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皂莢 | 中藥圖典 |
皂莢 Zào Jiá |
|
---|---|
別名 | 雞棲子、皂角、大皂莢、長皂莢、懸刀、長皂角、大皂角、烏犀 |
功效作用 | 祛風痰,除濕毒,殺蟲。治中風口眼歪斜,頭風頭痛,咳嗽痰喘,腸風便血,下痢噤口,癰腫便毒,瘡癬疥癩。 |
英文名 | Chinese Honeylocust Fruit |
始載於 | 《神農本草經》 |
毒性 | 有毒 |
歸經 | 肺經、大腸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 |
皂莢 ,又名皂角樹,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生長旺盛,雌雄異株,雌樹結莢(皂角)能力強。皂莢果是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皂莢種子可消積化食開胃,並含有一種植物膠(瓜爾豆膠)是重要的戰略原料;皂莢刺(皂針)內含黃酮甙、酚類,胺基酸,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目錄 |
中藥名稱
【藥名】皂莢
【別名】雞棲子、皂角、大皂莢、長皂莢、懸刀、長皂角、大皂角、烏犀。
【漢語拼音】zao jia
【英文名】Chinese Honeylocust Fruit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editsia sinensis Lam.[G.horrida Willd.]
【歸經】肺;大腸經
【功效】祛痰止咳;開竅通閉;殺蟲散結
【科屬分類】豆科、皂莢屬。
【主治】痰咳喘滿;中風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語;癲癇;喉痹;二便不通;癰腫疥癬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溝旁、住宅附近。
【採收和儲藏】栽培5-6年後即結果,秋季果實成熟變黑時採摘,晒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以及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辛;咸;溫;有毒
【出處】《中華本草》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5-30m,樹榦皮灰黑色,淺縱裂,干及枝條常具刺,刺圓錐狀多分枝,粗而硬直,小枝灰綠色,皮孔顯著,冬芽常疊生,一回偶數羽狀複葉,有互生小葉3-7對,小葉長卵形,先端鈍圓,基部圓形,稍偏斜,薄革質,緣有細齒,背面中脈兩側及葉柄被白色短柔毛,雜性花,腋生,總狀花序,花梗密被絨毛,花萼鍾狀被絨毛,花黃白色,萼瓣均4數。莢果平直肥厚,長達10-20厘米,不扭曲,熟時黑色,被霜粉,花期5-6月,果熟9-10月。
產地習性
原產中國長江流域,分布極廣,自中國北部至南部及西南均有分布。多生於平原、山谷及丘陵地區。但在溫暖地區可分布在海拔1600米處。
生態習性
性喜光而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及深厚肥沃適當濕潤土壤,但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石灰質及鹽鹼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長。皂莢的生長速度慢但壽命很長,可達六七百年。屬於深根性樹種。需要6-8年的營養生長才能開花結果。但是其結實期可長達數百年。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園林用途
皂莢冠大蔭濃,壽命較長,非常適宜作庭蔭樹及四旁綠化樹種。另外、皂莢果實富含胰皂質,故可以煎汁代替肥皂使用;種子榨油可作潤滑劑及制肥皂,藥用有治癬及通便之功效;皂刺及莢果均可藥用;葉、莢煮水還可殺紅蜘蛛。皂莢木材堅硬,耐腐耐磨,但易開裂,而且新伐材有很濃郁的氣味,因此只可以做傢具,建築中的柱與樁,器物上的把與柄等。
同屬常見種
1.山皂莢(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其主要特徵為小枝灰綠色,無毛,分枝狀刺,但微壓扁,黑棕色。一回羽狀複葉,有小葉6-22枚,緣具細圓鋸齒。雌雄異株,莢果條形,紙質、棕黑色、扭曲,長達20-30厘米。
2.日本皂莢(G. japonica Miq.):近似山皂莢,與山皂莢的主要區別為本種小枝綠褐色至赤褐色。小葉較山皂莢明顯大而厚,新枝上葉多呈二回羽狀複葉,莢果長而扁圓平、扭曲、且有泡狀隆起。
3.豬牙皂(G. officinalis Hemsl):本種近似皂莢,干皮深灰黑色,縱裂較深,刺單一或分枝,呈圓錐狀,赤褐色,常見在老枝分叉處密集生長,小枝灰色,皮孔顯著,一回偶數羽狀複葉,有小葉6-16枚,緣具不規則細鋸齒,小葉柄深褐色密被絨毛。莢果兩型:小果鐮刀狀,肥厚無種子;大果扁平、直或略彎,有種子數粒。大、小果均具長喙。熟後紅棕色被霜粉。山東鄒城特產樹種,莢果入藥。
