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蕁麻疹的皮膚潮紅斑塊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胃類癌由於可能分泌組織胺,因此可出現類似蕁麻疹的皮膚潮紅斑塊.類癌(carcinoid)又稱類癌瘤(carcinoid tumor),是一組發生於胃腸道和其他器官嗜鉻細胞新生物,其臨床、組織化學生化特徵可因其發生部位不同而異。此種腫瘤能分泌5-羥色胺(血清素)、激肽類、組織胺生物學活性因子,引起血管運動障礙、胃腸症状心臟和肺部病變等,稱為類癌症候群(carcinoid syndrome)。

目錄

類似蕁麻疹的皮膚潮紅斑塊的原因

本病病因尚未闡明。類癌瘤是一種能產生小分子多肽類或肽類激素腫瘤,即APUD細胞瘤,它能通過靶細胞增加環腺甙單磷酸鹽起作用,能分泌具有強烈生理活性的血清素(5-羥色胺),胰舒血管素組織胺外,有的還可分泌其它肽類的激素,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生長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抗利尿素促性腺激素胰島素、胰升血糖素前列腺素胃泌素胃動素等物質。產生類癌症候群的主要物質是血清素和緩激肽,組織胺也參與一部分作用。

血清素對周圍血管和肺血管均有直接收縮作用,對支氣管也有強烈收縮作用,對胃腸道節前迷走神經神經節細胞有刺激作用,使胃腸道蠕動增強,分泌增多。

緩激肽有強烈的擴血管作用,有些類癌瘤尤其是胃類癌可產生大量的緩激肽、組胺等血管活性物質而引起皮膚潮紅。循環中血清素增高還可引起心內膜纖維化

正常情況下,食物中攝入的色氨酸僅2%左右被用作5-羥色胺(5-HT)的合成,98%進入煙酸蛋白合成代謝途徑。但在類癌症候群的病人,60%的色氨酸可被瘤細胞攝取,造成5-HT合成增加,煙酸合成減少。60%攝入瘤細胞的色氨酸經色氨酸羥化酶催化成5-羥色氨酸(5-HTP),再經多巴脫羧酶變成5-HT,部分儲存於瘤細胞的分泌顆粒內,其餘部分直接進入血液內。在血液中游離的5-HT大部分經肝、肺、腦中的單胺氧化酶(MAO)降解成5-羥吲哚乙酸(5-HIAA)自尿內排出。起源於中腸系統的類癌病人血清中5-HT水平升高,而尿內5-HIAA排出增加,此屬典型的類癌症候群。此類約佔類癌症候群病例的75%以上。前腸系統類癌往往缺乏多巴脫羧酶,不能使5-HTP轉變成5-HT,5-HTP就直接被釋放進入血液內,因此病人血清內5-HTP水平升高,而5-HT不升高。病人尿中5-HTP及5-HT排出增加,而5-HIAA增加不明顯,此即不典型類癌症候群。

90%以上的類癌瘤發生於胃腸道,主要見於闌尾、末端迴腸直腸,少數發生於結腸、胃、十二指腸、Mckel憩室以及膽道、胰管性腺、肺和支氣管等。不同種族的人群,類癌的好發部位可能有差別。在日本的病例中發生於胃、十二指腸和結腸的類癌較歐美病例為多,小腸類癌則較少,推測此可能與日本人和歐美人各臟器中嗜鉻細胞分布不同有關。

Godwin綜合2837例類癌,85.5%分布於胃腸道內。胃腸道外的發病部位有支氣管、肺、頭、肝、胰、子宮頸腮腺尿道、甚至睾丸卵巢等。Orloff綜合文獻3000例胃腸道類癌的分布,依次為闌尾47.0%、迴腸27.5%、直腸17.0%、胃2.5%、結腸2.0%、空腸1.5%、十二指腸1.3%、Meckel憩室1.0%、膽囊0.2%。以闌尾最多見,闌尾、迴腸和直腸三者佔全部胃腸道類癌的90%以上。

