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膀胱炎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細菌感染。前者指膀胱結核而言。非特異性膀胱炎大腸桿菌、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糞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其臨床表現有急性與慢性兩種,主要抗感染治療。

目錄

病因及感染途徑

誘發因素:所有可破壞膀胱粘膜正常抗菌能力、改變膀胱壁正常組織結構及適合於細菌滯留、生長和繁殖的一切因素均可誘發膀胱炎的發生。感染途徑:

上行性感染:細菌經尿道進入膀胱,這一感染途徑最為常見。

下行性感染:繼發於腎臟的感染,細菌隨尿液經輸尿管進入膀胱。

局部直接感染:膀胱造瘺後與外界皮膚直接相通,膀胱陰道瘺膀胱直腸瘺時,細菌經瘺管直接侵入膀胱引起感染。 

分類

膀胱炎的病因較多,有細菌感染導致,也有非病原微生物導致的膀胱炎。

1.間質性膀胱炎(Hunner潰瘍)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膀胱炎。其主要症状嚴重尿頻、尿急、下腹痛、排尿痛、血尿等。多見於女病人。膀胱鏡檢查發現膀胱容量減少,在膀胱底部或三角區有粘膜下出血。初次檢查時不易發現,而在排出膀胱內液體再行充盈時才能看到。亦可在膀胱頂部見到絨毛狀充血,範圍約有1~1.5cm直徑,其中心部位呈黃色。組織學上除可觀察到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膀胱炎,有顯著的肥大細胞浸潤外,尚有神經周圍的慢性炎性浸潤。本病的病因不明,既無細菌感染亦無病毒真菌可見。有人在本病病人血內查到間質性膀胱炎的抗體,而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病。亦有人認為本病與慢性肉芽腫病有關,或認為本病為一種神經性病變。

本病用抗菌藥物無效,將膀胱在全麻下進行過度膨脹可取得暫時的症状緩解。其他治療如安靜劑、抗組胺藥物、肝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直接膀胱內作硝酸銀燒灼等療效不佳。

2.濾泡性膀胱炎(follicularcystitis)本病常見於慢性尿路感染膀胱鏡可觀察到小的灰黃色隆起結節,常被炎性粘膜包圍,但有時在結節間亦可看到正常粘膜。病變常見於膀胱三角區或膀胱底部。顯微鏡檢發現在粘膜固有層內有淋巴細胞濾泡組成的結節,需與腫瘤作鑒別。治療是控制感染,對症處理。

3.腺性膀胱炎(glandular cyslitis)膀胱粘膜水腫,其中有腺樣結構增生,並有許多炎症細胞浸潤。患者以中年女性為多見。治療應用抗菌藥物,並需去除發病因素。

4.氣性膀胱炎(emphysematous cystitis)少見。常在糖尿病患者發生。由於在膀胱壁內葡萄糖細菌(變形桿菌)侵入後而有發酵導致粘膜的氣性外形。抗菌藥物治療後氣體即消失。

5.壞疽性膀胱炎(gangrenous cystitis)這是膀胱損傷的一少見結果。嚴重感染時可見膀胱壁膿腫壞死。有的病人在整個膀胱壁有壞疽性改變,需作恥骨上膀修造瘺和抗菌藥物沖洗。

6.結痂性膀胱炎(incrusted cystitis)常見於女病人。這是由於有尿素分解細菌感染,使尿液變成鹼性,從而促使尿液內無機鹽沉澱於膀胱底部,呈片狀、黃白色、堅硬扁平或略隆起的病變而被炎性粘膜所包圍。當沉澱的物質被揭去時,下面的粘膜極易出血。酸化尿液與控制感染後沉澱物常消失。可用氟啶酸氟哌酸、吡葉酸等治療。

