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虛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內科學》 >> 氣血津液病證 >> 虛勞
中醫內科學

中醫內科學目錄

虛勞又稱虛損,是由於稟賦薄弱、後天失養及外感內傷等多種原因引起的,以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日久不復為主要病機,以五臟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種慢性虛弱症候的總稱。

虛勞是氣血津液病證中涉及臟腑及表現證候最多的一種病證,臨床較為常見。中醫藥在調理陰陽、補益氣血、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歷代醫籍對虛勞的論述甚多。《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說的「精氣奪則虛」可視為虛證的提綱。而《素問.調經論》所謂「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進一步說明虛證有陰虛陽虛的區別,並指明陰虛、陽虛的主要特點。《難經.十四難》論述了「五損」的症状及轉歸。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首先提出了虛勞的病名。《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比較詳細地論述了虛勞的原因及各類症状,對五勞六極七傷的具體內容作了說明。金元以後,許多醫家對虛勞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治療都有較大的發展。如李東垣重視脾胃,長於甘溫補中。朱丹溪重視肝腎,善用滋陰降火。明代張景岳對陰陽互根的理論作了深刻的闡發,在治療腎陰虛腎陽虛的理論及方藥方面有新的發展。李中梓醫宗必讀》強調脾、腎在虛勞中的重要性。綺石《理虛元鑒》為虛勞專書,對虛勞的病因、病機、治療、預防及護理均有較好的論述。清代的《不居集》對虛勞的資料作了比較系統的彙集整理,是研究虛勞的一部有價值的參考書。

虛勞涉及的內容很廣,可以說是中醫內科中範圍最廣的一個病證。凡稟賦不足,後天失養,病久體虛,積勞內傷,久虛不復等所致的多種以臟腑氣血陰陽虧損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均屬於本病證的範圍。

西醫學中多個系統的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現類似虛勞的臨床表現時,均可參照本節

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多種原因均可導致虛勞。《理虛元鑒.虛症有六因》所說的「有先天之因,有後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後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對引起虛勞的原因作了比較全面的歸納。多種病因作用於人體,引起臟腑氣血陰陽的虧虛,日久不復而成為虛勞。結合臨床所見,引起虛勞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五個面。

1.稟賦薄弱,因虛致病多種虛勞證候的形成,都與稟賦薄弱,體質不強密切相關。或因父母體弱多病,年老體衰,或胎中失養,孕育不足,或生後餵養失當,水谷精氣不充,均可導致稟賦薄弱。先天不足、稟賦薄弱之體,易於罹患疾病,並在病後易形成久病不復的狀態,使臟腑氣血陰陽虧虛日甚,而成為虛勞。

2.煩勞過度,損傷五臟適當的勞作,包括腦力及體力的勞動,為人的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煩勞過度則有損健康,因勞致虛,日久而成虛勞。在煩勞過度中,以勞神過度及恣情縱慾較為多見。憂鬱思慮,積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勞神過度,易使心失所養,脾失健運,心脾損傷,氣血虧虛,久則形成虛勞。而早婚多育,房事不節,頻犯手淫等,易使腎精虧虛,腎氣不足,久則形成虛勞。

3.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暴飲暴食,飢飽不調,嗜食偏食,營養不良,飲酒過度等原因,均會導致脾胃損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充,臟腑經絡失於濡養,日久形成虛勞。

4.大病久病,失於調理大病之後,邪氣過盛,臟氣損傷,正氣短時難以恢復,日久而成虛勞。久病而成虛勞者,隨疾病性質的不同,損耗人體的氣血陰陽各有側重。如熱病日久,則耗傷陰血;寒病日久,則傷氣損陽;瘀血日久,則新血不生;或病後失於調理,正氣難復,均可演變為虛勞。

5.誤治失治,損耗精氣由於辨證診斷有誤,或選用藥物不當,以致精氣損傷。若多次失誤,既延誤疾病的治療,又使陰精陽氣受損難復,從而導致虛勞。在現今的臨床實踐中,也有過用某些化學藥物或接觸有害物質(如放射線)過多,使陰精及氣血受損,而形成虛勞者。

