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郁痛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內科學》 >> 氣血津液病證 >> 郁痛
中醫內科學

中醫內科學目錄

郁病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症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郁有積、滯、結等含義。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氣機郁滯為基本病變,是內科病證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據統計,類屬郁病的病例,約佔綜合性醫院內科門診人數的10%左右。據有的醫院抽樣統計,內科住院病例中,有肝鬱證表現者約佔21%左右。郁病的中醫藥療效良好,尤其是結合精神治療,更能收到顯著的療效。所以屬於郁病範圍的病證,求治於中醫者甚多。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記載了屬於郁病的臟躁梅核氣兩種病證,並觀察到這兩種病證多發於女性,所提出的治療方藥沿用至今。元代《丹溪心法六郁》提出了氣、血、火、食、濕、痰六郁之說,創立了六郁湯、越鞠丸等相應的治療方劑。明代《醫學正傳》首先採用郁證這一病證名稱。自明代之後,已逐漸把情志之郁作為郁病的主要內容。如《古今醫統大全.郁證門》說:「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鬱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景岳全書.郁證》將情志之郁稱為因郁而病,著重論述了怒郁思郁憂鬱三種郁證的證治。《臨證指南醫案.郁》所載的病例,均屬情志之郁,治則涉及疏肝理氣、苦辛通降、乎肝熄風清心瀉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絡、化痰滌飲、益氣養陰等法,用藥清新靈活,頗多啟發,並且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療對郁病具有重要的意義,認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綜上可知,郁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內。狹義的郁,即單指情志不舒為病因的郁。明代以後的醫籍中記載的郁病,多單指情志之郁而言。

根據郁病的臨床表現及其以情志內傷為致病原因的特點,主要見於西醫學的神經衰弱癔病焦慮症等。另外,也見於更年期症候群反應性精神病。當這些疾病出現郁病的臨床表現時,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憤懣郁怒,肝氣鬱結厭惡憎恨、憤懣惱怒等精神因素,均可使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以致肝氣鬱結而成氣鬱,這是郁證主要的病機。因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血瘀,氣鬱日久,影響及血,使血液運行不暢而形成血郁。若氣鬱日久化火,則發生肝火上炎的病變,而形成火郁津液運行不暢,停聚於臟腑經絡,凝聚成痰,則形成痰郁鬱火傷陰血,則可導致肝陰不足。

2.憂愁思慮,脾失健運由於憂愁思慮,精神緊張,或長期伏案思索,使脾氣鬱結,或肝氣鬱結之後橫逆侮脾,均可導致脾失健運,使脾的消磨水谷及運化水濕的功能受到影響。若脾不能消磨水谷,以致食積不消,則形成食郁。若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內停,則形成濕郁。水濕內聚,凝為痰濁,則形成痰郁。火熱傷脾,飲食減少,氣血生化乏源,則可導致心脾兩虛

3.情志過極,心失所養由於所願不遂,精神緊張,家庭不睦,遭遇不幸,憂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損傷心脾,使心失所養而發生一系列病變。若損傷心氣,以致心氣不足,則心悸短氣自汗;耗傷心陰以致心陰虧虛,心火亢盛,則心煩、低熱、面色潮紅、脈細數;心失所養,心神失守,以致精神惑亂,則悲傷哭泣,哭笑無常。心的病變還可進一步影響到其他臟腑。

情志內傷是郁病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病,除與精神刺激的強度及持續時間的長短有關之外,也與機體本身的狀況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說:「諸郁,臟氣病也,其原本于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說明機體的「臟氣弱」是郁病發病的內在因素。

綜上所述,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內傷。其病機主要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及臟腑陰陽氣血失調。郁病初起,病變以氣滯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結、食滯等,多屬實證。病久則易由實轉虛,隨其影響的臟腑及損耗氣血陰陽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腎虧虛的不同病變。

【臨床表現】

絕大多數郁病患者的發病緩慢,發病前均有一個情志不舒或思慮過度的過程。氣機郁滯所引起的氣鬱症状,如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等,為郁病的各種證型所共有,是郁病的證候特徵。郁病所表現的胸脅脹滿疼痛,範圍比較彌散,不易指明確切部位,一般多以胸脅部為主;以滿悶發脹為多見,即或有疼痛一般也較輕,脹滿的感覺持續存在。郁病表現的各種症状,其程度每隨情緒的變化而增減。

