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藥學/某些疾病時抗生素的應用
醫學電子書 >> 《醫院藥學》 >> 抗生素的合理應用 >> 某些疾病時抗生素的應用 |
醫院藥學 |
|
|
(一)抗生素的局部用藥和預防用藥
1.五官科的局部用藥
(1)眼科感染:抗生素局部應用僅限於眼結膜炎、眼瞼炎或角膜炎等,常用抗生素有:①磺胺乙醯:10%~30%滴眼液或6%的眼膏,因其可迅速透入粘膜和角膜上皮,治療結膜炎、角膜炎、瞼緣炎和沙眼效果較好,極少出現斷髮細菌感染。②氯黴素:常用0.5%~1%滴眼劑或眼膏,對上述疾病效果也很好。四環素、金黴素0.5%的滴眼劑與眼膏也較常用。③氨基甙類抗生素:常用的有0.3%慶大黴素、0.3%卡那黴素、0.5%新黴素滴眼劑和眼膏。新黴素還可與多粘黴素B或桿菌肽聯合配成眼藥,用於治療革蘭氏陰性和陽性菌的結膜炎與角膜炎。革蘭氏陽性菌感染還可單用桿菌肽眼膏(每克~1000單位)或0.5%紅霉素眼膏每日塗於眼瞼內。④利福平:其滴眼劑和用藥膜對急性、亞急性結膜炎、沙眼、急性瞼腺炎和瞼窩組織炎的治療效果也較好。
(2)耳鼻喉科感染:臨床常見的感染疾病有外耳炎、中耳炎、鼻竇炎常需配合鼻竇穿刺術沖洗後滴入抗生素。①慶大黴素:0.3%滴耳劑用於治療外耳感染,中耳炎時可與1%氫化可的松醋酸鹽一起製成滴耳劑。②多粘菌製成0.1%~1%滴耳液治療耳部感染,也可用於鼻竇炎的治療。
2.皮膚粘膜局部用藥
(1)甲磺滅膿:5%~10%溶液濕敷或軟膏於燒傷創面感染處,防治綠膿桿菌時,其可與磺胺嘧啶銀、洗必泰(按10:5:1)配成外用粉劑。1%~2%磺胺嘧啶銀軟膏單用治療1~2度燒傷。
(3)其它用於皮膚感染的還有5%氯黴素丙二醇溶液或粉劑、2%~5%褐黴素軟膏、0.5%~1%紅霉素軟膏、0.5%~1%多粘菌素B溶液、乳劑等。克林黴素10mg/ml溶液治療皮膚或潰瘍面感染(痤瘡和褥瘡)效果也較好。
3.支氣管、肺部感染對支氣管、肺部感染、抗生素藥物氣霧吸入是一種較理想的給藥方法。抗生素在2~5ml生理鹽水中的濃度;慶大黴素為40~12mg,卡那黴素為250~500mg,新黴素為50~400mg,氯黴素為100~400mg,多粘菌素B為10~50萬單位,二性黴素為5~10mg等。治療中有時適當聯合用藥可提高療效,在服不良反應。如多粘菌素B霧氣液中加入麻黃素可以預防多粘菌素引起的支氣管痙攣。為避免抗生素與痰液中的DNA結合而滅活,可在氣霧劑中加入蛋白分解酶。
4.化膿性腦膜炎一般採用靜注大劑量的青黴素或易於透入腦脊液的抗生素,如氯黴素、頭孢三嗪等,可獲滿意的效果。在特殊情況下,如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及耐藥金葡菌腦膜炎可採用氨基糖甙類、多粘菌素B鞘內注入。
5.多科性預防用抗生素
(1)基本原則是:
1)清潔無污染或污染較輕的傷口,估計傷口感染率低於5%者,不必使用抗生素預防;如因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細胞缺乏者,可根據情況選用合適的抗生素。
2)如手術時間過長或手術後常具高發感染的手術,如結腸手術或易發生嚴重感染的整復手術。
4)要有恰當的用藥時期,一般於麻醉開始或手術早期靜注或肌注;給藥次數與時限,一般認為染菌4小時內是預防的有效期,只需一劑即可奏效。術後預防性用藥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2)心臟手術:抗生素普遍用於開胸手術,病原菌可能為金葡菌、表葡菌、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可採用鄰氯青黴素2g及慶大黴素1.5mg/kg分別靜注,青黴素過敏者,成人可用萬古黴素7.5mg/kg靜注,也可用頭孢噻吩2g靜注或肌注。
