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太平聖惠方》卷十一:茯苓散

【別名】 赤茯苓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處方】 赤茯苓30克 半夏15克(湯洗七遍去滑)陳橘皮30克(湯洗,去白、瓤,焙)芎藭15克 白朮15克 人蔘30克(去蘆頭)

【製法】 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效與作用】 治傷寒後嘔噦,心下痞滿,胸膈間宿有停水,頭眩心悸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薑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十一

聖濟總錄》卷九十五: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飲水過多,心悶著熱,小便不通,男子小便中有餘瀝,漏精夢泄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冷水調下。如男子小便中有餘瀝、漏精、夢泄,用溫酒調下,空心服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聖惠》卷五十八: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3兩,白朮1兩,葵子1合,赤芍藥1兩,木通2兩(銼),榆皮3兩(銼),白茅根1握(銼)。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氣淋。小腹脹悶,臍下時時切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蔥白3莖,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五十八

《衛生總微》卷七: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1兩,陳皮3分,桔梗(去蘆)1兩,甘草(炙)半兩。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調中養胃。主傷寒數日,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6分,加生薑2片,煎至4分,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衛生總微》卷七

《聖惠》卷七十七: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1兩,桔梗(去蘆頭)1兩,生乾地黃1兩,人蔘(去蘆頭)1兩,桂心1兩,當歸(銼,微炒)1兩,鉤藤1兩,獨活1兩,桑寄生1兩,赤芍藥(炙微赤,銼)1兩,石膏1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驚胎妊娠因用力執作,覺胎動,心腹急痛,面青,汗水,頭仰,氣喘欲絕。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七

《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一三六: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郁李仁(去皮)1兩半,赤芍藥1兩半,大腹2個(並子),百合柴胡(去苗)1兩,桑根白皮(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知母(銼,焙)1兩。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風氣攻頭面浮腫,煩渴,心中躁悶,肚腹脹滿,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茯苓飲」。

【摘錄】 《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一三六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1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人蔘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心臟實熱驚悸喜笑,神識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中盞,加青竹茹1分,煎至8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摘錄】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聖濟總錄》卷一二三: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貫眾1兩,縮砂仁1兩,甘草(炙)1兩。

【製法】 上為細散。

【功效與作用】 喉中生谷賊,結腫疼痛,飲食妨悶。

【用法用量】 每用1錢匕,摻喉中,以水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聖濟總錄》卷三十七: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節)1兩,甘草(炙,銼)1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瘧病但熱不寒,遍身發黃,小便澀滯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新汲水調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葶藶(紙上炒)半兩,人蔘1兩,防風(去叉)1兩,澤瀉1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白朮1兩,狼毒(銼,醋炒)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1兩,乾薑(炮)1兩,赤小豆(炒)1兩,大戟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3分,豬苓(去黑皮)3分,女萎3分。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腳氣腫滿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日2次,夜1次。小便利為度。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蘇沈良方》卷六:茯苓散

【處方】 堅白茯苓。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大補益,縮小便。主腎氣不能攝精,心不能攝念,或夢而泄者,或不夢而泄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錢,空心、食前、臨臥溫水調下,日4-5次。

【摘錄】 《蘇沈良方》卷六

《聖濟總錄》卷十二: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茯神(去木)1兩,人蔘半兩,遠志(去心)半兩,海金沙半兩。

【製法】 上為細散。

【功效與作用】 上焦風熱壅盛,頭目眩運煩躁飲水,小腸結澀。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後、臨臥煎瞿麥湯調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二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分,遠志(去心)半兩,人蔘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白僵蠶(炒)半兩,羚羊角(鎊)半兩,菊花半兩,甘草(炙,銼)1分,牛黃(研)1分,鐵粉(研)1分。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心虛驚悸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後煮竹瀝湯調下,或薄荷熟水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外台》卷十七引《素女經》:茯苓散

【處方】 茯苓、鍾乳(研)、雲母粉、石斛菖蒲柏子仁菟絲子續斷杜仲天門冬(去心)、牛膝五味子、澤瀉、遠志(去心)、甘菊花、蛇床子薯蕷山茱萸天雄(炮)、石韋(去毛)、乾地黃蓯蓉等分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長生延年,老而更壯。主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酒下,日2次。20日知,30日病悉愈,100日以上體氣康強。

【注意】 忌酢物、羊肉、餳、鯉魚豬肉蕪荑

【摘錄】 《外台》卷十七引《素女經》

《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茯苓散

【處方】 赤苓1兩,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太陽汗出不渴者,凡發汗太過,故令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婦人良方》卷十九:茯苓散

