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增生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性增生,是病理學的名詞,主要指上皮細胞導乎常態的增生,表現為增生的細胞大小不一,形態多樣,核大而濃染,核漿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

目錄

不典型增生的原因

上皮細胞導乎常態的增生

不典型增生的診斷

非典型增生一般沒有明顯症状。如果出現明顯症状,有可能病變已經進展到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表現

(1)黏膜白斑病。常發生在口腔食管外陰等處黏膜,病變肉眼觀呈白色斑塊,鏡下見鱗狀上皮過度增生和角化,並有一定異型性,病變有可能發展為鱗狀細胞癌

(2)子宮頸糜爛。指子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被來自子宮頸管的柱狀上皮取代。在糜爛癒合中,儲備細胞增生並化生為鱗狀上皮。由於慢性炎症過程可導致不完全鱗化和異型增生,少數演變為宮頸鱗狀細胞癌。

(3)乳腺增生症。主要為乳腺小葉導管腺泡上皮細胞的增生和囊性變,其中伴有導管內乳頭狀增生者較易發生癌變

(4)結腸多發性息肉病。往往有家族史,可惡變為腺癌

(5)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腺體可發生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

不典型增生的鑒別診斷

1、宮頸非典型性增生:

由HPV病毒引起的、發生在子宮頸部位的細胞學異常改變。如果這種異常改變的程度較輕、數量較少,通常不需要治療就可以被自體清除。但是,如果發生中、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則很難自動清除,此階段的細胞學異常改變一般被認為是「癌前病變」,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則有可能繼續進展為癌

根據發生細胞異常改變的程度,一般將非典型性增生分為三個級別:

輕度,或「CIN 1」。CIN是宮頸上皮內瘤病變的簡稱。輕度病變在組織學上表現為,大約1/3的宮頸細胞發生異常改變,但局限於宮頸上皮的下1/3。另外,細胞形態的異常改變,並不是像中、重度非典型增生中表現的那麼明顯。感染HPV的女性,大約有六分會進展為CIN1,但多數無需治療即可消退。CIN1相當於細胞學分類中的LSIL(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

中度,或「CIN2」。大約有2/3的宮頸細胞發生異常改變。CIN2(和CIN3)相當於細胞學分類中的H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

重度,或「CIN3」。異常增生的細胞改變,或癌前病變累及上皮全層的2/3以上。與CIN1或CIN2相比,細胞明顯異常。大約百分的女性會發生CIN2或3

2、胃腸粘膜上皮非典型性增生

胃腸粘膜上皮非典型性增生是指胃腸粘膜上皮和腺體的一類偏離正常分化,形態和機能上呈異型性表現的增生性病變。一般認為,惡性腫瘤發生前,幾乎均先有異型增生,很少可不經過這個階段而直接從正常轉化為惡性的,因此,它不同於單純性增生及腫瘤性增生。單純性增生只有細胞的過度生長,而無細胞結構上明顯的異型性表現;腫瘤性增生則為細胞的自主性生長且伴有細胞的結構上明顯的異型性。應該說異型增生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交界性病變,是真正的癌前期病變。

胃腸粘膜上皮非典型性增生主要發生在腸化的基礎上,也有一部分發生於胃小凹上皮等處。按照異型增生分化程度和範圍分為輕、中、重三級,即輕度是指炎症性及再生性良性異型增生病變;中度是指異型化較為明顯,接近胃癌的「臨界性病變」;重度是指異型化更為明顯,形態上難以和分化型癌相區別的異型增生。但良性的輕度異型改變與臨界性異型增生,以及惡性異型病變之間常是一種逐漸移行、轉化的過程,有時難以明確劃分。近年來的研究對異型增生進行了進一步分類,按照組織來源可分為:①腺瘤型異型增生:來源於腸型上皮,起於粘膜淺層,癌變後為高分化腺癌;②隱窩型異型增生:起源於隱窩,癌變後為中分化或高分化腺癌;③再生型異型增生:見於粘膜缺損部的再生上皮,癌變後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異型增生是一動態過程,可以由輕度向重度發展,但也可以保持不變或逆轉,而重度異型增生則不易逆轉,可以發展成胃癌。因此,對重度異型增生應予及早處理。

