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質增生
A+醫學百科 >> 脊椎骨質增生 |
脊椎骨質增生症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關於本症的命名,國內外向未統一.國外主要命名為骨關節病,骨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骨性關節炎;我國醫學主要的命名有骨關節病,椎間盤退變,增生性關節炎,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等;祖國醫學則屬於痹症的範圍.
目錄 |
脊椎骨質增生的病因
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後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脊椎骨質增生的症状
脊椎是人體持重的骨骼,具有受力不均勻,運動幅度大的特點,是骨質增生的好發部位。目前,判斷脊椎骨質增生程度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拍攝脊椎X線片,了解骨質增生的部位及程度。一般將脊椎骨質增生(或骨刺)分為四度:
一度:骨質增生的體積較小,僅在椎體的上下邊緣可見到微小的骨性突起,但不明顯。一度骨質增生開始於中年人,一般無明顯不適感。
二度:骨質增生的體積增大,椎體上下邊緣的骨性突起不斷增大,部分增生的骨質向水平方向生長。由於水平方向增生的骨質形態如同人的嘴唇,所以人們形象地稱其為「唇樣增生」。二度骨質增生的患者常有腰腿疼痛等臨床症状。如果骨質增生累及了脊髓或神經根,患者可出現神經症狀。
三度:椎體骨質在「唇樣增生」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變大、變長、變尖,呈「鳥嘴樣」。相鄰椎體邊緣「鳥嘴樣」的骨質增生有相互融合的趨勢,但尚未接觸。增生的骨質明顯增大、增多。三度骨質增生常見於老年患者,一般都有較長的腰腿疼痛病史,久治不愈。
四度:相鄰椎體的骨質增生在「唇樣增生」和「鳥嘴樣」增生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接觸融合,連接成骨橋,使相鄰椎體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此時,患者感到腰部活動不便,腰腿疼痛明顯。
脊椎骨質增生的診斷
脊椎骨質增生的檢查化驗
1級:只有微小骨刺。
2級:肯定骨刺,伴有一些椎板前部硬化。
3級:明顯骨刺和椎板硬化,伴輕度椎間隙狹窄。
4級:大骨刺,有明顯椎板硬化以及明顯椎間隙狹窄。
級別越高,患者脊椎骨質增生的程度越嚴重。
脊椎骨質增生的鑒別診斷
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於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後髖部疼痛,休息後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後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於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脊椎骨質增生的併發症
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
脊椎骨質增生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覆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繡、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覆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鐘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準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脊椎骨質增生的護理
骨質增生患者應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蝦皮,海帶,芝麻醬,豆製品也含有豐富的鈣,經常吃,也有利於鈣的補充,,注意營養結構.
也可同時用食療法配合治療: 杜仲30克,淫羊藿10克,威靈仙25克,牛膝20g.分別研粉,後混合拌勻,再取豬腰子(豬腎臟或羊腰子) 8--12個,破開,洗去血液,再放入藥粉;攤勻後合緊,共放人碗內,加水少許,用鍋裝置火上久蒸.吃其豬腰子,飲其湯,每二日吃1劑,每日二次,早晚空腹,可連用2-4周(孕婦忌用).
由於骨質增生與肥胖,脫鈣,維生素A和D缺乏有關,因此在飲食起居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適當增加戶外活動,盡量避免長期臥床休息.
二,進食高鈣食品,以確保老年人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老年人鈣的攝取量應較一般成年人增加50%左右,即每日成分鈣不少於1200毫克,故宜多食牛奶,蛋類,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時要補充鈣劑.
三,超體重者宜控制飲食,增加活動,減輕體重,以利於減輕關節負重.
四,蛋白質的攝入要有限度,食物中過高的蛋白質會促使鈣從體內排出.
五,要增加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如維生素A,B1,B6,B12,C和D等.
參看
關於「脊椎骨質增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