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來源:張仲景

類別:清熱

主治:太陽、少陽二經合病下利。

配方:黃芩27克,白芍甘草各16克,加大棗12枚。水煎。

方解:黃芩可以清熱,此方是由於太陽、少陽二經脈病邪導致,故用其瀉火;甘草、大棗,甘柔用以和太陰經。白芍酸澀,可以收斂。

主治:陽邪入里導致的痢疾。  

目錄

黃芩湯∶藥方(二)

【來源】《傷寒總病論》卷三。

異名】黃芩一物湯(《仁齋直指》卷十六)。

【組成】黃芩12克

【用法】哎咀。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溫飲150毫升。

【功用】清熱止血

【主治】鼻衄吐血,下血,婦人漏下血不止。  

黃芩湯∶藥方(三)

【來源】《萬病回春》卷五。

【組成】黃芩 山梔 桔梗 麥門冬(去心) 當歸 生地黃 干葛 人蔘 天花粉 白芍各等分 烏梅1個

【用法】上藥銼為一劑。水煎,食後頻服。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上消渴證。  

黃芩湯∶藥方(四)

【來源】《外台秘要》卷一引《深師方》。

【組成】黃芩 桂心各9克 茯苓12克 前胡24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五味,切。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間食生薑粥。以小便暢利為愈。

【主治】傷寒六七日,發汗不解,嘔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  

黃芩湯∶藥方(五)

【組成】黃芩8分,澤瀉8分,通草8分,柴胡7分,桑白皮7分,杏仁(湯去皮尖)6分,豬苓(去皮柴)6分,澤漆葉4分。

【來源】《幼幼新書》卷三十二引《嬰孺方》。

【主治】小兒腫滿。小兒癇愈後血氣尚虛,而熱在皮膚,與氣相搏,通身頭面皆腫。

【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半,4-5歲兒為3服,1-2歲服2合。  

黃芩湯∶藥方(六)

【藥物組成】黃芩(去黑心)3分,升麻3分,射干3分,木通(銼)3分,甘草(炙,銼)半兩,犀角(鎊)半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方劑主治】喉痹,胸滿,噎塞不通。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1錢匕,細細溫呷。  

黃芩湯∶藥方(七)

【藥物組成】黃芩(去黑心)半兩,白朮(銼,炒)半兩,白芍藥(銼,炒)半兩,黃耆(銼)1兩,人蔘1兩,山芋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方劑主治】妊娠驚胎,胎動不安,時時轉易。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加糯米半合,蔥白3寸(細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黃芩湯∶藥方(八)

【藥物組成】黃芩3分,艾葉半兩(炒),當歸3分(銼,炒)。

【處方來源】《普濟方》卷三九七。

【方劑主治】小兒血痢不止,肌體黃瘦,腹痛,不能飲食。

【製備方法】上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小盞,加薤白3寸,豉50粒,煎至3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黃芩湯∶藥方(九)

【藥物組成】黃芩6分,川歸1錢,川芎8分,天花粉7分,知母(酒炒)7分,蒼朮7分,白芍7分(一方有甘草7分,無蒼朮、白芍)。

【處方來源】《竹林女科》卷一。

【方劑主治】婦人血氣俱虛,經來如豬肝水,五心煩熱,腰腹疼痛,面黃肌瘦,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黃芩湯∶藥方(十)

【藥物組成】黃芩2兩,梔子14枚(擘),蔥白1握,豉1升(綿裹)。

【處方來源】《千金翼》卷二十二。

【方劑主治】虛石發,內有客熱,胸中痞,外有風濕不解,肌中急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豉3沸,去滓,納諸藥,煮取3升,分服;不止,更為之。  

黃芩湯∶藥方(十一)

【藥物組成】黃芩、瓜蔞、甘草。

【處方來源】《普濟方》卷二七八。

【方劑主治】汗後餘毒,頰腫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黃芩湯∶藥方(十二)

【藥物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茵陳蒿1兩,升麻1兩,梔子仁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龍膽半兩,犀角(鎊)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方劑主治】傷寒發黃,或先服利藥未愈者。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加生地黃汁1合,攪令勻,不拘時候溫服。  

黃芩湯∶藥方(十三)

【藥物組成】梔子仁半兩,知母(焙)1兩,甘草(炙,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銼,炒)2兩。

【處方來源】《普濟方》卷二七四。

【方劑主治】表熱實,身體生瘡,或發瘡,大小便不利。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入芒消1錢,空心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黃芩湯∶藥方(十四)

【藥物組成】黃芩(去黑心)半兩,柴胡(去苗)半兩,地骨皮半兩,人蔘半兩,乾漆(炒令煙出)半兩,鱉甲(去裙襴,醋炙黃)半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湯洗7遍,同生薑搗作餅子,晒乾)半兩,葛根(銼)半兩,干青蒿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麥門冬(去心,焙)1分。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方劑主治】熱勞。心忪肌熱,夜有盜汗,面黃肌瘦,飲食減少,骨節酸痛。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先用水2盞,加小麥、烏梅、生薑各少許,煎5-7沸,去小麥等,入藥末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關於「黃芩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