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A+醫學百科 >> 傳染病 |
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即傳染性疾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病。引起傳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最常見的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B肝、細菌性痢疾、流腦、結核病、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在眾多傳染病中,性傳播疾病(簡稱性病)也許是人們最關心和容易耽誤治療的。傳染病的病理過程決定於病原微生物的性質和機體的反應,以及是否及時適當的治療。 大多數傳染病通過機體抵抗力增強和適當的治療可獲痊癒。如抵抗力差而又未獲及時治療,可以轉為慢性或蔓延擴散,甚至引起死亡。
由於傳染病能夠通過相互傳染對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嚴重威脅,各國都把傳染病嚴格控制和管理。
目錄 |
中醫「瘟疫」
瘟疫,病名。又名時行、天行時疫、疫癘、疫。指感疫癘之氣造成的一時地大流行的急性烈性傳染病。《素問.本病論》稱溫疫。《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其發病急劇,證情險惡。若癘氣疫毒伏於募原者,初起可見憎寒壯熱,旋即但熱不寒,頭痛身疼,苔白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等。治以疏利透達為主,用達原飲、三消飲等方。若暑熱疫毒,邪伏於胃或熱灼營血者,可見壯熱煩躁,頭痛如劈,腹痛泄瀉,或見衄血、發斑、神志皆亂、舌絳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敗毒飲、白虎合犀角升麻湯等方。參見疫、天行、時行、溫疫發斑等條。
常見傳染病
- 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結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空氣傳播)
- 消化道傳染病:蛔蟲病,細菌性痢疾,A型肝炎等 (水,飲食傳播)
- 血液傳染病:B型肝炎,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絲蟲病等 (生物媒介等傳播)
- 體表傳染病:血吸蟲病,沙眼,狂犬病,破傷風,淋病等 (接觸傳播)
最受關注的傳染病
- 結核 - ( 1272 views )
- 腳氣 - ( 1193 views )
- 癬病 - ( 1139 views )
- 感冒 - ( 971 views )
- 手足口病 - ( 797 views )
- 梅毒 - ( 640 views )
- 甲型H1N1流感 - ( 529 views )
- 肺結核 - ( 487 views )
- 真菌病 - ( 451 views )
- 傷寒 - ( 246 views )
- 一期梅毒 - ( 217 views )
- B肝 - ( 153 views )
- 脊髓灰質炎 - ( 10 views )
- 百日咳 - ( 7 views )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 7 views )
- 破傷風 - ( 6 views )
- 瘧疾 - ( 6 views )
- 猩紅熱 - ( 6 views )
- 副傷寒 - ( 5 views )
- 流行性感冒 - ( 5 views )
- 禽流感 - ( 5 views )
- 潛伏期 - ( 4 views )
- 血吸蟲病 - ( 4 views )
- 肝炎 - ( 4 views )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 4 views )
- 病毒感染 - ( 3 views )
- 登革熱 - ( 3 views )
- 炭疽 - ( 3 views )
- 孢子絲菌病 - ( 3 views )
- 肺吸蟲病 - ( 3 views )
參看:傳染病全列表
特點
- 有病原體:每一種傳染病都有它特異的病原體,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蟲。比如水痘的病原體是水痘病毒,猩紅熱的病原體是溶血性鏈球菌。病原體主要分為細菌、病毒、真菌(癬的病原體)、原蟲(瘧原蟲)、蠕蟲(蠕蟲病的病原體)。
- 有傳染性:傳染病的病原體可以從一個人經過一定的途徑傳染給另一個人。每種傳染病都有比較固定的傳染期,排出病原體,污染環境,傳染他人。
- 有免疫性:大多數患者在疾病痊癒後,都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機體感染病原體後可以產生特異性免疫。感染後免疫屬於自動免疫。
- 可以預防: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增強人的抵抗力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 有流行病學特徵:傳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其流行過程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並表現出多方面的流行特徵。
病理
病原體進入體內後,機體的免疫應答系統即積極反應,調動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同時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應。不同病原體引起病理改變的基本性質屬於炎症範疇。因此傳染病的局部和全身反應的變化規律和炎症的規律基本相同。隨著病變的發展,臨床也出現潛伏期、前驅期、發病期和愈復期。病變發展過程和病程及病原體的數量、毒力以及機體免疫功能和藥物治療有明顯的關係。機體抵抗力強和治療得當可以縮短病程和減輕損傷,否則病原體繁殖、播散,可造成嚴重的後果。
