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六:巴戟丸

【處方】 巴戟30克 天門冬45克(去心;焙)五味子22.5克 肉蓯蓉30克(酒浸,颳去粗皮,炙干)柏子仁22.5克 牛膝22.5克(去苗)菟絲子30克(酒浸一宿,焙乾,別研為末)遠志22.5克(去心)石斛22.5克(去根,銼)薯蕷22.5克 防風22.5克 (去蘆頭)白茯苓22.5克 人蔘22.5克(去蘆頭)熟乾地黃30克 覆盆子22.5克 石龍芮22.5克 萆薢22.5克(銼)五加皮22.5克 天雄30克(炮裂,去皮、臍)續斷22.5克 石南22.5克 杜仲22.5克(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沉香30克 蛇床子22.5克

【製法】 上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腎強筋,祛風除痹。(主治]腎勞,腰腳酸痛,肢節苦痛,目暗瞌瞌,心中恍惚,夜臥多夢,覺則口乾,食不得味,恆多不樂,常有恚怒,心腹脹滿,四體痹痛,多吐酸水,小腹冷痛,尿有餘瀝,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下。

【注意】 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鯉魚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六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巴戟丸

【處方】 巴戟30克,肉蓯蓉30克(酒浸一宿,颳去皺皮,炙干)石斛30克(去根,銼)鹿茸30克(去毛,塗酥,炙微黃)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薯蕷22.5克 牛膝22.5克(去苗)桂心22.5克 山茱萸22.5克 澤瀉22,5克 遠志22.5克(去心)熟乾地黃30克 菟絲子30克(酒浸三日,曝干,另搗為末)黃耆22.5克(銼)人蔘22.5克(去蘆頭)檳榔22.5克 木香22.5克 牡丹22.5克 仙靈脾22.5克 蛇床子22.5克 續斷22.5克 枳殼22.5克(麩炒微黃,去瓤)白茯苓22.5克 覆盆子22.5克

【製法】 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腎臟虛寒腰膝酸痛陽痿尿頻,不能飲食,面色無華,筋骨萎弱,起坐無力膀胱虛冷,臍腹脹急。

【用法用量】 每日空腹時以鹽湯或溫酒送下助丸,漸加至30丸。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八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巴戟丸

【處方】 良姜180克 紫金藤500克 巴戟天90克 青鹽60克 肉桂(去粗皮)吳茱萸各120克

【製法】 上藥為末,酒糊為丸。

【功效與作用】 元氣虛憊,面目黧黑,口千舌澀,夢寐虛驚,眼流冷淚,耳作蟬鳴,腰胯沉重,百節酸痛,項筋緊急,背胛勞倦陰虛盜汗四肢無力。婦女子宮久冷,月脈不調,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暖鹽酒送下,鹽湯亦得,日午、夜臥各一服。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聖惠》卷九十八:巴戟丸

【處方】 巴戟1兩,硫黃(細研,水飛過)1兩,桂心1兩,補骨脂(微炒)1兩,硇砂(細研)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胡蘆巴(微炒)1兩,川椒紅(微妙)1兩,木香1兩,肉蓯蓉(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干)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乾,微炒)1兩。

【製法】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羊腎3對,切去筋膜,好酒3升,熬令稠爛,研和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下元虛憊,臍腹疼痛小便滑數,顏色萎黃,手足常冷,飲食無味,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 每日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九十八

《聖惠》卷九十八:巴戟丸

【處方】 巴戟1兩,鹿茸(去毛,塗酥,炙微黃)1兩,蛇床子1兩,遠志1兩,薯蕷1兩,熟乾地黃1兩,山茱萸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補骨脂(微炒)1兩,菟絲子粉1兩,肉蓯蓉(酒浸3宿,颳去皺皮,炙干)1兩,白茯苓1兩,桂心1兩,硫黃(細研,水飛過)1兩。

【製法】 上為末,入硫黃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下元虛冷,顏色萎黃,肌膚羸,腰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漸加至4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九十八

