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
A+醫學百科 >> 肩關節 |
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是典型的球窩關節。關節盂小而淺,邊緣附有盂唇;關節囊薄而鬆弛,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關節囊外有喙肱韌帶、喙肩韌帶及肌腱加強其穩固性,唯有囊下部無韌帶和肌加強,最為薄弱,故肩關節脫位時,肱骨頭常從下部脫出,脫向前下方。關節面大小相差較大,關節囊薄弱鬆弛,連接它約有三條韌帶和肌腱,三角肌包裹在肩峰的三面。
目錄 |
簡介
肩關節shoulder joint
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屬球窩關節。關節盂周緣有纖維軟骨環構成的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窩。肱骨頭的關節面較大,關節盂的面積僅為關節頭的1/3或1/4,因此,肱骨頭的運動幅度較大。關節囊薄而鬆弛,下壁尤甚,附著於關節盂的周緣,上方將盂上結節包於囊內,下方附著於肱骨的解剖頸。關節囊的滑膜層包被肱二頭肌長頭腱,並隨同該肌腱一起突出於纖維層外,位於結節間溝內,形成肱二頭肌長
頭腱腱鞘。肩關節周圍的韌帶少且弱,在肩關節的上方,有喙肱韌帶連結於喙突與肱骨頭大結節之間。盂肱韌帶自關節盂周緣連結於肱骨小結節及解剖頸的下分。
肩關節為全身最靈活的球窩關節,可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加以關節頭與關節窩的面積差度大,關節囊薄而鬆弛等結構特徵,反映了它具有靈活性運動的機能。肩關節周圍有大量肌肉通過。這些肌肉對維護肩關節的穩固性有重要意義,但關節的前下方肌肉較少,關節囊又最鬆弛,所以是關節穩固性最差的薄弱點。當上肢處於外展、外旋位向後跌倒時,手掌或肘部著地,易發生肩關節的前脫位。
肩關節解剖
肩關節是由肩胛骨的關節盂與肱骨頭組成,故又叫肩肱關節。因為肱骨頭較大,呈球形,關節盂淺而小,
僅包繞肱骨頭的1/3,關節囊薄而鬆弛,所以肩關節是人體運動範圍最大而又最靈活的關節,它可做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以及環轉等運動。但肩關節的這個結構上的特點雖然保證了它的靈活性,但它的牢固穩定性都較其他關節為差,是全身大關節中結構最不穩固的關節。最常見的是向肩關節的前下脫位,因為肩關節的上方有肩峰、喙突及連於其間的喙肩韌帶,可以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肩關節的前、後、上部都有肌肉、肌腱與關節囊纖維層癒合,增強了其牢固性。而只有關節囊的前下部沒有肌肉、肌腱的增強,這是肩關節的一個薄弱區。因此當上肢外展時,在外
力作用下或跌倒時,如上肢外展外旋後伸著地,肱骨頭可衝破關節囊前下方的薄弱區,移出到肩胛骨的前方,造成肩關節前脫位。這時患肩塌陷,失去圓形隆起的輪廓,形成所謂的「方肩」。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在正常情況下為:前臂上舉180°、內收45°、外展90°、外旋60°、前屈90°、後伸45°、內旋90°,加之肩關節的活動是以胸鎖關節為支點,以鎖骨為槓桿,因此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又可因「肩胸關節」的活動而增加。肩關節的這些特點就決定了肩部易發生如上所述的疾患。
特點
肱骨頭大,關節盂小,關節囊薄而鬆弛,囊的下壁薄弱。可作屈、伸、收、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
肩關節 – 主要病症
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状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和目前的白領人群。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
症状
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治療措施
肩周炎治療是以止痛、功能鍛煉,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為原則,可以用理療、熱敷、按摩或推拿,外敷肩周炎和順貼等局部治療方法消炎止痛,促進肩關節活動範圍增加。在能忍受疼痛範圍內進行肩關節運動,運動應以自動為主,輔以被動。功能鍛煉常藉助康復鍛煉器材。目的都是為了增加頸肩臂膀肌肉和骨骼的協調性運動。
關於「肩關節」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