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藿香湯

【處方】 藿香 人蔘 桂心 桔梗 木香 白朮各15克 茯苓15克 枇杷葉10片(去毛)半夏30克(湯洗,用薑汁制)

【製法】 上藥銼散

【功效與作用】 治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時嘔吐短氣;或大病後胃氣虛弱,日漸羸弱。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水400毫升,入炒薑絲0.3克,煎至26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2兩,白朮2兩,人蔘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丁香半兩,甘草(炙)半兩。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調中順氣,消痰利膈主氣上盛,頭目昏眩,不思飲食,時發噁心,或作中滿。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普濟方》卷三五五: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1兩,當歸1兩,人蔘1兩,五味子1兩,白朮1兩半,赤茯苓1兩半,黃耆1兩半,木瓜2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產後霍亂吐利腹痛轉筋,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盞半,煎8分,去滓溫服。1方用姜煎。

【摘錄】 《普濟方》卷三五五

《聖濟總錄》卷一六三:藿香湯

【處方】 藿香(去梗)1兩,訶黎勒(炮,去核)1兩,甘草(炙)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人蔘1兩,白朮1兩,白豆蔻(去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曲半兩。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產後嘔逆,不下食,心腹虛脹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重訂通俗傷寒論》:藿香湯

【處方】 杜藿香1錢半,制香附1錢半,小青皮1錢半,生枳殼1錢,蘇薄荷1錢,青連翹1錢。

【功效與作用】 理氣辟穢。主痧因氣鬱者。

【用法用量】 略煎數沸,稍冷服

【摘錄】 《重訂通俗傷寒論》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半兩,人蔘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桔梗(去蘆頭,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甘草(炙)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炒令黃)半兩,枇杷葉10片(拭去毛,炙)。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虛勞。脾胃久虛,吐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同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聖濟總錄》卷二十六: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1兩,當歸(切、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人蔘1兩,桂(去粗皮)1兩,木瓜1兩。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傷寒霍亂轉筋,嘔吐不止,悶絕。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加水1盞,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千金》卷五:藿香湯

【處方】 藿香1兩,生薑3兩,青竹茹半兩,甘草半兩。

【功效與作用】 小兒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8合,每服1合,日3次。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藿香湯專取竹茹之清胃,得藿香以正氣,甘草以和中,借生薑之辛散,以定霍亂

【摘錄】 《千金》卷五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1兩,丁香1分,白豆蔻(去皮)1分,高良姜(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嘔噦不定,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加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熱呷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聖濟總錄》卷五: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半兩,人蔘半兩,陳橘皮(湯去白,焙)半兩,羌活(去蘆頭)1分,獨活(去蘆頭)1分,草豆蔻(去皮)半兩,桔梗(炒)1分,木香1分,半夏(湯洗7遍,焙乾)2兩,芎藭1分,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分,乾薑(炮)1分,甘草(炙)1分,薏苡仁1分。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脾中風多汗惡風,身體怠情,四肢不欲動,面色黃,不嗜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加水1盞,生薑3片,煎至6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藿香湯

【處方】 藿香半兩,竹茹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枇杷葉(去毛,薑汁炙)半兩,人蔘3分。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後,胃氣未和,嘔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嵩崖尊生》卷十五:藿香湯

【處方】 藿香7分,豬苓7分,澤瀉7分,茯苓1錢,半夏5分,干葛7分,花粉1錢,陳皮5分,姜連5分,甘草5分。

【功效與作用】 小兒暑月濕熱上吐下瀉

【用法用量】

小便不利,加滑石;腹痛,加白芍;暑,加香薷;虛弱,加人蔘、白朮、茯苓、藿香、木香、干葛、炙草;久,加山藥、扁豆肉蔻;將成慢驚,加細辛2分,天麻1錢,白附8分,全蠍1個。

