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芥子
Bái Jiè Zǐ
白芥子
別名 辣菜子
功效作用 化痰逐飲;散結消腫。主咳喘痰多胸滿脅痛肢體麻木關節腫痛濕痰流注陰疽腫毒
英文名 White Mustard Seed
始載於 唐本草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胃經肺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藥材描述

藥名: 白芥子

拼音: BAI JIE ZI

拉丁: Semen Brassicae

別名: 辣菜子

藥用部位: 種子

產地: 安徽、河南(全國各地皆產,以河南、安徽產量最大。)

採收: 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將植株連根拔起,或將果實摘下即可。

加工: 晒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簸淨果殼、枝、葉等雜質。)

性味】辛,熱。

①《千金.食治》:"味辛,有毒。"

②《綱目》:"辛,熱,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無毒。"

【歸經】《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

功能: 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

主治: 用於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毒性: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整粒敷穴位

禁忌: 肺虛久咳及陰虛火旺者禁服。

藥材性狀: 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摺疊的子葉,有油性。無臭,味辛辣。黃芥子:較小,直徑1~2mm。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暗紅棕色。研碎後加水浸濕,則產生辛烈的特異臭氣。  

藥材來源

植物名:白芥
植物名:白芥

植物名: 白芥

拉丁: Brassica alba (L.) Boiss.

科名: 十字花科

屬名: 芸苔屬

形態描述: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較粗壯,高達1米,全體被稀疏粗毛。葉互生基部的葉具長柄,葉片寬大,倒卵形,長10~15厘米,最寬處達5厘米以上,琴狀深裂或近全裂,裂片5~7,先端大,向下漸小;莖上部的葉具短柄,葉片較小,裂片較細;近花序之葉常少裂。總狀花序頂生;小花梗長1厘米左右;花萼,綠色,直立;花冠黃色,長方卵形,基部有直立長爪;雄蕊6,4強;子房長方形,密被拉拉扯扯毛,花柱細長,柱頭小。長角果廣線形,長2~3厘米,密被粗白毛,著生種子部分常有淺度縊縮,先端有喙,喙部不生種子,光滑無毛。種子圓形,淡黃白色,直徑1.5~2毫米。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態環境: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植物名:

拉丁: Brassica juncea (L.) Czern.Et Coss.

科名: 十字花科

屬名: 芸苔屬

形態描述: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幼枝被微毛,老枝光滑,有時微被白粉。基生葉大,呈琴狀分裂,先端裂片特別長大,兩側裂片甚小;莖上的葉不分裂,披針形至線形。總狀花序多數,具成圓錐狀;花萼4,綠色;花瓣4,略向外展,呈十字形,鮮黃色;雄蕊6,4強;子房長圓形。長角果光滑無毛,無明顯的喙。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生態環境: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藥材飲片

飲片名: 白芥子

炮製方法: 芥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炒芥子:取淨芥子,照清炒法炒至深黃色有香辣氣。用時搗碎。【炮製】原藥簸淨雜質,置鍋內炒至深黃色,微有香味,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 呈類圓球形。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具細微的網紋,一端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種仁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辛辣。

炮製作用: 生用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  

鑒別——白芥子與黃芥子

白芥子
黃芥子

性狀

1.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摺疊的子葉,有油性。無臭,味辛辣。

2.黃芥子:較小,直徑1~2mm。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暗紅棕色。研碎後加水浸濕,則產生辛烈的特異臭氣。

本品橫切面

1.白芥子:種皮表皮為黏液細胞,有黏液質紋理;下皮為2列厚角細胞;柵狀細胞1 列,內壁及側壁增厚,外壁菲薄。內胚乳為1 列類方形細胞,含糊粉粒。子葉及胚根薄壁細胞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2.黃芥子:種皮表皮細胞切向延長;下皮為1 列菲薄的細胞。  

藥理

功能主治: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於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藥材:種子類圓球形,直徑1~1.6毫米,種皮深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紅棕色。用放大鏡觀察,種子表面現微細網狀紋理,種臍明顯,呈點狀。浸水中膨脹,除去種皮,可見子葉兩片,沿主脈處相重對摺,胚根位於2對摺子葉之間。乾燥品無臭,味初似油樣,後辛辣。粉碎濕潤後,發生特殊辛烈臭氣。以子粒飽滿、大小均勻、黃色或紅棕色者為佳。