(4)骨科矯形手術:抗葡萄球菌抗生素能減少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感染,降低髖部骨折或骨板固定術的創口感染髮生率,推薦用藥同心臟外科手術。
(5)胃、十二指腸手術:病原菌多為需氧革蘭氏陰性桿菌、糞鏈球菌、厭氧菌,可術前肌注或靜注頭孢菌素,如頭孢西丁1g,羥氨苄青黴素或氨苄青黴素1g。
(6)結腸直腸手術:致病菌同上,術前2小時用甲硝唑1g直腸給予,並加用慶大黴素1.5mg/kg靜注。急症情況下可用慶大黴素1.5mg/kg靜注聯用以甲硝唑500ml靜注或克林黴素600mg靜注,效果佳,如配以灌腸、瀉藥等機械性腸道準備效果更佳。
(7)膽道手術:僅用於有感染危險因素的病人,如老年人,急性膽囊炎、梗阻性黃疸或膽總管結石患者。病原菌與抗生素用法同胃、十二指腸手術。
(8)婦產科手術:為預防經陰道子宮切除術的術後感染,可用硝唑1g直腸給藥。重危產婦伴胎膜早破的剖腹產術,可採用頭孢西丁1g靜注或加甲硝唑500ml靜注,可降低敗血症併發症的發生率。首次給藥應在結紮臍帶之後,以免影響嬰兒。
(9)泌尿科手術:尿細胞培養陽性者,術前按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進行預防。藥敏試驗不明時,可用慶大黴素2mg/kg靜注或肌注。
6.非外科疾病的抗生素預防
(1)預防風濕熱的複發:常用青黴素V250mg口服,每日2次,療程持續數年。
(2)細菌性心內膜炎:對患有某些心臟病的病人進行口腔手術、尿路手術後易發生菌血症可導致細菌性心內膜炎。在拔牙或扁桃體切除術後30分鐘肌注或靜注氨苄青黴素1g,8~12小時後再給1g,共2~4次。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萬古黴素1g於術前0.5~1小時靜滴後再口服紅霉素0.5g,每小時1次,共8次。尿路手術時,除用青黴素或氨苄青黴素外,可加慶大黴素。
7.其它情況下抗菌藥的應用對特定細菌的預防,如青黴素預防鏈球蓖A群、淋病、梅毒的接觸者。氨苄青黴素預防流感嗜血桿菌或肺炎球菌反覆發作的中耳炎。利福平口服600mg連續2日預防腦膜炎球菌引起的腦膜炎及帶菌者,也可用二甲胺四環素或磺胺嘧啶預防。接觸布氏桿菌、鼠疫桿菌的實驗室工作者可用四環素、鏈黴素、磺胺類預防。旅遊腹瀉可選用黃連素、強力黴素或環丙氟哌酸預防。預防新生稱眼病可選用四環素、紅霉素眼藥水或1%硝酸銀滴眼。
(二)尿路感染中抗菌藥的合理應用
1.膀胱炎首次發生膀胱炎,常給予單劑療法,即僅服一次大劑量的抗菌藥,如復方新諾明6片頓服;氨苄青黴素3g頓服;也可試用氟哌酸1.2g頓服。
2.腎盂腎炎輕度發熱及腰痛的腎盂腎炎或單劑治療失眠失敗的尿路感染,應採用口服抗菌藥2周,常用藥有復方新諾明2片,每日2次、氟哌酸0.4g,每日2次,氨苄青黴素0.5g,每日4次。兩周後尿菌陰轉率達90%左右。如尿菌仍陽性應根據藥敏改用相應的藥物4周。服用碳酸氫鈉(1g,每日3次)可鹼化尿液,對氨基糖甙類、紅霉素類及磺胺類抗菌藥的療效有增強作用,但會降低四環素族,呋喃嘧啶的療效應予注意。對少數症状較重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的病例,可採用慶大黴素每6h肌注一次,首次劑量1.5mg/kg,以後1mg/kg。複雜性腎盂腎炎的致病菌常有耐藥性,治療上有時很困難,可按藥敏試用下列抗生素,如乙基西梭黴素2mg/kg,12小時靜注1次;頭孢去甲羧肟2g,每24小時靜注1次;噻肟單醯胺菌類2g,每8小時靜注1次,如有發生革蘭氏陰笥桿菌敗血症跡象時,應聯合應用抗生素靜注治療,仍持續發熱者,要考慮有無併發症,如腎盂積膿、腎周膿腫等。