【處方】 茯苓(一方使茯神)12分,生地黃12分,遠志10分,白薇10分,龍齒10分,防風8分,人蔘8分,獨活8分(同為末)。

【功效與作用】 產後狂語,志意不定,精神昏亂,心氣虛風邪所致。

【用法用量】 上以銀1大斤,水1斗5升,煎取7升,下諸藥,煎取3升,分3次溫服。

【注意】 忌菘菜、豬肉、生冷。

【摘錄】 《婦人良方》卷十九

普濟方》卷三九四:茯苓散

【處方】 藿香、甘草、人蔘、半夏、白茯苓、丁香、陳皮各等分。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胃寒嘔吐

【用法用量】 每服1錢,藿香葉3寸,蔥白1寸,同煎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四

《醫統》卷二十:茯苓散

【處方】 茯苓8分,麥門冬8分,通草8分,升麻8分,紫菀1錢,知母1錢,桂心4分,赤石脂淡竹葉10片,大棗2個。

【功效與作用】 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

【用法用量】 水2盞,煎8分,溫服。

【摘錄】 《醫統》卷二十

《普濟方》卷三五一:茯苓散

【處方】 茯苓6分,人蔘6分,當歸6分,甘草6分,生薑4分,陳皮4分,厚朴8分。

【功效與作用】 產後腹痛氣脹,脅下悶,不食兼微利。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煎取8合,去滓溫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五一

《普濟方》卷二一二:茯苓散

【處方】 茯苓、乾薑、黃連各等分。

【製法】 上為細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下痢三十年者。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茯苓丸」。

若痢劇者,加龍骨附子(炮),還令等分。

【摘錄】 《普濟方》卷二一二

《直指小兒》卷四:茯苓散

【處方】 京三棱半兩,蓬莪術(煨)半兩,縮砂仁半兩,赤茯苓半兩,青皮2錢半,陳皮2錢半,滑石2錢半,甘草(微炙)2錢半。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小兒尿如白米泔狀,由乳哺失節,有傷於脾,致使清濁不分而色白也,久則成,亦心膈伏熱兼而得之。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麥門冬、燈心煎湯調下。

【摘錄】 《直指小兒》卷四

《聖惠》卷二十六: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1兩,人蔘1兩(去蘆頭),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炙微赤,銼),羚羊角屑1兩,防風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桂心半兩,芎藭1兩,麥門冬1兩(去心),地骨皮3分,磁石1兩半(搗碎,水淘,去赤汁),當歸1兩,牛膝1兩(去苗),五味子1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腎勞虛損羸乏,咳逆短氣,四肢煩疼,耳鳴,骨間熱,小便赤色,腰脊疼痛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空腹及晚食前溫服。

【摘錄】 《聖惠》卷二十六

《普濟方》卷三十三:茯苓散

【別名】 鎖陽丹

【處方】 茯苓、豬苓、木饅頭(去皮子)各等分(一方不用豬苓)。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泄精,膀胱疾。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用米飲調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十三

《聖惠》卷四十五: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木通3分(銼),大黃2兩(銼碎,微炒),訶黎勒皮1兩,檳榔1兩,桔梗3分(去蘆頭),莖葉1兩,鱉甲2兩(塗醋,炙令微黃,去裙襴),桂心半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腳氣。心腹脹滿,兩脅妨悶,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五

《普濟方》卷三五三:茯苓散

【處方】 茯苓、遠志、人蔘、麥門冬、桂心、生地黃、當歸、龍齒、白芍藥、羚羊角各等分。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產後臟虛,心中驚悸,志意不定,言語錯亂,不自覺知。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普濟方》卷三五三

《聖惠》卷十一:茯苓散

【別名】 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藭半兩,白朮半兩,人蔘1兩(去蘆頭)。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傷寒後嘔噦,心下痞滿,胸膈間宿有停水,頭眩心悸。

【用法用量】 赤茯苓湯(《活人書》卷十八)。

【摘錄】 《聖惠》卷十一

《聖惠》卷二十六: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2兩,黃耆2兩(銼),牛膝1兩(去苗),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人蔘1兩(去蘆頭),白芍藥1兩,白朮1兩,石斛1兩(去根),當歸1兩,沉香1兩,桂心1兩,芎藭1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肉極。坐臥不安,寒氣所加,體重怠墮,四肢不舉,關節疼痛,飲食無味。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聖惠》卷二十六

方出《聖惠》卷二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三三:茯苓散

【處方】 酸棗仁(微炒)3兩,白茯苓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白芍藥3兩,紫蘇莖葉3兩,黃耆(銼)3兩,人蔘(去蘆頭)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3分,甘草(炙微赤,銼)3分。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虛勞煩熱,四肢疼痛,不得睡臥。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二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三三