聖濟總錄》卷一八六:巴戟丸

【處方】 巴戟天(去心)1兩,羌活(去蘆頭)1兩,獨活(去蘆頭)1兩,茴香子(炒)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木香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生,銼)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1兩,當歸(切,焙)1兩,半夏(湯浸7遍,焙)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1兩,草豆蔻(去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沉香(銼)1兩,白附子(炮)1兩,天麻1兩,肉蓯蓉(酒浸兩宿,焙)1兩,蓽茇1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兩,京三棱(炮,銼)1兩,甘草(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豆蔻(去皮)1兩。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虛冷,壯腰腳,明耳目,暖下元。主

【用法用量】 每日服30丸,空心溫酒及鹽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巴戟丸

【處方】 巴戟天(去心)半兩,乾薑(炮)半兩,沉香(銼)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半兩,茴香子(炒)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硇砂1分(漿水飛過,別研)。

【製法】 上為末,豬腎1對,濕紙裹煨熟,薄切作片,入鹽1分,無灰酒少許,同研爛,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溫補下元。主腎虛中寒氣。

【用法用量】 每日服30丸,空心、日午、臨臥時以鹽湯或溫酒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聖惠》卷九十八:巴戟丸

【處方】 巴戟1兩,石斛(去根,銼)1兩,補骨脂(微炒)1兩,桂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川椒紅(微炒)1兩,木香1兩,訶黎勒皮1兩,肉蓯蓉(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干)1兩,檳榔1兩。

【製法】 上為末,用白羊腎7對,去筋膜細切,以酒5升,熬令熟爛,研拌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暖水臟,充益肌膚,能思飲食。主腎虛冷氣。

【用法用量】 每日服2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鹽湯送下亦得。

【摘錄】 《聖惠》卷九十八

醫方類聚》卷一一七引《神巧萬全方》:巴戟丸

【處方】 巴戟(去心)半兩,覆盆子半兩,紫菀半兩,貝母(微煨)半兩,百部半兩,款冬花半兩,五味子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射干半兩,芫花根皮半兩,紫蘇子(炒)半兩,乾薑(炮)半兩,陳橘皮(去瓤)半兩,白石英(研,水飛過)1兩,鍾乳粉1兩,杏仁(去皮,麩炒)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下焦虛憊。主腎嗽,冷氣上攻,胸膈滿,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1日3次。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一七引《神巧萬全方》

《聖濟總錄》卷五十五:巴戟丸

【處方】 巴戟天(去心)1兩,茴香子(炒)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人蔘1兩,附子(大者,炮裂,去臍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檳榔(銼)半兩。

【製法】 上為末。別用羊腎2對,細切去筋膜,入鹽半兩,同研細,將藥末同研得所,如干即入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腎心痛引脊背,如物所觸。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方出《聖惠》卷五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一:巴戟丸

【處方】 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大戟半兩(銼碎,微炒),甜葶藶半兩(生用),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桂心半兩,芫花半兩(醋拌,炒令干),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微炒,別研)。

【製法】 上為末,入巴豆、杏仁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十種水氣,通身浮腫食不消化,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心以溫送下。如人行5里,以熱茶投,利下粘滑物為效。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五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一

《聖惠》卷四十四:巴戟丸

【處方】 巴戟1兩半,牛膝3兩(去苗),羌活1兩半,桂心1兩半,五加皮1兩半,杜仲2兩(去粗皮,炙微黃,銼),乾薑1兩半(炮裂,銼)。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風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四十四

《聖惠》卷二十八:巴戟丸

【處方】 巴戟1兩,菟絲子(酒浸3日,晒乾,別搗為末)1兩,石斛(去根,銼)1兩,松子(去皮)1兩,桂心1兩,人蔘(去蘆頭)1兩,牛膝(去苗)1兩,羌活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1兩,鍾乳粉2兩,雲母粉2兩,肉蓯蓉(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令干)2兩,干熟地黃2兩,甘菊花3分,五味子3分,防風(去蘆頭)3分。

【製法】 上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虛勞羸瘦,下元冷憊,腳膝無力,風氣相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二十八

