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官能症

(重定向自神经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神經官能症又稱神經症、精神症,是一組非精神病功能性障礙。其共同特徵是:是一組心因性障礙,人格因素、心理社會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應激障礙,是一組機能障礙,障礙性質屬功能性非器質性;具有精神和軀體兩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質基礎但非人格障礙;各亞型有其特徵性的臨床相;神經症是可逆的,外因壓力大時加重,反之症状減輕或消失;社會功能相對良好,自制力充分。

目錄

疾病分類

1980年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病分類中刪除了神經症。世界的大部分國家不承認有這種疾病 ,特別是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無一例外 我國學者仍認為神經症是一客觀存在的臨床實體,這是轉型中的特色吧,這裡法律意義大於與純醫學意義 ,發人深省。  

病症簡介

神經官能症又名神經症,又稱神經官能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虛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病程大多持續遷延或呈發作性。病程不足3個月或僅有一次短暫發作者稱為(neurotic reaction)。神經症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神經症的發病通常與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有關,不健康的素質和人格特性常構成發病的基礎。 症状複雜多樣,其典型體驗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認為應該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動,如焦慮、持續的緊張心情、恐懼、纏人的煩惱、自認毫無意義的胡思亂想、強迫觀念等。患者雖有多種軀體的自覺不適感,但臨床檢查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 患者一般能適應社會,其行為一般保持在社會規範容許的範圍內,可以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状妨礙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 患者對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無能為力,常迫切要求治療,自知力完整或完全完整。神經症的概念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演變過程。1769年蘇格蘭醫生庫爾蘭(cullen)在其出版的《疾病分類系統》一書首次提出了這一術語 ,泛指神經系統病變,包括各種器質性疾病和精神障礙。隨後,法國精神病醫生比奈爾(pinel)把神經症分為功能性和軀體性兩類,或兩者兼而有之。在19世紀,隨著顯微鏡、切片和染色體等技術的發展以及臨床神經病學的進步,凡是發現有神經病理形態學改變的疾病都陸續從神經症中分離了出去。到19世紀後期,弗洛伊德提出了神經症源於內部心理衝突的觀點。神經症被公認為沒有神經病理形態學改變的一類神經功能性疾病。《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 第三版》(CCMD-III)中神經症的描述性定義:「神經症是一組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症狀,或神經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礙。本障礙有一定人格基礎,起病常受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症状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作基礎,與病人的現實處境不相稱,但病人對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無能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遷延。各種神經症性症状或其組合可見於感染中毒內臟內分泌代謝和腦器質性疾病,稱神經症樣症候群。」由於各國學者理解神經症病因學觀點不一致,多年來對本症的命名、概念、分類等爭議較多。1980年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病分類中刪除了神經症。我國學者仍認為神經症是一客觀存在的臨床實體,在CCMD-III中將神經症分為六個亞型:焦慮症、恐怖症、神經衰弱、軀體形式障礙、強迫症、其他或待分類的神經症。其共同點是①起病常與素質和心理社會因素有關;②存在一定的人格基礎,常常自感難以控制本應可以控制的意識或行為;③症状沒有無相應的器質性基礎;④社會功能相對完好,一般意識清楚,與現實接觸良好,人格完整,無嚴重的行為紊亂;⑤一般沒有明顯或較長的精神症状。病程較長,自知力完整,要求治療。

神經症是常見病患病率相當高。WHO根據各國和調查資料推算:人口中的5%~8%有神經症或人格障礙,是重性精神病的5倍。西方國家的患病率10‰~20‰,我國為13‰~22‰。神經症也是門診中最常見疾病之一。  

發病原理

神經官能症的發病原理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個體神經系統功能減弱與不健全的性格特徵有關,精神刺激與心理打擊常常是誘因,與遺傳因素也有關係。

雖然神經症與人格特點有關,但也不能稱他們為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自幼人格發展偏離了正常,找不到正常與異常的分界線。而神經症的出現則明顯不同於以往的良好狀態,病後主要可表現為煩惱、緊張、焦慮、強迫症状、心情抑鬱或分離症状等。神經症與心身疾病的不同之處則在於,它的症状無肯定的器質性病變基礎,目前其病理主要有以下兩大學說:

1、神經遞質學說

認為抑鬱症病因為大腦神經遞質在神經突觸間的濃度相對或絕對不足,導致整體精神活動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狀態。臨床觀察到抑鬱症患者大腦缺少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抗抑鬱藥就是通過抑制神經系統對這兩種神經遞質的再攝取,使得突觸間隙這兩種遞質濃度增加而發揮抗抑鬱作用。

2、神經迴路學說

2007年,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馮國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強迫、焦慮和壓抑的生理機制,指出「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出現信息傳導不暢是神經症的病理原因,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中進一步驗證了神經迴路學說,指出抑鬱症是心靈呼吸哮喘症,並以此原理髮明了可部分代替心理醫生的有效自助方法,對於解除痛苦避免複發,臨床試驗效果很好。  

症状反應

神經官能症的症状複雜多樣,有的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有的則有心悸胸悶、恐怖感等。其特點是症状的出現與變化與精神因素有關。如有的胃腸神經官能症患者,每當情緒緊張時出現腹瀉。  

主要表現

主要表現為持久的心理衝突,病人覺察到或體驗到這種衝突並因之而深感痛苦巨妨礙心理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

且對衝突往往使用誇大的或潛意識方式處理

病情持久,現實判斷力始終保持正常。  

常見類型

按照中國原CCMD-2R精神診斷手冊,常見的類型有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恐怖性神經症phobic disorders、強迫性神經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抑鬱性神經症疑病性神經症癔症hypochondriasis等。 但在2001年4月出版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將抑鬱性神經症、癔症hypochondriasis從神經症中分出並另外分類,其中抑鬱性神經症改名為「惡劣心境」,與抑鬱發作、躁狂發作、雙相障礙、環性心境障礙一同歸為「心境障礙」一類,而癔症則成為一個單獨分類,分為癔症軀體性障礙和癔症精神性障礙兩種(舊稱「轉換障礙」和「解離障礙」)。另外,疑病症降級為一個亞型,與軀體化障礙、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軀體形式疼痛障礙一同歸入軀體形式障礙列於神經症分類中。因此,目前神經症的分類主要有:

神經衰弱、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軀體形式障礙、其他或待分類的神經症。

其中神經衰弱已作為一個過渡性診斷,實際臨床中很少使用。  

類型介紹

以下為CCMD-3對於神經症各具體分類的詳細介紹:

43.1恐懼症(恐怖症)[F40恐懼焦慮障礙]

是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客體或處境為主神經症。病人明知沒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懼發作,恐懼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状。病人極力迴避所害怕的客體或處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

[診斷標準]

1 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 以恐懼為主,需符合以下4項:

① 對某些客體或處境有強烈恐懼,恐懼和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

② 發作時有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状;

③ 有反覆或持續的迴避行為

④ 知道恐懼過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無法控制;

3 對恐懼情景和事物的迴避必需是或曾經是突出症状;

4 排除焦慮症、分裂症、疑病症。

43.11場所恐懼症[F40.0]

[診斷標準]

1 符合恐懼症的診斷標準;

2 害怕對象主要為某些特定環境,如廣場、閉室、黑暗場所、擁擠的場所、交通工具(如擁擠的船艙、火車車廂)等,其關鍵臨床特徵之一是過分擔心處於上述情境時沒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3 排除其他恐懼障礙。

43.12社交恐懼症(社會焦慮恐懼症)[F40.1]

[診斷標準]

1 符合恐懼症的診斷標準;

2 害怕對象主要為社交場合(如在公共場合進食或說話、聚會、開會,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難堪的行為等)和人際接觸(如在公共場合與人接觸、怕與他人目光對視,或怕在與人群相對時被人審視等);

3 常伴有自我評價和害怕批評;

4 排除其他恐懼障礙。

43.13特定的恐懼症[F40.2 特定的(單項)恐懼障礙 ]

[診斷標準]

1 符合恐懼症的診斷標準;

2 害怕對象是場所恐懼和社交恐懼未包括特定物體或情境,如動物(如昆蟲、鼠、蛇等)、高處、黑暗、雷電、鮮血、外傷、打針、手術,或尖銳鋒利物品等;鋒利的物品誰不害怕,不害怕的才叫有病。如刀;匕首;玻璃碎片等;

3 排除其他恐懼障礙。

43.2焦慮症[F41其他焦慮症]

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症。主要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焦慮症的焦慮症状是原發的,凡繼發於高血壓冠心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軀體疾病的焦慮應診斷為焦慮症候群。其他精神病理狀態如幻覺、妄想、強迫症、疑病症、抑鬱症、恐懼症等伴發的焦慮,不應診斷為焦慮症。

43.21驚恐障礙[F41.0]

是一種以反覆的驚恐發作為主要原發症状的神經症。這種發作並不局限於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預測性。驚恐發作為繼發症状,可見於多種不同的精神障礙,如恐懼性神經症、抑鬱症等,並應與某些軀體疾病鑒別,如癲癇心臟病發作、內分泌失調等。

[症状標準]

1 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 驚恐發作需符合以下4項:

① 發作無明顯誘因、無相關的特定情境,發作不可預測;

② 在發作間歇期,除害怕再發作外,無明顯症状;

③ 發作時表現強烈的恐懼、焦慮,及明顯的自主神經症状,並常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瀕死恐懼,或失控感等痛苦體驗;

④ 發作突然開始,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後能回憶

[嚴重標準] 病人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

[病程標準] 在1個月內至少有3次驚恐發作,或在首次發作後繼發害怕再發作的焦慮持續1個月。

[排除標準]

1 排除其他精神障礙,如恐懼症、抑鬱症,或軀體形式障礙等繼發的驚恐發作;

2 排除軀體疾病如癲癇、心臟病發作、嗜鉻細胞瘤、甲亢或自發性低血糖等繼發的驚恐發作。

43.22廣泛性焦慮 [F41.1]

指一種以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提心弔膽,及緊張不安為主的焦慮症,並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症状、肌肉緊張,及運動性不安。病人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

[症状標準]

1 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 以持續的原發性焦慮症状為主,並符合下列2項:

① 以常或持續的無明確對象和固定內容的恐懼或提心弔膽;

② 伴自主神經症状或運動性不安。

[嚴重標準] 社會功能受損,病人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

[病程標準] 符合症状標準至少已6個月。

[排除標準]

1 排除甲狀腺機能亢進、高血壓、冠心病等軀體疾病的繼發性焦慮;

2 排除興奮藥物過量、催眠鎮靜藥物,或抗焦慮藥的戒斷反應,強迫症、恐懼症、疑病症、神經衰弱、躁狂症、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發的焦慮。

43.3強迫症[F42強迫性障礙]

指一種以強迫症状為主的神經症,其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二者強烈衝突使病人感到焦慮和痛苦;病人體驗到觀念或衝動系來源於自我,但違反自己意願,雖極力抵抗,卻無法控制;病人也意識到強迫症状的異常性,但無法擺脫。病程遷延者要以儀式動作為主而精神痛苦減輕,但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症状標準]

1 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並以強迫症状為主,至少有下列1項:

① 以強迫思想為主,包括強迫觀念、回憶或表象、強迫性對立觀念、窮思竭慮、害怕喪失自控能力等;

② 以強迫行為(動作)為主,包括反覆洗滌、核對、檢查,或詢問等;

③ 上述的混合形式;

2 病人稱強迫症状起源於自己內心,不是被別人或外界影響強加的;

3 強迫症状反覆出現,病人認為沒有意義,並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試力抵抗,但不能奏效。

[嚴重標準] 社會功能受損。

[病程標準] 符合症状標準至少已3個月。

[排除標準]

1 排除其他精神障礙的繼發性強迫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或恐懼症等;

2 排除腦器質性疾病特別是基底節病變的繼發性強迫症状。

43.4軀體形式障礙[F45]

是一種以持久地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症状的優勢觀念為特徵的神經症。病人因這些症状反覆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有時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也不能解釋所訴症状的性質、程度,或其痛與優勢觀念。經常伴有焦慮或抑鬱情緒。儘管症状的發生和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或衝突密切相關,但病人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本障礙男女均有,為慢性波動性病程。