在氣鬱的基礎上繼發其他郁滯,則出現相應的症状,如血郁兼見胸脅脹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質瘀點瘀斑,或舌紫暗;火郁兼見性情急躁易怒胸悶脅痛,嘈雜吞酸口乾而苦,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數;食郁兼見胃脘脹滿,噯氣酸腐,不思飲食;濕郁兼見身重脘腹脹滿,噯氣,口膩,便溏腹瀉;痰郁兼見脘腹脹滿,咽中如物梗塞,苔膩。

臟躁發作時出現的精神恍惚,悲哀哭泣,哭笑無常,以及梅核氣所表現的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等症,是郁病中具有特徵性的證候。郁病日久,則常出現心、脾、肝、腎虧損的虛證症状。

【診斷】

1.以憂鬱不暢,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臠為主症。多發於青中年女性。

2.病史:患者大多數有憂愁、焦慮、悲哀、恐懼、憤懣等情志內傷的病史。並且郁病病情的反覆常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

3.各系統檢查和實驗室檢查正常,除外器質性疾病。

【鑒別診斷】

1.虛火喉痹郁病中的梅核氣應注意和虛火喉痹相鑒別。梅核氣多見於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鬱而起病,自覺咽中有物梗塞,但無咽痛吞咽困難,咽中梗塞的感覺與情緒波動有關,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症状可減輕或消失,而當心情抑鬱或注意力集中於咽部時,則梗塞感覺加重。虛火喉痹則以青中年男性發病較多,多因感冒,長期煙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發,咽部除有異物感外,尚覺咽干、灼熱、咽癢。咽部症状與情緒無關,但過度辛勞或感受外邪則易加劇。

2.噎膈梅核氣應當與噎膈相鑒別。梅核氣的診斷要點如上所述,噎膈多見於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覺主要在胸骨後的部位,吞咽困難的程度日漸加重,食管檢查常有異常發現。

3.癲病郁病中的臟躁一證,需與癲病相鑒別。臟躁多發於青中年婦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間歇性發作,發作時症状輕重常受暗示影響,在不發作時可如常人。而癲病則多發於青壯年,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別,病程遷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極少自行緩解。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明受病臟腑與六郁的關係郁病的發生主要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應依據臨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臟腑側重之差異。郁病以氣鬱為主要病變,但在治療時應辨清楚六郁,一般說來,氣鬱、血郁、火郁主要關係於肝;食郁、濕郁、痰郁主要關係於脾;而虛證證型則與心的關係最為密切。

2.辨別證候虛實六郁病變,即氣鬱、血郁、化火、食積、濕滯、痰結均屬實,而心、脾、肝的氣血或陰精虧虛所導致的證候則屬虛。

治療原則

理氣開郁、調暢氣機、怡情易性是治療郁病的基本原則。正如《醫方論.越鞠丸》方解中說:「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疏通,郁之何有?」對於實證,首當理氣開郁,並應根據是否兼有血瘀、痰結、濕滯、食積等而分別採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濕、消食等法。虛證則應根據損及的臟腑及氣血陰精虧虛的不同情況而補之,或養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肝腎。對於虛實夾雜者,則又當視虛實的偏重而虛實兼顧。

郁病一般病程較長,用藥不宜峻猛。在實證的治療中,應注意理氣而不耗氣,活血而不破血,清熱而不敗胃,祛痰而不傷正;在虛證的治療中,應注意補益心脾而不過燥,滋養肝腎而不過膩。正如《臨證指南醫案.郁》指出,治療郁證「不重在攻補,而在乎用苦泄熱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宜通而不揠苗助長」。

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對郁病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疾病,增強治癒疾病的信心,可以促進郁病好轉、痊癒。

分證論治

.肝氣鬱結

症状: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方藥: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川芎香附陳皮而成。方中柴胡、香附、枳殼、陳皮疏肝解郁,理氣

暢中;川芎、芍藥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緩急。

脅肋脹滿疼痛較甚者,可加鬱金青皮佛手疏肝理氣。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而見噯氣頻作,脘悶不舒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蘇梗法半夏和胃降逆。兼有食滯腹脹者,可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消食化滯肝氣乘脾而見腹脹、腹痛、腹瀉者,可加蒼朮茯苓烏藥白豆蔻健脾除濕溫經止痛。兼有血瘀而見胸脅刺痛,舌質有瘀點、瘀斑,可加當歸丹參、鬱金、紅花活血化瘀。..