以上各種病因,或是因虛致病,因病成勞,或因病致虛,久虛不復成勞,而其病性,主要為氣、血、陰、陽的虛損。病損部位主要在五臟,尤以脾腎兩臟更為重要。引起虛損的病因,往往首先導致某一臟氣、血、陰、陽的虧損,而由於五臟相關,氣血同源,陰陽互根,所以在虛勞的病變過程中常互相影響,一臟受病,累及他臟,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生氣;氣虛者,日久陽也漸衰;血虛者,日久陰也不足;陽損日久,累及於陰;陰虛日久,累及於陽。以致病勢日漸發展,而病情趨於複雜。

【臨床表現】

虛勞多發生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及大病久病,精氣耗傷的患者。病程一般較長,症状逐漸加重,短期不易康復

虛勞以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陰陽虧損所致的虛弱、不足的證候為其特徵,在虛勞共有特徵的基礎上,由於虛損性質的不同而有氣、血、陰、陽虛損之分。氣虛損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神疲體倦、懶言聲低、自汗、脈細;血虛損者主要表現為面色不華、唇甲淡白、頭暈眼花、脈細;陰虛損者主要表現為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陽虛損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胖有齒印、脈沉細。

【診斷】

1.證候特徵,多見神疲體倦,心悸氣短,面容憔悴,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症。若病程較長,久虛不復,症状可逐漸如重。

2.具有引起虛勞的致病因素及較長的病史。

3.排除類似病證。應著重排除肺癆及真他病證中的虛證類型。

【鑒別診斷】

1.肺癆在唐代以前,尚未將這兩種病證加以區分,一般都統括在虛勞之內。宋代以後,即對虛勞與肺癆的區別有了明確的認識。兩者鑒別的要點是:肺癆系正氣不足而被癆蟲侵襲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傳染性,以陰虛火旺為其病理特點,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熱、盜汗、消瘦為主要臨床症状,治療以養陰清熱、補肺殺蟲(抗結核)為主要治則;而虛勞則由多種原因所導致,久虛不復,病程較長,無傳染性,以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為其基本病機,分別出現五臟氣、血、陰、陽虧虛的多種症状,以補虛扶正為基本治則,根據病情的不同而採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法。

2.其他病證中的虛證類型虛勞與內科其他病證中的虛證在臨床表現、治療方藥方面有類似之處,但兩者是有區別的。其主要的區別有二:①虛勞的各種證候,均以精氣虧虛的症状為特徵,而其他病證的虛證則各以其病證的主要症状為突出表現。例如:眩暈一證的氣血虧虛型,雖有氣血虧虛的症状,但以眩暈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現;水腫一證的脾陽不振型,雖有脾陽虧虛的症状,但以水腫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現。②虛勞一般病程較長,病勢纏綿。其他病證中的虛證類型雖然也以久病屬虛者為多,但亦有病程較短而呈現虛證者。例如泄瀉一證的脾胃虛弱型,以泄瀉伴有脾胃虧虛的症状為主要表現,臨床病例中有病程長者,但亦有病程短者。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五臟氣血陰陽虧虛的不同虛勞的證候雖多,但總不離乎五臟,而五臟之辨,又不外乎氣血陰陽。故對虛勞的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候為目。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說:「五臟雖分,而五臟所藏無非精氣,其所以致損者有四:曰氣虛、日血虛、日陽虛、曰陰虛」,「氣血陰陽各有專主,認得真確,方可施治」。一般說來,病情單純者,病變比較局限,容易辨清其氣、血、陰、陽虧虛的屬性和病及臟腑的所在。但由於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所以各種原因所致的虛損往往互相影響,由一虛漸致兩虛,由一臟而累及他臟,使病情趨於複雜和嚴重,辨證時應加註意。

2.辨兼夾病證的有無虛勞一般均有較長的病程,辨證施治時還應注意有無兼夾病證,尤其應注意下述三種情況:

(1)因病致虛、久虛不復者,應辨明原有疾病是否還繼續存在。如因熱病、寒病或瘀結致虛者,原發疾病是否已經治癒。

(2)有無因虛致實的表現。如因氣虛運血無力,形成瘀血;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以致水濕內停等。

(3)是否兼夾外邪。虛勞之人由於衛外不固,易感外邪為患,且感邪之後不易恢復;治療用藥也與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若有以上兼夾病證,在治療時應分別輕重緩急,予以兼顧。

治療原則

對於虛勞的治療,以補益為基本原則。正如《素問,三部九候論》說:「虛則補之」。在進行補益的時候,一是必須根據病理屬性的不同,分別採取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藥;二是要密切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

在應用補益這個基本原則治療虛勞的時候,應注意以下三點:①重視補益脾腎在治療虛勞中的作用。以脾胃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養。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為生命的本元。重視補益脾腎,先後天之本不敗,則能促進各臟虛損的恢復。②對於虛中央實及兼感外邪者,當補中有瀉,扶正祛邪。從辨證的關係看,祛邪亦可起到固護正氣的作用,防止因邪戀而進一步損傷正氣。③虛勞的病程較長,影響的因素較多,要將藥物治療與飲食調養及生活調攝密切結合起來,方能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分證論治

為了便於臨床運用,虛勞的辨證論治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證為目。

『氣虛』

.肺氣虛

症状: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易於感冒面白,舌質淡,脈弱

治法:補益肺氣

方藥:補肺湯。

本方具有補益肺腎、斂肺肅肺的功效。方中以人蔘黃芪益氣補肺,熟地五味子益腎斂肺,紫菀桑白皮肅肺止咳

無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較多者,加牡蠣麻黃根固表斂汗。若氣陰兩虛而兼見潮熱、盜汗者,加鱉甲地骨皮秦艽等養陰清熱。

.心氣虛

症状:心悸,氣短,勞則尤甚,神疲體倦,自汗,舌質淡,脈弱。

治法:益氣養心

方藥:七福飲。

本方具有益氣補血養心寧神的功效,適用於氣血虧虛、心失所養所致的心悸、氣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本方系由五福飲加酸棗仁遠志而成。方中以人蔘、白朮炙甘草益氣養心,熟地、當歸滋補陰血,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

自汗多者,可加黃芪、五味子益氣固攝,飲食少思,加砂仁茯苓開胃健脾。

.脾氣虛

症状: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加味四君子湯

本方具有益氣健脾除濕的功效。以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益氣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濕。

胃失和降而兼見胃脘脹滿,噯氣嘔吐者,加陳皮半夏和胃理氣降逆。食積停滯而見腹脹,噯氣酸腐,苔膩者,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消食健胃。氣虛及陽,脾陽漸虛而兼見腹痛即瀉、手足欠溫者,加肉桂炮姜溫中散寒

.腎氣虛

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

治法:益氣補腎

方藥:大補元煎

本方具有益氣補腎、生精養血的功效。方中以人蔘、山藥、炙甘草益氣固腎杜仲山茱萸溫補腎氣,熟地、枸杞子、當歸補養精血

神疲乏力甚者,加黃芪益氣。尿頻較甚及小便失禁者,如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補腎固攝。脾失健運而兼見大便溏薄者,去熟地、當歸,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固澀。

在氣、血、陰、陽的虧虛中,氣虛是臨床最常見的一類,其中尤以肺、脾氣虛為多見,而心、腎氣虛亦不少。肝病而出現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脈弱等氣虛症状時,多在原肝病辨治的基礎上結合脾氣虧虛論治。

『血虛』

.心血虛

症状: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代

治法:養血寧心。

方藥:養心湯

本方具有益氣生血、養血寧心的功效。方中以人蔘、黃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氣生血,當歸、川芎柏子仁、酸棗仁、遠志養血寧心,肉桂、半夏曲溫中健脾,以助氣血之生化。

