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室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疾病名稱腦室炎

英文名稱:Ventriculitis

藥物療法抗生素穿刺引流慶大黴素;開顱膿腫切除術  

目錄

基本概述

外傷後的腦室均屬細菌性腦室炎,主要見於腦穿透性損傷,特別是腦室穿通傷早期清創不徹底的病人,或系繼發於腦膜炎腦膿腫。有時甚至是因腦室外引流過久或行導管分流術而引起的醫源性感染。通常致病菌多為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綠膿桿菌厭氧菌。  

診斷方法

腦室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腦脊液細胞學檢查,除腰椎穿刺腦脊液白細胞增加及發現膿球外,腦室液的炎症改變亦明顯,甚至可查見絮狀膿性分泌物,蛋白含量增高,糖定量降低,細菌培養可為陽性。CT掃描可見被炎症波及的腦室室管膜有局限性或彌散性薄層線狀強化,腦室內粘連出現分隔狀強化灶,腦積水或腦室變形、擴大。腦室室管膜炎的MRI表現,早期可無陽性改變,嚴重時行T2加權掃描,可見腦室周圍白質內有帶狀高信號區環繞,腦室內的膿性灶亦顯高信號。除此之外,CT和MRI還常發現一些並發於腦室炎的病變,如腦膜炎、腦膿腫、腦水腫及軟化灶等。  

治療措施

細菌性腦室炎的治療與腦膜炎相似,應儘早查清致病菌及藥物敏感試驗,以便選用能透過血腦屏障的強效抗生素及藥物,儘快投給。同時,應立即將先前置入腦室的引流管或分流管拔除,因為附著在管壁上的細菌具有更大的耐藥性。如果腦室系統沒有梗阻,選用的抗菌藥物有效,感染常能得以控制,隨之腦脊液細胞數即減少,病情亦迅速改善。設若是腦室系統存在阻塞,或敏試有效的藥物透過血腦屏障較差時,則應在全身用藥的同時,反覆行腦室穿刺引流,並經腦室內給藥。此時由於梗阻已變為腦室積膿(Pyocephalus),則需用置管引流或行雙管沖洗引流,以4~8萬u慶大黴素溶在500ml生理鹽水中,由一管緩慢持續滴入,經另一管等量引流至封閉的瓶或袋中,每分鐘30~40滴保持出入平衡,直到引流液轉清,症状好轉,細菌培養陰性及白細胞數正常之後,始可拔管。

位於腦深部接近腦室的膿腫,因靠室管膜一側的膿壁纖維化進程較慢,往往菲薄,故有突然破入腦室引起急性化膿性腦室炎的危險。遇此情況,唯有緊急開顱切除膿腫,用抗菌鹽水徹底沖洗腦室,並置管行腦室外持續引流,同時,全身加強抗菌治療,始有一線救治希望。  

臨床表現

輕度的腦室炎,臨床上可無特殊表現,其症状與腦膜炎相似,早期常被忽視。因此,凡腦膜炎病人經常規治療之後,臨床症状和實驗室檢查均無相應的好轉,尤其是病情重篤又伴有明顯的顱內高壓時,即應考慮有腦室炎及/或特殊感染的可能。嚴重的腦室炎起病急促,常有高熱譫妄意識障礙及生命體征等症状,甚至引發腦疝。因腦膿腫突然潰破,大量膿液進入腦室系統,可引起強烈的植物神經反應,高燒、昏迷、雙瞳散大、血壓下降,迅即出現呼吸循環衰竭,救治的希望甚微。偶有腦深部切近腦室壁的膿腫,由於炎性反應的影響或因膿液的少量滲漏,使局部腦室室管膜受到炎性浸潤,常致腦室內粘連及隔膜形成,引起腦積水及腦室內感染性分隔小腔。這種情況下,腦室炎的臨床表現,常呈亞急性或慢性感染過程,偶有急性發作,遷延較久,抗菌藥物難以進入病灶內,治療常感棘手,患者終將死於全身衰竭

關於「腦室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