.氣鬱化火

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方藥:丹梔逍遙散

該方以逍遙散疏肝調脾,加人丹皮、梔子清肝瀉火。

熱勢較甚,口苦、大便秘結者,可加龍膽草、大黃瀉熱通腑。肝火犯胃而見脅肋疼痛、口苦、嘈雜吞酸、噯氣、嘔吐者,可加黃連吳茱萸(即左金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肝火上炎而見頭痛、目赤、耳鳴者,加菊花鉤藤刺蒺藜清熱平肝熱盛傷陰,而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去原方中當歸、白朮生薑溫燥,酌加生地麥冬、山藥滋陰健脾。

.血行郁滯

症状:精神抑鬱,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健忘,或胸脅疼痛,或身體某部有發冷發熱感,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解郁

方藥:血府逐瘀湯

本方由四逆散合桃紅四物湯加味而成。四逆散疏肝解郁,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兼有養血作用,配伍桔梗牛膝理氣活血,調和升降。

.痰氣鬱結

症状:精神抑鬱,胸部悶塞,脅肋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

本證亦即《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所說「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之症。《醫宗金鑒.諸氣治法》將本症稱為「梅核氣」。

治法:行氣開郁,化痰散結。

方藥:半夏厚朴湯。

本方用厚朴紫蘇理氣寬胸,開郁暢中;半夏、茯苓、生薑化痰散結,和胃降逆,合用有辛香散結、行氣開郁、降逆化痰的作用。濕鬱氣滯而兼胸痞悶、噯氣、苔膩者,加香附、佛手片、蒼朮理氣除濕;痰郁化熱而見煩躁舌紅、苔黃者,加竹茹瓜蔞黃芩、黃連清化痰熱;病久人絡而有瘀血徵象,胸脅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者,加鬱金、丹參、降香薑黃活血化瘀。

.心神惑亂

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舌質淡,脈弦。

多見於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誘發。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同一患者每次發作多為同樣幾種症状的重複。《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將此種證候稱為「臟躁」。

治法:甘潤緩急,養心安神。

方藥:甘麥大棗湯

方中甘草甘潤緩急;小麥味甘微寒,補益心氣;大棗益脾養血。血虛生風而見手足蠕動抽搐者,加當歸、生地、珍珠母、鉤藤養血熄風;躁擾、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制首烏等養心安神;表現喘促氣逆者,可合五磨飲子開郁散結,理氣降逆。

心神惑亂可出現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在發作時,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適當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並結合語言暗示、誘導,對控制發作,解除症状,常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病例可針刺內關神門後溪三陰交等穴位;伴上肢抽動者,配曲池合谷;伴下肢抽動者,配陽陵泉崑崙;伴喘促氣急者,配膻中

.心脾兩虛

症状: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方藥:歸脾湯

本方用党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芪、當歸、龍眼肉益氣健脾生血;酸棗仁、遠志、茯苓養心安神;木香理氣,使整個處方補而不滯。心胸鬱悶,情志不舒者,加鬱金、佛手片理氣開郁;頭痛加川芎、白芷活血祛風而止痛。

.心陰虧虛

症状: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

方中以地黃天冬、麥冬、玄參滋補心陰,人蔘、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丹參養心安神。心腎不交而見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者,可合交泰丸(黃連、肉桂交通心腎;遺精較頻者,可加芡實蓮須金櫻子補腎固澀。

.肝陰虧虛

症状:情緒不寧,急躁易怒,眩暈,耳鳴,目干畏光,視物不明,或頭痛且脹,面紅目赤,舌干紅,脈弦細或數。

治法:滋養陰精,補益肝腎

方藥:滋水清肝飲。

本方由六味地黃丸合丹梔逍遙散加減而成,以六味地黃丸補益肝腎之陰,而以丹梔逍遙散疏肝解郁,清熱瀉火。肝陰不足而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以致頭痛、眩暈、面時潮紅,或筋惕肉響者,加白蒺藜草決明、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柔潤熄風;虛火較甚,表現低熱,手足心熱者,可加銀柴胡白薇、麥冬以清虛熱月經不調者,可加香附、澤蘭益母草理氣開郁,活血調經

【轉歸預後】

郁病的各種證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屬於實證的肝氣鬱結、血行郁滯、痰氣鬱結等證候,病久之後,若損傷心脾,氣血不足,則可轉化為心脾兩虛或心陰虧虛;若損及肝腎,陰精虧虛,則轉化為肝腎陰虛的證候。實證中的氣鬱化火一證,由於火熱傷陰而多轉化為陰虛火旺。郁證中的虛證,可以.由實證病久轉化而來,也可以由於憂思郁怒,情志過極等精神因素耗傷臟腑的氣血陰精,而在發病初期即出現比較明顯的虛證。病程較長的患者,亦有虛實互見的情況。一方面正氣不足,或表現為氣血不足,或表現為陰精虧虛,同時又伴有氣滯、血瘀、痰結、火郁等病變,而成為虛實夾雜之證。

