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
A+醫學百科 >> 艾葉 |
【草藥名】: 艾葉其他名稱:艾 冰台 艾蒿 醫草 灸草 蘄艾 黃草 家艾 甜艾 草蓬 艾蓬 狼尾蒿子 香艾 野蓮頭 阿及艾 陳艾 灰草
【英 文 名】Argy Wormwood Leaf
【拉 丁 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內容介紹】:
艾葉 (《本草經集注》)
目錄 |
來源
為菊科植物艾的乾燥葉。
植物形態
艾(《詩經》),又名:冰台(《爾稚》),艾蒿(《爾雅》郭璞注),醫草(《別錄》),灸草(《埤雅》),蘄艾(《蘄艾傳》),黃草(《綱目》),家艾(《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
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並密布腺點,下麵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分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花序總狀,頂生,由多數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餘朵;雌花不甚發育,長約1厘米,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藥,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長圓形。
花期7~10月。
生長於路旁、草地、荒野等處。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艾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同屬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葉1~2回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鋸齒,葉上面無腺點,近禿淨,下面被白色絲狀毛;上部葉近乎無柄,裂片狹窄如線.花期9~10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其葉亦可作艾葉用。
採集
春、夏二季,花未開、葉茂盛時採摘,晒乾或陰乾。
藥材
乾燥的葉片,多皺縮破碎,有短柄.葉片略呈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
上麵灰綠色,生有軟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
質柔軟。
氣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麵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
化學成分
含揮髮油,油中主要為Ⅰ,8-桉葉精、α-側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炮製
艾葉:揀去雜質,去梗,篩去灰屑。
艾絨:取晒乾淨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
艾炭:取淨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洒,拌勻後過鐵絲篩,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燃,三日後貯存。
(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義》:干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②《綱目》: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
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
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干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
洪氏《容齋隨筆》雲,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性味
苦辛,溫。
①《別錄》:味苦,微溫,無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熱。
③《綱目》:苦而辛,生溫,熟熱。
歸經
入脾、肝、腎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腎、肺三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用主治
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①《別錄》:主灸百病。
②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
汁又殺蛔蟲。
苦酒煎葉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
長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⑦《珍珠囊》:溫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⑾《本草正》:辟風寒涅,瘴瘧。
治產後驚風,小兒臍瘡。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
外用: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宜忌
①《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
②《本草備要》:血熱為病者禁用。
③《本經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選方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
(《補缺肘後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
(《衛生易簡方》) ③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二錢,辣蓼二錢,車前一兩六錢。
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
(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④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
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
(《聖濟總錄》香艾丸) ⑤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姜一兩(炮)。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世醫得效方》艾薑湯)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
(《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
(《聖惠方》) ⑧治糞後下血:艾葉、生薑。
煎濃汁,服三合。
(《千金方》) ⑨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乾薑一錢。
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服,空腹服,一日盡。
(《養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艾葉炭一兩,蒲黃、蒲公英各五錢。
每日劑,煎服二次。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並梗,酒煮一周時)六兩,白肅、蒼朮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晒乾炒),當歸身(酒炒)二兩,砂仁一兩。
共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
(《本草匯言》) ⑿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肘後方》) ⒀治產後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
(《楊誠經驗方》) ⒁治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
水一鍾,煎八分,臨臥溫服。
(《綱目》) ⒂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熏之。
(《仁齋直指方》) ⒃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二兩,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三上。
共研細末,用香油調膏,外敷。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肝炎取艾葉製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藥0.5克,每日肌注4毫升,總療程1~2個月。
治療期間同時給予保肝藥物。
治療123例,其中遷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癒28例,顯效6例,好轉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癒21例,顯效19例,好轉6例;肝硬化15例,顯效3例,好轉4例,無效8例。
總有效率92%。
②治療肺結核喘息症用10%艾葉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時服用。
臨床觀察37例,均同時內服異煙肼,3例並發肺原性心臟病的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時,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療,一般服艾葉液1~1.5月。