【摘錄】 《嵩崖尊生》卷十五

三因》卷十一:藿香湯

【處方】 藿香半兩,人蔘半兩,桂心半兩,桔梗半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茯苓半兩,枇杷葉10片(去毛),半夏1兩(湯洗,用薑汁制)。

【製法】 上銼散。

【功效與作用】 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時嘔吐,惙惙短氣;或大病將理不復,胃氣無以養,日漸羸弱。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入炒薑絲1分,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 《三因》卷十一

痧脹玉衡》卷下:藿香湯

【別名】 金四、四號否象方

【處方】 藿香4分,香附4分,薄荷7分,枳殼1錢,山楂1錢,連翹1錢。

【功效與作用】 痧有因於穢氣者。

【用法用量】 金四(《痧症全書》卷下)、四號否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痧症全書》、《雜病源流犀燭》有玄胡索一錢。

【摘錄】 《痧脹玉衡》卷下

醫徹》卷二:藿香湯

【處方】 藿香、紫厚朴(姜制)、茯苓、木瓜、車前子(焙,研)2錢,澤瀉1錢,枳殼1錢,廣皮1錢,葛根1錢。

【功效與作用】 霍亂,吐利交作。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水煎服。

有食,加砂仁末1錢;煩渴,去藿香,加紫蘇1錢;麵食,入萊菔子1錢;著氣,入青皮7分,木香3分。

【注意】 切戒米飲,直待痛止覺飢,方可與之。

【摘錄】 《醫徹》卷二

《普濟方》卷三九五:藿香湯

【處方】 藿香3兩,白扁豆(姜制)1兩半,厚朴(姜制)1兩半,白茯苓1兩半,甘草(炙)1兩。

【製法】 上銼。

【功效與作用】 驚吐並熱吐。

【用法用量】 加酒、水煎服。子母同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五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3分,枇杷葉(炙去毛)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丁香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白茅根1兩,干木瓜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1兩半。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霍亂吐逆,冷熱不調,心膈煩滿咽干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聖濟總錄》卷四十四: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2兩,縮砂仁2兩,面曲(銼,炒)2兩,白朮2兩,草豆蔻(去皮)2兩,厚朴(去粗皮,銼)1斤,生薑(切)1斤,大棗1斤,半夏4兩(以上4味同搗爛,慢火炒干),甘草(炙)4兩,人蔘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姜1兩。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脾虛,飲食易傷,每至秋夏,臟腑不調,氣逆痰嘔,腹脹虛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生薑3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衛生總微》卷十六:藿香湯

【處方】 藿香(去土)1分,肉豆蔻(面裹煨)1分,甘草1分。

【製法】 上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小兒發瘧不止。

【用法用量】 服靈豆膏後,續服本方補之。

【摘錄】 《衛生總微》卷十六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藿香湯

【別名】 藿香散

【處方】 藿香(去梗)半兩,白芷1兩,縮砂(去皮)1兩,丁香1分。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霍亂,吐利不止。

【用法用量】 藿香散(《衛生總微》卷十)。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1兩,厚朴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甘草(炙,銼)3分,桂(去粗皮)半兩,乾薑(炮)1分,枇杷葉(炙去毛)1分。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諸氣不調,胸膈痞滯,升降不勻。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3個(擘),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聖濟總錄》卷六十二:藿香湯

【處方】 藿香(去梗)2錢,草豆蔻(去皮)1分,阿魏1錢(用作麵餅,焙乾),木香1分,人蔘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桔梗(炒)1分,乾薑(炮製)1錢,甘草(炙)1分,訶黎勒(炮,去核)1分。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膈氣痰結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藿香湯

【處方】 藿香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益智(去皮,微炒)1兩,縮砂蜜(去皮)1兩,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蔘1兩,木香半兩,白芷(銼,炒)半兩。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補暖脾胃,止吐逆,利胸膈,進飲食。主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 方中白茯苓,原書卷五十四改為赤茯苓,治久咳三焦腹滿不欲飲食。

【摘錄】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藿香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