胃腸粘膜上皮非典型性增生的臨床意義有:

(1)輕度非典型性增生:輕度非典型性增生是粘膜對損傷的過度增殖性反應,常出現於潰瘍邊緣,或各型胃炎增生性息肉、失蛋白胃病等,分型上多為再生型。這類病變,大多屬可逆性範疇,無需定期隨訪。

(2)中度非典型性增生:中度非典型性增生的組織學和細胞學異型性比較明顯,既可以出現於萎縮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等,也可以出現於癌旁粘膜。雖然有的病例是可逆的,或長期保持原狀,但有的可演變加重升級,故需作定期的胃鏡隨訪。

(3)重度非典型性增生:重度非典型性增生的組織學和細胞學異型性明顯,有時與粘膜內高分化癌不易鑒別。這種病變主要見於腺瘤樣息肉,癌周粘膜,偶爾就在瘤灶本身,有明顯的惡變傾向,只有很少機會回復降級,故應做近期胃鏡活檢複查和密切隨訪觀察,如疑為癌,應手術治療,包括胃鏡下息肉摘除或雷射燒灼、碎片樣息肉切除外科切除等。

3、非典型性乳腺增生

有資料表明,乳腺小葉導管上皮的非典型增生患者罹患乳癌的機會是正常女性的5~18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非典型增生就一定會發展成癌。如果對非典型增生進行積極的治療與監控,其中的許多會停止發展,也有可能會發生逆轉而恢復正常。所以,對非典型性乳腺增生這一重要的病理階段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目前,不經過活檢尚無法從普通的乳腺增生病患者中發現那些具有非典型性乳腺增生的病例。因為通過臨床體檢及除病理之外的輔助檢查,只能提供腫塊影像學的證據,但沒法提供組織學證據。通過免疫組化等方法研究乳腺非典型增生的生物學行為,可能為乳腺癌癌前病變的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乳腺小葉增生按上皮增生程度可分為輕度、高度及非典型增生三大類。單純的小葉增生一般是不會發生癌變的,但如高度增生及非典型增生是有可能發生癌變,也是發生乳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臨床上診斷的小葉增生95%為單純性的小葉增生和乳腺癌關係不密切。所以,絕大多數的小葉增生並不是癌前病變,但非典型性增生和乳腺癌有著密切的關係。

近年來,由於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環境污染、生活壓力增大等原因引起內分泌紊亂,免疫力下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乳腺增生、乳腺腫瘤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並呈年輕化發展趨勢。據調查發現,乳腺疾病發病率最高的是乳腺增生,其次是乳腺纖維瘤。就乳腺增生而言,25歲以上的婦女發病率為60%左右,3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40歲以上的婦女發病率幾乎在90%以上,約有3-8%的乳腺囊性增生有轉化成乳腺癌的可能。

乳腺疾病的發病原因與激素的調節障礙有關,可能是孕酮雌激素的比例失去平衡,而導致乳房的囊性增生。青春期患者多為乳房小葉增生,哺乳後期多為乳房導管增生,更年期患者多為乳房囊性增生。

治療方法多為消炎止痛或激素治療,但是副作用大,而手術治療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創傷都比較大,中醫治療是目前公認的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中藥離子導入和短波治療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可通過電磁相干振蕩的諧振理論和非熱效應的生物效應對局部病變組織發生作用。生物組織吸收其能量後,可促使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微循環,有效糾正細胞缺氧,促進組織水腫吸收加快,從而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患處,見效快,療效好,能迅速達到治療目的,其優勢在於:無副作用:該療法屬於物理療法,對人體無損傷,可反覆使用。防止複發:患者可定期進行鞏固預防治療,即可防止乳腺疾病的複發。阻斷惡化:通過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改善微循環的治療,阻斷或延緩了乳腺增生向乳腺惡變發展的進程,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高。