失眠、多夢較甚,可加合歡花夜交藤養心安神

.脾血虛

症状:體倦乏力納差食少,心悸氣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薄,脈細緩。

治法;補脾養血。

方藥:歸脾湯

方中以參、芪、術、草、姜、棗甘溫補脾益氣,當歸補血茯神、酸棗仁、龍眼肉、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本方為補脾與養心並進,益氣與養血相融之劑,為治脾血虛及心血虛的常用方劑

.肝血虛

症状:頭暈目眩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或筋惕肉困,婦女月經不調甚則閉經,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

治法:補血養肝。

方藥:四物湯

本方具有養血調血,補而不滯的功效。方中以熟地、當歸補血養肝,芍藥、川芎和營調血。

血虛甚者,加制首烏、枸杞子、雞血藤增強補血養肝的作用。脅痛,加絲瓜絡鬱金香附理氣通絡。目失所養,視物模糊,加楮實子、枸杞子、決明子養肝明目。

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血虛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虛較為多見。

由於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由於血為氣母,血虛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氣虛症状,而且在中醫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認為補血不宜單用血藥,而應適當配伍補氣藥,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的證候時,應結合健脾益氣生血之法,如歸脾湯、當歸補血湯聖愈湯等方劑,都體現了這一治療思想。

『陰虛』

.肺陰虛

症状:乾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熱,盜汗,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潤肺

方藥:沙參麥冬湯

本方有滋養肺陰清熱潤燥的功效。方中以沙參麥冬玉竹滋養肺陰,天花粉桑葉、甘草清熱潤燥。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肅肺止咳。咯血,加白及、仙鶴草小薊涼血止血。潮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鱉甲養陰清熱。盜汗,加牡蠣、浮小麥固表斂汗。

.心陰虛

症状:心悸,失眠,煩躁,潮熱,盜汗,或口舌生瘡,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養心。

方藥:天王補心丹

本方為滋陰養心的常用方劑。方中以生地玄參、麥冬、天冬養陰清熱,人蔘、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丹參、柏子仁、酸棗仁、遠志、硃砂養心安神。

火熱偏盛而見煩躁不安,;口舌生瘡者,去當歸、遠志之辛溫,加黃連木通淡竹葉清心泄火,導熱下行。潮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清退虛熱。盜汗,加牡蠣、浮小麥固表斂汗。

.脾胃陰虛

症状:口乾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甚則乾嘔呃逆,面色潮紅,舌干,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和胃。

方藥:益胃湯

本方具有滋陰益胃的功效,方中以沙參、麥冬、生地、玉竹滋陰養液,冰糖養胃和中。

口乾唇燥甚者,為津虧較甚,加石斛花粉滋養胃陰。不思飲食甚者,加麥芽、扁豆、山藥益胃健脾。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扶養胃氣,降逆止呃。大便乾結,將原方之冰糖改用蜂蜜,以收潤腸通便之效。

.肝陰虛

症状:頭痛,眩暈,耳鳴,目干畏光,視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體麻木,筋惕肉困,面潮紅,舌干紅,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陰

方藥:補肝湯

本方具有養血柔肝,滋養肝陰的功效,方中以地黃、當歸、芍藥、川芎養血柔肝,木瓜甘草酸甘化陰,麥冬、棗仁滋養肝陰。

頭痛、眩暈、耳鳴較甚,或筋惕肉困,為風陽內盛,加石決明菊花鉤藤刺蒺藜平肝熄風潛陽目乾澀畏光,或視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貞子草決明養肝明日。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紅脈數者,為肝火亢盛,加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

.腎陰虛

症状:腰酸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鳴,甚則耳聾口乾咽痛,顴紅,舌紅,少津,脈沉細。

治法:滋補腎陰

方藥:左歸丸

本方具有較強的滋補腎陰的作用。方中以熟地、龜板膠枸杞、山藥、菟絲子、牛膝滋補腎陰;山茱萸、鹿角膠溫補腎氣、助陽生陰。

遺精,加牡蠣、金櫻子芡實蓮須固腎澀精。潮熱、口乾、咽痛、脈數為陰虛而火旺,去鹿角膠、山茱萸,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滋陰瀉火

