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由於多種引起腸粘膜損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導致小腸結腸發生瀰漫性或局部壞死的一種疾病。  

目錄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病因

本病的病因:①腸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兒窒息、肺透明膜病臍動脈插管、紅細胞增多症低血壓休克等;②飲食因素,如高滲乳汁或高滲藥物溶液可損傷腸粘膜,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利於細菌生長和碳水化合物發酵產生氫氣;③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綠膿桿菌沙門氏菌梭狀芽胞桿菌等過度繁殖,侵入腸粘膜造成損傷,或引起敗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腸道損傷。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鑒別診斷

1.中毒性腸麻痹:當原發病為腹瀉或敗血症時,易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誤診為中毒性腸麻痹,但後者無便血,X線片上無腸壁間積氣等。

2.機械性腸梗阻:X線腹平片上液平面的跨度較大,腸壁較薄,無腸壁間隙增寬模糊,無腸壁積氣,再結合臨床不難區別。

3.腸扭轉:此時機械性腸梗阻症状重,嘔吐頻繁,腹部X線平片示十二指腸梗阻影像,腹部陰影密度均勻增深,並存在不規則多形氣體影,無明顯充氣擴張的腸曲。

4.先天性巨結腸:有腹脹,X線片上有小腸、結腸充氣影,需與早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鑒別。前者有便秘史,無血便,X線片動態觀察無腸壁積氣征。

5.新生兒出血症:生後2~5天出現,可以胃腸道出血為主,需鑒別。本病有生後未給予維生素K注射史,無腹脹,X線片也無腸道充氣和腸壁積氣,維生素K治療有效。

6.自發性胃穿孔:多由於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引起,常見於胃大彎賁門處。病兒生後3~5天突然進行性腹脹,伴嘔吐、呼吸困難發紺,X線平片腹部僅見氣腹,無腸壁積氣或腸管脹氣。  

怎樣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治療上以禁食、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供給營養及對症為主。近年來由於廣泛應用全靜脈營養,加強支持療法,使本病的預後大大改善。 一、禁食

1.禁食時間:一旦確診應立即禁食,輕者5~10天,重者10~15天或更長。腹脹明顯時給予胃腸減壓

2.恢復進食標準:腹脹消失,大便潛血轉陰,腹部X線平片正常,一般狀況明顯好轉。如進食後患兒又出現腹脹、嘔吐等症状,則需再次禁食。

3.餵養食品:開始進食時,先試喂5%糖水3~5ml,2~3次後如無嘔吐及腹脹,可改喂稀釋的乳汁,從每次~5ml開始,逐漸加量,每次增加1~2ml,以母乳最好,切忌用高滲乳汁。

二、靜脈補充液體及維持營養

禁食期間必須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供給營養。

1.液量:根據日齡每日總液量為100~150ml/kg。

2.熱卡:病初保證每日kJ/kg(5Okcal/kg),以後逐漸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胺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一般用葡萄糖,每天5~18g/kg,周圍靜脈輸注濃度++、血糖>7.28mmol/L,應減少糖的輸入;如血糖多次測定>11.2~16.8mmol/L,應加用胰島素0.25~0.5u/kg。

4.蛋白質:常用6%小兒胺基酸注射液,開始以每日g/kg,按每日~0.5g/kg遞增,最大量為每日g/kg。輸注胺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證熱量的前提下,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故使用時要求非蛋白質與蛋白質熱量之比約10:1,每克胺基酸氮輸入時要求熱量為628~837kJ。

5.脂肪:常用10% Intralipid,開始每日g/kg,按每日~0.5g/kg遞增,最大量每日g/kg,輸注速度為,胎齡33周者每小時不超過3.0ml/kg。

6.電解質:一般每日供給鈉3~4mmol/kg,鉀2~3mmol/kg,氯2~3mmol/kg,與上述營養物質配成1/4~1/5張液體輸入。但應監測血電解質濃度,隨時

調整。鉀的濃度不應大於3‰。如有額外丟失(嘔吐、腹瀉及胃腸減壓)則需提高氯化鈉的供給,一般配成1/3張液體輸入。如存在酸中毒,可每次給5%碳酸氫鈉3~5ml/kg,必要時根據血氣檢測調整。

7.各種微量元素維生素:常用安達美(含各種微量元素)每日ml/kg,水樂維他(含各種水溶性維生素)每日ml/kg,維他利匹特(含各種脂溶性維生素)每日ml。

三、抗感染

常用氨苄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也可根據培養藥敏選擇抗生素

四、對症治療

病情嚴重伴休克者應及時治療,擴容除用2:1含鈉液外,還可用血漿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活性藥物可選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並可給氫化可的松每次~20mg/kg,每6小時1次。缺氧時應面罩吸氧。

五、外科治療指征

腸穿孔腹膜炎症状體征明顯,腹壁明顯紅腫或經內科治療無效者應行手術治療。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防治

本病一般發生在體重低於2500克的早產兒,於出生時曾發生過窒息,或出生後曾患過呼吸團難,菌血症或腹瀉等疾病的早產兒更易引發本病。

本症的發病原因,可能和腸壁缺氧及腸道細菌感染關係密切,因缺氧時機體調整血流分布,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較多氧氣,腸壁缺氧顯得更重,再因腸壁受損,腸道細菌乘機侵人,可引起腸粘膜壞死,重者腸壁各層都可能壞死.甚至並發腸穿孔。

本症無明顯季節性,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換血等誘因者,發病多在生後2周內,以2-10天為高峰:因腹瀉、敗血症或無誘因而發病的嬰兒則起病年齡較晚,在出生後3-4周甚或7-8周發病。

病症狀以腹脹、腹瀉、嘔吐、便血為主,可分輕症和重症兩種。輕症僅有輕度和中度腹脹,以腹瀉和嘔吐、便血為主,腹瀉和嘔吐次數不多,每日-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時大便顏色深,潛血陽性。重症者腹脹明顯,甚至腹壁發亮,可看到腸型,腹瀉和嘔吐次數可多可少,便血量多,成為果醬樣便或為黑糞。嘔吐物呈咖啡狀或吐鮮血。嚴重者腹壁紅腫並伴有肌緊張。全身症状有發熱體溫不升,出現神志萎靡,心率減慢、呼吸不規則或呼吸暫停,有的病例可並發腸穿孔和腹膜炎,有的並發敗血症。

治療期間應嚴格禁食,停止一切口飼5-10天。禁食期間從靜脈滴入葡萄糖液、生理鹽水營養液,有時需輸血或血漿,待症状消失後開始喂糖水和餵奶,均從少量到多量,逐漸增加。為控制腸道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和氨苄青黴素等。

健康問答網關於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相關提問

關於「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