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拔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千斤拔 | 中藥圖典 |
千斤拔 Qiān Jīn Bá |
|
---|---|
別名 | 蔓性千斤拔、一條根、老鼠尾、吊馬墩、吊馬樁、金牛尾、箭根、釘地根、土黃芩[廣西、廣東]、鑽地風[四川]、土黃雞、金雞落地、透地龍、牛大力、千里馬、牛頓頭、千斤吊、釘根藜、土黃耆、大力黃、牛尾盪、土黃昏、千尾盪、三股絲、千金墜 |
功效作用 | 祛風利濕,消瘀解毒。治風濕痹痛,慢性腎炎,跌打損傷,癰腫,喉蛾。 |
英文名 | Philippine Flemingia Root, Root of Philippine Flemingia |
始載於 | 《植物名實圖考》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肺經、腎經、膀胱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甘 |
目錄 |
別名
:土黃雞、金雞落地、老鼠尾、透地龍、牛大力、千里馬、牛頓頭、蔓性千斤拔、一條根、吊馬墩、吊馬樁、金牛尾、箭根、釘地根、土黃芩[廣西、廣東]、鑽地風[四川]
來源
為豆科千斤拔屬植物千斤拔Moghania philippinensis (Merr. et Rolfe) Li [M. prostrata (Roxb.) Wang et Tang],以根入藥。春、秋採挖,洗淨切片晒乾,也可鮮用。
註:大葉千斤拔(千斤紅)Moghania macrophylla (Willd.) O. Kuntze,兩廣地區也作千斤拔入藥。
源形態
蔓性半灌木,高1~2米。根粗錐形,形如鼠尾,不易拔出。莖多枝而被短毛,幼時四棱形。三出複葉互生。秋季葉腋抽出總狀花序,蝶形花冠紅紫色。莢果矩圓形,淺黃色,長約8毫米,有黑色球形種子2粒。
性味歸經
甘、微溫,平。歸肺;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
祛風濕,強腰膝。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腰肌勞損,白帶,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化學成分
根中含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已確定結構有:蔓性千斤拔素(flemiphilippinin)C、D。此外還含5,7,3',4'-四羥基-6,8-雙異戊烯基異黃酮(5,7,3』,4'-tetrahydroxy-6,8-diprenylisoflavone),千斤拔素(flemichin)D,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以及碳原子數為22-30的正烷酸。
資源分布
分布於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旱生植物。生於丘陵坡地、平原、砂地,為石質和沙質草原的伴生種,局部地段可形成群聚。見於嶺西、興安南部、燕山北部、遼河平原、科爾沁、陰山、呼錫高原、烏蘭察布、赤峰丘陵、鄂爾多斯等州。 產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興安盟,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克昭盟。分布於我國東北、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等省區;蒙古也有。
生態環境
生於山坡草叢中。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根長圓柱形,上粗下漸細,極少分枝,長30-70cm,上部直徑1-2cm。表面棕黃色、灰黃色至棕褐色,有稍突起的根長皮亂及細皺紋,近頂部常成圓肩膀狀,下半部間見鬚根痕;栓皮薄,鮮時易刮離,颳去栓皮可見棕紅色或棕褐色皮部。質堅韌,不易折斷。橫切麵皮部棕紅色,木部寬廣,淡黃白色,有細微的放射狀紋理。氣徽,味微甘、澀。以根條粗長、除淨蘆莖及鬚根、斷面發白色者為佳。
採收和儲藏
秋後採挖,洗淨,切段,晒乾。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補氣血。
2.《嶺南採藥錄》:祛風去濕。治手足痹痛,腰部風濕作痛,理跌打傷,能舒筋活絡。
3.《南寧市藥物志》:壯筋骨,去瘀積。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四肢酸軟無力,黃疸。
出處
《中華本草》
|
關於「千斤拔」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