感染和感染症
感染症是一種經過醫學實證,由病原性的微生物之存在或其活動引起,可對宿主傷害或損壞正常其生理功能的人類或其他物種之疾病。而一個引起感染症的病原,可引發感染的能力在流行病學中特稱為感染力。此外,感染症也不可和感染混淆,兩者並非同義詞,因為感染未必會引發疾病症狀或宿主不適。在無限多種類且仍在逐漸產生變異的微生物中,只有極少數能夠對健康個體產生疾病。感染症的引發事實上不僅肇因於病原的介入,同時也受到宿主防禦影響,前者除了可導致患者生理不正常運作,但有時卻是感染者本身的防禦機制反應所致,因此一個疾病的表現和嚴重程度是同時建構於病原和宿主本身兩方面。因此依照宿主本身的防禦力,這些病原又可進一步歸納為主要病原或伺機性病原。多數感染症不會造成患者死亡,而致病之微生物最終通常會屈服於宿主的免疫反應,進而被清除或潛伏在宿主體內這個過程需要免疫機制的參與以殺死或減低病原的活性。但免疫系統對微生物作出的反應常常(但並非全然)是疾病症狀的來源,例如發燒、發炎反應、流鼻涕、咳嗽、化膿等,有時這種症状對患者的傷害遠大於病原本身的直接傷害。此外,感染疾病、帶原或是注射疫苗,甚至是受到結構相似之生物體或非生物,都可能藉以得到抗體而產生對特定病原的免疫力。
新興疾病
有時微生物和宿主和諧共生共存或互不侵犯,常見於熱帶地區發源之病毒、某些昆蟲、猿、猴或其他物種,由於兩方在平衡中共同演化,通常宿主已具備相當程度之抵抗力,同時這些微生物也演化出更有力的致病能力,但當這些微生物由長期共同演化的物種傳染至其他毫無抵抗能力之物種時,可能會產生疾病,卻對原先共存之物種不造成實質影響,尤其當轉移的物種之間基因表現相似度越高,生物體內的辨識能力也較相似,此時受感染的機會也會大幅提升。換句話說,對於新接觸微生物的物種若因此染病,則這個微生物對新的宿主而言是一種病原,對於原先共存之物種,這種微生物不造成疾病,則不為其病原。多數人類新興傳染病及其傳播都與人為活動有關,由於環境受到改變,某些區域性的微生物可藉此取得新的生態平衡,甚至引發大流行。
病原毒力和傳染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而且也深深影響著病原的長期演化,由於微生物和宿主之間的共同演化出新病原需要時間,在一般情況下,病原要找上先鋒的攻擊目標並非易事,通常需要直接地破壞環境平衡,或是藉生態變化,引發物種遷徙,甚至人為消滅之病原,可由實驗室演化後釋出。通常首次流行時,由於醫療、公共衛生經驗不足,死亡率將最為嚴重,但若是快速致死的疾病,宿主很可能在病原開始蔓延之前死亡,而毒力對宿主生理運作的改變,也將影響傳播的結果,例如呼吸道感染可促使患者將病原咳至空氣散布,霍亂則可藉由爆炸性的腹瀉增加分布的面積。
流行病學
傳染途徑
由於生物性的致病原於人體外可存活的時間不一,存在人體內的位置、活動方式都有不同,都影響了一個感染症如何傳染的過程。為了生存和繁衍,這類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須具備可傳染的性質,每一種傳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傳播方式,例如透過呼吸的路徑,某些細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層的型態變化,刺激神經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噴嚏等症状,藉此重回空氣等待下一個宿主將其入,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則是引起消化系統異常,像是腹瀉或嘔吐,並隨著排出物散布在各處。透過這些方式,複製的病原隨患者的活動範圍可大量散播。
空氣傳染
有些病原體在空氣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徑通常為5微米,能夠長時間浮游於空氣中,做長距離的移動,主要藉由呼吸系統感染,有時亦與飛沫傳染混稱。
飛沫傳染
飛沫傳染是許多感染原的主要傳播途徑,藉由患者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噴出溫暖而潮濕之液滴,病原附著其上,隨空氣擾動飄散短時間、短距離地在風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張口或偶然碰觸到眼睛表面時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細菌性腦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結核、麻疹、德國麻疹、百日咳等等。由於飛沫質、量均小,難以承載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蟲感染幾乎不由此途徑傳染其他個體。
糞口傳染
未處理之廢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於環境中,可能污損飲水、食物或碰觸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廁後清潔不完全,藉由飲食過程可導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為病毒、細菌、寄生蟲,如霍亂、A型肝炎、小兒麻痹、輪狀病毒、弓型蟲感染症(T. gondii)。有時,某些生物因體表組織構造不足以保護個體,可能因接觸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況下在人類族群中不會發生這種特例。
接觸傳染
經由直接碰觸而傳染的方式稱為接觸傳染,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摸、親吻患者,也可以透過共用牙刷、毛巾、刮鬍刀、餐具、衣物等貼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觸後,在環境留下病原達到傳播的目的。因此此類傳染病較常發生在學校、軍隊等物品可能不慎共用的場所。例如:真菌感染的香港腳、細菌感染的膿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況特殊,通常是健康個體接觸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
