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瀉要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痛瀉要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由炒白朮炒白芍、炒陳皮防風四味中藥組成。方用白朮燥濕健脾白芍養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該方現代常用於急性腸炎慢性結腸炎、小兒泄瀉、慢性泄瀉、腸道易激症候群等屬肝旺脾虛者。從治療應用劑型上,急症痛瀉要方以湯劑為主,鞏固治療是以散劑沖劑為主,故痛瀉要方的湯劑起效快,起效急,固體劑型則作用較緩和。  

目錄

方源考證

⑴痛瀉要方,原名白朮芍藥散,出自《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因張景岳稱之為「治痛瀉要方」,故有今名。

⑵痛瀉要方最早載於《丹溪心法.泄瀉卷》篇。書中雖無方名,但所列藥味(防風、白芍、白朮、陳皮)與痛瀉要方完全一致並標明治「痛瀉」字樣,主要功效為調和肝脾「抑木扶土」大凡肝強脾弱患者應用即有效。  

方劑介紹

【方名】 痛瀉要方

【出處】 《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 ;《丹溪心法》。

異名】白朮芍藥散(《古今醫統》卷三十五)。

【組成】炒白朮90克 白芍(炒)60克 陳皮(炒)45克 防風60克

【方歌】 痛瀉要方陳皮芍 防風白朮煎九煎 補瀉並用理肝脾 若非食傷醫便錯

【功效】 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 脾虛肝旺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或瀉後仍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者。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各家論述】

痛瀉之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牌運失常所致。《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其特點是瀉必腹痛。治宜補脾抑肝,祛濕止瀉。方中白朮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朮相配,於土中瀉木,為臣藥。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牌和胃,為佐藥。配伍少量防風,具升散之性,與術、芍相伍,辛能散肝鬱,香能舒脾氣,且有燥濕以助止瀉之功,又為牌經引經之藥,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藥相合,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朮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

【化裁】

⑴ 久瀉者,加炒升麻以昇陽止瀉;舌苔黃膩者,加黃連煨木香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⑵水濕下注者,加茯苓車前子,利濕止瀉。

⑶脾虛者,加党參、山藥,健脾益氣

【現代運用】

急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神經腹瀉、腸道易激症候群、小兒消化不良等證屬肝強脾弱者。

【注意事項】

⑴陽明濕熱之腹痛泄瀉忌用;應該用芍藥湯

熱毒之腹痛泄瀉忌用;應該用白頭翁湯。  

藥理研究

董桂蘭等於1987年對痛瀉要方進行了藥理研究:痛瀉要方對家兔與小白鼠小腸(離體腸管、在體腸管、痙攣腸管)運動及抑菌等的藥理作用,結果表明該方能抑制家兔離體與在體腸管運動。對氯化乙醯膽鹼硝酸毛果芸香鹼水楊酸毒扁豆鹼氯化鋇所引起的腸管痙攣有顯著的解痛作用,並有抗組胺作用。心得安和妥拉蘇撲不能對抗家兔腸平滑肌的抑制作用,故痛瀉要方對家兔腸平滑肌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過作用於M受體而產生的,並非作用於α與β受體所致。通過抑菌實驗證實,痛瀉要方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臨床醫案

過敏性結腸炎 患者,男,43歲,腹痛腹瀉反覆發作2年余,每因情緒變化而引發,近來亦常飲酒或食雞蛋誘發,每發病前先腹痛而後泄瀉,瀉下粘液為主,瀉後痛減,西醫診為「過敏性結腸炎」,曾用慶大、痢特靈及抗過敏藥治療無效,改服中藥,就診時症見:痛瀉次數頻繁,1日~8次,形體消瘦,神情倦怠,胃納不佳,脈弦細,苔薄微膩。投白芍、山藥、敗醬草蒲公英、炒薏仁各20g,白朮,党參、炙甘草各15g,防風12g,陳皮、砂仁各10g,水煎服6劑後,腹痛腹泄次數明顯減少,胃納轉佳,二診繼服上方6劑,近1年來未再複發。

按:本案發病與精神因素,飲食過敏關係密切,肝氣橫逆乘侮脾土是本病機關鍵,本當「抑肝扶脾」治之,然慶大、黃連為苦寒之品,非但無此效應,相反更損脾土,致使痛瀉發作頻繁,啟用痛瀉要方,重用白朮、白芍並配以党參、山藥、砂仁、苡仁、敗醬草等乃集抑肝扶脾,清腸化濕為一體,標本兼治而獲速效。