典型的胃腸道類癌,瘤常為細小的黃色或灰色粘膜下結節樣腫塊,單發或多發,粘膜表面多完整,其形態不一,有結節狀,息肉樣或環狀等表現。少數瘤體表面可形成潰瘍,外觀酷似腺癌,常侵入肌層漿膜層。一部分病人可有多源性類癌瘤存在。迴腸類癌常為多發,瘤體較小,直徑為3.5cm以下,多在1.5cm左右。國內一組統計78例,直腸類癌部位均在直腸10cm以下範圍,瘤體大小約0.2~2.5cm,多小於1.0cm,形似息肉,但無蒂。切面觀呈灰白或灰黃色,質硬,邊界清楚。

類癌細胞顯微鏡下呈方形,柱狀,多邊形或圓形。細胞核均勻一致,很少有核分裂相,細胞漿內含有嗜酸性顆粒。根據電子顯微鏡的觀察,胃腸道各部分類 癌的胞漿內顆粒形態與組織化學各呈不同表現。小腸類癌細胞內含有較大而多形的顆粒,銀染色反應陽性故為親銀性。胃類癌細胞的顆粒呈圓形,銀染色反應時,必須加入外源性還原劑才呈陽性反應,故為嗜銀性。直腸類癌細胞的顆粒較大,圓形,均勻一致,親銀和嗜銀的染色反應均陰性,故為無反應性。

類癌的組織學結構特點為瘤細胞的排列呈多樣化,Soga等根據排列方式分成5型。

A型 類癌細胞聚成結節性之實性巢團,細胞大致圓形,排列不規則,呈索狀侵入周圍。多見於起源中腸系統的類癌,是最典型的一型。

B型 瘤細胞呈小狀結構,排列成一層,如殼狀,細胞核在周邊部分,排列整齊如柵狀或條帶狀,多見於起源於前腸系統的類癌。

C型 方型細胞排列成腺體狀,但其中無空腔,或成玫瑰花型。

D型 瘤細胞形狀不規則,排列不規則,成大片髓樣結構。C型及D型多見於起源於後腸系統的類癌。

E型 為上述四型的各種混合型。

類癌的不典型增生和核分裂相均不明顯,一般很難從細胞形態來判斷其惡性程度。可以參考:①類癌的大小,綜合843例手術資料,最大直徑在1cm以下者,90%~100%表現為良性病程。1~2cm之間者,30%~50%有轉移。直徑>2cm者,80%~100%有轉移。②浸潤程度,據統計已侵犯胃腸道肌層的類癌,90%發生轉移。③生長部位,闌尾類癌幾乎都呈良性病程,即使已浸潤至漿膜,發生轉移仍較少見(<2%)。

小腸類癌的轉移率為30%,結腸為38%。十二指腸和胃的惡性類癌比小腸少見。

類癌的轉移途徑可以直接浸潤生長,穿透漿膜至周圍組織內,亦可發生淋巴轉移或血行轉移。並無局部淋巴結轉移而直接發生血行轉移亦偶見有報導。血行轉移以肝最多見,亦可轉移至骨、肺及腦,其他少見之轉移部位見諸報導的有:卵巢、附睾皮膚骨髓、後腹膜、眼眶腎上腺、脾、胰、腎、甲狀腺膀胱前列腺、子宮頸。亦有轉移入乳腺的報導,其臨床體征與原髮乳腺癌極為相似。

類癌細胞起源於APUD細胞系統中的腸嗜鉻細胞(又名kulchitsky細胞),此種細胞來源於胚胎神經嵴,廣泛分布於消化道,具有嗜鉻親銀的顆粒,能產生多種肽胺類激素。近年來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進展,已使多種激素在組織切片上得到證實。類癌症候群系由於血清素和多種血管活性物質經肝臟形成代謝產物,經血進入肺和心臟,使肺動脈心內膜纖維組織增生,約半數病例伴有右心瓣膜病變,包括肺動脈瓣三尖瓣增厚、縮短、僵硬、粘連。心內膜和腱索可發生纖維增厚,引起肺動脈瓣狹窄三尖瓣閉鎖不全等。左心內膜下彈性纖維內層有局灶性或瀰漫性纖維增生等心臟病變,尤以支氣管類癌發生左心、肺動脈、三尖瓣、主動脈瓣纖維化更為多見。

