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地黃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千金》卷八:乾地黃丸

【處方】 乾地黃1兩半,茯苓2兩,天雄2兩,鍾乳2兩,杜仲42銖,牛膝42銖,蓯蓉42銖,柏子仁42銖,桂心1兩半,續斷1兩半,山茱萸1兩半,天門冬1兩半,松脂30銖,遠志30銖,乾薑30銖,菖蒲1兩,薯蕷1兩,甘草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腎虛,呻吟,喜恚怒,反常心性,陽氣弱,腰背強急,髓冷。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40丸。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腎虛風毒襲於髓府,陽衰精冷,故用鍾乳、松脂填塞骨空;天雄、姜、桂辟除陰毒;遠志、菖蒲通利關竅;余皆輔佐之功,亦可助力成功也。

【摘錄】 《千金》卷八

《千金》卷二十二:乾地黃丸

【處方】 乾地黃4兩,天門冬5兩,黃耆3兩,黃芩3兩,大黃3兩,黃連3兩,澤瀉3兩,細辛3兩,甘草2兩,桂心2兩,芍藥2兩,茯苓2兩,乾漆2兩,人蔘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久服延年,終身不發癰疽。主虛勞客熱,數發癰腫,經年不除。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五香丸」。

【摘錄】 《千金》卷二十二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乾地黃丸

【處方】 生乾地黃(微炒)1兩1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1兩1分,芎藭1兩,白芷1兩,蒲黃1兩,當歸(微炙)3分,牛膝(酒浸,去苗,切,焙)3分,甘草(炙)3分,芍藥3分,牡丹3分,乾薑(炮裂)3分,人蔘3分,桂(去粗皮)3分,水蛭(以糯米少許同炒,米熟為度)30枚,虻蟲(去翅足,微炒)30枚。

【製法】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婦人月事欲下,腰腹刺痛,或多或少,或月內再來,或如清水,或似豉汁,心下堅滿,沉重虛乏,日漸黃瘦。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溫酒送下;米飲亦得。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聖濟總錄》卷十九:乾地黃丸

【處方】 生乾地黃(焙)2兩半,獨活(去蘆頭)1兩半,五味子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秦艽(去苗土)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石斛(去根)1兩半,遠志(去心)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半,萆薢(炒)1兩半,菟絲子(酒浸,別搗)1兩半,蛇床子(炒)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1兩半,狗脊(去毛)1兩半,桃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訶黎勒皮3兩半,檳榔(銼)3兩半。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去邪益心,悅顏色,壯筋力。主血痹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九

《千金》卷十九:乾地黃丸

【處方】 乾地黃7分,蛇床子6分,遠志10分,茯苓7分,蓯蓉10分,五味子4分,麥門冬5分,杜仲10分,阿膠8分,桂心5分,天雄7分,棗肉8分,甘草10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虛益氣,能食,資顏色,長元陽。主五勞七傷六極臟腑虛弱,食飲不下,顏色黛黯,八風所傷。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30丸。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地黃得天雄則滋而不壅,桂心得五味則辛而不散,陰陽兼濟,寒熱交通;麥冬、阿膠、茯苓助地黃之滋陰;蓯蓉、遠志、蛇床、杜仲助天雄之補火;棗肉、甘草通脾津而和寒熱諸性也。

【摘錄】 《千金》卷十九

《千金》卷二十二:乾地黃丸

【處方】 乾地黃5兩,芍藥2兩,甘草2兩,桂心2兩,黃耆2兩,黃芩2兩,遠志2兩,石斛3兩,當歸3兩,大黃3兩,人蔘1兩,巴戟天1兩,栝樓根1兩,蓯蓉4兩,天門冬4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壯熱人長將服之,終身不患癰疽,令人肥悅耐勞苦。主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酒送下,1日3次。加至20丸。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無故脈數,須防發癰,今見肌常壯熱,洵是壯火憑凌之象。故以地黃、黃芩、石斛、栝樓清熱劑中兼進人蔘、天冬以滋津氣巴戟、蓯蓉以攝虛陽;黃耆、甘草以固衛氣;當歸、芍藥以和營血;桂心、遠志開導伏火;大黃滌除宿熱。寓補於瀉,而用人蔘、黃耆佐大黃、黃芩祛熱,已是舉世所昧:至用巴戟、蓯蓉助桂心、遠志通腎,即先哲方中罕具此法。蓋腎竅一通,熱邪悉從二便開泄矣。

【摘錄】 《千金》卷二十二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錄驗》:乾地黃丸

【處方】 乾地黃5分,乾漆4分(熬),萆薢3分,防風2分,椒1分(汗),附子2分(炮)烏頭1分(炮)。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勞損之人,新飲水未散而交接,令人偏枯,身偏不足。