⑵過敏性腹部紫癜 患者,女,51歲,因吃海鮮致胃脘不適,漸則腹痛頻作,痛後瀉泄,開始瀉下粘液,後挾鮮血,並見皮膚風團與紫癜,治以抗過敏、抗炎藥物慶大黴素撲爾敏維生素C等,無明顯緩解,因腹瀉頻作難輸液,改服中藥。依據其腹痛陣作,痛時欲便,脈弦緩等主症選痛瀉要方加味,方如下:防風、赤白芍各15g,蒼朮、白朮、藿香甘草各10g,連翹12g,連服3劑,腹痛、腹瀉愈,全身風團減輕,再以前方加炒荊芥、党參各15g,繼5劑病痊癒。

按:本案為勞累過度飲食誘發,脾氣虛為本,肝木乘之,病機與痛瀉方相吻合,故用本方抑肝扶脾,治本為主,並針對暑濕,加銀翹葛根、蒼朮、黃柏清解暑濕之品,體現證因互參,標本兼治。

⑶ 經行腹瀉 患者,36歲,經行腹瀉1年余。1年前因經行期間突發精神刺激而發下腹痛,痛時欲便,便下粘液,日數次,未經治療。停經則痛瀉俱除,以後每因經行則腹痛、腹瀉、腹脹,近幾個月來病情加重,除上述症外,見胸脅痞滿,精神倦怠,時有嘔惡,經量變少,經色暗夾有血塊,就診時查腹肌緊張,下腹壓痛,無反跳痛,血常規正常,舌質紫暗,舌苔薄白而膩,初用防風12g,赤白芍15g,白朮15g,陳皮10g,香附10g,炒枳殼12g,半夏10g,厚朴10g,炒當歸10g,川芎10g,丹皮10g,紅花10g,連服5劑,嘔惡止,經色變紅,血塊減少;二診原方加党參15g,炙甘草6g,大黃炭6g,服6劑,月經干痛瀉止,隨訪未再發。

按:本案三皆為郁怒傷肝,木乘脾所致,病久則氣滯血瘀,治痛瀉藥方為主,輔以香附、枳殼、當歸、川芎理氣,加党參、炙甘草、大黃炭共奏抑肝扶脾之功。

腸易激症候群的臨床治療 腸易激症候群(IBS)為消化道、精神狀態與腸腔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症候群,累及小腸、大腸的運動,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便秘或腹瀉、腹脹,大便性狀異常,粘液性腹瀉、排便不盡感,通常由飲食而引起,更為典型的是在進餐期間或餐後立即出現。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運用痛瀉要方治療IBS,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韓志貞用痛瀉要方加味湯劑治療腸易激症候群96例,結果治癒67例,好轉2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0.62%  。胥愛娣用痛瀉要方湯劑治療腸易激症候群泄瀉36例,患者分A組36例、B組33例。A組服用痛瀉要方為基本方,不同症状用不同加減方,B組用逍遙丸,結果總有效率A組為94%,B組為66% [3] 。楊素霞用痛瀉要方為主治療腸易激症候群28例,取得良好療效  。朱雄雄用加味痛瀉要方(防風、炒白朮、陳皮、白芍、蘇梗烏藥制香附)治療腸易激症候群53例,發作期以湯藥為主,緩解後以膠囊為主,結果:症状消失27例,有效2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22% 。陳德珍等用痛瀉要方加味(白朮、陳皮、防風各10g,白芍12g,魚腥草30g,烏梅6g)治療結腸激症候群108例,大多數病人服藥1~2周,腹瀉次數減少,繼續服2周,大便1~2次/日,基本成形,腹瀉止,隨訪半年,69例大便1次/日,23例~2次/日,17例~3次/日,基本成形或軟便。羅國慶用香連固腸湯合痛瀉要方(川黃連6g,炒白朮12g,炮乾薑廣木香、防風、烏梅各10g,党參、赤芍、白芍各15g,秦皮、防風、陳皮、炙甘草各9g)加減治療腸易激惹症候群30例,每日劑,2周為1個療程,本組病例全部治癒。

關於「痛瀉要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