性傳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為傳染的疾病,因此屬於接觸傳染的一種,但因愛滋病在世界流行狀況甚為嚴重,醫學中有時會獨立探討。通常主要感染原為細菌或病毒,藉由直接接觸生殖器的黏膜組織、精液、陰道分泌物或甚至直腸所攜帶之病原,傳遞至性伴侶導致感染。若這些部位存有傷口,則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帶至全身各處。
垂直傳染
垂直傳染專指胎兒由母體得到的疾病。通常透過此種傳染方式感染胎兒之疾病病原體,多以病毒、和活動力高的小型寄生蟲為主,可以經由血液輸送,或是具備穿過組織或細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過胎盤在母子體內傳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細菌雖較罕見於垂直感染,但是梅毒可在分娩過程,由於胎兒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觸到母體陰道受感染之黏膜組織而染病;且有少數情況則是在哺乳時透過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兒。後兩種路徑也都屬於垂直感染的範疇。
血液傳染
主要透過血液、傷口的感染方式,將疾病傳遞至另一個個體身上的過程即血液傳染。常見於醫療使用注射器材、輸血技術之疏失,因此許多醫療院所要求相關醫療程序之施行,必須經過多重、多人的確認以免傷害患者,於捐血、輸血時,也針對捐贈者和接受者進一步檢驗相關生理狀況,減低此類感染的風險,但由於毒品的使用,共用針頭的情況可造成難以預防的感染,尤其對於愛滋病的防範更加困難。
致病狀況
世界衛生組織搜集全球死亡資料,比較1993年和2002年的世界主要致死疾病,可以發現前三名致死單一疾病分別是愛滋病、結核和瘧疾,儘管幾乎所有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案例皆逐步減少,但死於愛滋者卻以四倍成長,而百日咳、小兒麻痹、白喉、麻疹和破傷風等兒童疾病,此外兒童也在腹瀉、下呼吸道感染(包含許多種肺炎、流行性感冒和支氣管炎。)中占很大的百分比。
確認流行範圍
流行病學的發展對族群中的疾病研究也相當重要,當傳染病爆發時,必需仔細分細事件為偶發性(sporadic)、地方病、流行病、大流行,以利醫療團隊、公共衛生部門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大流行
當一個傳染性疾病影響到一個廣大的地理區域,就稱為大流行,中文慣稱瘟疫。除可造成死亡、摧毀城市、政治、國家、瓦解文明,甚至可以殲滅族群、物種,若人類有幸得以控制疫情,則可能更加健全醫療品質、改革制度,進而提升人類福祉。
診斷
診斷主要根據病曆紀錄理學檢查以及攝影圖像(例如X光)但傳染病最主要的診斷工具還是微生物培養,在培養基中提供適當物質,並置入患者檢體樣本培養,常用來診斷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的細菌性感染。部分病媒無法被人工培養,尤其是多數病毒和鉤端螺旋體。過去已發展出利用血清學標記物檢查患者,甚至包括運用抗體作為檢查方式之一。更新的技術可直接使用血液或分泌物中所含病毒或病原相關蛋白質等.作聚合酶連鎖反應,不僅檢驗速度快,準確率亦大幅提升。
鑒別病原
過去根據柯霍氏法則的驗證程序,可以大致確認疾病的病原是否具有傳染性,這個法則成功地驗證結核分支杆菌為結核病的病原;但有許多情況下這個法則無法如期運作。
治療
當檢驗結果為陽性,必需儘快了解該種病原性的微生物對藥物的敏感度或是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以決定對患者施用抗生素的種類和劑量,依據抗藥型(antibiogram)給予患者最有利的治療方式,可減少廣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的使用,進而減少可能產生之抗藥性。
預防
傳染病的預防應採取以切斷主要傳播環節為主導的綜合措施。傳染病能夠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基本環節:①傳染源;②傳播途徑;③易感人群。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各種傳染病的薄弱環節各不相同。在預防中應充分利用。除主導環節外對其他環節也應採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各種傳染病。
法定傳染病
由於已知傳染性疾病中,部分可對人類造成重度傷害,或是可能引發大流行,許多國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權力,協助醫療體系嚴密監控這類疾病的發生及後續發展,避免疫情擴大,這些傳染病特稱為法定傳染病,在相關法律下,通常醫師有義務依照疾病分級,在指定的時間內或以規範的流程對衛生主管機關進行通報。
|
參見
- 《傳染病學》醫學教材 完整電子書
- 常見傳染病潛伏期、患者隔離治療期及接觸者觀察處理期一覽表
- 傳染病列表
- 感染
- 消毒
- 院內感染
- 瘟疫
- 《流行病學》醫學教材 完整電子書
- 抗生素
- 抗菌消炎類藥品列表
- 《家庭醫學百科·醫療康復篇》- 傳染病
- 《病理學》- 傳染病
站外連結
|
|
關於「傳染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給傳染病條目的留言--Dlzhxld 2016年3月25日 (五) 09:58 (CST) 留言: 「法定傳染病」部分,中國大陸法定傳染病內容不準確。 《關於調整部分法定傳染病病種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疾控發〔2013〕28號已經對原有法定傳染病進行調整。 目前,中國法定傳染病包括如下: (1)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 (2)乙類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類傳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