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流行性腮腺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病毒感染 >> 流行性腮腺炎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流行性腮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簡稱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臨床特徵為發熱腮腺非化膿性腫痛,並可侵犯各種腺組織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本病好發兒童,亦可見於成人。

目錄

病原學

腮腺炎病毒屬於副粘液病毒科,呈球形,大小約80~300nm。是單股核糖核酸病毒(SSRNA)。病毒外膜血凝素抗原(V),核殼有可溶性抗原(S)。S抗原和V抗原各有相應的抗體,S抗體有無保護作用尚有爭議,V抗體具有保護作用。病毒外膜的血凝素,能凝集雞和豚鼠紅細胞,可產生血凝抑制抗體。在Hela細胞、人胚腎與猴腎原代細胞上生長良好。本病毒耐寒,-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時其活力可保存2個月,37℃時可保持24小時,55~60℃20分鐘死亡。對低溫有相當的抵抗力。對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敏感。強紫外線下僅活半分鐘,甲醛溶液、30%來蘇爾、75%乙醇等接觸2~5分鐘滅活。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存在於患者唾液中的時間較長,腮腫前6天至腮腫後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後,無腮腺炎表現,而有其它器官如腦或睾丸症状者,則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在大流行時約30~40%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亞臨床感染,是重要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發生於1~15歲,尤其5~9歲的兒童。1歲以內嬰兒體內可有母遞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過顯性隱性感染。兒童患者無性別差異,青春期後發病男多於女。病後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徵 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為主。可呈流行或散發。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以及衛生條件不良的擁擠人群中易造成暴發流行。其流行規律是隨著傳染源的積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續時間可波動在2~7個月間。在未行疫苗接種地區,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傾向。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結合膜,在局部粘膜上皮組織中大量增殖後時入血循環(初次病毒血症),經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組織,在這些器官中進行增殖後,再次入血(二次病毒血症)波及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臟中樞神經系統等。本病毒對腮腺有特別親合力,故腮腺的非化膿性炎症為主要病變。其腺體呈腫脹發紅、滲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細胞浸潤。腺上皮水腫壞死腺泡血管充血現象。腮腺導管卡他性炎症,導管周圍及腺體間質中有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及淋巴細胞浸潤,往往引起腺管組織堵塞,內壓增加,導致腺體腫大。涎腺、睾丸、卵巢、胰腺亦可有類似炎症改變。腮腺導管部分阻塞時,唾液中瀦留澱粉酶可經淋巴系統進入血循環,並從尿中排泄,導致血清與尿澱粉酶增高。腦組織病變可呈急性病毒性腦膜炎病變,包括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和炎性浸潤;偶見室管細胞壞死,結疤使大腦導水管狹窄,形成顱內積水。青春期患者易並發睾丸炎。睾丸曲精管上皮顯著充血,有出血斑點及淋巴細胞浸潤。在間質可見水腫,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

臨床表現

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状。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腮腺腫脹最具特徵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言語、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佔75%。頜下腺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圍組織高度水腫,使容貌變形,並可出現吞咽困難腮腺管開口處早期可有紅腫,擠壓腮腺始終無膿性分泌物自開口處溢出。腮腺腫脹大多於1~3天到達高峰,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全程約10~14天。頜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時受累,或單獨出現。頜下腺腫大,表現為頸前下頜腫脹並可觸及腫大的腺體。舌下腺腫大可見舌及口腔底腫脹,並出現吞咽困難。

妊娠前3月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常引起胎兒死亡及流產,並可能引起先天性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

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低,後期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併發症時白細胞計數可增高。

(二)血清和尿澱粉酶測定 90%患者的血清澱粉酶有輕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診斷。澱粉酶增高程度往往與腮腺腫脹程度成正比。無腮腺腫大的腦膜炎患者,尿中澱粉酶也可升高。疑並發胰腺炎時除檢測澱粉酶外,血清脂肪酶測定有助於明確診斷。

(三)血清學檢查

1.中和抗體試驗 低滴度如1:2提示特異免疫反應。中和抗體特異性強,但不作常規應用。

2.補體結合血凝抑制試驗早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補體結合及血凝抑制抗體,有顯著增長者可確診(效價4倍以上)。國外採用酶聯免疫吸咐法及間接熒光免疫檢測IgM抗體,可作早期診斷。

3.病毒分離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腦脊液中分離到病毒。

4.尿 腎臟受累時可出現尿蛋白、紅白細胞等,甚至類似腎炎尿的改變。

併發症

(一)生殖系統併發症 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體,故多見於青春後期的成人患者,小兒少見。

1.睾丸炎發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一般13~14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高。常見於腮腫後一周左右,突發高熱寒戰、睾丸腫痛、伴劇烈觸痛,重者陰囊皮膚顯著水腫,鞘膜腔內有黃色積液,病變大多侵犯一側,急性症状約3~5日,全程10日左右。病後約1/3~1/2的病例發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縮。由於病變常為單側,即使雙側也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導致不育症

2.卵巢炎 發生率約佔成年女性患者的5~7%。症状較輕,不影響受孕。主要表現為驟起畏寒、發熱,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月經周期失調,嚴重者可觸及腫大的卵巢,伴有壓痛。不影響生育力。