化學成分】種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鹼、脂肪油、蛋白質、粘液質。酶解後所得揮髮油名芥子油,含有異硫氰酸的甲酯、異丙酯、烯丙酯、丁酯、仲丁酯、丁烯-3-酯、戊烯-4-酯、苯酯、苄酯、苯乙酯和3-甲硫基丙酯。脂肪油是多種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為芥酸、廿碳烯-11-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棕櫚酸、花生酸硬脂酸山嵛酸

【藥理作用】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無刺激作用,但遇水經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髮油,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於皮膚,有溫暖的感覺並使之發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後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劑(刺激性藥物使用於皮膚局部,其作用不僅限於用藥部位,並牽涉到其他部位,產生治療作用時,稱為抗刺激作用),治療神經痛風濕痛、胸膜炎扭傷等。使用前先用微溫的水濕潤,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應用時間不超過15~30分鐘,皮膚敏感者只能應用5~10分鐘。芥子粉用作調味劑,使唾液分泌澱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內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可用於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  

文獻摘錄

《名醫別錄》:味辛,溫,無毒。歸鼻。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服溫中,又白芥子,主射工及疰氣發無恆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醋和塗之,隨手驗也。

《本草拾遺》:主冷氣。子主上氣,發汗,胃膈痰冷,面目黃赤。

《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及麻痹,醋研傅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薑研,微暖,塗貼。心痛,酒醋服之。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子,主射工及疰氣,上氣發汗,胸膈痰冷,面黃。

《本草綱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故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痛消腫、辟惡之功。韓懋《醫通》:凡老人苦於痰氣喘嗽,胸滿懶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藥,反耗真氣。懋因人求治其親,靜中處三子養親治之,隨試隨效。蓋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紫而主氣,定喘止嗽蘿卜子白種者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破,看所主為君。每劑不過三、四錢,用生絹袋盛入,煮湯飲之,勿煎太過,則味苦辣。若大便素實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

《肘後方》言熱病人不可食胡芥,為其性暖也。

《本草經疏》:芥稟火金之氣以生,而白芥則又得金氣之勝,故味辛氣溫無毒。辛溫入肺而發散,故有溫中除冷,發汗澼邪,豁痰利氣之功。朱震亨云: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義爾。

簡誤:白芥子,味極辛,氣溫,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而肺經有熱,與夫陰火虛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其莖葉煮食,動風動氣,有瘡瘍痔疾便血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氣溫。無毒。善卻疰氣,最辟鬼邪。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辟。久瘧蒸成辟塊,須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達。故三子養親湯方中,加蘿卜子消食,蘇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

《本草乘雅》:顧食芥墮淚,望梅生津,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愧而汗發,慕而涎垂,此五液之自內至也。是以芥氣歸鼻,涕淚交注。經言清陽走上竅,濁陰歸下竅。芥則兩得之矣。主治證形,正諸陽之不走上竅,致濁陰之不歸下竅耳。

《藥性解》: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二經。主下氣,止翻胃,消瘧癖,辟鬼邪,驅疰氣,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其莖葉堪卻冷氣,能安五臟按:白芥子辛宜於肺,溫宜於胃,故復入之。氣虛及肺胃中有火者,咸禁食之。

《藥鑒》:味大辛,氣溫。善開滯消痰,療咳嗽喘急,反胃嘔吐,風毒流注,四肢疼痛,尤能祛辟冷氣,解肌發汗,消痰癖瘧痞,除脹滿極速。因其味厚氣輕,故開導雖速而不甚耗氣。既能除脅肋皮膜之痰,則他近處者不言可知。善調五臟,亦熨散惡氣,若腫毒乳癖痰核初起,研末用醋或水調傅甚效。