【用法用量】 每服3丸,漸加至5丸,酒送下,1日3次。以知為度。

【注意】 忌蕪荑豬肉、冷水。

【摘錄】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錄驗》

《普濟方》卷三十一:乾地黃丸

【處方】 枸杞葉上蟲窠子。

【製法】 晒乾為末,乾地黃為丸。

【功效與作用】 益精氣,益陽事。主腎家風。

【用法用量】 口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十一

《聖惠》卷二十六: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2兩,柏子仁1兩,山茱萸1兩,牛膝1兩(去苗),肉桂2兩(去皺皮),酸棗仁1兩(微炒)。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益筋骨,除四肢疼痛。主筋極。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二十六

《聖惠》卷四十一: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1斤,牛膝1斤(去苗),枳殼5兩(麩炒微黃,去瓤),茯神3兩,菟絲子5兩(酒浸3日,曝干,別搗為末),車前子5兩,地骨皮2兩,訶黎勒皮3兩。

【製法】 上件藥,別取生地黃肥者搗絞取汁5升,浸牛膝及地黃,晒乾;如前又浸,晒乾,以地黃汁盡為度,放令干,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悟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益,烏髮。主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地黃丸」。

【注意】 忌血食、生蔥、大蒜蘿卜等。

【摘錄】 《聖惠》卷四十一

《聖惠》卷五十三:乾地黃丸

【別名】 熟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2兩,五味子半兩,黃耆3分(銼),枸杞子3分,肉蓯蓉3分(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干),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薯蕷3分,澤瀉半兩,遠志半兩(去心),菟絲子2兩(酒浸3日,晒乾,別搗為末),牛膝半兩(去苗),玄參半兩,車前子半兩,桑螵蛸半兩(微炒),白石英1兩(細研,水飛過),山茱萸半兩,桂心半兩,人蔘半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牡丹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3分。

【製法】 上為末,入石英,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煩渴,小便數多,味如餳糖,腳弱陰萎,唇乾眼澀,身體乏力

【用法用量】 熟乾地黃丸(《雞峰》卷十九)。

【摘錄】 《聖惠》卷五十三

《聖惠》卷七十五: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1兩,芎藭3分,白茯苓3分,人蔘3分(去蘆頭),當歸3分,柴胡半兩(去苗),刺薊半兩,桑寄生半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龍骨3分,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白石脂3分,黃耆半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和氣,安養胎臟。主妊娠氣血虛弱胎不長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清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五

《千金》卷十二:乾地黃丸

【處方】 乾地黃3兩,當歸2兩,乾薑2兩,甘草2兩,麥門冬2兩,黃芩2兩,厚朴1兩,乾漆1兩,枳實1兩,防風1兩,大黃1兩,細辛1兩,白朮1兩,茯苓5兩,前胡6分,人蔘5分,虻蟲50枚,(庶蟲)蟲50枚。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中理血。主血虛勞。胸腹煩滿疼痛,瘀血往來,臟虛不受谷,氣逆不得食。

【用法用量】 先食服10丸,1日3次。稍加之。

【摘錄】 《千金》卷十二

《外台》卷二十七引《延年秘錄》:乾地黃丸

【處方】 乾地黃6分,黃耆6分,防風4分,遠志4分,茯神4分,栝樓4分,子芩4分,鹿茸(炙)3分,龍骨4分(五色者),人蔘5分,滑石12分,石葦(湯漬1宿,颳去皮)2分,當歸2分,芍藥3分,蒲黃3分,甘草(炙)3分,戎鹽3分,車前子8分。

【製法】 上為末,以蜜及棗膏各半相和,煎令消散,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心神,益脾氣,散客熱。主心氣虛熱,小便赤色如淺紅花汁。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後少時以粥清送下。日2-3服。稍加至15-20丸,以知為度。

【注意】 忌憂愁在心,並勿食熱食及冷水等。

【摘錄】 《外台》卷二十七引《延年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九:乾地黃丸

【處方】 生乾地黃(酒洗去土,炙令干)2兩(銼),乾漆(炒令煙出)半兩,白朮1分半,甘草(炙令赤,銼)1分半,桂(去粗皮)半兩,石鐘乳(煉成者)1分(研),酸棗仁(微炒,去皮)1分(別研),柏子仁(微炒,別研)1分。

【製法】 除研藥外,搗羅為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令人肥白。主虛勞羸瘦,虛損少氣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溫酒送下,夜臥再服,漸增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九

