丹溪心法》),是本方加入滲濕利尿的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而成。適用於停飲夾食,脾胃不和,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或有浮腫等症。
「柴平湯」(《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引《宦邸便方》),是本方
合小柴胡湯而成。適用於瘧疾,脾胃濕盛而脘膈悶脹。
「不換金正氣散」,又名「藿香平胃散」(《局方》),是本方加入芳香化濁、燥濕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而成。適用於感受不正之氣,脾胃食滯,腹痛嘔吐,舌苔白膩等症。
此外,本方加麥芽(12克)、神曲(9克)叫做「加味平胃散」(《醫方集解》),功能治療脾胃濕滯,宿食不消,吞酸噯腐,不思飲食,如積滯較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黃(6克)、芒硝(9克)。方歌「硝黃麥曲均堪著」,即指此而言。
基本信息
【來源】《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異名】受拜平胃散(《雜類名方》)、節金飲子(《普濟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組成】蒼朮120克(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 厚朴90克(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陳橘皮60克(洗令淨,焙乾) 甘草30克(炙黃)
【用法】上藥四味,搗羅為散。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薑2片,大棗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困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噁心,噯氣吞酸,常多泄瀉,肢體沉重、怠惰嗜臥,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方論】方中重用蒼朮燥濕運脾為君;厚朴行氣化濕,消脹除滿為臣;陳皮行氣化滯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成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平胃散
【藥物組成】蒼朮、厚朴、陳皮、炙甘草、香附、炒梔、半夏。
【處方來源】《嵩崖尊生》卷九。
關於「平胃散」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