7.化學性膀胱炎(chemical cystitis)靜脈注射環磷酸胺可使該藥物代謝產物在肝內形成從膀胱排出,刺激膀胱粘膜引起嚴重的膀胱炎。膀胱上皮發生潰瘍。在粘膜固有層的毛細血管擴張,因而發生出血。嚴重的可使膀胱粘膜固有層和肌肉纖維化變導致膀胱攣縮和膀胱輸尿管迴流。這種膀胱炎治療困難,有時需用膀胱擴大手術和輸尿管再植手術。

8.放射性膀胱炎(radiocystitis)膀胱接受放射線數月或數年,劑量超過40~65Gy(4000~6500rad)即可能出現放射性膀胱炎。血尿為其主要症状。病理改變類似環磷酸胺所致的膀胱炎。治療不滿意,與環磷酸胺膀胱炎相似。強的松維生素E、局部應用硝酸銀和福爾馬林以及電燒灼均無肯定療效。出血時雖用雙髂內動脈結紮亦不易奏效。 

病理改變

急性膀胱炎時,粘膜瀰漫性充血、水腫,呈深紅色。粘膜下層有多發性點狀出血或瘀血,偶見表淺潰瘍,表面有時附著膿液或壞死組織,肌層很少受侵犯,病變以膀胱三角區為最明顯。鏡下所見除粘膜水腫外,還有粘膜脫落,毛細血管明顯擴張,白細胞浸潤可延伸至肌層。

慢性膀胱炎粘膜蒼白、粗糙、增厚,表面有時有囊腫,膀胱容量由於粘膜固有層和肌層有廣泛纖維組織增生而降低。膀胱周圍纖維化是罕見的併發症,鏡下可見粘膜固有層和肌層有纖維組織母細胞、小圓形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臨床特點

1.急性膀胱炎:症状多較典型,一般診斷並不困難。根據尿頻、尿急和尿痛的病史,尿液常規檢查可見紅細胞膿細胞,尿細菌培養每毫升尿細菌計數超過10萬即可明確診斷。

2.慢性膀胱炎:多繼發於泌尿生殖系統的其它疾病,因此,診斷方面除全身一般檢查外,最重要的是查明致病菌的種類及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尋找引起感染持續或複發的原因。慢性非特異性膀胱炎須與特異性膀胱炎相鑒別,如結核性膀胱炎間質性膀胱炎,以及滴蟲性、黴菌性膀胱炎等。  

久治不愈應做檢查

1.尿道口附近是否有感染病灶存在,如盆腔炎、宮頸炎、尿道旁腺炎、肛周炎前列腺炎等,找到病灶後應及時徹底治療。

2.做B超、腹平片、泌尿系統上行或下行造影、CT、膀胱鏡檢查等,看是否有尿路梗阻存在,如結石、腫瘤、膀胱頸狹窄、膀胱頸硬化、前列腺增生、尿道返流等。

3.經抗生素治療後療效仍不佳的患者,應對其他病原如支原體衣原體、黴菌等進行檢查,再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

4.有無全身性疾病存在,如糖尿病、結核病、重症肝病、慢性腎臟疾病、慢性結腸炎、腫瘤、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等,如有以上疾病應同時給予治療。

5.盡量避免導尿、尿路器械性檢查,因為這些檢查容易造成感染。    

治療

臨床上膀胱炎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相應地症状表現也不相同,所以治療措施也不能千篇一律,盲目治療。根據疾病發病症狀相應需採取一般治療和特殊治療兩種措施,一般治療是基礎,特殊治療專門針對症状明顯的個例,具體而言:

1、急性膀胱炎患者需適當休息,多飲水以增加尿量,注意營養,忌食刺激性食物,熱水坐浴可減輕症状。膀胱刺激症状明顯的病人給予解痙藥物緩解症状。

2、根據尿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用藥劑量要足、時間要長,一般要應用至症状消退、尿常規正常後再繼續使用1至2周。治療過程中要經常進行尿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隨時調整對細菌敏感的抗菌藥物,以期早日達到徹底治好,以防複發。