《永樂大典》卷一四九四七引《大方》: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1兩半,白芍藥1兩,人蔘1兩,當歸1兩,芎藭1兩,阿膠半兩(炒),犀角4錢。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吐血,下血妄行,血虛月候縮。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湯送下。

【摘錄】 《永樂大典》卷一四九四七引《大方》

《聖濟總錄》卷一○二: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焙)1兩,五味子1兩,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1兩,蕤仁(去皮,研)1兩,車前子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白茯苓半兩(去黑皮),柏子仁(研)半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肝虛,淚出不止,翳暈侵睛,視物不遠,或睛昏濁,黑白不明。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3兩半,白茯苓(去黑皮),肉蓯蓉(酒浸,去皺皮,切,焙)1兩,遠志(去心)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1兩半,山芋1兩半,山茱萸1兩半,蛇床子(微炒)1兩半,續斷1兩半,黃耆(炙,銼)1兩半,覆盆子(去萼)1兩半,石斛(去根)1兩半,巴戟天(去心)1兩半,澤瀉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菟絲子(酒浸,別搗)1兩1分,桂(去粗皮)1兩1分,牡丹皮1兩1分,杜仲(去皺皮,銼,炒)1兩1分,人蔘1兩1分,鹿茸(去毛,酥炙)1兩1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腎臟虛損,腰重不舉,陽氣痿弱,肢體瘦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溫酒送下,1日3次。加至40丸。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聖濟總錄》卷十:乾地黃丸

【處方】 生乾地黃(焙)、白芷、當歸(切,焙)、沒藥(研)、烏頭(炮裂,去皮臍)、防風(去叉)、木香赤小豆(揀)各等分

【製法】 上為末,水浸蒸餅心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走注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食前冷酒送下,1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

《千金》卷二十二:乾地黃丸

【別名】 生乾地黃丸

【處方】 乾地黃4兩,大黃6分,芍藥3兩,茯苓3兩,王不留行3兩,甘草3兩,遠志3兩,麥冬3兩,人蔘3兩,升麻3兩,黃芩3兩,桂心6兩(1方有枳實3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消瘡癤,退虛熱;長服令人肥健。主

【用法用量】 生乾地黃丸(《聖惠》卷六十一)。

【摘錄】 《千金》卷二十二

《聖濟總錄》卷八: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切,焙)1兩半,大麻仁(炒,研)1兩半,萆薢(炒)1兩,五加皮(銼)1兩,石斛(去根)1兩,赤芍藥1兩,防風(去叉)1兩,牛膝(酒浸,切,焙)3分,桂(去粗皮)3分,酸棗仁(炒)3分,羌活(去蘆頭)3分,木香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牡丹皮半兩,檳榔2枚(銼)。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中風,腰腳不隨,膝脛沉重,飲食減少,日漸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至20丸,空腹溫酒送下,1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焙)1兩,人蔘1兩,鱉甲(醋炙,去裙襴)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白朮(炒)3分,續斷3分,桂(去粗皮)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五味子3分,當歸(切,焙)3分,牛膝(酒浸,切,焙)3分,羌活(去蘆頭)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黃耆(銼)1兩半。

【製法】 上為末,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產後蓐勞寒熱,體虛羸瘦,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聖濟總錄》卷八十九: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焙)1兩,細辛(去苗葉)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山芋半兩,澤瀉半兩,乾薑(炮)半兩,山茱萸半兩,牡丹皮半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虛勞腰腳疼痛,羸瘦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夜臥溫酒送下。漸加至50丸。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九

《聖濟總錄》卷一六七:乾地黃丸

【別名】 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焙)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白朮半兩,桂(去粗皮)1分。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氣血虛弱,囟陷不平。

【用法用量】 地黃丸(《普濟方》卷三六三)。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聖濟總錄》卷一二四:乾地黃丸

【處方】 生乾地黃(焙)1兩,人蔘3分,赤苓(去黑皮)3分,天門冬(去心,焙)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咽喉干痛,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米飲送下,1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焙)2兩,鍾乳粉半兩,龍骨1兩,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1兩,磁石(火煅,醋淬7遍)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1兩。

【製法】 上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蠱病。精氣不守,便溺出白,少腹冤熱而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或鹽湯送下,空心、日晚各1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聖濟總錄》卷八十九: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焙)4兩,五味子1兩,鹿茸(去毛,酥炙)1兩,桂(去粗皮)1兩,巴戟天(去心)1兩,遠志(去心)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2兩,菟絲子(酒浸,別搗)2兩半。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益。主五勞七傷,陽氣不足,腰腳酸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棗湯黃耆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九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乾地黃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