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病毒感染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喉炎淋巴結腫大,外周血淋細胞顯著增多並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感染後體內出現抗EBV抗體

目錄

病原學

EBV屬皰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從非洲惡性淋巴瘤細胞培養中首先發現。病毒呈球形,直徑約180nm,衣殼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為雙股DNA

本病毒對生長要求極為特殊,故病毒分離較困難。但在培養的淋巴細胞中用免疫熒光或電鏡法可檢出本病毒。EBV有嗜B細胞特性並可作為其致裂原,使B淋巴細胞轉為淋巴母細胞

EBV有五種抗原成分,即病毒衣殼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補體結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種抗原均能產生相應的抗體。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帶毒者及病人為本病的傳染源。健康人群中帶毒率約為15%。

(二)傳播途徑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復後15~20%可長期咽部帶病毒。經口鼻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也可經飛沫及輸血傳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兒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見。6歲以下幼兒患本病時大多表現為隱性或輕型發病。15歲以上感染則多呈典型發病。病後可獲持久免疫,第二次發病不常見。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本病的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病毒進入口腔後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組織增殖,後侵入血液導致病毒血症,繼之累及淋巴系統和各組織器官。由於B淋巴細胞表面具有EBV受體,故極易受累。B淋巴細胞感染後增生活躍,其抗原性發生改變,後者可引起T淋巴細胞防禦反應,形成細胞毒性效應細胞直接破壞受染的B細胞。這種細胞免疫反應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B細胞受破壞後釋放自身抗原,激發自身抗體的產生,從而引起一系列併發症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徵是淋巴網狀組織的良性增生。肝臟有各種單核細胞浸潤枯否氏細胞增生及局灶性壞死脾腫大脾竇及脾髓內充滿變形淋巴細胞。質脆、易出血,甚至破裂。淋巴結腫大,不形成膿腫,以副皮質區(T淋巴細胞)增生顯著。全身其它臟器如心肌、腎、腎上腺、肺、皮膚中樞神經系統等均可有充血水腫和淋巴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潛伏期5~15天,一般為9~11天。起病急緩不一。約40%患者有前驅症状,歷時4~5天,如乏力頭痛納差噁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雖多樣化,但大多數可出現較典型的症状。

(一)發熱 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間。熱型不定。熱程自數日至數周,甚至數月。可伴有寒戰多汗中毒症状多不嚴重。

(二)淋巴結腫大 見於70%的患者。以頸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腋下及腹股溝部次之。直徑1~4cm,質地中等硬,分散,無明顯壓痛,不化膿、雙側不對稱等為其特點。消退需數周至數月。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引起腹痛及壓痛。

(三)咽痛 雖僅有半數患者主訴咽痛,但大多數病例可見咽部充血,少數患者咽部有潰瘍及偽膜形成,可見出血點齒齦也可腫脹或有潰瘍。喉和氣管的水腫和阻塞少見。

(四)肝脾腫大 僅10%患者出現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者則可達2/3。少數患者可出現黃疸,但轉為慢性和出現肝功能衰竭少見。50%以上患者有輕度脾腫大,偶可發生脾破裂。檢查時應輕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 約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現多形性皮疹,為淡紅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樣、猩紅熱樣、蕁麻疹樣皮疹,多見於軀幹部,一周內隱退,無脫屑

(六)神經系統症状 見於少數嚴重的病例。可表現為無菌腦膜炎腦炎周圍神經根炎等。90%以上可恢復。

其它尚有肺炎(5%)、心肌炎腎炎眼結膜充血等。

病程多為1~3周,少數可遷延數月。偶有複發,複發時病程短,病情輕。本病預後良好,病死率僅為1~2%,多系嚴重併發症所致。

併發症

(一)呼吸系統 約30%患者可並發咽部細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現間質性肺炎

(二)泌尿系統併發症 部分患者可出現水腫、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類似腎炎的變化,病變多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並發心肌炎者約佔6%,心電圖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間期延長。

(四)神經系統併發症 可出現腦膜炎、腦膜腦炎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約為1%。

其它併發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貧血胃腸道出血腮腺腫大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流行病學資料 應注意當地流行狀況,是否曾赴流行地區出差旅遊。周圍有無類似患者,以便協助診斷。

(二)臨床表現 主要為發熱、咽痛、頸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臨床表現變異較大,散發病例易誤診,尤其在無實驗室檢查條件的情況下,診斷困難較大。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達30~50×109/L。單個核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異型淋巴細胞)可達60%以上,其中異型淋巴細胞可在10%以上。

2.嗜異性凝集試驗(heterophilagglutination test)是一標準的診斷性試驗,其原理為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屬於IgM的嗜異性抗體可與綿羊或馬紅細胞凝集。該試驗在病程早期即呈陽性,約為40%,第二、三周陽性率分別可達60%及80%以上,恢復期迅速下降。正常人、血清病患者、淋巴網狀細胞瘤、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等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現嗜異性抗體,可用豚鼠腎和牛紅細胞吸收試驗加以鑒別(表1),一般認為經豚鼠腎吸收後的滴定效價在1:64以上者具有診斷意義。

表1 嗜異性抗體的鑒別吸收試驗

檢測對象 吸收前 吸收後
豚鼠腎 牛紅細胞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患者 ++ + -
血清病患者 ++ - ±
正常人或其他疾病患者 + - -

3.EBV抗體檢測 抗EBV有對VCA、EA、EBNA的抗體及補體結合抗體、中和抗體等。其中以抗-VCAIgM、和IgG較為常用,前者出現早、消失快、靈敏性與特異性高,有早期診斷價值,後者出現時間早,滴度較高且可持續終身,宜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4.EBV的檢測 較為困難,且在健康人及其他疾病患者中亦可檢出病毒,故很少用於臨床診斷

本病應與以咽峽炎表現為主的鏈球菌感染皰疹性咽峽炎風濕熱等,以發熱、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的結核病、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網狀細胞瘤等,以黃疸、肝功異常為特徵的病毒性肝炎及化驗改變較類似的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巨細胞病毒感染、血清病等進行鑒別。此外本病還需與心肌炎、風疹病毒性腦炎等相鑒別。

治療

本病無特異性治療,以對症治療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當並發細菌感染時,如咽部、扁桃體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選用青黴素G紅霉素抗生素,有人認為使用甲硝噠唑滅滴靈0.6~1.2g/日)或氯林可黴素(0.45~0.9g/日)5~7天也有一定效果。約95%的患者應用氨苄青黴素羥氨苄青黴素可出現多形性皮疹。

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用於重症患者,如咽部、喉頭有嚴重水腫,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採用。用法為強的松第一天80mg,隨後逐漸減量,療程一周。

抗病毒藥物阿糖腺苷皰疹淨等可能對本病有效。

預防

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措施。急性期患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應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長達數月,故病後至少6個月不能參加獻血疫苗尚在研製中。

參看

32 水痘 | 流行性腮腺炎 32
關於「傳染病學/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