3.再發的尿路感染再發尿路感染,應做尿路X線檢查,必要時要作泌尿外科檢查,以確定有無尿路不暢等易感因素。
(1)重新感染:再發尿路感染中85%是重新感染,治療方法如前述。
(2)複發:常見於腎盂腎炎,特別是複雜性者更易複發。糾正引起尿流不暢等易感因素,是治療的根本。其致病菌多為變形桿菌,糞鏈球菌或綠膿桿菌等。對這些病人應按藥敏選用抗菌藥物治療,一般為6周。對個別因腎血流量差,病灶內藥物濃度不足者,可用較大劑量的殺菌抗生素治療,如先鋒黴素、氨苄青黴素、羧苄青黴素等治療6周。如仍有菌尿存在則採用長程低劑量療法。即採用復方新諾明半片或甲氧苄氨嘧啶50mg或呋喃嘧啶50mg每晚臨睡前排尿後服用,服用1年或更長些時間。反覆發作的尿感病人應多飲水和定時排尿,這是配合抗菌藥物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腎功能減退時抗生素的合理應用慢性腎功不全(CRF)時較易伴發感染,而感染又加重了CRF的惡化程度。故臨床上合理應用抗生素治療並發的嚴重感染,是防止腎功損傷和延緩CRF惡化的重要問題。在選用抗生素時主要針對引起感染的可能菌屬,最好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然後根據抗生素的主要代謝過程、排泄途徑和毒性大小、尤其是腎毒性及腎功減退的程度等綜合考慮治療措施和治療方案。在CRF合併嚴重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時,不管腎功如何,均應給予首次衝擊量或飽和量的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或妥布黴素首次劑量1.5~2.0mg/kg,卡那黴素或丁胺卡那黴素7.5~10mg/kg,嗣後改維持劑量時亦應使用藥濃度高於有效抑菌水平。若Ccr值減退,則在衝擊量後減小劑量維持治療。CRF患者因清除能力下降而需減少抗生素的劑量。減少劑量主要由抗生素在體內蓄積是否對病人腎功能產生危害而定,如治療指數(藥物中毒濃度與治療濃度之比率)的高低,氯黴素、紅霉素及其它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如麥迪黴素、螺旋黴素、乙醯螺旋黴素、白黴素等)及青黴素G等藥物的治療指數均較高,使用常規劑量一般不會加重腎功損害。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鏈黴素、新黴素、巴龍黴素、卡那黴素、妥布黴素、里杜黴素、慶大黴素、西梭黴素、乙基西梭黴素等藥物治療指數均較低,一旦腎組織中藥物蓄積易導致腎中毒,故即使輕度腎功障礙者,也必須減少劑量。氯黴素在CRF時,T1/2稍有延長,其降解產物葡萄糖醛酸衍生物在體內蓄積,雖無抗菌活性,但對骨髓有抑制作用,仍宜慎用。氯黴素可被HD(血液透析)清除而不被PD(腹膜透析)清除;故在HD後宜加用一次劑量。而紅霉素類抗生素不受HD/PD的影響,故劑量不必改變。β-內醯胺類(如苯氧甲基青黴素、氨苄青黴素、苄青黴素、羥氨苄青黴素、氟氯青黴素、羧苄青黴素、甲氧苯青黴素、羥噻吩青黴素等)以及第一代頭孢菌素對青黴素酶穩定。但仍可被革蘭氏陰性細菌的β-內醯酶破壞。第二代頭孢菌不經對多數β-內醯酶穩定,如頭孢羥唑、頭孢呋肟等均有明顯腎毒性,應避免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對產生β-內醯胺酶的細菌有高度敏感性,如頭孢氨噻肟、頭孢去甲噻肟、頭孢氨噻肟唑及頭孢三嗪噻肟等均無腎毒性,可以正常用藥,但仍應觀察緊功。上述頭孢類因可被HD清除,因此透析後宜加用半量或全量一次。三代頭孢菌素的林可黴素及氯林可黴素等在CRF病人時,T1/2均有一定延長,血濃度增高,但因腎毒性較小,故僅需減量1/4~1/3。羧苄青黴素宜慎用。四環素類(金黴素、強力黴素、二甲烯四環素、呱哌四環素、土霉素、甲烯土霉素及四環素等)及多肽類抗生素(多粘菌素,桿菌肽、萬古黴素等)在CRF病人時T1/2顯著延長,故不宜應用。