(二)胰腺炎 發生率約5%,兒童少見。常發生於腮腺腫脹後1周左右,以中上腹劇痛和觸痛、肌緊張為主要症状。伴嘔吐,發熱,腹脹便秘,有時可捫及腫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一周消失。血清澱粉酶活力升高不能作為診斷的唯一依據,血清脂肪酶值超過1.5μ%(正常值0.2~0.7μ%),提示近期有胰腺炎存在。

(三)神經系統併發症

1.腦膜炎或腦膜腦炎發病率5~25%,局部地區可達35%。一般認為系該病毒直接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所引起。腮腺腫前6天或腫後2周內出現,一般多在1周內發生。臨床表現為急性高熱伴劇烈頭痛、嘔吐、嗜睡或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陽性等,腦脊液檢查均呈病毒性腦炎或腦膜炎的改變。一般預後良好,個別重者可致死亡。

2.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炎偶於腮腺炎後1~3周發生,預後良好。腫大的腮腺可能壓迫面神經引起暫時性面神經麻痹。有時出現平衡失調、三叉神經炎偏癱截癱、上升性麻痹等。偶見腦膜腦炎後因導水管狹窄,並發腦積水

3.耳聾 表現為嘔吐、旋暈、耳鳴等症状,主要是由內淋巴迷路炎聽神經炎所致。雖然發病率很低(約1/15,000),但可成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聾,所幸多發生於單側(75%),故仍能保留一定的聽力。

(四)心肌炎 約4~5%患者發生心肌炎,多見於病程5~10天。表現為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緩慢,心音低鈍,心律不齊,暫時性心臟擴大。收縮期雜音。心電圖可見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ST段壓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嚴重者可致死。但多數僅有心電圖改變而無明顯臨床病狀。偶有心包炎。

(五)腎炎 早期尿中可分離出腮腺炎病毒,故認為腮腺炎病毒可直接損害腎臟,輕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症與急性腎小球腎炎的表現相同,個別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數預後良好。

(六)其他 約佔5~10%,如乳腺炎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狀腺炎胸腺炎、血小板減少蕁麻疹淚腺炎,急性皰疹性結膜炎等均少見。關節炎多發生在腮腺腫大1~2周之內,主要累及肘、膝等大關節,可持續2天至3個月不等,能完全恢復。

診斷

(一)臨床診斷 根據流行情況及接觸史、典型急性發作的腮腺腫痛特徵,診斷並不困難。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下述實驗室檢查方法進一步明確診斷。

(二)實驗室診斷 對於無腮腺腫痛或再發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確診有賴於血清學及病毒方法。

1.補體結合試驗 雙份血清的效價4倍及其以上者可確診,或一次血清效價達1:64者有診斷意義。必要時可同時測定S抗體和V抗體。S抗體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體增高而S抗體不增高時表示以往曾受過感染。

2.血凝抑制試驗 恢復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對雞的紅細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較弱,如抑制效價遞增4倍或以上即屬陽性。

3.病毒分離 必要時可取病人唾液、血液、腦脊液或尿,接種人胚腎或猴腎細胞培養管培養,以便鑒定。由於手續繁雜,一般甚少採用。

鑒別診斷

(一)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腫塊局限,晚期有波動感,腮腺管口紅腫可擠出膿液。分泌物塗片及培養可發現化膿菌。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嗜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二)頸部耳前淋巴結炎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於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可活動。可發現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組織有炎症,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三)症状性腮腺腫大 在糖尿病營養不良慢性肝病中,某些藥物如碘化物,羥保泰松異丙基腎上腺素等可致腮腺腫大。其特點為:對稱性,無腫痛感,觸之較軟,組織檢查主要為脂肪變性

(四)其它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如單純皰疹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柯薩基病毒A組和B組、甲型流感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炎。確診需藉助於血清學檢查及病毒學分離。

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無特效治療,一般抗生素磺胺藥物無效。可試用干擾素,對病毒有作用。常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症處理。

(一)一般護理 隔離患者使之臥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潔,飲食以流質或軟食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液體攝入量。

(二)對症治療 宜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板蘭根60~90克水煎服或銀翅散加大青葉15克水煎服;局部外塗可用紫金錠青黛散用醋調,外塗局部,一日數次;或用薄公英、;鴨跖草水仙花根、馬齒莧等搗爛外敷,可減輕局部脹痛。必要時內服去痛片阿斯匹林解熱鎮痛藥

重症並發腦膜腦炎、嚴重睾丸炎、心肌炎時,可短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氫化考的松,成人200~300mg/日,或強的松40~60mg/日,連續3~5天,兒童酌減。

睾丸炎治療: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應用乙烯雌酚,每次數1mg,一日三次,有減輕腫痛之效。

腦膜腦炎治療 可按乙型腦炎療法處理。高熱、頭痛、嘔吐時給予適量利尿劑脫水

胰腺炎治療:禁飲食、輸液、反覆注射阿托品山莨菪鹼,早期應用皮質激素。

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早期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完全消退為止。接觸者一般不一定檢疫,但在集體兒童機構、部隊等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二)被動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盤球蛋白均無預防本病的作用。恢復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來源困難,不易推廣。

(三)自動免疫 腮腺炎減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徑皮內注射皮下注射,還可採用噴鼻或氣霧吸入法,該疫苗不能用於孕婦、先天或獲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對雞蛋白過敏者。近年國外報導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後,雖然明顯降低了腮腺炎的發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四)藥物預防 採用板蘭根30克或金銀花9克煎服,每日劑,連續6天。

參看

32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 流行性乙型腦炎 32
關於「傳染病學/流行性腮腺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