4.野皂莢(G. heterophylla Bunge):多為灌木,樹皮灰色。多二分枝刺,細而短。當年生枝密被灰黃色短柔毛,一或二回羽狀複葉,不佔10-28枚,葉片較小,長僅0.8-1.2厘米,腋生或頂生穗狀花序,花白色,莢果具長柄,長橢圓形,扁而薄,具喙尖,熟後紅褐色,有種子1-3粒,多用作綠籬。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豆莢、種子、葉及莖皮有毒。人口服200克皂莢的水煎劑可中毒死亡。於服後10分鐘出現嘔吐,2小時後腹瀉,繼之痙攣、神志昏迷、呼吸急促,8小時後死亡。屍檢可見腦水腫充血,內臟粘膜充血、水腫呈毒血症及缺氧症。小鼠腹腔注射17g/kg種子的乙醇提取物出現活動減少、安靜伏地,死亡。
藥用價值
皂角子:
1、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淨,以、酥少許熬香,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湯送下。
2、大腸虛秘(時瀉時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為度。
3、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送下。
4、腸風下血。用皂角子、槐實各一兩,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為末,每服一錢,陳粟為湯送下。此方名「神效散」。
5、里急後重。用無蛀的皂角子(米糠炒過),加枳殼(炒過),等分為末,以飯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湯送下。
6、小兒流涎(由於脾熱有痰)。用皂角子仁半兩、半夏(薑湯泡七次)錢二分,共研為末,加薑汁調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
7、婦女難產。吞皂角子二枚。
8、風蟲牙痛。用皂角子研為末,棉裹末約彈子大兩顆,醋煮熱,交替熨患處。每且可熨三、五次。
9、一切疔腫
(1)中風口噤、涎潮上。用皂角一挺,去皮,以豬油塗炙成黃色,研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體壯者可服二錢,以吐出風涎為度。
(2)中風口 。用皂角五兩,去皮,為末,加陳年老醋調勻,左 塗右側,右 塗左側。藥干再塗。
(3)中暑不省。用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以溫水調一錢灌下。
(4)喉痹封口。用皂莢生研為末,取少許點患處,同時以醋調藥厚塗項下。不久,病處裂破出血即愈。
(5)咽喉腫痛。用皂莢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過焦,研為末。每次少放入咽,吐涎則痛止,病漸愈。
(6)風邪疾。用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日干)四兩,密陀僧一兩,共研為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送下。一天服二次,病稍減,只服二十丸。此方名「抵住丸」。
(7)咳逆上氣、唾濁,不能睡臥。用皂莢(炙,去皮、子)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棗膏湯送下。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一次。
(8)痰喘咳嗽。用長皂莢三長(去皮、子),一莢中裝半夏十粒,一莢中裝中巴豆,蜜制關夏。再一起火炙成黃色,研為末。每用二、三分,於臨臥時以薑汁調服。用特效。
(9)牙病喘息、喉中有聲。用肥皂莢兩挺,酥炙取肉,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豆大。每服一丸,以微瀉為度,不瀉再服藥。一天服一次。
(10)腹部腫痛。用皂莢(去皮、子)炙黃為末,加酒一斗,煮開以後飲服。一天服三次。
(11)二便不通用皂莢燒過,研為末,稀飯送服三錢,立通。又方:用皂莢炙過,去皮、子,研為末,加酒、麵糊成丸子。每服五十丸。酒送下。又方;用皂莢燒出煙,放在桶內人坐桶上受煙熏。亦有效。
(12)黃腫氣喘。用無蛀的皂角,去皮、子,醋塗,炙焦為末,取一錢,加巴豆(去油膜)七枚,以淡醋研好墨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飯後服,陳桔皮湯送下。一天服三次,隔二日增藥一丸,以愈為度。
(13)身、面發腫。用皂莢去皮炙黃。銼取三升,放酒一斗中浸透後煮沸。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14)腳氣腫痛。用皂角、赤小豆,共研為末,酒醋調勻貼患處。
(16)風熱牙痛。用皂角一挺,去子,裝滿鹽,再加白礬少許,黃泥封固,火煅後研為末,每日擦牙。
(17)風蟲牙痛。用皂莢研末塗齒上,有涎即吐去。又方:用皂莢、食鹽,等分為末,每日擦牙。
