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顯微鏡下的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從而造成細胞損傷,引起腹瀉。輪狀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徑為糞-口途徑,臨床表現急性胃腸炎,呈滲透性腹瀉病,病程一般為7天,發熱持續3天,嘔吐2~3天,腹瀉5天,嚴重出現脫水症状

目錄

輪狀病毒簡介

一、輪狀病毒流行情況如何?

全世界每年因輪狀病毒感染導致的嬰幼兒死亡的人數大約為900000人,其中大多數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在我國,0~2歲以內的嬰幼兒人數約為4000萬人(含新生兒),每年大約有1000萬嬰幼兒患輪狀病毒感染性胃腸炎,占嬰幼兒人數的1/4,是引起嬰幼兒嚴重腹瀉的最主要病原。  

二、輪狀病毒有哪些危害?

輪狀病毒感染從無症状、輕微發病到嚴重發病,嚴重時發生致命性胃腸炎、脫水及電解質平衡失調。輪狀病毒胃腸炎的症状包括發燒、嘔吐、腹痛以及無血色水樣腹瀉,症状可持續3~9天。  

三、輪狀病毒疫苗如何使用?

輪狀病毒疫苗是減毒重組活疫苗。接種對象主要為2個月~5歲以下嬰幼兒。使用方法用手開啟瓶蓋,用吸管吸取本疫苗,直接喂於嬰幼兒,用量為每人一次口服3ml,切勿用熱水送服。

預防選擇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感染

對初冬感染輪狀病毒的嬰幼兒患者,臨床沒有特效藥物快速治療。有專家特別提醒,「家長在小兒患病期間切忌亂用抗生素治療,以防引起不良後果。」

近年,不少患兒選擇接種輪狀病毒的疫苗,不過輪狀病毒有很多種類,目前的檢驗設備只能驗出有該病毒,無法查出病毒屬於哪一類型,因此打疫苗後仍有機會感染,不過接種後就算受到感染可有八成幾率避免出現重症。  

知識

球形,70nm,核酸,分階段的雙鏈RNA,結構穩定,耐熱,耐酸鹼

表面有血凝素,抑制V與ecll的接觸,可用胰酶破壞血凝素,培

養較困難

MA—104恆河猴傳代cell培養

引起小兒秋冬腹瀉(HRV)屬A組

核酸電泳:分階段4-2-2-3

成人輪狀病毒屬B組 電泳模式4-2-24

C組 電泳模式 4-3-2-2 D組 電泳模式5-2-2-2

A、B組形態上無法區分,可通過電泳區別

秋冬交接時期謹防輪狀病毒

據介紹,輪狀病毒有明顯的季節性,它特別喜歡在20℃左右氣溫下活躍。在廣州,秋冬交接時期尤其要注意。市兒童醫院通過三年的觀察發現,本地兒童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間感染輪狀病毒。  

連結

特別注意脫水症状

醫生表示,人體感染輪狀病毒後,病毒 在3-5日後才最活躍,因此患者初發症状未必是腹瀉,可能有發燒、咳嗽、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有的患者會每日便便數次,且伴有嘔吐、腹痛,容易被誤診為胃腸型感冒。不過,一旦出現脫水,就要引起注意。

而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嘔吐及發燒的症状比較明顯,且抽筋的也比較多,同時2歲以下小孩感染的機率相對更高。」市兒童醫院消化內科的區文璣主任和中山六院兒科王醫生不約而同地表示。在中山六院,出現抽筋併發症的患兒也比較多。  

提醒

喝牛奶會延長腹瀉

輪狀病毒進入人體後,主要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從而造成細胞損傷,引起腹瀉。與此同時,能幫助人體消化的小腸茸毛使受損斷裂,小腸吸收不到人體的水分、養分,糞便排除體外後成水狀。有患者在輪狀病毒排毒期每天拉肚子10次、20次後出現脫水,不止瀉的話就會進一步危及生命。此外,近年來還發現個別病人腸套疊、抽促的併發症。

小腸絨毛要一周才能修復,再此之前患兒若喝奶粉、母乳、牛奶、蔗糖類食物,還可能延長拉肚子的時間。

詳解兒童輪狀病毒腹泄

嬰幼兒秋季腹瀉就是一種病毒感染性腹瀉。據調查,這種腹瀉有80%~90%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該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呈圓球狀,中間的殼體像車輪的輻條一樣呈向外放射狀排列,外邊的殼體類似車輪的外緣,形態極像車輪,故起名叫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在全世界都有分布,早在30年代就曾在歐美國家流行過,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自50年代開始,也曾先後在20多個省市發生過流行,其流行範圍幾乎遍及全國。這種病毒還曾在產科病房的嬰兒室中引起過相互感染,導致多名嬰兒發生腹瀉,有的甚至造成死亡。