類似蕁麻疹的皮膚潮紅斑塊的診斷

類癌症候群全身症状 大多由惡性小腸類癌發生肝轉移後引起,也可由支氣管、胃、胰、甲狀腺卵巢等處的類癌產生。

1.皮膚潮紅63%~94%的病人可以有此症状,多發生於上半身,以面頸部為主。皮膚呈鮮紅色的發作性改變。胃類癌由於可能分泌組織胺,因此可出現類似蕁麻疹的皮膚潮紅斑塊。潮紅髮作時可伴有發熱感、流淚心悸低血壓、面部及眼眶浮腫。發作程度及持續時間不等,多數約持續1~5分鐘,病久後可持續數小時。開始時數天或數周發作一次,以後可增加至一天數次。可以在情緒激動,體力活動,飲酒,進食酪胺含量高的食品,注射鈣、兒茶酚胺類藥物等時促發症状。發作多年後,皮膚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可呈慢性局限性擴張,造成固定性的皮膚青紫色改變,多表現於面、鼻唇部,與長期二尖瓣狹窄的病人相仿。

2.胃腸症状 主要表現為腸蠕動亢進,可以引起發作性腹部絞痛腸鳴,可以有自軟便至發作性水樣便腹瀉里急後重感等。胃腸道症状見於68%~84%的病人,多數同時具有皮膚發作性潮紅,僅15%的病人無潮紅症状。少數病人可出現吸收不良症候群,引起明顯營養狀況低下。

3.呼吸道症状 可以發生小支氣管痙攣,引起發作性哮喘。見於8%~25%的病人。此症状有時可以早於其他症状的出現,以致誤診為過敏性疾患。與皮膚潮紅一樣,亦可受情緒激動,體力活動等促發。

4.心血管症状 見於11%~53%的病例。長期患病後可以發生心內膜纖維化,影響瓣膜部,以右心明顯,左心較輕。臨床上後期可有半數病例檢查出心瓣膜病,以三尖瓣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狹窄較為多見,可以引起右心衰竭。心內膜下纖維化可能是由於類癌釋放的5-羥色胺所引起,肺內含有較多的單胺氧化酶,可以使之滅活。因此僅在自右至左的分流及支氣管類癌時左心才易受累。如發生於左心室時,以二尖瓣病變為主,與風濕性心臟病相似。心臟病變多為類癌病人的主要死因。

5.其他表現90%以上的病人有肝轉移,常常有肝腫大體征。部分病例在後期可以出現皮膚棕黃色色素沉著及過度角化,呈糙皮樣改變,也可發生肌病,表現為Ⅰ型及Ⅱ型肌纖維萎縮關節病,表現為關節部僵硬,活動時疼痛,X片可見指間關節受侵蝕,指骨內多數囊腫樣透亮區,指間關節及掌指關節之近關節區骨質疏鬆

類似蕁麻疹的皮膚潮紅斑塊的鑒別診斷

應與下面的症状相鑒別:

1.胸骨後燒灼樣痛 簡介(概述):胸痛是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症状,疼痛常伴於胸骨後,疼痛多在吞咽時發作或使之回劇,常伴有吞咽困難胸骨後疼痛在臨床中經常見到,是指頸與胸廓下緣(胸部正中或偏側)之間疼痛,疼痛性質可呈多種,是常見症状之一,一般由胸部疾病(也包括胸壁疾病)所引起。

2.胸骨後疼痛  胸骨後疼痛在臨床中經常見到,是指頸與胸廓下緣(胸部正中或偏側)之間疼痛,疼痛性質可呈多種,是常見症状之一,一般由胸部疾病(也包括胸壁疾病)所引起。一些人出現胸骨後疼痛之後,常常懷疑患了冠心病,盲目按冠心病治療。其實,引起胸骨後疼痛的原因很多,心血管、肺、縱膈食管等都可能患病,一旦胸骨 後疼痛,應該儘快去醫院就診,結合臨床症状進行確診。

3.胸骨下端壓痛 胸骨下端壓痛是白血病的重要體征之一。除此還可見於惡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但後兩者較為少見。

白血病,又叫血癌,當人們患有白血病,特別是患有急性白血病時,胸骨壓痛便成為重要的體征之一。據臨床觀察,多數病人胸骨壓痛最明顯的部位在胸骨下部,即相當於第四、第五肋間的胸骨部。醫學家們認為,產生骨痛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骨髓內白血病細胞大量增殖,引起骨髓腔容積壓力增高,以及白血病細胞浸潤骨膜刺激感覺神經而引起。從解剖學上看,胸骨板很薄,覆蓋此部的皮膚也很薄,骨膜感覺神經也較豐富,所以,對觸壓很敏感,往往會產生明顯的壓痛

