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方 名:清胃散瀉火之劑)

總 結:胃火牙痛

編 號:013

組 成:升麻生地黃當歸川黃連牡丹皮石膏

主 治:

1.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熱

2.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頰腮腫痛

歸 經:此足陽明藥也。

方 義:

1.黃連瀉心火,亦瀉脾火,脾為心子,而與胃相表裡

2.當歸:和血,生地丹皮涼血,以養陰而退陽。

3.石膏:瀉陽明之大熱。

4.升麻:昇陽明之清陽,清升熱降,則腫消而痛止。  

目錄

清胃散1

【來源】《醫宗金鑒》卷五十一。

【組成】生地.丹皮 黃連 當歸 升麻 石膏(煅)

【用法】用燈心為引,水煎服。

【功用】清胃瀉火。

【主治】小兒熱蓄於胃,牙根腫如水泡,脹痛難忍,名曰重齦。  

清胃散2

【出處】《脾胃論》

【分類】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生地黃(6克)當歸身(6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升麻(9克)

【功效】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本方常用於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屬胃火上攻者。)

【用法】上藥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禁忌】牙痛屬風寒及腎虛火炎者不宜。

【方解】"本方證是由胃有積熱,循經上

【方論】方中黃連苦寒瀉火,以清胃中積熱;生地、丹皮滋陰涼血清熱;當歸養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為陽明引經之藥。五藥配合,共奏清胃涼血之功。  

清胃散3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人中白9克 青黛4.5克 白芷4.5克 杭芍4.5克 生石膏6克 冰片3克 牛黃1.5克 麝香0.3克

【用法】共為極細末,上患處。

【主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清胃散4

【組成】酒炒黃連、生地、當歸、丹皮、石膏、黑梔。

【來源】《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熱邪蘊隆於胃,牙根潰爛出血,唇口腫痛。  

清胃散5

[出處]:《蘭室秘藏

[組成]:生地黃,當歸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錢(9g),黃連六分,夏月倍之。(6g),升麻一錢(9g)。

[用法]:上藥為末,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頰腮腫痛;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

[方解]:本證為胃有積熱,熱循足陽明經脈上攻所致。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熱,唇舌頰腮腫痛,牙齦腐爛等,皆是火熱攻竄為害。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每致血分亦熱,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方用苦寒之黃連為君,直瀉胃府之火。升麻為臣,清熱解毒,升而能散,可宣達郁遏之伏火,有「火郁發之」之意,與黃連配伍,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胃熱則陰血亦必受損,故以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藥。當歸養血和血,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

醫方集解》載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強。

[運用]:

1、本方為治牙痛的常用方劑,凡胃熱證,或血熱火郁者均可使用。以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證治要點。惟牙痛屬風寒及腎虛火炎者不宜。

2、舌兼腸燥便秘者,可加大黃以導熱下行;口渴飲冷者,加重石膏用量,以清熱生津;胃火熾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導血熱下行。

3、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屬胃火上攻者,可用本方治療。

[附方]:

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又名瀉脾散)藿香葉七錢(5g),山梔仁一錢(3g),石膏五錢(5g),甘草三兩(9g),防風四兩,去蘆,切,焙(12g),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至二錢(3-6g),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

功用: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本方與清胃散同有清熱作用,瀉黃散瀉脾胃伏火,主治脾熱弄舌,口瘡口臭等;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熱牙痛,或牙宣出血,頰腮腫痛者。前者是清瀉與升發並用,兼顧脾胃;後者是以清胃涼血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為兩方同中之異。

關於「清胃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