五髒的陰虛在臨床上均較常見。

『陽虛』

.心陽虛

症状: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或紫暗,脈細弱或沉遲。

治法:益氣溫陽

方藥:保元湯

方中以人蔘、黃芪益氣扶正,肉桂、甘草、生薑溫通陽氣,共奏益氣溫陽之效。

心胸疼痛者,酌加鬱金、川芎、丹參、三七活血定痛。形寒肢冷,為陽虛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靈脾鹿茸溫補陽氣。

.脾陽虛

症状:面色萎黃,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腸鳴腹痛,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而加劇,舌質淡,苔白,脈弱。

治法:溫中健脾。

方藥:附子理中湯。

本方具有益氣健脾,溫中祛寒之功效。方中以党參、白朮、甘草益氣健脾;附子、乾薑溫中祛寒。

腹中冷痛較甚,為寒凝氣滯,可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吳茱萸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食後腹脹及嘔逆者,為胃寒氣逆,加砂仁、半夏、陳皮溫中和胃降逆。腹瀉較甚者,為陽虛溫甚,加肉豆蔻、補骨脂、苡仁溫補脾腎,澀腸除濕止瀉

.腎陽虛

症状:腰背酸痛,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瀉,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補腎陽

方藥:右歸丸

本方具有溫補腎陽,兼養精血的作用,為治腎陽虛衰的常用方劑。方中以附子、肉桂溫補腎陽;杜仲、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溫補腎氣;熟地、山藥、枸杞、當歸補益精血,滋陰以助陽。

遺精,加金櫻子、桑螵蛸、蓮須,或金鎖固精丸收澀固精脾虛以致下利清谷者,減去熟地、當歸等滋膩滑潤之晶,加党參、白朮、苡仁益氣健脾,滲濕止瀉。命門火衰以致五更泄瀉者,合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陽虛水泛以致浮腫尿少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消腫腎不納氣而見喘促短氣,動則更甚者,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

陽虛常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陽虛則生寒,症状比氣虛重,並出現里寒的症状。陽虛之中,以心、脾、腎的陽虛為多見。由於腎陽為人身之元陽,所以心、脾之陽虛日久,亦必病及於腎,而出現心腎陽虛或脾腎陽虛的病變。

為了便於辨證和治療,將虛勞歸納為氣、血、陰、陽虧虛四類,但臨床常有錯雜互見的情況。一般來說,病程短者,多傷及氣血,可見氣虛、血虛及氣血兩虛之證;病程長者,多傷及陰陽,可見陰虛、陽虛及陰陽兩虛之證。而氣血與陰陽的虧虛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津液精血都屬於陰的範疇,但血虛與陰虛的區別在於:血虛主要表現血脈不充,失於濡養的症状,如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等;陰虛則多表現陰虛生內熱的症状,如五心煩熱,顴紅,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陽虛可以包括氣虛在內,且陽虛往往是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氣虛表現為短氣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脈弱等症状;陽虛則這些症状進一步加重,且出現陽虛里寒的症状,如倦怠嗜臥,形寒肢冷,腸鳴泄瀉,舌質淡胖,脈虛弱或沉遲等。

虛勞的治療應從多方面著手,除藥物外,氣功針灸推拿食療等均可配合使用。

【轉歸預後】

虛勞一般病程較長,多為久病痼疾,其轉歸及預後,與體質的強弱,脾腎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護理等因素有密切關係。脾腎未衰,元氣未敗,形氣未脫,飲食尚可,無大熱,或雖有熱而治之能解,無喘息不續,能受補益等,為虛勞的順證表現,其預後較好。反之,形神衰憊,肉脫骨痿,不思飲食,泄瀉不止,喘急氣促發熱難解,聲啞息微,或內有實邪而不任攻,或諸虛並集而不受補,舌質淡胖無華或光紅如鏡,脈象急促細弦或浮大無根,為虛勞的逆證表現,其預後不良。