CRF患者深部黴素感染的處理:兩性黴素B腎霉性大,僅用於PD伴黴菌性腹膜炎時,小劑量0.5mg/L腹腔內注射,每晚1mg加NS2~3ml注入透析管內封和,療程1~2周。酮康唑在CRF時不影響其排泄,故可按常規用藥0.2~0.4g/d口服,療程1~6周。
(四)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抗生素治療中樞神經感染抗生素治療,應選擇易透過血腦屏障,在腦組織中、腦脊液中含量高的藥物,常用抗生素在腦脊液中的分布見表33-3。
表33-3不同抗生素在腦膜炎時腦脊液中分布(血中濃度為100%)
抗生素種類 |
正常腦膜時CSF中濃度(%) |
炎症時CSF中濃度(%) |
抗生素種類 |
正常腦膜時CSF中濃度(%) |
炎症時CSF中濃度(%) |
磺胺嘧啶 |
40~80 |
40~80 |
慶大黴素 |
0 |
10~50 |
30~80 |
30~80 |
多粘菌素 |
0 |
0~40 |
|
30~50 |
50~90 |
43 |
>100 |
||
TMP |
50 |
52~233 |
鏈黴素 |
1~2 |
10以上 |
青黴素G |
0.5~2.0 |
5~30 |
20 |
90 |
|
氨苄青黴素 |
4.5~5.0 |
11~65 |
利福平 |
3~8 |
10-~20 |
羧苄青黴素 |
2.0~20.0 |
不詳 |
低 |
10~54 |
|
頭孢嘧啶 |
1.4 |
6~50 |
乙胺異煙肼 |
40~100 |
100 |
頭孢環已烯 |
不詳 |
0~79 |
50~100 |
100 |
|
氯黴素 |
30~50 |
50~100 |
1.腦膜炎雙球菌性腦膜炎可用磺胺類或青黴素,一般首選SD,腎功能正常用1.0g,每日三次或1.5~2.0g每日2次靜滴首次加倍。鑒於有耐磺胺類藥物的菌株,故對危重者可與青黴素鈉鹽配伍800~1200萬u/d或者氯黴素1.0~2.0g/d(兒童依體重酌減)。療程3~7日。部分病人亦採用氨苄青黴素6~8g/d靜滴。
2.胴炎雙球菌腦膜炎首選青黴素G鈉鹽800~1200萬單位靜滴,病情穩定後改用肌注,療程宜長,需2~3周。療效如欠佳可加用氯黴素或改用頭孢菌素類如先鋒必(kephazon)。
3.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腦膜腦炎用青黴素G+氯林可黴素,以甲氧苄苯青黴素較好。如有耐藥者宜用先鋒必或Celospor(CephacetrileSodium)加萬古黴素。
4.流感桿菌性腦膜炎(b型)常用氨苄青黴素6g/d或氯黴素1.5~2.0g/d(兒童慎用,老年人禁用)。
5.革蘭氏陰性桿菌腦膜腦炎多用氨基糖甙類(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氨苄青黴素,必要時可用氯黴素、羧苄青黴素,重症者宜用頭孢三嗪(菌必治ceftriaxone)。
6.真菌性腦膜炎以隱球菌多見,一般使用咪康唑加5-氟胞嘧啶(5-FC),成人100~150mg/kg/d,96h口服或靜注。亦可用兩性黴素,總量2~4g,成人每日劑量0.1mg/kg開始至每日劑量達0.5~1.0mg/kg為止,同時加地塞米松5mg靜滴。亦可用酮康唑每日~400mg+性黴素B效果也較好。
7.厭氧菌性腦膜炎首選甲硝唑,成人劑量1.8g/d,分3次口服或靜滴。氯黴素、氯可黴素及羧苄青黴素等亦有較好效果。