[症状標準]

1 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 以軀體症状為主至少有下列1項:

① 對軀體症状過分擔心(嚴重性與實際情況明顯不相稱),但不是妄想;

② 對身體健康過分關心,如對通常出現的生理現象和異常感覺過分關心,但不是妄想;

③ 反覆就醫或要求醫學檢查,但檢查結果陰性和醫生的合理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

[嚴重標準] 社會功能受損。

[病程標準] 符合症状標準至少已3個月。

[排除標準] 排除其他神經症怕障礙(如疑病症、焦慮、驚恐障礙,或強迫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

[說明] 本障礙有時合併存在某種軀體障礙,必須注意以免漏診。

43.41軀體化障礙[F45.0]

是一種經多種多樣、經常變化的軀體症状為主的神經症。症状可涉及身體的任何系統或器官,最常見的是胃腸道不適(如疼痛、打嗝、返酸、嘔吐噁心等),異常的皮膚感覺(如瘙癢、燒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膚斑點,性及月經方面的主訴也很常見,常存在明顯的抑鬱和焦慮。常為慢性波動性病程,常伴有社會、人際及家庭行為方面長期存在的嚴重障礙。女性遠多於男性,多在成年早期發病。

[症状標準]

1 符合軀體形式障礙的診斷標準;

2 以多種多樣、反覆出現、經常變化的軀體症状為主,在下列4組症状之中,至少有2組共6項:

① 胃腸道症状,如:腹痛;噁心;腹脹或脹氣;嘴裡無味或舌苔過厚;嘔吐或反胃;大便次數多、稀便,或水樣便

② 呼吸循環系症状,如:氣短胸痛

泌尿生殖系症状,如:排尿困難尿頻生殖器或其周圍不適感;異常的或大量的陰道分泌物

④ 皮膚症状或疼痛症状,如:疤痕;肢體或關節疼痛、麻木,或刺痛感

3 體檢和實驗室檢查不能發現軀體障礙的證據,能對症状的嚴重性、變異性、持續性或繼發的社會功能損害作出合理解釋;

4 對上述症状的優勢觀念使病人痛苦,不斷求診,或要求進行各種檢查,但檢查結果陰性和醫生的合理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

5 如存在自主神以活動亢進的症状,但不佔主導地位 。

[嚴重標準] 常伴有社會、人際及家庭行為方面長期存在的嚴重障礙。

[病程標準] 符合症状標準和嚴重標準至少已2年。

[排除標準] 排除精神分裂症及其相關障礙、心境精神障礙、適應障礙,或驚恐障礙。

43.42未分化軀體形式障礙[F45.1]

[診斷標準]

1 軀體症状的主訴具有多樣性、變異性的特點,但構成軀體化障礙的典型性不夠,應考慮本診斷;

2 除病程短於2年外符,合軀體化障礙的基余標準。

43.43疑病症[F45.2疑病障礙]

是一種以擔心或相信患嚴重軀體疾病的持久性優勢觀念為主的神經症,病人因為這種症状反覆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病人有時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也不能解釋所訴症状的性質、程度,或病人的痛苦與優勢觀念,常伴有焦慮或抑鬱。對身體畸形(雖然根據不足)的疑慮或優勢觀念也屬於本症。本障礙男女均有,無明顯家庭特點(與軀體化障礙不同),常為慢性波動性病程。

[症状標準]

1 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 以疑病症狀為主至少有下列1項:

① 對軀體疾病過分擔心,其嚴重程度與實際情況明顯不相稱;

② 對健康狀況,如通常出現的生理現象和異常感覺作出疑病性解釋,但不是妄想;

③ 牢固的疑病觀念,缺乏根據,但不是妄想;

3 反覆就醫或要求醫學檢查,但檢查結果陰性和醫生的合理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

[嚴重標準] 社會功能受損。

[病程標準] 符合症状標準至少已3個月。

[排除標準] 排除軀體化障礙、其他神經症性障礙(如焦慮、驚恐障礙,或強迫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

43.44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F45.3]

是一種主要受自主神經支配的器官系統(如心血管、胃腸道、呼吸系統)發生軀體障礙所致的神經症樣症候群。病人在自主神經興奮症状(如心悸、出汗、臉紅、震顫)基礎上,又發生了非特異,的但更有個體特徵和主觀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燒灼感、沉重感、緊束感、腫脹感,經檢查這些症状都不能證明有關器官和系統發生了軀體障礙。因此本障礙的特徵在於明顯的自主神經受累,非特異性的症状附加了主觀的主訴,以及堅持將症状歸咎於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統。

[診斷標準]

1 符合軀體形式障礙的診斷標準;

2 至少有下列2項器官系統(心血管、呼吸、食管和胃、胃腸道下部、泌尿生殖系統)的自主神經興奮體征

① 心悸;

② 出汗;

口乾

④ 臉發燒或潮紅;

3 至少有下列1項病人主訴的症状:

① 胸痛或心前區不適;

呼吸困難或過度換氣;

③ 輕微用力即感過度疲勞

④ 吞氣、呃逆胸部上腹部的燒灼感等;

⑤ 上腹部不適或胃內翻騰或攪拌感;

⑥ 大便次數增加;

⑦ 尿頻或排尿困難;

⑧ 腫脹感、膨脹感或沉重感;

4 沒有證據表明病人所憂慮的器官系統存在結構或功能的紊亂。

5 並非僅見於恐懼障礙或驚恐障礙發作時。

被病人視為症状起源的器官或系統用第5位編碼表示:

43.441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F45.30]

包括心臟神經症、神經循環衰弱、DaCosta症候群。

43.442高位胃腸道功能紊亂[F45.31]

包括心因性吞氣症、呃逆、胃神經症。

43.443低位胃腸道功能紊亂[F45.32]

包括心因性激惹症候群、心因性腹瀉、脹氣症候群。

43.444呼吸系統功能紊亂[F45.33]

包括過度換氣症。

43.445泌尿生殖系統功能紊亂[F45.34]

