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汗
A+醫學百科 >> 陰汗 |
陰汗,病名。
①前陰、陰囊及其附近處局部多汗。《醫林繩墨.汗》:「陰汗者,謂至陰之處,或兩腿挾中,行走動勞,汗出腥穢。」有因肝經濕熱所致者。《張氏醫通.汗》:「陰汗,陰間有汗,屬下焦濕熱。龍膽瀉肝湯加風藥一二味,風能勝濕也。或當歸龍薈丸及二妙散俱效。陰囊濕者,以爐甘石煅過撲之,密陀僧亦佳。」有因肝腎虧損,濕熱下乘者。《醫略六書》卷二十;「酒色過度,濕熱下乘者則精血不藏,每多陰汗,宜滋腎涼肝。」用六味地黃東加黃柏、白芍。有因腎虛陽衰而陰囊多汗者。《雜病源流犀燭》卷七:「有陰囊汗者,則為腎虛陽衰,宜安腎丸、小安腎丸。」
②多汗之屬陰證者,見汗出而冷。《景岳全書.雜證謨》:「陰汗者,冷汗也。」由陽衰陰盛所致。治以益氣溫陽,選用人蔘建中湯、參附湯、六味回陽飲等方。參見冷汗條。
目錄 |
陰汗
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圍(包括大腿內側近腹陰處)部位經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證。
陰汗的診斷要點
凡是男子陰部多汗,汗出臊臭,伴有陰囊濕冷,前陰萎弱,小便清長,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或脅肋脹痛,目赤,小便赤者,可診斷為陰汗。
陰汗的辨證分析
陰汗因元陽不足,氣化失司,溫煦失職,寒濕內盛;或濕熱之邪蘊郁肝經,流注下焦所引起。
辨證首先辨虛實。虛證腎陽虛型,伴有陰囊濕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滑精、早泄等。實證肝經濕熱型,伴有脅肋脹痛、口苦目赤、小便赤等。總的治法以溫補腎陽,清熱利濕,疏肝養血為主。
陰汗的辨證論治
腎陽虛型【證見】 陰部出汗,陰囊濕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前陰萎弱,陽舉不堅,滑精,早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潤有齒痕,脈沉遲。
治法
溫補腎陽,益氣培元。
方藥
1.主方安腎丸(冷方南《中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肉桂6克(沖服),巴戟天15克,肉蓯蓉10克,破故紙10克,白朮12克,山藥15克,烏頭9克,白蒺藜9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劑。
2.中成藥
(1)補腎強身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
(2)九轉黃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益氣聰明湯加減(黃駿驗方)
處方:黃芪20克,党參20克,升麻6克,甘草6克,柴胡6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黃柏15克,牡蠣15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藥渣煎水薰洗患處,每日劑。
(2)補氣昇陽湯(董子強驗方)
處方:黃芪30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烏藥12克,升麻6克,紅參6克(另炖),肉桂6克(沖服),生山藥20克,枸杞子15克,當歸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劑。
肝經濕熱型【證見】 陰汗出,陰囊潮濕,伴有臊臭,脅肋脹痛,口苦,目赤,陰莖萎軟,小便赤。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
清熱利濕,疏肝養血。
方藥
1.主方清震湯(冷方南《中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柴胡10克,升麻6克,黃芩12克,姜活9克,防風9克,蒼朮6克,麻黃根9克,藁本9克,澤瀉10克,豬苓15克,當歸9克,紅花6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劑。
2.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當歸蘆薈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陰汗的其他療法
陰汗的針灸治療
取穴:氣海、關元、中樞、腎俞、命門。手法:氣海、關元、中樞用補法;關元可加灸以增溫補;腎俞、命門補之或艾灸。適用於腎陽虛型陰冷。
陰汗
病名。
①前陰、陰囊及其附近處局部多汗。《醫林繩墨.汗》:「陰汗者,謂至陰之處,或兩腿挾中,行走動勞,汗出腥穢。」有因肝經濕熱所致者。《張氏醫通.汗》:「陰汗,陰間有汗,屬下焦濕熱。龍膽瀉肝湯加風藥一二味,風能勝濕也。或當歸龍薈丸及二妙散俱效。陰囊濕者,以爐甘石煅過撲之,密陀僧亦佳。」有因肝腎虧損,濕熱下乘者。《醫略六書》卷二十;「酒色過度,濕熱下乘者則精血不藏,每多陰汗,宜滋腎涼肝。」用六味地黃東加黃柏、白芍。有因腎虛陽衰而陰囊多汗者。《雜病源流犀燭》卷七:「有陰囊汗者,則為腎虛陽衰,宜安腎丸、小安腎丸。」
關於「陰汗」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