《本草備要》:宣,利氣豁痰。辛溫入肺。通行經絡,溫中開胃,發汗散寒,利氣豁痰,消腫止痛。痰行則腫消,氣行則痛止。為未醋調敷,消癰腫。治咳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諸病。痰阻氣滯。久嗽肺虛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達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義。韓矛三子養辛湯,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看病所主為君,治老人痰嗽喘滿懶食。煎湯不可過熟,熟則力減。

《本經逢原》: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達,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義也。辛能入肺,溫能散表,故有利氣豁痰,散痛消腫辟惡之功。昔有脅痛,諸治不效,因食芥齏而愈者,偶中散結開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氣,上氣發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雖日用常品,然多食則昏目動火,泄氣傷精。肺經有熱,虛火亢者切忌。陳年咸芥鹵治肺癰,吐盡臭痰穢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潰宜之。

《本草求真》:白芥子專入肺。氣味辛溫,書載能治脅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達,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義。蓋辛能入肺,溫能散表,痰在脅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溫以為搜剔,則內外宣通,而無阻隔窠囊留滯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癰毒腫痛,因於痰氣阻塞,法當用溫用散者,無不藉此以為宣通。韓氏用三子養親湯以治老人痰氣,蓋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看病所主為君。然此大辛大熱,中病即已。久服耗損真氣,令人眩暈損目,若肺熱陰虛火盛者忌之。

《得配本草》:辛,溫。入手太陰經氣分。通經絡,散水飲,除瘧癖,治喘嗽。痰在脅下皮里膜外,非此不達。炒研,蒸餅丸,治腹中冷氣;生研,水調貼足心,引毒歸下,令痘疹不入目。肺氣虛、胃中熱者,禁用。

《本經疏證》:白芥子布種於秋盡,采實於夏初,以生以長,咸在冬湊,而於夏秋反若無所與者,殊不知發生於冬,長養於春,皆其胚胎之際,而夏秋則其原始要終之會也。味之辛得於秋盡,氣之溫得於夏初,是辛感於水而生,溫孕於寒而育,溫不能離辛,辛不能離溫,則辛溫之用,皆萃於水矣。辛者所以通,溫者所以發,痰冷阻中,則氣難橫達而一於上行為上氣,氣難橫達,則痰冷益無所泄,而惟留於胸膈,於是礙脾之磨盪而黃髮於面,一溫而胸膈痰冷無不發越,一辛而氣機上逆無不宣通,皆由橫達之功,並非泄降之力,故後世稱其能除皮里膜外之痰,四支骨節之痛,亦為此耳。然得謂凡痰凡痛皆可治以是歟,蓋亦有界限矣。夫大則空虛,小則堅實,他物之恆情。惟白芥之莖小者反中空,大者中實,仍系一類二種可同為用,中空者象痰之逼窄氣道,中實者象痰之壅腫徑隧。是故用以治內,其證必兼上氣,用以治外,其證必兼腫痛,則凡痰在骨節及皮里膜外之候,必里有痰而外為腫痛已久而按之不空者,方與此宜,以是為其軫域可也。

《本草新編》:味辛,氣溫,無毒。入肝、脾、肺、胃、心與胞絡之經。能去冷氣,安五臟,逐膜膈之痰,辟鬼崇之氣,消癖化瘧,降息定喘,利竅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補能升,助諸補藥,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頻用半夏南星以耗氣,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無不消去,實勝於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爍陰,南星味重而損胃。獨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損肺、胃、肝、心、之氣,入於氣分而實宜,即用於血分而亦當者也。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須貝母,消胃之痰必須半夏也。而誰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統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處無不盡消,況且肺、胃淺近之間,豈有反不能消之理。試看瘧疾,正痰藏於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兩,炒為末,米飲為丸,一日服盡,而久瘧頓止,非消痰之明驗乎。瘧止之後,神氣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氣之明驗乎。故白芥子消痰,實勝於貝母、半夏,誰謂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謂白芥子雖消膜膈之痰,未必氣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藥而不耗氣者乎?曰:白芥子實不耗氣,能安五臟。耗氣則五臟不安矣,豈有五臟安而耗氣者乎。其餘消痰之藥,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總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臟也。此所以實勝於各消痰之藥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氣,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止可消膜膈之痰,而腎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補其腎,腎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消陰分痰,不消陽分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陰分、陽分痰,無不盡消,不必分陰陽也。但腎經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則盡消而無疑矣。