包括心因性尿頻和排尿困難。

43.45持續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F45.4]

是一種不能用生理過程或軀體障礙予以合理解釋的持續、嚴重的疼痛。情緒衝突或心理社會問題直接導致了疼痛的發生,經過檢查未發現相應主訴的軀體病變。病程遷延,常持續6個月以上,並使社會功能受損。診斷需排除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病程中被假定為心因性疼痛的疼痛、軀體化障礙,以及檢查證實的相關軀體疾病與疼痛。

[症状標準]

1 符合軀體形式障礙的診斷標準;

2 持續、嚴重的疼痛,不能用生理過程或軀體疾病作出合理解釋;

3 情感衝突或心理社會問題直接導致疼痛的發生;

4 經檢查未發現與主訴相應的軀體病變。

[嚴重標準] 社會功能受損或困難以擺脫的精神痛苦而主動求治。

[病程標準] 符合症状標準至少已6個月。

[排除標準]

1 排除檢查出的相關軀體疾病與疼痛。

2 排除精神分裂症或相關障礙、心境障礙、軀體化障礙、未分化的軀體形式障礙、疑病症。

43.49其他或待分類軀體形式障礙[F45.8;F45.9]

43.5神經衰弱[F48.0]

指一種以腦和軀體功能衰弱為主的神經症,以精神易興奮卻又易疲勞為特徵,表現為緊張、煩惱、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等生理功能紊亂症状。這些症状不是繼發於軀體或腦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何精神障礙的一部分/多緩慢起病,就診時往往已有數月的病程,並可追溯導致長期精神緊張、疲勞的應激因素。偶有突然失眠或頭痛起病,卻無明顯原因者。病程持續或時輕時重。近世紀,神經衰弱的概念經歷了一系列變遷,隨著醫生對神經衰弱認識的變化和各種特殊症候群和亞型的分出,在美國和西歐已不作此診斷,CCMD-3工作組的現場測試證明,在我國神經衰弱的診斷也明顯減少。

[症状標準]

1 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 以腦和軀體功能衰弱症状為主,特徵是持續和令人苦惱的腦力易疲勞(如感到沒有精神,自感腦子遲鈍,注意不集中或不持久,記憶差,思考效率下降)和體力易疲勞,經過休息或娛樂不能恢復,並至少有下列2項:

① 情感症状,如煩惱、心情緊張、易激惹,等常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有關,感到困難重重,難以應付。可有焦慮或抑鬱,但不佔主導地位;

② 興奮症状,如感到精神易興奮(如回憶和聯想增多,主要是對指向性思維感費力,而非指向性思維卻很活躍,因難以控制而感到痛苦和不快),但無言語運動增多。有時對聲光很敏感;

③ 肌肉緊張性疼痛(如緊張性頭痛、肢體肌肉酸痛)或頭暈

④ 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多夢、醒後感到不解乏,睡眠感喪失,睡眠覺醒節律紊亂;

⑤ 其他心理生理障礙。如頭暈眼花、耳鳴、心慌、胸悶、腹脹、消化不良、尿頻、多汗陽痿早泄,或月經紊亂等;

[嚴重標準] 病人因明顯感到腦和軀體功能衰弱,影響其社會功能,為此感到痛苦或主動求治。

[病程標準] 符合症状標準至少已3個月。

[排除標準]

1 排除以上任何一種神經症亞型;

2 排除分裂症、抑鬱症。

[說明]

1 神經衰弱症状若見於神經症的其他亞型,只診斷其他相應類型的神經症;

2 神經衰弱症状常見於各種腦器質性疾病和其他軀體疾病,此時應診斷為這些疾病的神經衰弱症候群。

43.9其他或待分類的神經症[F48其他神經症性障礙]

[診斷標準]

1 指病人主訴的症状主要不是通過自主神經系統中介,並僅僅局限於身體的特定系統或部位;

2 在時間上與應激性事件或與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密切相關並能引起對病人注意的明顯增加(人際關係或醫療方面)的主訴症状,例如疼痛、腫脹感、皮膚蟻行感以及感覺異常(麻刺感或麻木感);

3 通過檢查表明並非軀體疾病所致;

4 咽喉部哽咽感引起吞咽難等各種形式的吞咽困難心因性斜頸及其他痙攣性障礙(不包括Tourette症候群等屬於童年或少年期抽動障礙者);心因性瘙癢症(不包括特殊皮膚損害,如,斑禿皮炎濕疹、或心因性蕁麻疹);心因性痛經(不包括性交疼痛或性冷淡等),也歸屬本類。  

發病機制

神經症是一組非器質性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因各種軀體或精神不適感,或強烈的內心衝突,或不愉快的情感體驗而苦惱。神經症一詞最初由W.卡倫於1769年提出,認為它是因功能障礙而造成的感覺、運動異常。19世紀末D.讓內將神經症分為癔症和神經衰弱兩大類。20世紀初S.弗洛伊德將神經症分為現實性神經症、精神神經症、混合神經症和邊緣病例4大類。1968年再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I)認為焦慮是神經症的重要特徵。新版DSM-III-R(1987)則把各種神經症歸類於情感性障礙、焦慮性障礙、人為性障礙、軀體性障礙和分離性障礙之中,不再強調使用"神經官能症"這個名稱。《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二版(CCMD-2)(1989)把神經症分為: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強迫性神經症、恐怖性神經症、疑病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癔症性神經症等。

其共同特點是:

(1)常因不健全的個性與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而起病; 

(2)可表現為精神和軀體症状,但檢查不能發現器質性病理形態變化;

(3)除部分癔症病人外,一般意識清楚,病人與外界沒有失去聯繫;

(4)病人對疾病狀態有自知力,要求治療,人格一般沒有障礙,也不會把自己病態的主觀體驗和想像的東西與外界現實相混淆,行為雖可有改變,但一般仍然可以保持在社會許可的範圍之內。這組疾病可急可緩、症状多樣,病理體驗持續存在或反覆出現。病後給工作、學習、生活、社交等方面常常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病症研究

