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瑞竹堂經驗方》卷二:化痰丸

【處方】 半夏(洗)天南星(去皮、膜)白礬 皂角(切碎)生薑各500克 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卜子(炒,別研)杏仁(去皮、尖,炒,別研)干葛 神曲(炒)麥櫱(炒)山檀 香附子(炒,去毛)各250克

【製法】 上藥先將前五味煎至天南星無白點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薑切片,晒乾火焙,後入余藥,同碾為細末。薑汁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順氣健脾化痰消食。治痰飲,宿食。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臨臥、食後用、酒送下。

【摘錄】 《瑞竹堂經驗方》卷二

普濟方》卷一六四:化痰丸

【處方】 人蔘(去蘆)白茯苓 半夏(湯洗七次,別研細末)桔梗(切作小塊,薑汁浸)白朮各30克 白附子 前胡 枳實 甘草各15克

【製法】 上為末,用半夏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治停痰宿飲。

【用法用量】 每次~40丸,薑湯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一六四

赤水玄珠》卷六:化痰丸

【處方】 半夏90克 陳皮 乾薑 白朮各30克

【製法】 上藥研末,薑汁糊丸。

【功效與作用】 治寒痰

【用法用量】 薑湯下20丸。

【摘錄】 《赤水玄珠》卷六

急救仙方》卷六:化痰丸

【處方】 明礬(枯)1分,白附子半兩,南星(半生半熟)半兩,半夏(炮)半兩。

【製法】 上為末,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化痰。主諸般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摘錄】 《急救仙方》卷六

景岳全書》卷六十二:化痰丸

【處方】 膽星2兩,半夏(制)2兩,礞石(制)2兩,枳實2兩,麝香3分。

【製法】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

【功效與作用】 驚搐,喉內痰響。

【用法用量】 薑湯研化量送。

【摘錄】 《景岳全書》卷六十二

《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生家寶》:化痰丸

【處方】 天南星(生用)、半夏(生用)、薄荷葉、人蔘、茯苓、白礬各等分

【製法】 上為細末,生薑汁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涼膈止嗽。主痰嗽頭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生家寶》

《瑞竹堂方》卷二:化痰丸

【處方】 半夏(洗)1斤,南星(去皮膜)1斤,白礬1斤,皂角(切碎)1斤,生薑1斤。

【製法】 上用水同煮至南星無白點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薑切片,同半夏、南星晒乾,無白色,火焙,再加: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卜子(炒,別研)、杏仁(去皮尖,炒,另研)、干葛、神曲(炒)、麥櫱(炒)、糖球子、香附子(炒,去毛),上加藥共半斤,與前藥合和一處,碾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快脾順氣,化痰消食。主痰濕食積內阻,咳嗽氣喘胸膈脹悶。痰飲。久喘或作或止者。酒食生痰,胸膈滿悶,五更咳嗽。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醫方集解》引作「順氣消食化痰丸」。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藥也。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附所以導滯;痰因於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查、麥芽,所以化食。濕去食消則痰不生,氣順則咳嗽止,痰滯既去,滿悶自除也。

【摘錄】 《瑞竹堂方》卷二

《瑞竹堂方》卷二:化痰丸

【別名】 化痰頂

【處方】 石青1兩(水飛),石綠半兩(水飛)。

【製法】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頑痰不化。

【用法用量】 化痰頂(《串雅補》卷一)。

【摘錄】 《瑞竹堂方》卷二

簡明醫彀》卷四引丹溪方:化痰丸

【處方】 陳皮6兩,半夏6兩,枳實6兩,茯苓5兩,黃芩(枯)5兩,黃連5兩,南星5兩,瓜蔞仁4兩,杏仁4兩,天粉4兩,前胡4兩,甘草2兩。

【製法】 上為末,竹瀝、薑汁或水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煩熱胸滿氣急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後白湯送下。

【摘錄】 《簡明醫彀》卷四引丹溪方

《普濟方》卷一五七:化痰丸

【處方】 南星1兩,生薑1兩,半夏1兩半,枯礬1兩半。

【製法】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咳嗽涎喘。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溫虀汁送下,1日2次。

【摘錄】 《普濟方》卷一五七

明醫雜著》卷一:化痰丸

【別名】 節齋化痰丸

【處方】 天門冬(去心)1兩,黃芩(酒炒)1兩,海粉1兩,橘紅1兩,桔梗5錢,連翹5錢,香附(杵碎,淡鹽水浸炒)5錢,青黛(另研)3錢,芒消(另研)3錢,瓜蔞仁(取肉另研)1兩。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入生薑汁少許,和藥杵極勻為丸,如小龍眼大。

【功效與作用】 開郁降火,清潤肺金,消凝結之痰。主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結成粘塊,凝滯喉間。

【用法用量】 節齋化痰丸(《醫學入門》卷七)。

【各家論述】 此方用天門冬、黃芩泄肺火也,海粉、芒消咸以軟堅也,瓜蔞仁潤肺清痰,香附米開郁降氣,連翹開結降火,青黛降鬱火,故皆不用香燥之劑。

【摘錄】 《明醫雜著》卷一

扶壽精方》:化痰丸

【處方】 半夏(泡7次)1兩,南星(水泡,各薑汁拌)1兩,黃芩1兩,寒水石(煅)1兩,黃連(去毛)1兩,豬牙皂角5錢,薄荷5錢,甘草(炙)3錢。

【製法】 上為細末,淡薑汁打糊為丸,如赤豆大。

【功效與作用】 熱在上焦,火盛成痰,或作痛。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遠茶清送下。