31例經過上述治療,氣短及咳嗽減輕,喘鳴消失,痰量顯著減少,肺部干、濕性羅音減少或消失;其餘6例療效較差或無效。
③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干艾1斤或鮮艾2斤,洗淨、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過濾,約得濾液3000毫升,加適量調味劑及防腐劑。
日服3次,每次~60毫升。
或製成注射劑,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
治療154例,近期控制6例,顯效21例,好轉81例,無效46例。
或用蒸餾法提取艾葉油,製成膠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4次口服,10天為一療程。
治療138例,一個療程總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顯效者佔46.37%。
還有每日用艾葉2兩(干品),紅糖5錢,加水煎成100毫升,分~4次服,1周為一療程。
治療484例,有效率76.1%。
④治療急性菌痢用20%艾葉煎劑,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觀察21例,均獲治癒,平均住院5.5天。
治療過程中同時補充維生素乙、丙,個別病例給予輸液。
⑤治療間日瘧取干艾葉0.5~1兩,切碎,用文火煎2小時左右,過濾,加糖,於發作前2小時頓服,連服2天。
經治療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內瘧原蟲陰轉率為56.2%.藥液須現制現用,每日用1兩的療效較好。
⑥治療鉤蚴皮炎 在局部鉤蚴感染24小時內,取直徑1.5厘米的艾絨卷,熏燙鉤蚴感染部。
治療106例,癢感消失者77例,仍有癢感者28例,奇癢者1例。
患者一般於晚間艾熏後,即癢止入睡,次晨癢感消失。
對照組60例未加治療,癢感持續時間短則3~4天,長則5~6天,少數皮炎進展為紅腫、水泡戒因抓破而潰爛。
治療組呼吸道症状(氣急、咳嗽)的出現率為1.88%,對照組為14%。
⑦治療婦女白帶取艾葉5%煎湯去渣,雞蛋2個放入湯內煮後吃蛋喝湯,連服5天。
治療12例,最短3天、最長10天即行脫落。
艾葉
艾葉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英)Argy Wormwood Leaf
別名 大艾葉、杜艾葉、萎蒿。
來源 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0.5~1.2m。莖直立,被白色細軟毛,上部分枝。葉互生,中下部葉片廣闊,3~5深裂或羽狀深裂,裂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上面散生白色腺點,疏生氈毛,下面密生白色氈毛。頭狀花序鐘形,長3~4mm,直徑2~2.5mm,幾無柄;總苞片4~5層,密被白色綿毛,邊緣膜質,外層披針形;雌花長約1mm;兩性花結實,長約2mm,紫褐色。瘦果橢圓形,無毛。花期7~10月。
生於荒地、林緣,有栽培。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各省區。
採制 夏季花未開時採收,除去雜質,晒乾。
性狀 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化學成分 含揮髮油,油中主要為Ⅰ,8-桉葉精、α-側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性味 性溫,味苦、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於小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血膚瘙癢。
【英文名】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別名】艾、艾蒿、家艾 大艾葉、杜艾葉、萎蒿。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乾燥葉。夏季花未開時採摘,除去雜質,晒乾。
【製法】 醋艾炭(艾葉炭):取淨艾葉,在鍋內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噴米醋,拌勻後取出稍篩;也可噴洒清水撲滅火星,取出晾乾,防止復燃。每100kg艾葉,用醋15kg。
【性狀】本品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鑒別】本品粉末綠褐色。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字形毛,頂端細胞長而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細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胞,頂端細胞特長而扭曲,常斷落。腺毛表面觀鞋底形,由 4、6 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於葉肉細胞中。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於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出血。
【用法用量】 3 ~9g。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備註】
(1)本品搗爛如絨,製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
(2)口服大量艾葉製劑後,約半小時即出現中毒症状:喉干口渴,胃腸不適,噁心,嘔吐,繼而全身無力,頭暈耳鳴,四肢震顫乃至痙攣(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興奮引起),痙攣發作後全身肌肉弛緩,缺乏張力,甚至癱瘓。由於神經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出血,孕婦甚至流產。亦可引起肝細胞代謝障礙,而致中毒性黃疸和肝炎。由於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痊癒後亦常有健忘,幻覺等後遺症。慢性中毒者則有感覺過敏、共濟失調、幻想、神經炎、癲癇樣痙攣等症状出現。
(3)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腸道,用骨炭粉吸收,並置病人於安靜及光線較暗之房內,避免外來刺激,給予鎮靜劑,保護肝臟機能,以及其他一般內科常規對症治療。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艾葉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乾燥葉。
【植物形態】艾(《詩經》),又名:冰台(《爾稚》),艾蒿(《爾雅》郭璞注),醫草(《別錄》),灸草(《埤雅》),蘄艾(《蘄艾傳》),黃草(《綱目》),家艾(《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並密布腺點,下麵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分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序總狀,頂生,由多數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餘朵;雌花不甚發育,長約1厘米,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藥,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長圓形。花期7~10月。
生長於路旁、草地、荒野等處。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艾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同屬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葉1~2回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鋸齒,葉上面無腺點,近禿淨,下面被白色絲狀毛;上部葉近乎無柄,裂片狹窄如線.花期9~10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其葉亦可作艾葉用。
【採集】春、夏二季,花未開、葉茂盛時採摘,晒乾或陰乾。
【藥材】乾燥的葉片,多皺縮破碎,有短柄.葉片略呈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麵灰綠色,生有軟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麵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
【化學成分】含揮髮油,油中主要為Ⅰ,8-桉葉精、α-側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炮製】艾葉:揀去雜質,去梗,篩去灰屑。艾絨:取晒乾淨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艾炭:取淨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洒,拌勻後過鐵絲篩,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燃,三日後貯存。(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義》:"干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②《綱目》:"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干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雲,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性味】苦辛,溫。
①《別錄》:"味苦,微溫,無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熱。"
③《綱目》:"苦而辛,生溫,熟熱。"