《聖惠》卷二十九: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1兩,麥門冬1兩(去心),生乾地黃1兩,人蔘1兩(去蘆頭),前胡2兩(去蘆頭),枳實1兩(麩炒微黃),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射干1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虛勞,每唾稠粘,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二十九

《聖惠》卷四十五: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1兩,半夏3分(洗7遍去滑),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前胡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3分,人蔘3分(去蘆頭),檳榔1兩,木香半兩,桂心半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腳氣。心胸痰壅,嘔逆,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五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木香1兩,杜仲(切,炒)1兩,菖蒲1兩,熟乾地黃(焙)1兩,柏子仁(研)1兩,秦艽(去苗土)1兩,菟絲子(酒浸,別搗,焙乾)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訶黎勒皮(炮)1兩,赤石脂1兩,當歸(切,焙)1兩,五加皮(銼)1兩,牛角(角思)(燒灰)1兩,烏賊魚骨(去甲)1兩,艾葉灰(燒存性)1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婦人血海不調,因虛冷成積,月水不絕,及赤白帶下面色萎黃。腰腳沉重,胎氣多損。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糯米飲調下,溫酒亦得,空心、食前服,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方出《婦人良方》卷十九,名見《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九:茯苓散

【處方】 人蔘8分,甘草8分,芍藥8分,當歸8分,生薑8分,遠志10分,茯苓10分,桂心6分,麥門冬12分,大棗12分。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產後心虛,松悸不定,亂語錯誤,精神恍惚不主。產後健忘少睡,或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溫服。

【摘錄】 方出《婦人良方》卷十九,名見《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九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1兩,黃耆(薄切)1兩,酸石榴皮(切,炒)1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甘草(炙)1兩。

【製法】 上為細散。

【功效與作用】 妊娠胎月未足,氣血未充,輒墮胎者,其血傷動,下而不止,虛煩睏倦。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熱酒調,溫服,米飲亦得,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明醫指掌》卷九:茯苓散

【處方】 人蔘1錢(去蘆),甘草(炙)1錢,山藥1錢,當歸1錢(炒),白茯苓8分,桂心5分,麥冬1錢,遠志2錢(去心),大棗2枚,生薑5錢。

【製法】 上銼。

【功效與作用】 產後心虛,忪忡不定,恍惚多驚。

【用法用量】 水2盞,煎1盞服。

【摘錄】 《明醫指掌》卷九

《雲岐子保命集》卷下: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1兩,檳榔3錢,桂心5錢,大腹皮5錢,川茴香(炮,炒)5錢,良姜5錢。

【製法】 上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汗下後,臍下有動氣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沸湯點服。

【摘錄】 《雲岐子保命集》卷下

馮氏錦囊秘錄》卷十八:茯苓散

【處方】 茯苓1兩,當歸5錢,川芎5錢,桂心5錢,白芍5錢,黃耆5錢,人蔘5錢,熟地5錢。

【功效與作用】 產後蓐勞。生產日淺,運動用力,四肢寒痛,寒熱如瘧

【用法用量】 水2鍾,加豬腎1雙,去脂膜細研,加生薑3片,大棗2個,同煎1鍾,去腎、生薑、大棗,加沒藥5分,煮取7分,去滓,食前分2次溫服。

【摘錄】 《馮氏錦囊秘錄》卷十八

御藥院方》卷九: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1兩(去皮),細辛(去苗)1兩,香白芷1兩,寒水石(生用,研)4兩。

【製法】 上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牙齒疼及牙齦腫痛

【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擦牙痛處,含口良久,吐去津,然後用溫水潄之,不拘時候。

【摘錄】 《御藥院方》卷九

急救仙方》卷三:茯苓散

【處方】 茯苓1兩,人蔘1兩,芍藥1兩,山梔子1兩,甘草1兩,紫蘇1兩,麥門冬1兩,瞿麥1兩,連翹2兩。

【功效與作用】 老人赤眼不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 《急救仙方》卷三

《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茯苓散

【處方】 茯苓半兩,牙消半兩,雄黃半兩,硃砂半兩。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驚風偏搐。