4.肋間隙可有壓痛 肋間隙可有壓痛是肋間神經痛臨床表現。肋間神經痛患者體檢發現,胸椎棘突旁和肋間隙有明顯壓痛;典型的根性肋間神經痛患者,屈頸試驗陽性;受累神經的分布區常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等神經功能損害表現。

5.胸骨壓痛 多數病人胸骨壓痛最明顯的部位在胸骨下部,即相當於第四、第五肋間的胸骨部。

類癌症候群全身症状 大多由惡性小腸類癌發生肝轉移後引起,也可由支氣管、胃、胰、甲狀腺卵巢等處的類癌產生。

1.皮膚潮紅63%~94%的病人可以有此症状,多發生於上半身,以面頸部為主。皮膚呈鮮紅色的發作性改變。胃類癌由於可能分泌組織胺,因此可出現類似蕁麻疹的皮膚潮紅斑塊。潮紅髮作時可伴有發熱感、流淚心悸低血壓、面部及眼眶浮腫。發作程度及持續時間不等,多數約持續1~5分鐘,病久後可持續數小時。開始時數天或數周發作一次,以後可增加至一天數次。可以在情緒激動,體力活動,飲酒,進食酪胺含量高的食品,注射鈣、兒茶酚胺類藥物等時促發症状。發作多年後,皮膚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可呈慢性局限性擴張,造成固定性的皮膚青紫色改變,多表現於面、鼻唇部,與長期二尖瓣狹窄的病人相仿。

2.胃腸症状 主要表現為腸蠕動亢進,可以引起發作性腹部絞痛腸鳴,可以有自軟便至發作性水樣便腹瀉里急後重感等。胃腸道症状見於68%~84%的病人,多數同時具有皮膚發作性潮紅,僅15%的病人無潮紅症状。少數病人可出現吸收不良症候群,引起明顯營養狀況低下。

3.呼吸道症状 可以發生小支氣管痙攣,引起發作性哮喘。見於8%~25%的病人。此症状有時可以早於其他症状的出現,以致誤診為過敏性疾患。與皮膚潮紅一樣,亦可受情緒激動,體力活動等促發。

4.心血管症状 見於11%~53%的病例。長期患病後可以發生心內膜纖維化,影響瓣膜部,以右心明顯,左心較輕。臨床上後期可有半數病例檢查出心瓣膜病,以三尖瓣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狹窄較為多見,可以引起右心衰竭。心內膜下纖維化可能是由於類癌釋放的5-羥色胺所引起,肺內含有較多的單胺氧化酶,可以使之滅活。因此僅在自右至左的分流及支氣管類癌時左心才易受累。如發生於左心室時,以二尖瓣病變為主,與風濕性心臟病相似。心臟病變多為類癌病人的主要死因。

5.其他表現90%以上的病人有肝轉移,常常有肝腫大的體征。部分病例在後期可以出現皮膚棕黃色色素沉著及過度角化,呈糙皮樣改變,也可發生肌病,表現為Ⅰ型及Ⅱ型肌纖維萎縮關節病,表現為關節部僵硬,活動時疼痛,X片可見指間關節受侵蝕,指骨內多數囊腫樣透亮區,指間關節及掌指關節之近關節區骨質疏鬆

類似蕁麻疹的皮膚潮紅斑塊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預後】

本病的預後取決於原發腫瘤的部位、轉移的範圍和程度、以及手術治療的效果。一般認為類癌瘤生長緩慢,即使病情偏晚,亦應盡量切除,療效仍然較好。闌尾直腸類癌瘤,常無轉移,易於切除根治,預後最佳。其術後5年生存率為99%和83%。由胃和迴腸類癌引起的類癌症候群者預後也較好,經根治後,可存活5~25年久。支氣管結腸的類癌引起的類癌症候群預後較差,存活時間僅1~2年,多因心、肺和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由於此病原因尚未完全闡明,主要注意一些引起腫瘤的飲食及環境的危險因素。

參看

關於「類似蕁麻疹的皮膚潮紅斑塊」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