神經症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其發病機制至今尚無公認的解釋,一般來說同精神因素、個體素質、軀體因素等有關。不過,對神經症發病機制的心理學研究已有較長歷史,以下是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對其的不同解釋:

1、 精神分析的解釋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是理解所有神經症的關鍵。當本我的情慾與攻擊驅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調節這類驅力發生衝突時,自我如果不能運用理性機制來調節它們的衝突以及緩解衝突引起的焦慮,就不得不採用一些心理防禦機制來避免焦慮,如壓抑、投射、反向形成、固著等。假如這些防禦機制不足以抵禦或緩解這些焦慮時,為了替代本能慾望衝動,神經症性衝突就產生了。由於本我要尋求的表現的本能衝動處於潛意識領域,自我就很難意識到其衝突的真正對象,因此就體驗到莫名的恐懼、焦慮。所以,焦慮被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是神經症最基本的核心症状。當焦慮轉換為軀體症状時,則表現為癔症的轉換性症状;焦慮被分離出意識時,則表現為癔症的分離性症状;當焦慮被轉向外部世界的對象時,則表現為恐懼症;當焦慮被隔離開時,則表現為強迫症;如果焦慮被直接體驗,則表現為焦慮。這些症状可理解為"妥協形成"或自我企圖來整合自我驅力、超我與現實的結果。

在精神分析看來,從上述理論假設出發,有兩類情況最容易引發神經症:戀母情結和性心理發展的固戀。下面就用精神分析的觀點來解釋由性心理發展的固戀而引發的神經症。這類神經症的出現,通常表現為固戀或退行於其性心理發展的某個早期階段。這些疾病可能由於病人遇到與早期生活中的創傷性經歷相應的現實境遇所激發。潛意識幻想與情感被激活,復甦了原來的矛盾衝突。由此推論,可能由於這種固戀,個體到了成年仍保持完美主義的和儀式的行為,如患強迫性神經症的人被認為是固戀在肛門欲水平。

2、 新精神分析的解釋

新精神分析學說批評了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觀點。榮格把神經症的行為看作是個人的無意識情感和集體潛意識之間錯綜複雜衝突的結果。集體無意識是全人類所積聚起來的智慧和動機。阿德勒認為神經症是一種廣布的使人虛弱的"自卑情結",是一個人在企圖得到主宰他的環境和生活而未獲得成功的結果。埃里克森提出焦慮是兒童心理社會發展失敗的結果。他主張每個兒童為了學習自我控制,進取精神和信任,尤其為了要確定他們自己的同一性,都有必要經過幾個發展階段。如果兒童沒有細心關懷的父母來撫育,而是遭到忽視、拋棄、敵視和心理矛盾,這些感覺使兒童面對生活中正常的緊急事件時會產生焦慮,長大後就會不信任別人,不信任周圍環境,尤其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如果父母獨斷地制定絕對而詳盡的規定或僵硬的要求,將會產生下述兩種反應之一:反叛或因敵意和攻擊所引起的焦慮,兒童表面上順服但實際上內心會感受到這些情緒。兒童無法包容這些焦慮就可能會表現出抑制緊張的反應,這種反應妨礙兒童涉入一般的日常活動。兒童失去那些滿足,下一步非常可能的就是焦慮異常的發展。這樣的人不能清楚認同自己的個性,感受到持續不斷的焦慮,併產生神經症的心理防禦症状來幫助他們去應付所看到的世界。

3、 行為主義的解釋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不但人類正常的行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結果,病態的行為反應已是通過條件反射而形成的,神經症的產生可能就是如此。

經典的條件反射的模式把恐怖症看作是學得的恐懼反應。華生做過一項實驗,一個名叫Albert的小男孩年僅九個月,身體健康,天不怕地不怕。他們趁Albert不注意的時候,突然敲響一面銅鑼,這聲突如其來的巨響終於把小Albert嚇哭了;不僅如此,配合銅鑼刺激,他們還使Albert學會了對先前並不害怕的小白鼠產生了恐懼反應;經過3個月的反覆實驗,這種恐懼反應甚至進一步泛化到狗、兔等動物或皮毛衣物等。

操作條件作用的觀點是,受到強化的行為就容易保留下來。這在強迫性神經症中看得最清楚:強迫禮儀常常是一種可減輕充滿恐懼的強迫性思維的行為,所以不管這個行為多麼愚蠢或不合理,它還是繼續下來。例如,患有強迫性核查症状的病人,會不斷地檢查他們是否把門鎖好,是否把衣服疊好,是否把燈關掉等等。他們需要以固定的、禮儀式的方式把各件事情做"好",他們被這種需要困擾著。Roper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以了解被試的檢查反應。在被試的儀式動作前後對他們進行估量,可以發現核查前焦慮有明顯的增長,而在核查後焦慮有所減輕。這說明他們的強迫性核查行為在得到強化。通過強化習得的神經症行為可能"有意義",也可能是偶然的結果。研究發現,有復視等癔症症状的飛行員似乎有一種與焦慮來源直接有聯繫的症状;與此相反,許多強迫症状只不過是變化不定的意外事件的結果。

社會學習的論點擴展了強化這一概念,認為神經症行為可能引來許多不同的和微妙的好處。神經症的行為可能使他們"得到好處",因為這些症状喚起同情、注意及其他社會性聲援。有些人可能不知不覺地組織了他們的環境,使得只有適應障礙的行為及病態的自我感覺才能得到強化。他們遭到拒絕並使他們感覺不合意和焦慮,他們可能以這樣的方式和他人相互影響。他們以一種令人厭煩的方式來與人交往,使正常人躲避他們。結果在培養善良性格和積極反應方面,他們得到的社會性強化很少,而只有當他們取得別人對抑鬱、焦慮及其他症状同情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才得到強化。

正如兒童靠模仿父母學會語言、餐桌上的禮儀、甚至微妙的人格特點一樣,也可同樣的學會神經症的行為。許多類型的神經症似乎都有家族性。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神經症行為是遺傳得來的,可能的解釋是兒童仿效或摹擬其父母的神經症形式。這些不良的觀察和模仿會進入兒童的生活而成為兒童的焦慮基礎。兒童可能會在沒有具體焦慮刺激的情況下做出焦慮的情緒反應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研究者還認為,既然病態的行為反應是通過後天習得和強化形成的,那麼也可以通過建立新的刺激與新的條件反射來取代病態的行為。此後,Wolpe的交互抑制學說和系統脫敏療法、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化理論和厭惡療法、陽性強化法等等,均是源於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而發展建立起來的。