【用法用量】 金銀薄荷湯調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

《雞峰》卷十八:茯苓散

【處方】 五味子半兩,阿膠半兩,茯苓半兩,黃耆1兩。

【製法】 上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血淋。血淋不可進涼藥者。

【用法用量】 《普濟方》引《十便良方》本方用法:每服二錢。

【摘錄】 《雞峰》卷十八

《永樂大典》卷八○二○引《普濟經驗加減方》:茯苓散

【處方】 茯苓(去皮)7錢半,茯神7錢半,人蔘(去蘆頭)7錢半,遠志(去心)7錢半,甘草7錢半,龍骨半兩,防風半兩,麥門冬(去心)1兩,生地黃1兩,犀角1兩(末)。

【製法】 上為末,分作3服。

【功效與作用】 骨蒸熱勞,多嗽端。

【用法用量】 水1升半,煎至1升,3次服。

【摘錄】 《永樂大典》卷八○二○引《普濟經驗加減方》

《聖濟總錄》卷一九八: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先用水煮30沸,晒乾)4兩,菊花2兩,鍾乳(取如鵝管、蟬翼光明者,先入銀器中放在5-6斗釜中,乃添水於釜內9分,釜底燃火令如魚目沸3復時,每1復時,換水淨洗刷後添水,慢火煎令魚目沸,日足取出,入乳缽內,研極細,入水少許,更研如稀糊,乃取澄晒乾,更研如粉)1兩,雲母(取黃白光明者,簇於大方磚上,以炭火7斤,煅通赤,從旦至暮取出,去灰,為末,入絹袋於大盆中擺之按揉,令水內澄取出晒乾,更研如粉)1兩,菖蒲(九節者,米泔浸3復時,逐日換泔,日足,切,晒乾)半兩,栝樓根半兩,赤石脂(研如粉,水飛過,晒乾,更研)半兩,山茱萸(微炒)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牛膝半兩,菟絲子(酒浸3日,控干搗末)半兩,熟乾地黃(焙)半兩,續斷半兩,杜仲(去粗皮,炙)半兩,山芋半兩,蛇床子(微炒)半兩,柏子仁半兩,天雄(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半兩,牡丹皮半兩,人蔘半兩,天門冬(去心,焙)半兩,石斛(去根節)半兩,白朮半兩,石長生(去根節,微炙)半兩,牡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苦參半兩,玄參(水洗,麩炒焦)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牡荊子半兩、狗脊(去毛)半兩,紫菀(水洗,去土,晒乾)半兩,乾薑(炮裂)半兩,黃耆(炙,銼)半兩,澤瀉半兩,甘草(水蘸,炙)半兩,芍藥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沙參半兩,遠志(去心,焙)半兩,石南葉(暖水流控干,炙)半兩,牡蠣(搗末,水和作團,轉飛取晒乾)半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還精補腦,長生駐顏,卻老延年。主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日3次,空心、日午、近晚各1次。20日見效,45日諸疾並愈,1年可還童。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楊氏家藏方》卷九: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去皮)2兩,縮砂仁1兩。

【製法】 上為細末,入鹽2錢,用精羊肉批作大片,摻藥在上,炙熟。

【功效與作用】 夢中虛滑遺精

【用法用量】 空心食之,然後飲酒1-2盞。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九

《宣明論》卷八:茯苓散

【別名】 檳榔散

【處方】 芫花(醋拌,炒)3錢半,澤瀉3錢半,郁李仁3錢半,甜葶藶3錢半,漢防己3錢半,藁本3錢半,陳皮(去白)半兩,白茯苓半兩,白檳榔半兩,瞿麥半兩,滑石7錢半,大戟7錢半。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諸般氣腫

【用法用量】 檳榔散(《普濟方》卷一九二引《醫方集成》)。方中茯苓原脫,據《袖珍》補。

【注意】 忌鹽食百日。

【摘錄】 《宣明論》卷八

《本事》卷四:茯苓散

【處方】 郁李仁(去皮尖,微炒)4錢,檳榔2個,赤茯苓(去皮)1錢,白朮1錢,甘遂(切片,炒)1錢,橘皮1錢半(去白)。

【製法】 上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腫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姜、棗湯調下。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郁李仁氣味辛平而潤,入手、足太陰陽明;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能消積氣;赤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陽明;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甘遂氣味苦寒,入足太陽,泄水之聖藥;橘皮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此因濕邪腫滿,小溲不利,故用分消群劑,使水氣下泄,惟恐土衰,水不能去,以術培土,姜、棗和營衛,則溺得通利,豈有不奏績耶。

【摘錄】 《本事》卷四

眼科龍木論》卷七:茯苓散

【處方】 白附子5錢,玄參5錢,白茯苓7錢5分,川續斷、白僵蠶。

【功效與作用】 小眥赤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鍾半,煎至半鍾,去滓溫服。

【摘錄】 《眼科龍木論》卷七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茯苓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