8.細菌性不明的腦膜炎嬰幼兒多為大腸桿菌、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可採用慶大黴素加氨苄青黴素加頭孢噻肟(cefotaxime)、先鋒必等。老年人多變形為桿菌、克雷伯菌。綠膿桿菌引起,可採用氨苄青黴素或頭孢菌素類(先鋒必、菌必治),病因不清者亦可使用大劑量青黴素G或氨苄青黴素加氯黴素治療,陰溝桿菌性化膿性腦膜炎的治療有報導採用頭孢噻肟2g靜滴,每日4次,療程8日取得較好效果。
9.病毒性腦膜炎對單純皰疹性腦膜炎用無環鳥苷、阿糖腺苷或阿糖苷(阿糖胞苷使用時應警惕白細胞下降),亦可加用干擾素、聚肌胞類。急性期腦水腫明顯時加用激素對緩解症状較好,但亞急性或慢性期的各種病毒性腦膜炎不宜使用激素,因其可促使病毒活性增加,導致病情加重。
10.結核性腦膜炎異煙肼每日~500mg,重症者600~900mg,PAS每日~12g靜滴,鏈黴素每日~1.0g肌注。異煙肼無效病例或採用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藥。
(五)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應用新生兒由於各器官功能不健全,對抗生素要嚴格控制劑量,且不可隨意加大劑量,以免導致不良後果。附新生兒抗生素劑量(表33-4)供參考。
表33-4新生兒期抗生素劑量
抗生素 |
每公斤天劑量 |
|||
日齡<7天 |
日齡>7天 |
|||
體重<2kg |
>2kg |
<2kg |
>2kg |
|
青黴素G▲ 氨苄青黴素▲ 羧苄青黴素 氯黴素 慶大黴素 卡那黴素 丁胺卡那黴素 妥布黴素 頭孢氨噻肟 萬古黴素 |
5-7.5萬u(2)* 50mg(2) 200mg(2) 50mg(2) 100mg(2) 25mg(2) 4mg(2) 15mg(2) 15mg(2) 4mg(2) 40mg(2) 50mg(2) 30mg(2) |
5-7.5萬u(2) 75mg(3) 300mg(3) 100mg(3) 150mg(3) 25mg(1) 4mg(2) 20mg(2) 20mg(2) 4mg(2) 50mg(2) 75mg(2) 30mg(2) |
7.5-10萬u(3) 75mg(3) 300mg(3) 100mg(3) 150mg(3) 25mg(1) 6mg(3) 25mg(3) 25mg(3) 6mg(3) 50mg(3) 75mg(3) 45mg(3) |
10-15萬u(4) 100mg(4) 400mg(4) 200mg(4) 200mg(4) 50mg(2) 6mg(3) 25mg(3) 25mg(3) 6mg(3) 60mg(3) 100mg(4) 45mg(3) |
▲治療化腦時劑量加倍;*括號內數字指每天用藥次數(1)治療化腦時日齡大於7天小於2kg者劑量可調整至50mg;(2)大於2kg可用至75kg(3)黃疸者慎用。
1.新生兒敗血症該症為一種急性,在抽血送培養後立即開始抗菌治療。在病原菌不明的情況下通常聯合應用一種青黴素族(選用青黴素G或氨苄青黴素)及一種氨基糖甙類(選用慶大黴素或丁胺卡那黴素)抗生素作為初選藥物。這種酏伍能針對大部分新生兒敗血症的致病菌。若有線索提示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例如其母有葡萄球菌感染,小兒皮膚有膿療)則青黴素族宜先用苯唑青黴素;若患兒有水皰或出血性皮疹並迅速潰瘍壞死,皮膚表面發黑或流綠色膿液時是綠膿桿菌敗血症的表現,青黴素族宜選用羧苄青黴素或氧哌嗪青黴素、氨基糖甙類用丁胺卡那黴素或妥布黴素;皮下壞疽血培養多為金黃葡萄球菌,部分為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故可用苯唑青黴素及丁胺卡那黴素;母有羊水性腹膜炎或小兒有腸穿孔、腸壞死時發生厭氧菌敗血症的機會較多,氯黴素、氯林可黴素、滅滴靈均有效。