4、人本主義的解釋

以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地擁有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只是由於環境因素有形無形、有意無意地干擾與阻礙,才會使得這些潛力得不到合理的發揮,是個人性格形成與認識格局出現歪曲和畸變。臨床所見的神經症,都是成長的缺陷,就其本源,都不過是自我完善潛力遭到壓抑,發生扭曲的外在表現而已。每個人都需要自我實現,去體現他自己的能力。如當個人的自我觀念與外界價值觀念發生勢不兩立的衝突時,便會引起內心的焦慮。為了應付焦慮,人們不得不採取心裡防禦機制,尤其是合理化作用退化作用和逃避作用等方法。這些措施限制了個人對其思想與感情的自由表達,削弱了自我實現,從而影響人的心理發育,這種狀態的極端便是精神病。

因此,神經症的心理治療也就是要求治療是從完全平等的夥伴關係出發,和患者一道創作一種有益的、合理的氣氛,通過真誠的理解、尊重來幫助病人恢復真實的自我,釋放自我實現潛能,使已趨混亂、迷惘的心理活動恢復和諧與理性。

5、格式塔的解釋

格式塔學派認為,神經症是由於個體不能使其生存方式整合起來造成的。患者不能面對此時此地的現實生活,堅持實行從兒童期帶來的各種刻板、禁例、期待和完全異樣的生活目的。在格式塔學派看來,每個人若要與他人建立關係,就要與別人接觸,並感到自己屬於他們。要達到這個目的,人就發展了社會性。如果兒童期過得好,將來就能適應環境並有能力。如果個體因父母的教養錯誤,多年來一直處於虛弱狀態,他長大成人後就會變得焦慮和脾氣變化無常,結果就形成神經症的性格結構。

6、認知心理學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家強調,情緒與行為的發生,一定要通過認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過環境刺激直接產生。如一個人在山上遇見老虎,感到恐懼,但在動物園見到籠中之虎,則不會害怕。即通過對事件的理解和評價才產生情緒反應。正常的認知方式產生正常的情緒反應,異常的認知則產生異常的情緒反應(如抑鬱症、焦慮症)。在情緒障礙中,認知歪曲是原發的,情緒障礙是繼發的。由於神經症患者有特殊的個體易感素質,因此常常做出不現實的估計和認知,以致出現不合理、不恰當的反應,這種反應超過一定的限度與頻度,便出現疾病。

創立認知心理治療的美國心理學家Beck認為,一些神經症患者有許多不恰當的認知方式,如抑鬱症的患者認為自己無能、有缺陷,常常把不愉快的體驗歸咎於軀體、心理或倫理道德上的缺陷;認為自己不受歡迎,給別人帶來麻煩、累贅,自己不應享受人的待遇;認為世道太艱難,"人間不公平";對前途也是一種負性的評價,認為目前的處境會持續下去,前途無望,一籌莫展,將來的生活充滿艱難、失敗。他們的認知方式為:①非此即彼。認為不成功則成仁,看不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②災難化。出了一點問題就認為到了"世界末日",自己哪怕有一點點不適,便認為是患了不治之症。③以偏概全。把一時出現的事情當成會持續發生的事情,或以小見大,把枝節、部分當作全部。④選擇性。病人往往只看到對自己不利的一面,而忽視其他相反的證據;只看到事物的陰暗面,只看到缺點與挫折,只回憶自己失敗的經歷,而忽視事物的正面和成功的經歷。⑤先入為主。在毫無根據或僅僅有似是而非的證據下突然冒出一個結論,作為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來分析事物。⑥情緒推理。沒有事實根據,僅憑情緒或感覺下結論,即所謂"跟著不良感覺走"。⑦個人化。把一切錯誤、責任歸咎於自己,即使是與自己無關的事也如此。抑鬱症患者的這些認知方式更多見於有抑鬱個性素質的人,即神經症性抑鬱患者;也見於其他神經症如焦慮症患者。所以,認知心理治療重在分析與改變病人這些錯誤的認知方式。

7、社會學的解釋

在社會心理學家看來,神經症是工業化社會和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特有的產物。人們患有焦慮、強迫動作或恐怖症,是因為競爭、孤獨和其他精神壓力造成的。在美國,研究者們曾集中分析神經症與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一份系統的流行病學報告表明,神經症在中產階層比下層階層中多2-4倍。原因在於中產階層生活的特殊情況:他們要求有學位、較高的薪水、較優越的住房條件和其他物質財富等。這可能是神經症發病率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也有研究表明,癔症在受教育少、經濟收入低的人群中較為多見,而疑病症在較貧窮的老人中較多見。在年齡較大的人群中,對身體及其機能似乎越來越注意,從而容易把許多歲年齡增長而出現的焦慮和精神壓力轉變為身體症状。

8、科學精神分析的解釋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宣告科學精神分析的誕生。緊緊圍繞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的臨床應用,對精神分析治療神經症的作用做了重新解釋,作者於洛生指出,神經症是心靈呼吸的哮喘症。觀察一下你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和放鬆時的規律,你就不難發現,我們的注意力總是一松一馳,對自身狀態和信息進行自檢掃描,原來我們的心靈也有本能的呼吸。而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的作用,就是通過引導回憶和描述體會,幫助患者宣洩內心的不安,從而為因神經症窒息的心靈做人工呼吸,解除心靈的哮喘,並以此原理髮明了可部分代替心理醫生的有效自助方法。我們知道人類的心理活動,本質都是神經中樞的生物電活動,大腦內的記憶物質可能是電信號,儲存在神經細胞電容中,在《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中指出力比多本質是因為受傷或刺激,而帶上異常高電位的傷痕記憶細胞,對人的思維繫統構成刺激,導致心靈呼吸的哮喘,因此在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宣洩不安的過程中,本質是傷痕記憶細胞中異常高電位的釋放,臨床研究發現在解除痛苦避免複發方面效果很好,為神經症的治療提供了最新的科研方向。