(18)腸風下血。用長皂角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為末,精羊肉十兩,細切,搗爛,和皂角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
(19)脫肛。用無蛀的皂角五挺,捶碎,加水揉取汁浸患處,自收上。收後以熱水燙腰肚上下,令皂角氣行,好不再脫肛。另外還須用皂角去皮,酥樂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子,米湯送服三十丸。
(20)腎囊偏痛。用皂角連皮研末,調水敷塗痛處。
(21)肛門腫痛。用皂角(炒焦)、水粉(炒),等分為末,熱醋調勻,攤巾貼患處,頻頻以水潮潤。又方:用皂角七片,煨黃,去皮,出火毒後研為末。每服五錢,空心服,溫酒送下。
(22)婦女吹乳。用皂角去皮,蜜炙,研細,酒送服一錢。又方:「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按:一字等於分),管教時刻笑呵呵。」
(23)丁腫惡瘡。用皂角去皮,酥炙焦。研為末,加麝香、人糞各少許,調勻塗患處,幾天後瘡根拔出。
(24)小兒頭瘡。用皂角燒黑為末,剝去瘡痂敷塗。幾次即愈。
(25)足上風瘡(甚癢)。用皂角炙熱烙患處。
(26)大風癩。用找皂角二十條,炙過,去皮、子,以酒煎稠,濾過。冷後,加入雪糕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27)積年瘡瘡。用皂角放豬肚內煮熟,去掉皂角,只吃豬肚。
(28)魚骨鯁咽。用皂角研末,吹鼻取嚏。
(29)腎風陰癢。用稻草燒皂角,煙熏十多次,癢即止。用皂角子仁研末敷塗,幾日可愈。
10、年久瘰癧。用無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硇砂二錢,同煮干,炒信酥。依癧子多少,每一癧子服一粒,細嚼後米湯送下。酒浸煮服亦可。體虛的病人不用硇砂。
皂角刺:
全年可采,乾燥或辰鮮切片後再乾燥,生用。性辛、溫。功能托毒排膿、活血消癰,適應於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者。用量 3-10g。外用適量,醋煎塗患處。
1、小便淋閉。用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酒送服適量。
2、腸風下血。用皂角刺灰二兩,胡桃仁、胡故紙(炒)、槐花(炒)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3、傷風下痢(傷風久不愈,下痢膿血一天數十次)。用皂角刺、枳實(麩炒)、槐花(生用)各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天服二次。
4、胎衣不下。用皂角刺燒為灰,酒送服三錢,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處如針刺為見效。
5、乳癰。用皂角刺(燒存性)兩、蚌粉一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
6、瘡腫無頭。用皂角刺燒灰,酒送服三錢,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處如針刺為見效。
7、大風癧瘡。用黃櫱末、皂角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服,酒送下。服藥後,吃粥兩三天及補乞藥數劑。如四肢浮腫,有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和引風之物。
8、背瘡不潰。用皂角刺(麥麩炒黃)兩、綿黃芪(焙)一兩、甘草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以酒一碗乳香去渣乘熱送下。
木皮、根皮:風熱痰氣,殺蟲,產後腸脫。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10月採下果實,取出種子,隨即播種;若春播,需將種子在水裡泡脹後,再行播種。育苗時,開1.3m寬的高畦,撒施一層腐熟堆肥作為基肥,然後按行距33cm,開深約6-10cm的橫溝,把種子每隔4-6cm播粒,播後施人畜糞水,並蓋草木灰,最後蓋土與畦面齊平。如遇天旱,要經常澆水。苗出齊後,要淺薅,並施人畜糞水,以後再中除、追肥1-2次。第2年再行1-2次中除、追肥等管理,到秋後即可移栽。移栽可按株距7-10m開穴,栽前把幼苗挖起,稍加修剪,每穴栽苗1株,蓋土壓實,最後再覆鬆土,使稍高於地面,澆水定根。
田間管理 栽後3-4年,每年要在穴邊鬆土除草,並施草木灰或渣滓肥,促使迅速生長。
性狀
性狀鑒別
(l)皂莢 果實呈扁長的劍鞘狀而略彎曲.長15-20cm,寬2-
3.5cm,厚0.8-1.5cm,表面深紫棕色至黑棕色,被灰色粉霜,種子所在處隆起,基部漸狹而略彎,有短果柄或果柄痕。兩側有明顯的縱稜線,搖之有響聲,質硬,剖開後,果皮斷面黃色,纖維性。種子多數,扁橢圓形,黃棕色,光滑。氣特異,有強烈刺激性,粉末嗅之有催嚏性,味辛辣。以肥厚、色紫褐者為佳。
