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赤茯苓湯

【處方】 木通(去節)赤茯苓(去皮)檳榔 生地黃(洗)黃芩 赤芍藥 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製法】 上藥哎咀。

【功效與作用】 清心利尿。主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全生指迷方》卷二: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4兩,甘草(生)1兩,木香半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口乾溺赤腹滿心痛。由熱留於手少陰之經,其氣厥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二

聖濟總錄》卷一二四: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木通(銼)1兩,升麻3分,羚羊角(鎊)3分,前胡(去蘆頭)3分,馬藺根(銼)1兩,桑根白皮(銼)1兩,大黃(銼,炒)1兩。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喉痹腫塞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入芒消1錢匕,食後分溫2服,晚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人蔘2兩,桔梗(去蘆頭,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芍藥半兩,檳榔半兩。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暴怒氣逆,胸中不便,甚則嘔血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3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用赤茯苓、橘紅、生薑利肺經血分郁;用麥冬、桔梗清肺經氣分之郁;人蔘固肺經之正氣,使之下續真陰白芍肝經厥逆之氣;使以檳榔,導引至高之氣下行;元素曰:檳榔之性下行,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極,方義清肺之郁而墜其逆,其厥自平。

【摘錄】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為《聖惠》卷四十七「藿香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為《聖惠》卷四十七「藿香散」之異名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半夏(湯浸7遍,切,焙)2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人蔘1兩,白朮3分。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傷寒飲水過多,心下悸動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同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聖濟總錄》卷十九: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蔘3分,半夏(湯浸洗7遍去滑,焙)3分,柴胡(去苗)3分,前胡(去蘆頭)3分,桂(去粗皮)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3分,甘草(微炙)1分。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心痹,胸中滿塞,心中微痛,煩悶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九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半兩,人蔘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白朮3分,前胡3分(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3分,厚朴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消渴,飲水太過,胃氣不和腹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活人書》卷十八。為《聖惠》卷十一「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錄】 《活人書》卷十八。為《聖惠》卷十一「茯苓散」之異名

《聖惠》卷九:赤茯苓湯

【別名】 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2兩,柴胡2兩(去苗),黃芩1兩,龍骨2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人蔘1兩(去蘆頭),牡蠣1兩(焙為粉),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甘草1兩(炙微赤,銼)。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傷寒九日,下之後,胸膈煩滿,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

【用法用量】 茯苓湯(《普濟方》卷一三一)。

【摘錄】 《聖惠》卷九

玉機微義》卷九: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製法】 上(口父)咀。

【功效與作用】 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腫不利。

【用法用量】 加生薑,水煎,食前服

【摘錄】 《玉機微義》卷九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為《聖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錄】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為《聖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異名

《聖濟總錄》卷九十一: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己1兩,檳榔(煨,銼)1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1兩,桑根白皮(銼)1兩,木通(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炒)1兩。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虛勞,遍身浮腫,心腹氣脹,大小便澀。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大小便利為度。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醫學金針》卷三: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5錢,桂心5錢,陳皮(炒)5錢,大腹皮5錢,甘草1分,高良姜1兩,吳茱萸3分。

【功效與作用】 息積,脅下氣逆,滿悶。

【用法用量】 每用3錢,水煎服。

【摘錄】 《醫學金針》卷三

《朱氏集驗方》卷五: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皮)1兩,半夏(炮)1兩,茯神(去木)1兩,陳皮1兩,麥子1兩,沉香半兩,甘草半兩,檳榔半兩。

【製法】 上(口父)咀。

【功效與作用】 停飲於胃,怔忡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5片,煎7分,空心服。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五

《濟生》卷四:赤茯苓湯

【處方】 木通(去節)、赤茯苓(去皮)、檳榔、生地黃(洗)、黃芩、赤芍藥、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製法】 上(口父)咀。

【功效與作用】 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濟生》卷四

傷寒標本》卷下:赤茯苓湯

【處方】 陳皮1兩,甘草1兩,人蔘2兩,半夏半兩,白朮半兩,川芎半兩,赤茯苓半兩。

【功效與作用】 汗下後,胸膈滿悶

【用法用量】 每用5錢,加生薑5片,水煎服。

【摘錄】 《傷寒標本》卷下

《聖濟總錄》卷一六九: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分,凝水石(研)1分,龍齒(研)半兩,石膏(碎)1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升麻3分。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小兒驚熱,神氣不安,手足掣縮。

【用法用量】 1-2歲兒,每服半錢匕,水3分,竹瀝3分,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早晨、晚後各1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前胡(去蘆頭)1兩,白朮1兩,紫蘇1兩,半夏(湯洗7遍)半兩,大腹皮(銼)半兩,人蔘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妊娠痰飲不除,胸脅支滿嘔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為《聖惠》卷七十五「赤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為《聖惠》卷七十五「赤茯苓散」之異名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大腹(銼)半兩,高良姜1兩,吳茱萸(湯洗7遍,焙乾,麩炒)3分,訶梨勒(煨,去核)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息積,脅下氣逆,滿悶妨脹。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服,日晚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腹子(銼)1兩,五味子1兩,桑根白皮(銼)1兩,紫蘇莖葉(銼)1兩,人蔘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甘草(炙,銼)半兩。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消腫病,進飲食。主喘嗽。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2個,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桔梗(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朮半兩,鱉甲(去裙襴,醋炙)2兩,桂(去粗皮)3分。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肝勞虛寒脅痛脹滿,氣悶目昏,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蔘3分,前胡(去蘆頭)3分,桂(去粗皮)3分,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甘草(炙,銼)1分。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胸脅短氣,妨悶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2個(擘破),生薑5片,煎取7分,去滓,食後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兩(去黑皮),柴胡1兩(去苗),枳殼1兩(去瓤,麩炒),白朮1兩,檳榔(銼)1兩,人蔘半兩,旋覆花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3分,半夏(湯浸7遍去滑)3分。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膈間留飲,嘔逆頭眩,短氣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煎之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枳殼(去瓤,麩炒)1兩,栝樓實(去皮)1枚,桂(去粗皮)3分。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胸痹連心氣悶,喉中塞滿。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如人行5-6里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膏1兩,犀角屑1兩,升麻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木香1兩半。

【製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腳氣衝心,煩悶膝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加竹瀝半小盞,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為《聖惠》卷五十三「赤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為《聖惠》卷五十三「赤茯苓散」之異名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赤茯苓湯

【別名】 羚羊角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2兩,羚羊角(鎊)2兩,遠志(去心)半兩,大黃(銼,麩炒)半兩,甘草(炙,銼)1分。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陽氣厥逆,多怒而狂,頸脈復動。

【用法用量】 羚羊角湯(《宣明論》卷二)。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為《聖惠》卷四「赤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錄】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為《聖惠》卷四「赤茯苓散」之異名

方出《聖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七: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胸痹壅悶,閉塞短氣。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方出《聖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七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赤茯苓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