或問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覺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誰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氣,發明幾無遺議,但不知膜膈之痰在於何處?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雖痰分臟六腑,要皆存於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於胃脘中消之,豈各入五臟六腑而後消之乎。

《本草分經》:辛溫入肺。通行經絡,發汗散寒,溫中利氣,豁痰。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則力減。  

功效主治

溫中散寒,利氣豁痰,通經絡,消腫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陰疽,流痰,跌打損傷

①《別錄》:"主射工及注氣發無恆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酢和塗之。"

②陶弘景:"歸鼻。去一切邪惡疰氣,喉痹。"

③《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及麻痹,醋研敷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薑研微暖塗貼;心痛,酒醋服之。"

④《日用本草》:"研末水調塗頂囟,止衄血。"

⑤《綱目》:"溫中散寒,豁痰利竅。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風冷氣痛,口噤唇緊。消散癰腫、瘀血。"

⑥《分類草藥性》:"消腫毒,止血痢。"  

用法用量

煎服,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作發泡用。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走散,耗氣傷陰,久咳肺虛及陰虛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潰瘍出血者以及皮膚過敏者忌用。用量不宜過大。

①《綱目》:"多食昏目動火,泄氣傷精。"

②《得配本草》:"陰虛火盛,氣虛久嗽者忌用。"  

藥方選錄

①治感寒無汗:水調芥子末填臍內,以熱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簡便單方》)

②治上氣嘔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時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並治臍下絞痛。(《千金方》)

③治婦人中風,口噤、舌本縮:芥子一升,細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塗頷頰下。(《聖惠方》)

④治關節炎:芥末一兩,醋適量。將芥末先用少量開水濕潤,再加醋調成糊狀,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貼敷痛處。三小時後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貼一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⑤治陰證傷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調貼臍上。(《生生編》)

⑥治大人小兒癰腫:芥子末,湯和敷紙上貼之。(《千金方》)

⑦治腫及瘰癧:小芥子搗末,醋和作餅子,貼。數看,消即止,恐損肉。(《補缺肘後方》)

⑧治咽喉閉塞不通甚者:芥子三兩,搗,細羅為散,以水蜜調為膏,塗於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聖惠方》)

⑨治耳聾:芥子搗碎,以人乳和,綿裹內之。(《千金方》)

⑩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搽。(《孫天仁集效方》)  

現代藥理研究

1.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黃芥子苷遇水後經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髮油,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於皮膚,有溫暖的感覺並使之發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芥子粉使唾液分泌及澱粉酶活性增加;小劑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泌,大量應用可迅速引起嘔吐。

2. 白芥子有抗脂質過氧化作用。

3. 白芥子有祛痰作用。

4. 白芥子有調節血壓作用。家兔靜脈注射芥子生理鹽水浸出液,血壓先輕度上升,後則下降,呼吸增快。

5. 白芥子所含的異硫氰酸苄酯具有廣譜殺菌作用

6.《名醫別錄》白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乾燥成熱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後者習稱「黃芥子」。均系栽培。主產於安徽、河南、河化、山西、山東、四川等地。原植物溫暖濕潤氣候,較耐旱,喜陽光,以肥沃濕潤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忌貧瘠、低洼和積水環境。味辛,性溫。歸肺經。功效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臨床用名有(白)芥子、炒芥子。

7.藥方

【來源】外治方

【原料】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細辛各12克。

【製法】共研細末,每次取1/3藥末,加生薑汁調成稠膏(每次用鮮姜60克,浸泡後搗碎,擠汁),分攤在6塊邊長為5厘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藥膏直徑為3厘米)再取麝香0.3克(無麝香時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藥膏上,並貼在背部雙側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貼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從上午11時開時貼藥,至下午2~3時為止,如貼後局部有燒灼疼痛時,可提前取下),連貼3年為1療程。

【功效】據報導,治療支所管哮喘1000例,3年顯效率為60%,總有效率為98%。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胸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胸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胸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

【類別】偏方

參看

關於「白芥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