郁病的預後一般良好。針對具體情況,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對本病的預後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受到刺激後,病情常有反覆或波動,易使病情延長。病程較短,而情志致病的原因又是可以解除的,通常都可以治癒;病程較長,而情志致病的原因未能解除者,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才能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預防與調攝】

正確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郁慮,防止情志內傷,是防治郁病的重要措施。醫務人員深入了解病史,詳細進行檢查,用誠懇、關懷、同情、耐心的態度對待病人,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在郁病的治療及護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對郁病患者,應作好精神治療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治癒疾病的信心,並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進郁病的完全治癒。

【結語】

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內傷,其病理變化與心、肝、脾有密切關係。初病多實,以六郁見證為主,其中以氣鬱為病變的基礎,病久則由實轉虛,引起心、脾、肝氣血陰精的虧損,而成為虛證類型。臨床上虛實互見的類型亦較為多見。郁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或時作悲傷哭泣。郁病可分為實證和虛證兩類。

實證類型以氣機郁滯為基本病變,治療以疏肝理氣解郁為主,氣鬱化火者,理氣解郁配合清肝瀉火;氣鬱夾痰,痰氣交阻者,理氣解郁配合化痰散結;氣病及血,氣鬱血瘀者,理氣解郁配合活血化瘀;兼有濕滯者,配合健脾燥濕芳香化濕;夾食積者,配合消食和胃。虛證宜補,針對病情分別採用養心安神、補益心脾、滋養肝腎等法。虛實互見者,則當虛實兼顧。郁病的各種證候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繫,認識證候間的關係,對指導臨床具有實際意義。郁病的預後一般良好。結合精神治療及解除致病原因,對促進痊癒具有重要作用。

【文獻摘要】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士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丹溪心法.六郁》:「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

《景岳全書.郁證》:「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初病而氣結為氣滯者,宜順宜開。久病而損及中氣者,宜修宜補。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

證治匯補.郁證》:「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開提為次,至於降火、化痰、消積,猶當分少治之。」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瞀悶,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氣病,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

類證治裁,鬱症》:「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乃成勞。主治宜苦辛涼潤宜通。」

【現代研究】

肝鬱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肝氣鬱結是最常見的中醫臟腑證候之一,也是肝病發病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近十餘年來,一些單位對肝鬱證進行了實驗及臨床研究,對進一步探明肝鬱證的實質及提高辨證論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軍醫大學抽取680例內科住院病歷進行分析研究,其中符合肝鬱證者計146例,佔21.47%。肝鬱證分布於許多系統的疾病中,但以內分泌、消化神經心血管系統疾病為多。在肝鬱證組中,有複合證征者127例,其中以肝鬱脾虛肝鬱化熱、肝鬱血瘀為多見,分別佔46.45%、25.2%、24.41%,而肝鬱傷陰、肝鬱濕阻、肝鬱痰阻較少見,分別佔13.39%、7.09%、7.87%。肝鬱證具有女性較多(佔55,48%)及中年人較多(佔60.98%)的特點[中醫雜誌1989;(10):39]

中國中醫研究院對100例高血壓病冠心病胃潰瘍病而辨證為肝鬱證的患者進行5-羥色胺含量、甲皺微循環血小板聚集率及其超微結構細胞免疫功能等實驗指標的觀察研究,發現情誌異常是肝鬱證的主要病因,且肝鬱多伴有血瘀證。用疏肝理氣的柴胡、白芍、香附、枳殼等進行治療後,血壓下降的總有效率為85,72%,症状明顯改善,紫黯舌有45.71%消退;冠心病心絞痛中西醫組的有效率為88.67%,心電圖有效率為40%,其他各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和恢復。該院通過對「怒傷肝」動物模型的多項指標檢測,認為「氣滯」是情誌異常引起機體調控功能失常而致內環境穩態失衡的病理生理過程。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交感中樞的調節失常,繼而神經體液異常(兒茶酚胺升高),由此引起血液系統高粘凝傾向和血小板功能及形態異常。另一方面,外周各交感特異性通路調節功能紊亂,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變,尤其是外周阻力血管動功能的紊亂,引起循環障礙[中醫雜誌1991;(10):46]。

