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女萎
Nǚ Wěi
別名 小木通[雲南]、白木通[湖南]、粗糠藤、萬年藤、穿山藤、小葉鴨腳力剛、鑰匙藤、蔓楚、牡丹蔓、山木通、木通草、白木通、蘇木通、花木通、菊葉威靈仙
功效作用 瀉痢脫肛驚癇寒熱,妊婦浮腫筋骨疼痛
英文名 stem of October clematis
始載於 藥錄
毒性 小毒
歸經 脾經肝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女萎

【拼音名】 Nǚ Wěi

【別名】 小木通[雲南]、白木通[湖南]、粗糠藤、萬年藤、穿山藤、小葉鴨腳力剛、鑰匙藤

【來源】 毛茛科鐵絲蓮屬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以根、莖藤全株入藥。秋季採收,紮成小把,晒乾。

【性味】 辛,溫。有小毒。

【功效與作用】 消炎消腫利尿通乳。用於腸炎痢疾甲狀腺腫大風濕關節疼痛,尿路感染,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女萎

【出處】 李當之《藥錄》

【拼音名】 Nǚ Wěi

【別名】 蔓楚(《唐本草》),牡丹蔓(《植物學大辭典》),山木通木通草、白木通、穿山藤、蘇木通(《湖南藥物志》),小葉鴨腳力剛、鑰匙藤(《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女萎。秋季採收,取地上莖,剝去祖皮,切段,晒乾。

【原形態】 落葉攀援藤本。莖近方形,紫色,被白色柔毛。3出複葉,對生,小葉卵形,長2~6.5厘米,寬1.2~5.5厘米,中間小葉較大,上部有時3裂,基部圓形,先端尖,邊緣中部以上具2~3缺刻狀鈍齒,中部以下全緣,兩面均被伏短白毛;葉柄細長。圓錐狀聚傘花序;花白色,徑約2厘米;萼片4,外面密被毛,內面無毛;無花瓣;雄蕊多數,花藥較花絲短,黃色;心皮多數,被短毛,花柱有長白毛。瘦果狹斜卵形,長約5毫米,花柱不落而延長。花期8月。

【生境分布】 生長山野,亦有栽培。分布湖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 全草含槲皮素、有機酸,甾醇及少量生物鹼

【性味】 《唐本草》:"味辛,溫。"

【功效與作用】 治瀉痢脫肛驚癇寒熱,妊婦浮腫筋骨疼痛

①李當之《藥錄》:"止下,消食。"

②《唐本草》:"主風寒洒洒,霍亂泄痢腸鳴游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

③《湖南藥物志》:"治妊婦浮腫,項下癭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劑。外用:燒煙熏。

【附方】 ①治久痢脫肛:女萎(切)一升,燒熏之。(《產乳集驗方》)

②治筋骨疼痛:女萎藤五錢,蔓性千斤拔五錢,路邊荊三錢,老鉤藤二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女萎

【出處】 李當之《藥錄》

【拼音名】 Nǚ Wěi

【英文名】 stem of October clematis

【別名】 蔓楚、牡丹蔓、山木通、木通草、白木通、穿山藤、蘇木通、小葉鴨腳力剛、鑰匙藤、花木通、菊葉威靈仙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女萎的藤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matis apiifolia DC.

採收和儲藏:秋季開花時採收帶葉莖蔓,紮成小把,晒乾或隨時採用鮮品。

【原形態】 女萎,藤本。小枝密生貼伏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5-7cm;三出複葉,小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2.5-8cm,寬1.5-7cm,通常有不明顯的3淺裂,邊緣有鋸齒,或有缺刻狀的粗鋸齒或牙齒,上面疏生貼伏短柔毛或無毛,下面通常疏生短柔毛,或僅沿葉脈生較密短柔毛。圓錐狀聚傘花序,多花,花序梗、花梗密生貼伏短柔毛,花梗上小苞片小,鑽形或無;兩性花,直徑1-1.5cm;萼片4,狹倒卵形,長7-8mm,白色,開展,兩面有短柔毛,外面較密;花瓣無;雄蕊多數,無毛,長4-6mm,花絲比花藥長約5倍;心皮少數,被短柔毛。瘦果狹卵形,長3-5mm,不扁,有短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狀,長1.2-1.5cm。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1000m的山野林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南部、安徽大別山以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

【性狀】 1.性狀鑒別 莖類方形,長可達數米,纏繞或切段,直徑1-5mm。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通常有6條較明顯的縱棱,被白色柔毛,質脆,易斷,斷面不平坦,木部黃白色,可見多數細導管孔,髓部疏鬆。葉對生,三出複葉,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的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頂生小葉片較兩側小葉片大,常呈不明顯的3淺裂,邊緣有缺刻狀粗鋸齒或牙齒,暗綠色,兩面有短柔毛。

總葉柄長2-9cm,常扭曲。有的帶有花果。氣微,味微苦澀。

2.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為六角形。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切向延長。皮層較狹。中柱鞘纖維1-2層,斷續相接成環(嫩莖無纖維);無限外韌型維管束,大小相間排列,形成層不明顯,導管類圖形或長圓形,多單個排列,直徑50-250μm。髓部較小,約佔莖的1/4-1/2,細胞類圓形。

【化學成份】 根含乙醯齊墩果酸(acetyl Olean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ic acid),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豆甾醇(stigrn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花、葉含槲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等黃酮類化合物。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粗粉1g,加甲醇10ml,迴流提取約15min,濾過。取濾液1ml,加醋酸鉛試液1滴,溶液立即產生綠色沉澱。另取濾液滴於6cm圓形濾紙上,滴加氯仿展開,烘乾,噴1%三氯化鋁乙醇液,再烘乾,紫外光燈下觀察,中心部有黃綠色熒光。

(2)取粗粉2g,加甲醇20ml,迴流20min,濾過。濃縮成3ml,吸取10μl點於中華層析紙上,以正丁醇-醋酸-水-氯仿(8:2:10:1)的上層液為展開劉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三氯化鋁乙醇液,烘乾,於紫外光燈下觀察,可見棕色、藍色、黃綠色3個斑點。

【性味】 味辛;性溫;小毒

歸經】 歸肝;脾;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溫中理氣,利尿,消食。。主主治風濕痹證,吐瀉;痢疾;腹痛腸鳴;小便不利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 本品內服劑量不可過大,否則可引起胃部不適,嘔吐腹瀉,食慾大減,頭痛胸悶四肢無力面部浮腫

【各家論述】 1、李當之《藥錄》:止下,消食。2、《唐本草》:主風寒洒洒,霍亂泄痢,腸鳴游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3、《湖南藥物志》:治妊婦浮腫,項下癭瘤。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女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