據測試,輪狀病毒在50℃的高溫下,1小時仍然不會死亡;在-20℃的嚴寒條件下,可以存活7年;在-70℃的環境中可以長期保存。它對酸鹼也有較強的耐受性,一般的洗滌劑對它毫無殺滅作用,但在外界環境中不能繁殖。正是由於該病毒的這些特點,才使它在不利的環境中能長期潛伏等待、一旦有機會進入人體,便會大量繁殖致病;然後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外部環境。重新感染別人。這樣周而復姑,至今人類還沒有找到能有效殺滅該病毒的有效藥物。

輪狀病毒在龐大的病毒家族中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支系,但它也有兄弟姐妹。資料顯示,目前人們將輪狀病毒分為兩大類十多個組型。每型引發的症状基本相似,只足症状略有輕重之分。當人體受到輪狀病毒侵襲後2~3天,體內即可產生對抗這種病毒的抗體,一般在短時間內,即使是再受到這種病毒的感染,也不會發病。但各型之間並無交叉免疫,也就是說,當您受到I型輪狀病毒感染後,產生了對I型病毒的抗體,若再受到I型病毒的侵襲可能不會發病,但若受到Ⅱ 型病毒的侵襲,仍然會發病。新生兒的母親大多數都曾受到過不同輪狀病毒的感染,因此,母親早期的乳汁中、會含有大量各種類型的抗體,新生兒吃母乳,特別是初乳,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兒童輪狀病毒腹瀉的傳染源主要是排毒的成人或孩子。病毒排出後常污染水源、食品、衣物、玩具、用具等。當健康人接觸了這些物品時,會通過手、口途徑進入人體。從動物實驗中還證實,病毒通過呼吸道也可進入動物體內引起消化道病變。人是否也可以通過空氣被輪狀病毒感染,至今尚未得到證實。

腹瀉在我國多發生在10~12月,約佔發病總數的80%,其次在3~5月份也有一個小的發病高峰期。當嬰幼兒受到輪狀病毒感染後,經過 1~3天的潛伏期便開始發病。早期的主要症状是嘔吐、體溫在38℃~39℃之間,繼而出現腹瀉,每天大便在10次左右,個別孩子可達20次。早期可有糞便,經數次腹瀉後,大便呈水樣或稀米湯樣,無膿血且量較多。由於患兒大量失水,很快發生脫水現象,出現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嗜睡,面色灰白,前囪門和眼窩下陷,皮膚鬆弛,捏起後不能立即展平,尿少,口臟黏膜乾燥等症状,若不及時糾正脫水狀態,常可導致死亡。醫生或有經驗的家長根據季節、水樣大便、無膿血等特點,作出正確診斷並不難,關鍵是能否得到正確及時的治療。

目前,殺滅輪狀病毒尚無特效藥物,現在使用的各種抗菌藥物都對病毒無效。正確的治療方法就是儘快糾正孩子的脫水、酸中毒。對於症状輕的孩子可用口服補液的方法進行糾正。常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配方為: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氫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 1000毫升,可讓孩子當水喝。症状重一些的孩子可用靜脈輸液的方法糾正脫水和酸中毒,同時配以潘生丁口服。據報導,潘生丁對輪狀病毒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近年來,干擾素(IFN)也被用來治療輪狀病毒感染、這種藥可以抑制病毒在人體內的繁殖,從而減輕症状,縮短病程。

另外,口服補液劑也在不斷改進。早先在東南亞用米湯代替葡萄糖口服液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我國也有人曾用炒焦的大米或小米熬成米湯,代替補液劑口服,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具體製作方法是:把大米或小米用微火炒成焦黃色,然後加水熬成稀粥,過濾去掉米粒,用米湯喂孩子。炒焦了的米粒巳部分碳化,有吸附毒素和止泄的作用,也可將焦米湯代替水加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液劑中讓孩子飲用。若無口服補液劑、可在每1000毫升焦米湯小加鹽3.5克,小蘇打2克,白糖30克飲用。米湯中的澱粉維生素及其他礦物質,不但可以補充孩子的營養,還有利於孩子胃腸功能的恢復,是目前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如果是新生兒得了秋季腹瀉,應繼續喂母乳或牛初乳,母乳或個初乳中有90%左右都台有抗輪狀病病的抗體,孩子吃後可減輕症状或縮短病程。

近年來,對秋季腹瀉的預防也有很大進展,除了按一般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方法,如隔離病人,飯前便後洗手,不吃未經清洗和腐敗變質的食物外,有報導說,結孕婦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使乳汁中輪狀病毒抗體增加、新生兒吃達種母乳,能提高抗輪狀病毒感染的能力。另外,口服的輪狀病毒疫苗被認為是最有效而且簡便易行的預防方法,目前很多國家都在研究之中,有的已制出活的減毒人輪狀病毒疫苗、傳代減毒活的牛或猴輪狀病毒疫苗和減毒活重組疫苗。有的疫苗經臨床試用,並未引起成人或嬰兒的不良反應。還有的國家正在用DNA重組技術開發輪狀病毒疫苗,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疫苗能像口服兒麻糖丸一樣,在全世界普遍推廣應用。

參看

關於「輪狀病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