(2)豬牙皂 果實國柱形,略扁,彎曲作鐮刀狀,長4-12cm,直徑0.5-1.2cm。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被灰白色蠟質粉霜,擦去後有光澤,並有細小疣狀突起及線狀或網狀裂紋,先端有鳥喙狀花柱殘基,基部具果梗痕。質硬脆,斷面棕黃色,外果皮革質,中果皮纖維性,內果皮粉性,中間疏鬆,有灰綠色或淡棕黃色絲狀物。縱向剖開可見整齊的凹窩,偶有發育不全的種子.氣微、有刺激性,味微苦、辛,粉末有催嚏性。以個小、飽滿、色紫黑、有光澤、肉多而粘、斷面淡綠色者為佳。
顯微鑒別
豬牙皂果實(中部)橫切面:外果皮1列細胞,類方形,排列緊密,外具角質層。中果皮外側有石細胞組成的斷續環帶,維管束常斜向排列,纖維束多位於維管束內側或外側,草酸鈣棱晶常見於石細胞群及維管束旁的薄壁細胞中,並有少數草酸鈣簇晶;中果皮內側有厚壁性孔紋細胞1至數列,類方形或長方形,其內外側常伴有少量纖維束。內果皮厚,白色,由徑向延長的薄壁細胞組成,並可見少數草酸鈣小簇晶。
化學成份
莢果含三萜皂式:皂莢甙(gledinin),甙甙元為皂莢甙元(gledigenin),皂莢皂甙(gleditschia saponin)。尚含蠟酸(ced alcohol),二十九烷(nonacosane),正二十七烷(hepta-cosane),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鞣質(tannin)等。
藥理作用
1.皂甙的一般特性:含皂甙的植物頗多,至少有50個不同科的400種植物含有之。它能降低表面張力。其溶液(1:10000)振搖時,則溶液中每個氣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圍而形成一薄膜,故泡沫持久不滅。同樣,遇油類物質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劑。它能改變細胞表面的通透件,而成為一般原漿毒。對膽甾醇有特別的親和力,有很強的溶血作用(作用於血細胞表面的類脂質),膽甾醇可對抗其溶血作用。
2.祛痰作用:含皂甙類的藥物,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的促進呼吸道粘液的分泌,產生祛痰作用(噁心性祛痰藥)。在貓身上,皂莢確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較桔梗、前胡為差,持續時間較短。
3.抗菌作用:在試管中,皂莢對某些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劑(1:3)在試管中對某些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美國皂角中所含之三刺皂莢鹼(Triacanthin)有罌粟鹼樣作用,可治療高血壓病、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膽囊炎等。煎劑1g/kg給貓灌胃,能增加呼吸道粘液分泌,有祛痰作用。0.25%煎劑對離體大鼠子宮有興奮作用。1:3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
對魚類的毒性很強,高等動物對它一般很少吸收,故主要為對局部粘膜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等。但如服用劑量過大或胃腸粘膜有損傷或注射給藥,均可產生全身毒性,血細胞溶解;特別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先痙攣,後麻痹,呼吸中樞麻痹即導致死亡。國內曾報告有服皂莢煎劑(200g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者。大量皂莢中所含之皂甙不僅刺激胃腸粘膜,10分鐘後即嘔吐,以後有腹瀉;而且腐蝕胃粘膜,發生吸收中毒。
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煮沸2-3min,放冷,濾過,取濾液0.5ml,置小瓷血中,蒸干,放冷,加醋酐3滴,攪勻,加硫酸2滴,浙呈紅紫色。(檢查三萜類皂甙)
(2)取生理鹽水稀釋的2%新鮮兔血1ml,沿管壁加入本品生理鹽水浸液(l:0.1g)若干,迅速發生溶血現象。(檢查皂甙)
(3)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6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溶於20ml水中,用乙醚提取2-3次,回收醚液,水層再用飽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合併正丁醇提取液,減壓濃縮至干,殘渣用少量甲醇溶解,作供試液,以皂甙C(GSaC)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以正丁醇-乙醇一氟水(10:2:5)展開,用20%磷銀酸乙醇液噴霧後,於120℃烘烤10min,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深藍色斑點。
參看
|
關於「皂莢」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