【歸經】入脾、肝、腎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腎、肺三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用主治】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①《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⑥《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並帶下。"
⑦《珍珠囊》:"溫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⑾《本草正》:"辟風寒涅,瘴瘧。"
⑿《本草再新》:"調經開郁,理氣行血。治產後驚風,小兒臍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外用: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宜忌】陰虛血熱者慎用。
①《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
②《本草備要》:"血熱為病者禁用。"
③《本經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選方】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補缺肘後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衛生易簡方》)
③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二錢,辣蓼二錢,車前一兩六錢。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④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聖濟總錄》香艾丸)
⑤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姜一兩(炮)。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世醫得效方》艾薑湯)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聖惠方》)
⑧治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⑨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乾薑一錢。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服,空腹服,一日盡。(《養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艾葉炭一兩,蒲黃、蒲公英各五錢。每日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並梗,酒煮一周時)六兩,白肅、蒼朮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晒乾炒),當歸身(酒炒)二兩,砂仁一兩。共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⑿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肘後方》)
⒀治產後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楊誠經驗方》)
⒁治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鍾,煎八分,臨臥溫服。(《綱目》)
⒂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熏之。(《仁齋直指方》)
⒃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二兩,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三上。(許國楨《御藥院方》)
⒃治濕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共研細末,用香油調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肝炎
取艾葉製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藥0.5克,每日肌注4毫升,總療程1~2個月。治療期間同時給予保肝藥物。治療123例,其中遷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癒28例,顯效6例,好轉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癒21例,顯效19例,好轉6例;肝硬化15例,顯效3例,好轉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2%。
②治療肺結核喘息症
用10%艾葉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時服用。臨床觀察37例,均同時內服異煙肼,3例並發肺原性心臟病的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時,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療,一般服艾葉液1~1.5月。31例經過上述治療,氣短及咳嗽減輕,喘鳴消失,痰量顯著減少,肺部干、濕性羅音減少或消失;其餘6例療效較差或無效。經驗證明,以對肺部無嚴重纖維增生或肺氣種存在者效果較佳。
③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干艾1斤或鮮艾2斤,洗淨、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過濾,約得濾液3000毫升,加適量調味劑及防腐劑。日服3次,每次~60毫升。或製成注射劑,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治療154例,近期控制6例,顯效21例,好轉81例,無效46例。或用蒸餾法提取艾葉油,製成膠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4次口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138例,一個療程總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顯效者佔46.37%。還有每日用艾葉2兩(干品),紅糖5錢,加水煎成100毫升,分~4次服,1周為一療程。治療484例,有效率76.1%。
④治療急性菌痢
用20%艾葉煎劑,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觀察21例,均獲治癒,平均住院5.5天。治療過程中同時補充維生素乙、丙,個別病例給予輸液。
⑤治療間日瘧
取干艾葉0.5~1兩,切碎,用文火煎2小時左右,過濾,加糖,於發作前2小時頓服,連服2天。經治療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內瘧原蟲陰轉率為56.2%.藥液須現制現用,每日用1兩的療效較好。
⑥治療鉤蚴皮炎
在局部鉤蚴感染24小時內,取直徑1.5厘米的艾絨卷,熏燙鉤蚴感染部。對於皮疹多而範圍廣的皮炎,將患部皮膚分區逐一熏燙5分鐘。治療106例,癢感消失者77例,仍有癢感者28例,奇癢者1例。患者一般於晚間艾熏後,即癢止入睡,次晨癢感消失。對照組60例未加治療,癢感持續時間短則3~4天,長則5~6天,少數皮炎進展為紅腫、水泡戒因抓破而潰爛。治療組呼吸道症状(氣急、咳嗽)的出現率為1.88%,對照組為14%。
⑦治療婦女白帶
取艾葉5%煎湯去渣,雞蛋2個放入湯內煮後吃蛋喝湯,連服5天。
⑧治療尋常疣
采鮮艾葉擦拭局部,每日數次,至疣自行脫落為止。治療12例,最短3天、最長10天即行脫落。
【藥典質量標準】
拼音名:Aiye
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書頁號:2005年版一部-61
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乾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
摘,除去雜質,晒乾。
【性狀】 本品多皺縮、破碎, 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
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
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
味苦。
【鑒別】 本品粉末綠褐色。 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形毛,頂端細胞長而
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細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胞,頂端細胞
特長而扭曲,常斷落。腺毛表面觀鞋底形,由 4、6 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
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於葉肉細胞中。
【炮製】 艾葉 除去雜質及梗,篩去灰屑。
醋艾炭 取淨艾葉,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噴醋,炒干。
每100kg艾葉,用醋15kg。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 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於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
不孕,吐血, 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
血。用於虛寒性出血。
【用法與用量】 3 ~9g。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參看
關於「艾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