如血培養得到陽性結果後,應根據藥物敏感試驗情況選擇敏感而安全的藥物。若原先用藥治療效果滿意者一般不必換藥,可根據藥敏情況考慮撤去其中一處藥物。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兒敗血症應排除抽血是污染造成的假陽性結果,如經治療無效者可改用第一代頭孢菌素治療,仍無效則可改用萬古黴素。住院過程中發生敗血症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常已使用抗生素,這時的致病菌(常為葡萄球菌、克雷白桿菌、綠膿桿菌)往往對常用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應及時更換。
2.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最初選擇氯基苄青黴素及慶大黴素;綠膿桿菌腦膜炎可選羧苄青黴素或氧哌嗪青黴素及丁胺卡那黴素,亦可選用頭孢他啶(腦膜炎時其腦脊液濃度高且綠膿桿菌對其敏感)。大腸桿菌對氯黴素仍敏感,其腦脊液濃度較高但使用時劑量不能太大,早產兒及出生後1周內的足月兒按25mg/kg.d算,1周後足月兒可用至75mg/kg.d。新生兒化腦易發生腦室炎,如全身用藥不滿意時,可同時通過保留導管於側腦室局部用藥(就根據藥敏選擇抗生素);慶大黴素1~2mg、氨苄黴素10~25mg、氯黴素25~50mg、苯唑青黴素25~50mg。
3.新生兒肺炎聯合應用一種青黴素族及一種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的治療方案同樣適合於新生兒肺炎,衣原體肺炎則應選用紅霉素。
4.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細菌以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肺炎克雷白桿菌、沙門氏菌屬較多見。治療為靜脈注射抗生素,主要配伍為廣譜青黴素及/或氨基糖甙類。
5.新生兒腹瀉及時隔離治療很重要。大腸桿菌性腸炎可用慶大黴素15mg/kg.d或卡那黴素30mg/kg.d或多粘菌素E5萬u/kg.d口服。沙門氏菌屬甙類抗生素常為首選藥物,多粘菌E、磷黴素、頭孢呋肟、頭號孢哌酮均可選用,應視藥源及敏感性而定。奇異變形桿菌引起的新生兒腸炎,使用丁胺卡那黴素、頭孢唑啉常有效。
6.新生兒泌尿道感染一般選用氨苄青黴素及慶大黴素大都療效滿意,如果不理想除根據藥敏試驗調整藥物外,還應注意有無泌尿道畸形存在。
7.給藥途徑和療程大部分新生兒感染性疾病開始治療宜靜脈給予抗生素,待病情好轉時可改為肌注。
(1)新生兒敗血症的療程應根據血培養結果、臨床療效及有無併發症而定;①血培養陰性且入院後症状很快消失,其它化驗亦不提示感染者,用抗生素3~5天即可;②血培養陰性但有臨床感染症狀或實驗室檢查提示有感染存在,抗生素治療為7~10天;③血培養陽性但無其它感染灶且臨床療效亦滿意者,療程10~14天;④血培養陽性並有其它感染灶(如肺炎、尿路感染)或臨床好轉慢者,抗生素治療不應少於14天。
(2)化膿性腦膜炎(腦膜炎雙球菌性腦膜炎除外)抗生素治療不少於3周。使用氨基糖甙類藥物治療,療程不要超過14天,以免霉性蓄積。
(3)新生兒壞死性腸炎輕症療程1周左右;重症2周以上。
(4)新生兒腹瀉根據症状及大便培養轉陰而決定療程,部分腹瀉患兒由於斷髮暫時性乳糖酶缺乏而致吸收不良反應,應及時調整飲食,給予不含乳糖的代乳品,若繼續使用抗生素宜使菌群紊亂而導致病情複雜化;還有部分患兒(主要是沙門氏菌屬感染者)症状消失但培養仍陽性,可暫停抗生素而給乳酶生等製劑隨訪觀察。