湖南醫學院對辨證為肝鬱脾虛的300多例患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檢測,發現肝鬱脾虛的主要變化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環核苷酸cAMP/cGMP比值下降,血粘度升高、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小腸吸收功能降低。四項重要變化的同步出現率達65%,說明肝鬱脾虛證主要是神經體液失調,氣血運行及消化機能障礙的綜合表現。患者經疏肝健脾藥治療後,顯示有效,多項測指標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12):732L謝氏等採用中西結合的方法治療抑鬱性神經症。治療組:給予抗抑鬱劑丙咪嗪75。125mg/d的同時配合中藥每日劑,肝氣鬱結型:柴胡疏肝散加減;心脾兩虛型:用歸脾東加減治療。對照組:僅予抗抑鬱劑丙咪嗪75-125ms/日。結果表明,兩組總有效率均為100%,總有效率無明顯差別(P>0.05),但中西結合治療組的痊癒率和顯效率明顯高於單用西藥組(P均<0.05),且副作用明顯較單用西藥治療者減輕、減少[中醫藥導報1999;(5):17]信李氏用黃連菖蒲溫膽湯(黃連、菖蒲、竹茹、枳實、陳皮、甘草、半夏、柴胡、厚朴、茯苓、生薑)加味治療鬱症32例,全部治癒[陝西中醫1997;(4):174]。

神經官能症的治療研究

神經官能症是一種常見病,估計約佔綜合性醫院內科門診的10%左右。其起病常與精神因素有關,臨床表現與中醫的郁證有許多類似之處,應用中醫藥治療常有較好效果[實用內科學1986;2133]。

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精神病專業委員會將神經官能症辨證分為六型:肝鬱化火型、肝鬱脾虛型、心脾兩虛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其他型[中西醫結合雜誌1989;(10):615]。上海龍華醫院認為神經官能症多由心虛肝鬱所致,治療以甘麥大棗湯為基礎方,兼肝腎陰虛加二至丸,心脾虧虛加參苓白朮散氣滯血瘀加活血化瘀藥,痰蒙清陽加溫膽湯。所治75例,總有效率為93.3%[上海中醫藥雜誌1989;(7):15L解放軍208醫院以自擬方治療神經官能症(主要為神經衰弱)40例,另有52例除用中藥外還配合電興奮療法,兩組有效率分別為87.5%及90.4%[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12):713L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邵氏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神經衰弱、焦慮症等屬於郁證範疇者236例,中醫辨證分型,(1)肝氣鬱結型:治以疏肝理氣解郁;(2)陰虛火旺型:治以滋陰清熱鎮心安神;(3)心脾兩虛型;治以健脾養心,益氣補血;(4)憂鬱傷神型:治以養心安神;(5)氣虛血瘀型:治以益氣養心化瘀安神。西藥對照組以鹽酸吡哆辛片、谷氨酸片利眠寧片、多慮乎片、顱痛定片配合治療。結果表明:中醫辨證論治郁證具有療效高,可重複性強,治癒或緩解後不易反覆,無毒副作用等優點[中國醫藥學報1995;10(3):31]。

吳氏用桃紅四物東加味治臟躁40例,均有較好效果[;<匕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4):33)信宋氏統計了1960-1986年國內公開發行的16種期刊30篇文章,用甘麥大棗湯治臟躁病189例,全部加味使用;無效的68例中,50例使用原方,18例加味使用。認為甘麥大棗湯對臟躁病有效,但必須配伍其他方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中國醫藥學報1987;(4):48]。

徐氏認為用半夏厚朴湯治梅核氣效果不著時,應進一步調整方藥,可加入合歡花、鬱金、香附、佛手解郁理氣;症兼咽干、咽痛、口乾、舌紅,治當清化理氣,用山梔丹皮海蛤殼浙貝母木蝴蝶、桔梗等;梅核氣症状較重,咽中不適且不利者,宜加宜通之晶,如通草威靈仙石菖蒲王不留行等[中醫雜誌1990;(1):37L華氏以旋覆花、代赭石、全瓜蔞薤白、半夏、黃連、枳實、厚朴、薑黃、路路通、降香等為基本方,治療梅核氣30例[天津中醫193;(1):37];劉氏用旋覆代赭湯加味治療癔症球45例,均有較好效果[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4):18]。

32 氣血津液病證 | 血證 32
關於「中醫內科學/郁痛」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