以上是各心理學流派對神經症的解釋,不難發現,各個流派觀點不盡相同,因此,幾種觀點結合往往是對神經症最好的解釋。  

鑒別診斷

1.心絞痛: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多數有冠心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煙史。心絞痛常發生在體力活動、運動或情緒激動過程時,疼痛部位較固定,多為胸骨後,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3~5分鐘,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疼痛。如果僅從症状表現難以鑒別時,可作運動心電圖核素心肌顯像檢查,必要時做冠狀動脈造影

2.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典型表現有甲狀腺腫大頸部血管雜音、雙手細顫動、突眼、怕熱與消瘦等,鑒別不困難。不典型表現時與心臟神經官能症較難區別,測定血清T3、T4可做出診斷。

3.心肌炎:通常在起病前1~2周有明確感染(病毒細菌)病史,典型表現有心臟擴大、心音減弱、奔馬律、心電圖P-R間期延長,各種類型心律失常等。不典型或輕症者較難鑒別。病原學檢查,例如血清病中和抗體滴定度,有輔助診斷價值。

4.二尖瓣脫垂症候群:二尖瓣脫垂可以有很多症状酷似心臟神經官能症,而且在以往被診斷為心臟神經官能症的患者中有一小部分是二尖瓣脫垂而被誤診。仔細聽診在二尖瓣脫垂常可聽到收縮期喀喇音和收縮期雜音,而超聲心動圖檢查常可做出確切的診斷。

5.嗜鉻細胞瘤:一般有特徵性的體征或實驗室檢查指標,鑒別並不困難。  

中醫治療

中醫對神經官能症的診斷和治療理念:

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和血通陽,補益心氣,育養心神,寧神定志

【方名】益心定志湯。

【組成】當歸身10克,紫丹參12克,白檀香5克,細砂仁3克,酸棗仁6克,炙遠志6克,北五味5克,玉桔梗6克,煅牡蠣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劑,日服2次。

【出處】言庚孚方。

神經官能症的飲食注意事項:

1.如便秘可食用高纖維飲食,腹瀉宜改用少渣飲食,避免刺激性飲食。

2.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並大量飲水,這對控制本病很重要。

3.忌飲酒及吸煙,因為煙酒中的有害物質會對胃和結腸黏膜有刺激。

4.胃腸不適時應選擇溫和的飲食,如嬰兒食品。

5.忌食動物脂肪、黃油、碳酸飲料、咖啡、糖果、巧克力、油炸食物、冰淇淋、橘子、葡萄、柚子等,這些食物會刺激腸黏膜,阻礙營養的吸收。

6.睡覺前不要進食,進餐後應在 1~2 小時後就寢。  

抑鬱症状

神經症性抑鬱症

神經症性抑鬱症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情緒低落,嚴重程度可起伏波動。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興趣減退甚至喪失。對日常活動和娛樂的興趣明顯減退,體驗不到樂趣和愉快。他們常常迴避熱鬧的場合,也無意留戀美麗的風景。

②對前途悲觀失望。認為工作和事業已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個人前景暗淡,認為一切事物都毫無希望。

③感到精神疲憊。精力明顯不足,打不起精神,想振作也振作也不起來。對生活和事業缺乏動力和熱情,似乎什麼都不想做,也不想動。

④無助感。對自己的痛苦處境感到無力自撥,即使別人幫助自己,也感到無濟於事,只能聽之任之。

⑤自我評價下降。過分誇大自己的缺點,常常自卑、自責、內疚,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也有些病人埋怨他人,感到委屈。

⑥感到生命缺乏意義與價值。認為活著已沒有任何意義,常認為活著不如死了好。遇事老往壞處想,甚至企圖自殺,但在具體實施上,則又顯得顧慮重重。

此外,患者意志活動是減低的,雖想參與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氣和信心,處處表現被動與依賴。患者常用\"空虛\"、\"孤獨\"、\"與人有隔閡\"來表述自己的處境。常感到思考問題困難,腦子反應遲鈍。常述\"腦子空了\"、\"不會想事情了\"。

除了精神症状以外,不少患者多伴有失眠、頭痛、頭昏、眼花、耳鳴等軀體症状。這些症状往往給人主訴多而易變的感覺,有些症状可以長期存在,但無明顯加重或緩解。  

患者特點

神經官能症又稱神經症,是一組輕性心理障礙的總稱。

神經官能症包括心臟神經官能症、腸易激症候群、神經衰弱,焦慮症、強迫症、恐懼症、抑鬱症、疑病症和癔症等類型。發作時可表現為腦力和體力的不足,頭頭痛、失眠;或表現為莫名的、廣泛的焦慮或緊張感,厭世、意志消沉;也可能失去自信並被疑慮所困擾,全神貫注於一些小病症;或者反覆出現明知不合理而又無法擺脫的觀念、意向和行為;或者對某種特定事物或境遇懷有強烈的恐懼;等等。

神經官能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觀感覺方面的不良,沒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表現為當事人一般社會適應能力保持正常或影響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對自己的不適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動求治。

神經官能症是一種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持久的心理衝突,病人覺察到或體驗到這種衝突並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根據以上定義,神經症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意識的心理衝突:神經症病人意識到他處於一種無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狀態。通俗地講就是自己總是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折磨自己,病人知道這種心理是不正常的或病態的,但是不能解脫。

(2)精神痛苦:神經症是一種痛苦的精神障礙,喜歡訴苦是神經症病人普通而突出的表現之一。

(3)持久性:神經症是一種持久性的精神障礙,不同於各種短暫的精神障礙。臨床診斷超過三個月。

(4)妨礙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神經症性心理衝突中的兩個對立面互相強化,形成惡性循環,日益嚴重地妨礙著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

(5)沒有任何軀體病作基礎:患者雖然體訴繁多,但確沒有相應的軀體疾病與之相聯繫.  

