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下劑
A+醫學百科 >> 瀉下劑 |
瀉下劑(prescriptions for purga tion),以瀉下藥為主組成的方劑的統稱。有瀉熱通便、攻逐冷積、潤腸通便等作用。主治里實便秘證。
目錄 |
分類和適應證
便秘系實邪停留大腸,腑氣不通,濁氣不降,使大便乾燥,排便困難,並見脘腹痞滿脹痛,不思飲食,舌苔厚等屬里實證。里實便秘多因熱結、寒凝、津虧等引起,故瀉下劑可分為寒下劑、溫下劑、潤下劑3類,分別適用於熱結便秘里實證、寒積便秘里實證、陰傷津虧血虛腸燥便秘證。
使用注意事項
瀉下劑專治里實便秘。若表證未解,里實未成者,不可用瀉下劑;若表證未解,里實已成,則需要權衡輕重,或先解表,後治里,或表裡雙解,以免表邪內陷。瀉下劑除潤下劑外,均較峻烈,有的還有毒副作用,故年老體弱、孕婦、產後、久病體虛、津傷陰虧、血虛者均應慎用,必要時可根據病情及體質的不同,或先予攻下,後顧其虛,或攻補兼施,虛實兼顧。瀉下劑易傷胃氣,奏效即止,不可過服。凡重症、急症而必須急下者,可加大劑量煎成湯劑服用;若病情較緩,只需緩下者,藥量不宜過大,可製成丸劑服用。服藥期間忌食油膩辛辣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傷胃氣。
常用瀉下劑
方名 | 來源 | 組成 | 功效 | 主治 |
大承氣湯 | 《傷寒論》 | 生大黃 枳實 厚朴 芒硝 | 峻下熱結 | 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苔黃燥起刺,脈沉實;熱結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脈滑實;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瘡瘍,皮膚病,急腹,證屬里熱實證者 |
小承氣湯 | 《傷寒論》 | 大黃 厚朴 枳實 | 輕下熱結 | 陽明腑實證,譫語,潮熱,大便秘結,舌苔老黃,脈滑疾;痢疾初起,腹中脹痛,或脘腹脹滿,里急後重者;飲食停滯,食厥,胃痛嘔吐 |
調胃承氣湯 | 《傷寒論》 | 大黃 甘草 芒硝 | 緩下熱結 | 陽明病胃腸燥熱,大便不通,口渴心煩,蒸蒸發熱或腹中脹滿或為譫語,舌苔正黃,脈滑實;胃腸熱盛,發斑吐衄,口齒咽喉腫痛 |
增液承氣湯 | 《溫病條辨》 | 玄參 麥冬 細生地 大黃 芒硝 | 滋陰增液,泄熱通便 | 陽明溫病,熱結陰虧,燥屎不行,下之不能 |
新加黃龍湯 | 《溫病條辨》 | 細生地 生甘草 人蔘 生大黃 芒硝 玄參 麥冬 當歸 海參 薑汁 | 滋陰益氣,下結泄熱 | 熱結里實,氣陰不足,大便秘結,腹脹而硬,神疲少氣,口乾咽燥,舌苔焦黃或焦黑燥烈 |
青麟丸 | 《邵氏經驗良方》 | 大黃 鮮側柏葉 綠豆芽 黃豆芽 槐枝 桑葉 桃葉 柳葉 車前 鮮茴香 陳皮 薄荷 銀花 蘇葉 冬術 艾葉 半夏 厚朴 黃芩 香附 砂仁 甘草 澤瀉 豬苓 牛乳 蘇葉 梨汁 薑汁 童便 陳酒和丸 | 清腑緩下 | 熱秘治後,便通而不爽 |
當歸龍薈丸 | 《宣明論方》(原名龍腦丸) | 當歸 龍膽草 梔子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 青黛 蘆薈 木香 麝香 | 瀉肝清火通腑 | 肝膽火盛,頭痛面赤,狂躁易怒、眩暈耳鳴,甚或抽搐,大便秘結,尿赤,脈弦實者 |
白虎承氣湯 | 《重訂通俗傷寒論》 |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大黃 芒硝 | 清下腑結 | 感受疫邪,氣營兩燔,大便秘結 |
大黃甘草湯 | 《金匱要略》 | 大黃甘草 | 瀉熱通便,和胃止嘔 | 胃腸實熱,食已即吐,大便秘結 |
厚朴湯 | 《蘇沈良方》 | 高良姜 厚朴 朴硝 大黃 檳榔 枳實 | 行氣破滯,瀉下通便 | 外感暑濕穢濁之氣所致乾霍亂,欲吐不得,欲瀉不出 |
加減承氣湯 | (驗方) | 大黃 風化硝 枳實 礞石 皂角 豬膽汁 醋 | 蕩滌穢濁,清泄胃腸實火 | 陽明熱盛狂證,便秘,舌苔黃糙,脈實大者 |
一捻金 | 《古今醫鑒》 | 大黃 黑丑 白丑 人蔘 檳榔 | 開結通便 | 穢熱郁結腸胃,小兒不乳,腹脹大便不通 |
大黃硝石湯 | 《金匱要略》 | 大黃 黃柏 硝石 梔子 | 瀉熱去實,急下存陰 | 陽黃病,陽明熱盛,灼傷津液,積滯成實,大便不通 |
涼膈散 | 《和劑局方》 | 川大黃 朴硝 甘草 薄荷 山梔子仁 黃芩 連翹 | 瀉火通便,清上泄下 | 上中二焦,胸膈熱聚,身熱口渴,面赤唇熱,胸膈煩熱;或口舌生瘡,咽痛吐衄,便秘溲赤 |
更衣丸 |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 蘆薈 硃砂 | 清肝通便 | 熱結便秘,郁怒傷肝,易怒便赤,煩躁失眠,便秘不通 |
參看
出自A+醫學百科 「瀉下劑」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B3%BB%E4%B8%8B%E5%89%82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瀉下劑」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