3、對有明顯誘因的慢性膀胱炎,必須解除病因,否則,膀胱炎難以控制。

以上就是對症治療膀胱炎的相關介紹,患者朋友們可要牢牢掌握了啊,倡導科學治療的同時也要做好日常護理工作,爭取早日獲得痊癒。具體詳見相關詞條。  

護理要點

1、膀胱炎不僅是婦女常見病,男性也會出現膀胱炎,常因會陰部不潔淨,細菌由尿道逆行向上而發生感染,所以預防膀胱炎的關鍵是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衛生。

2、勤換內褲,常清洗。注意會陰部清潔,注意性交衛生。

3、每次排尿宜排盡,不讓膀胱有殘餘尿。每次性生活後宜排尿一次。

4、多飲水是治療膀胱炎的秘訣。

5、慢性病例要用足量的抗菌藥物,堅持治療4~6周。  

急性膀胱炎:膀胱粘膜充血、水腫、潰瘍和出血,以三角區最明顯。女性,尤以新婚和妊娠期常見。起病突然,尿、尿急及尿末痛,可有終末血尿,少數(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為全血尿;若全身症状明顯、腰痛、體溫升高,則表示已有腎盂腎炎或其他急性感染

慢性膀胱炎:由於長期反覆感染,可引起膀胱壁纖維化和膀胱容量縮小。症状與急性者相同,但較緩和。治療較困難,除急性膀胱炎內所介紹的外,應著重解除梗阻,消除原發病灶,用0.5%新黴素,0.5%沖洗膀胱。  

預防

清潔是最不能忽略的。每天在上床以前都要先洗澡,並且更換內褲,這是因為在每次排泄後,皮膚及內褲都會被大腸菌所污染。

一、不要用有香味的沐浴劑,因為這樣會使膀胱的內膜受到不必要的化學物刺激。

二、男女雙方性交前後都要徹底清洗乾淨。

三、性交前及性交後立刻將膀胱的尿液排清。

四、擁有多名性伴侶或剛更換性伴侶的人,患病率會較高,因此要加倍留意。

五、一般說女性不一會兒就想排尿是十分正常的,其實只要水分攝取增加,尿量必然增多,但是不太能長時間地忍尿,在感到尿急時,就應及時將尿液排出,不要等太多的時間。而每次排尿的時間都要記得留意已將尿液徹底排出。

六、多喝水,最好每天兩公升。

七、不要穿緊身的衣物、牛仔褲、T-back等等的衣物。

八、小心地使用避孕的方法,用子宮帽的女士會有較大的機會患有膀胱炎。

九、小心選用衛生紙,盡量不要用漂色的衛生紙。記得拭抹的動作是由由前到後的。

十、安坐在廁板上會比半蹲容易排清尿液。

十一、過度疲勞也是病發原因之一。  

常見的誤區

1.一有尿頻、尿急症状,馬上去藥店購買抗生素。須知,尿頻、尿急症状有時是精神性的,有些是膀胱功能不穩定,並非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最好能到醫院檢測確診,再對症下藥。

2.症状好轉就停藥。症状好轉不等於治癒,過早停藥常使殘存病原微生物死灰復燃,且抗藥性增加。在臨床上,對反覆發作的尿路感染常採用2種甚至2種以上的抗生素治療,症状緩解且連續3次尿檢正常才停藥(尿液是判斷何時停藥的重要指標)。

3.不願做尿液細菌培養。尿液細菌培養需要尿道口消毒,到醫院指定部門取專用培養瓶,培養時間通常要3天左右,確實有點麻煩。但是,在經驗用藥療效不佳時,尿液細菌培養能提供致病菌種類及相應的藥敏報告,指導臨床醫生選擇敏感藥物。

4、症状好轉就停藥。藥物治療膀胱炎時,症状好轉不等於治癒,過早停藥常使殘存病原微生物死灰復燃,且抗藥性增加。在臨床上,對反覆發作的尿路感染常採用2種甚至2種以上的抗生素治療,症状緩解且連續3次尿檢正常才停藥(尿液是判斷何時停藥的重要指標。  

參考

關於「膀胱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