張氏醫通》卷十四:巴戟丸

【處方】 巴戟(去骨)兩半,生地黃(酒焙)兩半,桑螵蛸(切破,炙)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山藥1兩,山茱萸肉1兩,菟絲子(酒煮)1兩,附子(炮)5錢,肉桂(勿見火)5錢,遠志(甘草湯泡,去骨)4錢,石斛(去根)8錢,鹿茸1對(酥炙)。

【製法】 上為末,煉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胞痹虛寒,臍腹痛,溲數不利,睡則遺尿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臥時,米飲、溫酒任下,羊腎湯亦佳,黃絲湯尤妙。

【摘錄】 《張氏醫通》卷十四

《普濟方》卷一五四:巴戟丸

【處方】 乾漆(熬煙絕)12分,巴戟天(去心)12分,杜仲12分,牛膝12分,桂心8分,狗脊8分,獨活8分,五加皮10分,山茱萸10分,干薯蕷10分,防風6分,附子4分。

【製法】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諸腰痛,或腎虛冷,腰疼痛,陰痿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酒送下。再加減,以止為度。

【摘錄】 《普濟方》卷一五四

《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巴戟丸

【處方】 良姜6兩,紫金藤16兩,巴戟3兩,青鹽2兩,肉桂(去粗皮)4兩,吳茱萸4兩。

【製法】 上為末,酒糊為丸。

【功效與作用】 補腎臟,暖丹田,興陽道,減小便,填精益髓,駐顏潤肌。主元氣虛憊,面目黧黑,口乾舌澀,夢想虛驚,眼中冷淚,耳作蟬鳴,腰胯沉重,百節酸疼,項筋緊急,背胛勞倦,陰汗盜汗,四肢無力,及婦人子宮久冷,月脈不調,或多或少,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卷十八引作「紫金藤丸」。

【摘錄】 《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巴戟丸

【處方】 巴戟天(去心)1兩,熟乾地黃(焙)2兩半,五味子2兩半,黃耆(銼)1兩3分,牛膝(酒浸,切,焙)1兩半,牡蠣(煅)半兩,菟絲子(灑浸,別搗,焙)1兩,乾薑(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桂(去粗皮)1兩,白朮2兩,肉蓯蓉(酒浸,切,焙)2兩半。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腎臟虛冷中寒,臍腹急痛,小便頻數,面色昏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巴戟丸

【處方】 巴戟天(去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茴香子(炒)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蓽澄茄1兩,當歸(切,炒)1兩,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1兩,吳茱萸(湯浸,焙乾,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木香1兩,人蔘1兩。

【製法】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虛壯陽。主脾勞虛損,不思飲食,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聖惠》卷二十六:巴戟丸

【處方】 巴戟1兩,遠志1兩(去心),五味子1兩,牛膝1兩(去苗),熟乾地黃3兩,柏子仁1兩,桂心1兩,肉蓯蓉2兩(酒浸,削去皺皮,炙干),鹿茸1兩半(去毛,塗酥,炙微黃),菟絲子1兩半(酒浸3日,晒乾,別搗為末),補骨脂1兩,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五勞六極七傷骨髓虛憊,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二十六

《聖惠》卷二十六:巴戟丸

【處方】 巴戟1兩,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五味子3分,肉蓯蓉1兩(酒浸,颳去粗皮,炙干),柏子仁3分,牛膝3分(去苗),菟絲子1兩(酒浸1宿,焙乾別搗為末),遠志3分(去心),石斛3分(去根,銼),薯蕷3分,防風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人蔘3分(去蘆頭),熟乾地黃1兩,覆盆子3分,石龍芮3分,萆薢3分(銼),五加皮3分,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續斷3分,石南3分,杜仲3分(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沉香1兩,蛇床子3分。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除萬病,久服延年。主腎勞,腰腳酸疼,肢節苦痛,目暗(目荒)(目荒),心中恍惚,夜臥多夢,覺則口乾,食不得味,恆多不樂,常有恚怒,心腹脹滿,四體痹疼,多吐酸水,小腹冷痛,尿有餘瀝,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 忌生冷、油膩、鯉魚。