【預防與調攝】

凋攝護理對虛勞的好轉、治癒具有重要作用。

1.避風寒,適寒溫。虛勞過程中,感受外邪,耗傷正氣,通常是病情惡化的重要原因;而虛勞病人由於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故應注意冷暖,避風寒,適寒溫,盡量減少傷風感冒

2.調飲食,戒煙酒。人體氣血全賴水谷以資生,故調理飲食對虛勞至關重要。一般以富於營養,易於消化,不傷脾胃為原則。對辛辣厚味,過分滋膩、生冷不沽之物,則應少食甚至禁食。吸煙嗜酒有損正氣,應該戒除。

3.慎起居,適勞逸。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做到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根據自己體力的情況,可適當參加戶外散步,氣功鍛煉,打太極拳等活動。病情輕者,可適當安排工作和學習。適當節制房事。

4.舒情志,少煩憂。過分的情志刺激,易使氣陰傷耗,是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保持情緒穩定,舒暢樂觀,則有利於虛勞的康復。

【結語】

虛勞是多種慢性衰弱性證候的總稱,其範圍相當廣泛。稟賦薄弱,勞倦過度,飲食損傷,久病失治等多種原因均會導致虛勞,其共同點是久虛不復而成勞。五臟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是虛勞的基本病機。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證為目。由於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故應同時注意氣血陰陽相兼為病及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虛則補之」,補益是治療虛勞的基本原則,應根據病理屬性的不同,分別採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法,並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對於虛中夾實及兼感外邪者,治療當補中有瀉,補瀉兼施,防止因邪戀而進一步耗傷正氣。做好調攝護理,對虛勞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文獻摘要】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難經.十四難》:「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

景岳全書.虛損》:「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惟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

《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醫宗必讀.虛勞》:「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獨舉脾腎者,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理虛元鑒.治虛有三本》:「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腎,治虛之道畢矣。」

《不居集.上集.卷十》:「虛勞日久,諸藥不效,而所賴以無恐者,胃氣也。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旺則五臟受蔭,水精四布,機運流通,飲食漸增,津液漸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

【現代研究】

虛勞是常見的一種病證,臨床上表現出一派生理機能減退或失調的症状。近10餘年來,許多醫學工作者對虛證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及實驗研究,這對探討虛勞的實質,促進虛勞辨證論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著重介紹脾虛、腎虛研究的進展。

.脾虛的研究概況.

1.脾虛證的機制楊氏通過實驗認為,脾氣虛發生的機制是:脾氣不足則受納與運化功能異常,從而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造成紅細胞膜蛋白B區在分子水平上的異常變化,不能進行陰離子交換,造成缺氧狀態,以致出現少氣懶言、四肢倦怠等脾氣虛症状。這種缺氧不是因為血紅蛋白不能攜帶氧,而是由於二氧化碳不能正常交換,紅細胞膜上碳酸酐酶活性代償性增高,增加了碳酸酐酶與血紅蛋白的結合,使血紅蛋白減少或減緩氧的釋放,從而出現脾虛的各種臨床表現[中醫雜誌1987;(11):53]。

2.消化系統方面福建報導用胃腸鋇餐造影觀察到脾虛患者空腹胃液瀦留增多,胃1/3張力偏低,結腸運動大部分亢進[中醫雜誌1980;(9):27L郭氏等報導脾陽虛患者無論餐前餐後,其胃電幅值均低於正常值[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90;(3):25]。馮氏觀察了30例脾陽虛患者的膽囊濃縮及收縮功能,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減弱[天津中醫1989;(2):19L沈氏報導脾虛患者泌酸功能低下,空腹游離酸偏低,咖啡因美藍排空較差,胃泌酸曲線較低,總酸度處於低下狀態[江蘇中醫1988;(4):23]。北京中醫研究所報導脾虛患者24小時尿澱粉酶總活性明顯低於正常人。范氏觀察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脾不統血各型的木糖排泄率均低於正常,治療後,脾氣虛組轉為正常,其他三組仍低於正常。脾虛患者胃泌素顯著低於正常人。脾虛者胃粘膜淺表性炎症,胃體部固有腺體萎縮胃竇部粘膜肌層增生,重度腸上皮增生及胃體部非典型性增生等,較實證檢出率高,有顯著或極顯著差異[中華醫學雜誌1982;(1):X]。