生活影響

現實生活中工作壓力大,心理負擔重,以及情緒緊張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專家認為,這就是植物神經系統影響免疫系統的表現。當神經官能症出現時,植物神經系統就會紊亂,進而免疫系統的功能就會紊亂,從而出現各種頑固性疾病。

神經官能症導致的疾病比如:

1、慢性咽喉炎口腔潰瘍

2、腸易激症候群、結腸炎慢性胃炎

3、神經性頭痛、頭暈、頭昏、失眠 、多夢

4、抑鬱、焦慮、恐懼、強迫、疑病症

5、多汗、虛汗、盜汗、怕冷、怕風

6、心臟神經官能症、胃神經官能症

7、脖子肌肉僵硬 、關節遊走性疼痛、幻肢痛

8、記憶差、反應遲鈍、神經官能症

9、早泄症、易感冒、免疫力低下 

神經官能症患者並不是有以上所有的症状,有的一種,有的兩種,有的幾種,不管有幾種,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了免疫系統的功能紊亂。神經官能症患者,如果症状較輕,適量服用一些維生素B1谷維素等,有一定調節作用;若症状較重(比如出現了免疫系統疾病),「神經免疫劑」效果非常明顯。  

防治方法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神經官能症以自覺症状為主,雖然做過多次檢查,但結果查不出什麼病,長期不愈的緊張情緒和焦慮,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嚴重地影響了工作、學習和生活質量,也給家庭造成一定負擔,甚至影響家庭和睦,這又加重了新的社會因素,使疾病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由於西醫的抗精神病藥副作用大,並且易產生依賴性。因而採用中醫中藥辨證施治和心理輔導可達到一定效果。可選用行氣活血養心安神、開竅醒腦滋陰補腎健脾瀉肝,活血化瘀等中醫中藥治療方法來調理機體氣血、臟腑功能。並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予情趣調理、心理疏導。患者不要沒事一個人長時間悶在家中,遇到煩心事情緒低落時,不要憋在心裡,而應想辦法疏泄出來,或對家人、朋友訴說,這樣有調節心理平衡的效果,對心理保健大有好處。患者應多參加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戶外活動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如:散步、打羽毛球、游泳等來調節植物神經。這樣就能達到防治因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神經官能症。

TAG:神經官能症的食療法 1.酸棗仁30克,紅棗10枚,冰糖30克,水煎濃汁,每天1劑,每晚臨睡前服用,連續數天,有顯著療效。2.百合50克,紅棗10枚,粳米150克,同煮成粥,加蜂蜜適量調服。3.銀耳10克,用水泡,蓮子30克,紅棗10枚,粳米200克,同煮至熟爛,分次食用。4.龍眼肉15克,紅棗10枚,水煎湯,吃肉飲湯,每晚睡前服用。5.核桃仁30克,紅棗10枚,炖服,每天2次。

[神經官能症的中醫解讀]

神經官能症正如《靈樞.大惑論》所云:「衛氣不得人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靈樞.邪客篇》指出:「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行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不瞑。」可見,陰陽失和是神經官能症的關鍵所在。中醫治療神經官能症,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均有相關藥物及配方記載。中藥治療神經官能症,較之西藥的最大的優點在於,從病理上進行根治。缺點在於,起效較慢,病人往往因為服用時間太長而中途放棄。中藥的研究以及市場化在國內一直是較為落後,一直到90年代都沒有一個治療神經官能症的中藥推向市場,直到2000年前後才有中國醫科大研製的中藥助眠寶等療效較為顯著的中藥出現並向市場推廣。  

神經病心理治療方法有

1、認知療法:認知療法就是幫助病人矯正扭曲的認知,或說改變各種不正確的看法,從而達到治療病人,使病人改善或消除適應不良的情緒和行為,適用於抑鬱性神經症、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等。

2、支持性心理治療:通過指導、勸解、疏導、鼓勵、安慰,以至一定的保證,讓病人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樹立起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並進而從超負荷的心理壓力下解脫出來,恢復心理的平衡,甚至最終治癒各種症状,這就是支持性心理治療。

3、行為療法行為治療是通過條件反射或學習以及適當的獎勵和處罰來改進或改變人的行為,與此同時,人的態度和情感也會隨著行為的改變而出現相應的改變。用於治療神經症的行為療法主要有:系統脫敏療法和衝擊療法(暴露療法)。

4、生物反饋療法生物反饋治療是在行為治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常需使用一些治療儀器,比如肌電生物反饋儀,皮膚電反饋儀等等。治療時將病人體內生理活動的信屈、記錄下來,並經過儀器放大變成我們可以看見或聽見的信號,讓病人根據這些信息信號,在一定範圍內調節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動,通過反覆學習和訓練,病人掌握了這一技術,就可以放鬆自己,減輕或消除緊張焦慮等各種症状。

5、森田療法:森田治療的理論認為,病人存在某種疑病的素質,總是過份擔心自己的健康,同時病人又知道自己的症状是不正常的,力圖擺脫它,但又擺脫不掉,循環往複反而進一步造成心理衝突,形成惡性循環。如果讓病人在心理上「聽其自然」,放棄對疾病的抗拒,切斷惡性循環,就可以使症状減輕或消失。

6、精神分析法:傳統的精神分析法是讓病人自由聯想,近年來主要是採用面對面的普通交談方式,讓病人充分表達潛意識中的意念,通俗的說就是倒出靈魂深處的想法,醫生經由分析來了解病人的各種慾望和動機,認識病人對挫折、衝突或應激的反應方式,並對病人進行解釋和幫助,經過長期的治療,調整病人的內心世界,消除各種情感疙瘩,促進人格的成熟,提高對現實的適應能力。

7、催眠療法:催眠療法是通過環境和言語的暗示或使用藥物如2.5%硫噴妥鈉,使病人達到一定程度的催眠狀態,病人全身放鬆,再用言語暗示,或幫助病人把創傷的體驗回憶和發泄出來,通過數次治療之後,病人的恐懼。焦慮以及緘默、抑制、遺忘等症状即可以消失。但有時病人可能會出現興奮激動或由於暗示不當症状加重。因此,操作者必須是具有豐富經驗的專科醫生,病人的選擇也應慎重。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神經症的相關提問

關於「神經官能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