【摘錄】 《聖惠》卷二十六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巴戟丸

【處方】 巴戟天(去心)1兩半,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2兩,牛膝(去苗,同蓯蓉酒浸)1兩,山芋1兩,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半,續斷1兩,蛇床子1兩,菟絲子(酒浸,焙,別搗)1兩1分,白茯苓(去黑皮)1兩,山茱萸1兩1分,五味子1兩1分,遠志(去心)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服藥50日後,筋骨健壯,百日後面如童顏,久服令人精滿充溢;令人多子。主虛勞,腎氣衰弱,小便白濁陰囊濕癢;羸瘦多忘,面無顏色;男子陽道衰弱。

【用法用量】 《御藥院方》有益智仁一兩。

如精澀,更加柏子仁3分,如精虛,加五味子1兩半,陽弱加續斷1兩半。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聖惠》卷九十八:巴戟丸

【處方】 巴戟1兩,肉蓯蓉1兩(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干),石斛1兩(去根,銼),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薯蕷3分,牛膝3分(去苗),桂心3分,山茱萸3分,澤瀉3分,遠志3分(去心),熟乾地黃1兩,菟絲子1兩(酒浸3日,晒乾,別搗為末),黃耆3分(銼),人蔘3分(去蘆頭),檳榔3分,木香3分,牡丹3分,仙靈脾3分,蛇床子3分,續斷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白茯苓3分,覆盆子3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久服駐顏色,養精志。主丈夫下焦久積風冷,腎臟虛乏,腰膝酸痛,小便數;陽道衰,不能飲食,面無顏色,筋骨痿弱,起坐無力,膀胱虛冷,臍腹脹急。

【用法用量】 每日服20丸,漸加至30丸,空心鹽湯送下;溫酒送下亦得。

【摘錄】 《聖惠》卷九十八

《聖濟總錄》卷五十三:巴戟丸

【處方】 巴戟天(去心)1兩半,桑螵蛸(切破,以麩炒,令麩黑色為度)1兩,遠志(去心)3分,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1兩,杜仲(去粗皮,塗酥,銼,炒)3分,石斛(去根)3分,山芋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續斷1兩,鹿茸(塗酥炙,去毛)3分,龍骨3分,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3分,生乾地黃(焙,別於木臼內搗)1兩,五味子3分,山茱萸3分,桂(去粗皮)3分。

【製法】 上16味,除別搗2味外,搗羅為末,然後入別搗者相和,再羅,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胞痹,臍腹痛,小水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溫酒送下,1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三

醫學發明》卷九:巴戟丸

【處方】 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肉蓯蓉、人蔘、菟絲子、熟地黃、覆盆子、白朮、益智仁(炒)、骨碎補(洗去毛)、白龍骨、茴香、牡蠣各等分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越肌膚,進美飲食;補精神,止汗。主肝腎兩傷,精氣衰弱,脈象空虛,悲愁欲哭,面色夭白,為脫精脫神。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 《醫學發明》卷九

《聖濟總錄》卷一八六:巴戟丸

【處方】 巴戟天(去心)3分,黃耆(銼)1兩,遠志(去心)3分,牛膝(去根,酒浸,焙)3分,熟乾地黃(焙)3分,山芋3分,桂(去粗皮)半兩,五味子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豬腎1對(去脂膜,破開,納蜀椒49粒,鹽花少許拌勻,濕紙裹,煨熟,去椒,細研如糊,搜諸藥)。

【製法】 上10味,搗羅9味為末,以豬腎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骨髓虛憊,腰膝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朱氏集驗方》卷八:巴戟丸

【處方】 川楝子去核)、胡蘆巴(炒)、白姜(炮)、川椒(炒)、茴香、川牛膝(酒浸,焙)、破故紙(炒)、山藥、木通、肉桂(去皮)、牡蠣(煅)、附子(炮,去皮臍)、赤石脂各等分。

【製法】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諸虛不足,真陽衰憊。

【用法用量】 本方名巴戟丸,但方中無巴戟,疑脫。

腎厥頭痛,加川芎肺虛咳唾,加五味子、款冬花;背膊勞倦,加沉香;脾胃不和,加蓽澄茄;虛瘧寒熱,加蜀漆葉;心神不寧,加龍齒酸棗仁(炒,去殼)。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八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巴戟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