3.免疫系統方面李氏等報導脾胃氣虛患者的IgG、IgG、補體G3均低於正常人[河南中醫1986;(3):16]。劉氏觀察50例脾氣虛患者血T淋巴細胞數量低於正常人。E-玫瑰花結形成及活性、總E-玫瑰花結形成率,皆低於正常人[河南中醫1986;(4):16]。

4.神經內分泌方面尹氏觀察脾氣虛患者血漿環核苷酸(cAMP)比正常人低,表明交感神經系經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經功能相應亢進[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3):104]。范氏等報導脾虛患者乙醯膽鹼高於正常值,膽鹼酯酶低於正常值,也表明其副交感神經功能相對亢進。脾虛者皮膚電位明顯低於正常組,表明其交感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張氏報導脾陽虛患者17-羥、17-酮類固醇均降低,尤以前項明顯。脾陰虛者此兩項指標部分患者高於正常人,和陽虛組比較有顯著差異Ij匕京中醫1989;(3):34]。

5.血清微量元素改變有報導脾氣虛、脾陽虛鋅值明顯降低[中醫研究1990;(2):19]、[陝西中醫1984;(6):8]。而張氏則報導脾陽虛組鋅值顯著升高,推測可能與鋅在體內的分布濃度不同有關。脾氣虛弱者銅值增高[河南中醫1987;(5):23)。亦有人觀察到脾氣虛患者銅變化不大,脾陽虛及脾陰虛患者銅均低於正常。脾氣虛者鐵值升高,脾陽虛者顯著降低[遼寧中醫雜誌1986;(6):19)。

6.血液循環及其他方面任氏通過電鏡觀察脾虛患者外周血淋細胞明顯增大,胞核常染色質增多,核仁變大,粒線體體積增大,粗面內質網數量增加。有報導33例脾氣虛患者與對照組的血液流變性比較,發現前者淋巴細胞電泳能力、血液粘度、紅細胞、淋巴細胞數量均低於正常值,表現為稀、淡、清的血液流變學特點。說明脾虛患者潛在著「血虛」[河南中醫1986;(3):12)信聶氏報導脾虛證疾病均存在較明顯的微循環障礙,表現為管襻數目稀少,排列不整,管襻輪廓模糊不清,襻內滲出水腫,血流速度明顯減慢,紅細胞聚集明顯等[遼寧中醫雜誌1990;(10):11]。

.腎虛的研究概況

對腎虛的研究頗多,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內分泌方面查氏應用放免法檢測12例正常人和17例腎陽虛患者血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濃度,發現腎陽虛患者明顯低於正常人[中華內科雜誌1982;(4):202)。陳氏等對尿毒症腎虛型(腎陰虛、腎陽虛)患者血清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血清總甲狀腺素T4)和促甲狀腺激素TSH)作了檢測,發現兩組T3及TSH均低於正常組,腎陽虛組T4明顯低於正常組,腎陰虛組降低不明顯。濃氏對慢支分型進行了T3、T4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興奮試驗,發現慢支腎陽虛型T3值低於正常人,T4值正常,TRH興奮試驗腎陽虛型80%呈異常反應,均為延遲反應。腎陽虛的畏寒、肢冷、神疲、面浮等症,與甲狀腺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腎虛證血漿睾丸酮(T)下降,雌二醇(E2)升高,E2/T值亦升高[中西醫結合雜誌1982;(1):9)。張氏測定76例(腎陰虛6例,腎陽虛16例,單純腎虛17例,非腎虛23例和正常人14例)T值,發現單純腎虛、腎陰虛和腎陽虛三組之間無明顯差異,但都明顯低於正常人和非腎虛組[中醫雜誌1982;(8):60)信王氏觀察了腎陰虛陽痿、腎陽虛陽痿與正常人E2濃度,發現二組均高於正常人。西醫學認為,大量的雌激素可抑制腺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FSH),而FSH與T共同作用刺激精曲管發育,精子才能發生和發育成熟。

