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

(重定向自肌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是一種常用的藥物注射治療方法,指將藥液通過注射器注入肌肉組織內,達到治病的目的。不是什麼情況下都能進行肌肉注射的,如在注射部位有硬結感染時就不宜做肌肉注射治療。肌肉注射主要適用於:不宜或不能做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時,以及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的藥物時。

在進行肌內注射之前要做相關的準備工作。包括注射部分的定位和相關藥品、器材的準備。  

目錄

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為臀大肌,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對注射部分的精確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臀大肌起自髂後上棘尾骨尖之間,肌纖維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時應避免損傷坐骨神經。坐骨神經起自股叢神經,自梨狀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注射時注意坐骨神經體現投影:自大轉子尖至從骨結節中點向下至胭窩。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該處血管、神經分布較少,且脂肪組織較薄,目前使用日趨廣泛,定位方法有兩種: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於骼前上棘和骼吟下緣處,在骼峪、食指、中指之間構成一個三角形區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

b骼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病兒應以其手指的寬度為標準。

股外側肌注射定位:位置為大腿中段外側:一般成人可取髖關節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範圍,該處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且部位較廣,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取得臂外側,肩峰下2~3橫指處。此處肌肉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劑量注射。  

注射體位

可取坐位或臥位。

(1)臥位:臀部肌內注射時,為使局部肌肉放鬆,減輕疼痛與不適,可彩以下姿勢:

側臥位:上腿伸直,放鬆,下腿稍彎曲。

俯臥位:足尖相對,足跟分垂,頭偏向一側。

仰臥位:常用於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採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較為方便。

(2)坐位:為門診病人接受注射時常用體位。可供上臂三角肌頭,如注射用藥為油劑混懸液,需備較粗的針頭;按醫囑備藥液。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排攜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

(2)幫助病人取適當體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單獨用3%絡合碘消毒皮膚,待干。

(3)排盡抽取藥物之注射器內空氣。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開皮膚,右手持針如握筆姿勢,以中指固定針栓。針頭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內,一般進針約2.5~3cm(針頭的2/3,消瘦者及病兒酌減)。

(5)鬆開左手,抽動活塞,如無回血,固定針頭,注入藥物。注射畢,以干棉簽按壓進針處,同時快速拔針。

(6)幫助病人臥於舒適體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應注意下列問題:

(1)需要兩種藥液同時注射,應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無回血時,方可注入藥物。

(3)注射部位適合於個體。2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發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

(4)定位準確,尤其是臀大肌注射應避免損傷坐骨神經。

(5)切勿將針頭全部刺入,以防針頭從銜接處折斷。一旦針頭折斷,保持局部及肢體不動,迅速用血管鉗夾住斷端拔出。如斷端全部進入肌肉,則行手術取出。

(6)需要長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經常更換,以防局部形成硬結,若出現硬結,則可採取熱水袋或熱濕敷理療等處理。  

兒童護理

肌肉注射是小兒患病時常用的一種給藥方法。一般常用於藥物不宜口服、病兒不能口服藥物,或根據病情需要快速藥物效果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肌肉注射雖然由護士執行,但作為家長也應該協助做好護理工作。

(1)對懂事的孩子,應給予說明打針的必要性,讓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應給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緊張害怕心理,減少不良反應

(2)協助護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對工作,務必做到準確無誤。

(3)如藥物在使用前需作過敏試驗,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有無異常或不適。如有無胸悶氣短呼吸不暢、蒼白、青紫或煩躁不安,以便及時報告醫護人員,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4)肌注過程中,對嬰幼兒要固定好,不讓其掙扎亂動,以免弄斷針頭。

(5)注射後不要立即離開,應停留在醫院觀察15分鐘左右。

(6)肌注後應讓孩子休息一段時間,不要作劇烈的跑動。肌注後如孩子訴說打針部位疼痛,走動不便,要嚴密觀察。必要時到醫院請醫生檢查。

(7)肌注後藥物引起的局部硬塊,可用熱敷艾條促其吸收。

關於「肌肉注射」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