8.抗生素的劑量用藥次數抗生素劑量與用藥次數與新生兒成熟度及日齡有關。只有注意此特點才能使藥物達到有效血濃度。常用抗生素劑量與每日用藥次數見表30-4。新生兒感染時抗生素的治療固然重要,但還應注意積極糾正酸鹼紊亂,維持循環、呼吸功能、治療高膽紅素血症,為抗生素的治療發揮作用打好基礎贏得時間,以提高療效。
(六)孕婦抗生素的應用
1.泌尿道感染孕婦應用抗生素最多的適應症是泌尿道感染,常見的導致菌尿的細菌有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屬、變形桿菌、腸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等。有些病人可出現無美菌尿;有尿頻或排尿困難者可無細菌感染。有些急性尿道症候群患者常伴有沙眼衣原體感染(可用紅霉素治療,療程至少14天)。無論有無症状之菌尿,皆需根據尿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對病原體敏感的抗生素藥物治療。
2.妊娠俁並陰道感染由於母體陰道感染往往傳播胎兒,故陰道微生物培養極為重要,如滴蟲與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可用曲古黴素。僅有滴蟲感染可用滅滴靈;僅有黴菌感染可用克霉唑。孕期治療以大劑量短程陰道內用藥為宜,如克霉唑1500mg/Tab,陰道內放置一次(非孕婦每次僅用0.1gTab,療程7~10天)。
3.心臟病合併妊娠正常分娩不需應用抗生素,行難產手術或剖宮產術時為預防感染特別是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有兩種抗生素預防治療方案可供選擇,①苄青黴素鉀100萬單位+慶大黴素800mg肌注,每日~4次;②氨苄青黴素鈉1g肌注或靜滴,每日~4次。
4.其他感染孕期應用抗生素治療基本同非孕期。但應儘力避免影響胎兒發育的藥物。根據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將抗生素藥物分為三類:
(1)對胎兒無明顯影響者,包括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類,大環內脂類抗生素中僅紅霉素鹼基可用於孕期。
(2)有相對危險性者,主要為氨基糖甙類,其對母體與胎兒產生中耳與腎臟毒性,特別是鏈黴素對第八對腦神經的影響即使小劑量短期用藥亦可致耳聾且為不可逆性。卡那黴素亦有類似毒性。如孕婦期有嚴重感染可考慮用潔黴素或氯潔黴素。
(3)絕對禁忌者,四環素類為典型致畸原現已被公認,其妨礙鈣鹽進入軟骨和骨骼;易通過胎盤,在孕期任何階段作用於胎兒,都可導致胚胎髮育不全及畸形。還可致妊娠脂肪肝,導致有些產婦因此死亡。磺胺類藥物妊娠晚期禁用,其能爭奪膽紅質的結合部位而引起核黃疸。氯黴素除對孕婦產生毒性外,還可使新生兒發生所謂灰色症候群。磺胺甲基異惡唑與甲氧嘧啶合用有抗葉酸的作用。因此整個孕期尤其是早孕期應避免使用。乙胺嘧啶治療弓形體病有效,但在孕期宜慎用。
孕期應用抗生素藥物除根據病原體檢查與病情嚴重程度外,還需了解藥物在不同孕期對孕婦與胎兒所產生的副作用,細加選擇並注意用藥劑量、途徑及時期並密切觀察副作用(包括母體雙方的有關監護),隨時加以調整,則療效可靠也能確保安全。
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 中藥的臨床藥學 |
|
關於「醫院藥學/某些疾病時抗生素的應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