【摘錄】 《扶壽精方》

攝生眾妙方》卷六:化痰丸

【處方】 天絡絲(即絲瓜燒存性為細末)。

【製法】 棗肉為丸,如彈子大。

【功效與作用】 化痰。主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好酒送下。

【摘錄】 《攝生眾妙方》卷六

《普濟方》卷一五八:化痰丸

【處方】 乾薑(或用姜屑)1兩,半夏(炮)1兩,南星(炮)1兩,枯礬1兩,滑石1兩,巴豆霜1錢。

【製法】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化痰墜涎,止嗽定喘。主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生薑湯送下。食後微利妙。

【摘錄】 《普濟方》卷一五八

濟陽綱目》卷二十四:化痰丸

【處方】 南星(去皮,切塊)4兩(同皂角3兩、生薑3兩、白礬3兩同煮無白星為度,取出,晒乾,皂角不用),半夏4兩,香附2兩,瓜蔞仁(去殼,另研)2兩,陳皮(去白)2兩,茯苓2兩,紫蘇子(炒)2兩,蘿卜子(炒)2兩,杏仁(去皮尖,另研)2兩,枳殼(麩炒)2兩。

【製法】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快脾順氣,消食化痰。主痰飲。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臨臥或食後用茶湯送下。

酒痰,加青皮、葛根;食積痰,加神曲、麥芽、山楂各2兩;氣壅者,加沉香5錢;熱痰,加枯芩、青黛各1兩。

【摘錄】 《濟陽綱目》卷二十四

《濟陽綱目》卷二十八:化痰丸

【處方】 黃芩(酒洗)1兩半,南星1兩,貝母(去心)1兩,滑石5錢,白芥子(去殼)5錢,風化消2錢半。

【功效與作用】 痰嗽。

【用法用量】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摘錄】 《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症因脈治》卷二:化痰丸

【處方】 瓜蔞霜、天冬、海石、青黛、連翹、桔梗。

【功效與作用】 肺經咳嗽

【摘錄】 《症因脈治》卷二

奇方類編》卷上:化痰丸

【處方】 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川芎1錢,蒼朮1錢,砂仁1錢,梔子(炒黑)1錢,制香附1錢,甘草3分,山楂3分,白朮4分。

【功效與作用】 痰嗽。

【用法用量】 生薑為引,水煎,食遠服

【摘錄】 《奇方類編》卷上

仙拈集》卷二:化痰丸

【處方】 蛇含石2兩(醋淬7次,以酥為度)。

【製法】 黑雄豬膽為丸,如芥子大。

【功效與作用】 風狂,痰迷心竅

【用法用量】 每服5分、7分,至1錢為止。12-13服即愈。更服後寧神飲

【摘錄】 《仙拈集》卷二

《重訂通俗傷寒論》:化痰丸

【處方】 瓜蔞霜1兩,苦杏仁1兩,煅瓦楞子1兩,青海粉1兩,制香附5錢,海蛤粉5錢,風化消5錢,青連翹5錢,苦桔梗3錢,廣皮紅3錢,薑汁1匙。

【製法】 和竹瀝,搗藥為丸。

【功效與作用】 清化下泄,廓清腸胃。主痰火蘊結胃腸,噁心嘔吐,胸膈壅塞,嘈雜滿,便溏腹泄,或胸中、腸中轆轆有聲。

【用法用量】 輕用3錢,重則4錢,清茶送下。

【摘錄】 《重訂通俗傷寒論》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化痰丸

【處方】 知母4錢,杏仁2錢,桔梗5錢,莪術4錢,葶藶3錢,冬花4錢,旋覆花1兩,姜半夏3錢,炙草1兩,橘紅1兩,兜鈴1兩,五味子4錢,麻黃1兩,人蔘5錢。

【製法】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

【功效與作用】 寬胸化痰止嗽。主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開水送下。

【摘錄】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本草綱目》卷十一引《衛生雜興》:化痰丸

【處方】 生白礬1兩,細茶5錢。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風痰癇病

【用法用量】 1歲丸,茶湯送下;大人50丸。久服,痰自大便中出,斷病根。

【摘錄】 《本草綱目》卷十一引《衛生雜興》

《本事》卷三:化痰丸

【處方】 半夏(湯洗7次,別末)1兩,人蔘(去蘆)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朮1兩,桔梗(切作小塊,薑汁浸)1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香附子(麩炒,舂去皮)半兩,前胡(去苗,淨洗)半兩,甘草(炙)半兩。

【製法】 上為細末,用半夏、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停痰宿飲。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人蔘氣味甘溫,入脾胃;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白朮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枳實氣味苦寒,入脾;香附子氣味辛甘平,入足厥陰、少陽;前胡氣味苦辛微寒,入手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此主治停痰宿飲之方也。古人有雲,邪之所湊,其里必虛,參、苓、術、甘四味乃四君子湯也,用以守護中宮;而消痰驅飲之藥,以姜為引,直搗其巢,宿飲自除矣。

【摘錄】 《本事》卷三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化痰丸

【處方】 半夏4兩(湯洗7遍,焙乾),礬石(燒灰,研)1兩。

【製法】 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煮棗,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聖濟總錄》卷六十四:化痰丸

【處方】 半夏(湯洗去滑,別搗取末)2兩,天南星(炮)1兩,白附子(炮)1兩,丹砂(細研)1兩,檳榔(煨,銼)半兩,丁香1分。

【製法】 上藥除半夏外,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煮前半夏末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利胸膈,進飲食。主風痰氣厥頭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化痰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