最新技術乳腺抗體種植療法,使患者產生防止癌細胞形成的抗體,消除月經前後乳房脹痛,控制乳腺小葉增生,囊性增生,導管增生,纖維腺瘤。也是較好的治療方式。

4、前列腺上皮的非典型增生

前列腺上皮非典型增生為一種發生於固有的現存導管一腺泡上皮細胞的增生。

目前認為PlN是前列腺癌最可能的癌前病變。其根據為:①兩者在組織結構及細胞形態上相似;②均發生於外周區並呈外灶性;③PIN在含癌的前列腺中發生率和體積增大;④基底細胞層在PIN中部分缺失而在前列腺癌中消失;⑤dnA倍體分布和形態參數住兩者中相似;⑥細胞分化標記物的表達下降。近年來應用PCR(多聚酶鏈式反應)和原位雜交技術註明的基因染色體的改變與前列腺癌相似.為的癌前病變性質提供了新證據。

前列腺上皮內腫瘤性增生(包括導管和腺泡.表現為原有導管一腺泡的上皮層次增多.細胞排列擁擠;上皮細胞變大.核增大.有異型性.核仁由小變大;基底細胞層不連續。一般根據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分為l、2、3級.以分別代表輕、中、重度不典型增生。PlN的分級標準如下:

前列腺上皮內腫瘤性增生(l級:上皮細胞排列擁擠。出現復層化.腺管腔面不規則.胞核輕度異型性.核仁稍大.但少見大核仁。

前列腺上皮內腫瘤性增生(2級:上皮層次較P1N l級多。胞核明顯增大.中度異型性.部分細胞失去極向。核染色質明顯增多。多數細胞核仁明顯.基底細胞層有缺失。

前列腺上皮內腫瘤性增生(3級:上皮增生.可在導管或腺泡內形成乳頭狀或篩狀結構,核更大.出現大核仁.細胞極向消失.基底細胞層明顯缺失。

最近.有人建議用Bostwick等提出的I,lN二級分類來代替以前的三級分類.即PlNl級相當於Bostwick的低度PIN。PIN2、3級相當於高度PlN。高級別PlN在組織結構上可有4種形態:叢狀、微乳頭狀、篩狀及平坦狀,其中以叢狀和乳頭狀最多見。這4種形態只用於PlN的病理診斷.對患者的預後無明顯影響。》》》》》前列腺癌有「家族性」嗎

前列腺上皮內腫瘤性增生(在臨床病理學上最重要的意義是:若在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標本中見到PlN而無癌。應蘑新取材以尋找浸潤癌;若在穿刺活體組織檢查的標本中只見到PlN。應建議在6個月~1年時間內霞新穿刺以隨訪患者.因為這種患者患癌的危險性比良性對照組高出14倍。

非典型增生一般沒有明顯症状。如果出現明顯症状,有可能病變已經進展到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表現

(1)黏膜白斑病。常發生在口腔食管外陰等處黏膜,病變肉眼觀呈白色斑塊,鏡下見鱗狀上皮過度增生和角化,並有一定異型性,病變有可能發展為鱗狀細胞癌

(2)子宮頸糜爛。指子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被來自子宮頸管的柱狀上皮取代。在糜爛癒合中,儲備細胞增生並化生為鱗狀上皮。由於慢性炎症過程可導致不完全鱗化和異型增生,少數演變為宮頸鱗狀細胞癌。

(3)乳腺增生症。主要為乳腺小葉導管和腺泡上皮細胞的增生和囊性變,其中伴有導管內乳頭狀增生者較易發生癌變。

(4)結腸多發性息肉病。往往有家族史,可惡變為腺癌。

(5)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腺體可發生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

不典型增生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非典型性增生的治療:

非典型性增生的治療取決於病變的程度。對於輕度病變,一般不需要治療,但應定期進行隨訪。但是,對於中、重度病變,由於很難通過自體清除,因此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臨床上治療中、重度病變的方法一般分為兩大類:物理療法和手術切除。

物理治療:包括雷射治療冷凍治療,通過加熱或冷凍破壞異常增生組織。

手術切除:通過手術將異常組織切除。切除的組織也可以用於病理學進行組織診斷(因此也被稱作是活檢)。

參看

關於「不典型增生」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