腎虛證T值下降,E2升高,均影響生殖,這與中醫「腎主藏精、主生殖」的理論相一致[江蘇中醫1988;.(7):43)。

2.免疫方面腎陽虛主要表現為血清IgG下降,抗病邪能力較差;腎陰盛主要表現為血清IgM升高,尿中IgG、IgA亦升高。陳氏對尿毒症腎虛患者免疫球蛋白測定結果為:腎陽虛者IgG明顯下降,腎陰虛者IgM顯著升高[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6):328L吳氏檢測了24例腎虛(腎陽虛11例,腎陰虛13例)患者o。醋酸萘脂酶(ANAE),發現腎陽虛者單核細胞ANAE活性顯著低於腎陰虛者。腎陽虛者以TH下降為主,腎陰虛以Ts下降為主。細胞免疫低下是腎虛證的共性,腎陽虛細胞免疫狀態較腎虛更低[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7):399)。陳氏還用鉻(G151)釋放法對61例腎虛患者外周血自然殺傷細胞(NKC)活性進行了檢測,腎虛者低於正常人,其中腎陽虛明顯低於腎氣虛和腎陰虛者[中西醫結合雜誌1989;(7):』409]。

3.微量元素方面張氏測定了79例腎虛患者頭髮和血清中的微量元素,發現腎虛組血鋅、鉻及發鉻、鈣、鈷值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1984;(4):39)。孫氏研究了240例腎虛和無腎虛症状的神經性耳聾患者的血清鐵值,發現兩者均低於正常組,且腎虛者明顯低於無腎虛者[中醫雜誌1982;(7):66]。

4.自由基脂質代謝方面陳氏等通過檢測66例,腎虛患者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發現腎虛者SOD活性明顯低於正常組[中醫雜誌1989;(4):42L張氏等發現,老年慢性病中腎虛證男性過氧化脂質(1JO)、膽固醇TC)明顯高於非腎虛組,女性也有增高趨勢,高密度脂蛋白(1-IDL-C)水平則有低於非腎虛者趨勢,說明腎虛與老年性疾病關係密切[中醫雜誌1989;(2):43]。

5.能量代謝及水鹽調節方面查氏等用ni)86測定了22例腎陽虛、8例腎陰虛及正常人紅細胞鈉泵活性,結果表明,腎陽虛者其活性明顯低於正常人和腎陰虛者,腎陰虛者與正常人之間無顯著差異,說明腎陽虛者ATP分解產熱作用減少,與「陽虛則寒」的理論一致[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7):416)。雷氏用氫化可的松利血平分別複製了腎陽虛和脾陽虛的動物模型,兩種模型的血清乳酸脫氫酶LDH)同功酶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雲南中醫雜誌1987;(1):32)。張氏研究了294例腎虛證的尿滲透壓情況,腎虛證出現異常變化,其中以腎陽虛者更為明顯[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5):286)。

6.微循環方面王氏對腎陽虛型慢支及肺腎陰虛肺結核病人甲皺微循環和皮膚微循環觀察的結果是:甲皺微循環改變主要是管襻開放數目較少,管襻內血色淺紅,血流速度減慢,似可理解為中醫的「氣滯」和「陽虛」。腎陰虛則為管襻數目增多,管襻內血色多深紅,血流速度稍慢,似可理解為「血瘀」和「陰虛」[中醫雜誌1980;(9):31]。

參看

32 內傷發熱 | 積聚 32
關於「中醫內科學/虛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