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泄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五更泄瀉,病證名。見《症因脈治.泄瀉論》。即五更泄,詳該條。

【釋義】西醫認為:當腸胃受到病毒侵入時,而形成的一種病態現象,因急慢性腸胃炎而導致的腹瀉,與半夜起更一詞相似。

清晨五更時即泄。即腎泄,又名五更瀉、五更溏泄、晨泄、瀼泄。多因腎虛所致。《病因脈治.泄瀉論》論五更泄瀉有腎虛五更泄瀉、酒積五更泄瀉、寒積五更泄瀉、食積五更泄瀉、肝火五更泄瀉數種。詳各條。

「「五更瀉」,又叫「雞鳴瀉」、「黎明瀉」、「晨瀉」、「腎瀉」。顧名思義,就是發於雞叫、黎明、五更時分的泄瀉。之所以又稱為「晨瀉」,是因為本病好發於早晨,故而得名。至於「腎瀉」,是說本病是由於腎陽虛衰引起的泄瀉。病人表現為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遇冷加重,得熱稍舒,大便日1~5次,不成形,呈糊狀,夾有未消化的食物,無黏液及膿血,伴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不思飲食,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象沉細,大便常規化驗並無異常。五更泄瀉多見於年老體弱的中老年人。

中醫認為,「五更瀉」主要是由於腎陽虛衰所致。人到老年,體質衰弱,陽氣日漸下降,終致腎陽不足而成。泄瀉日久,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而腐熟水谷,運化失常,加上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腑氣通利,故瀉後則安。至於不思飲食、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是腎陽日漸虛衰,不能溫煦脾陽,脾腎陽虛症状。舌淡苔白,脈象沉細,是人體內在的虛寒之象,屬於里證、虛證寒證

關於「五更泄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