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療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別稱】:對抗性條件反射療法

【亦稱】:厭惡性條件法  

目錄

簡介

厭惡療法是一種較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做法為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或症状)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達到使患者最終因感到厭惡而戒除或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它是應用懲罰的厭惡性刺激,即通過直接或間接想像,以消除或減少某種適應不良行為的方法。厭惡療法的特點是,治療期較短,效果較好。厭惡療法的使用,從資料看,確實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婦女為了避孕,故意延長哺乳時間,以致小孩到了6-7歲仍未斷奶。而此時,要使孩子斷奶,成人往往只能採用在乳頭黃連或難看的顏色,使兒童望而生畏,產生厭惡感,以達到斷奶的目的。 當然,那時還是素樸的,並沒有揭示其理論依據。

現代臨床心理醫師也在使用這種方法幫助人們戒酒,讓嗜酒者服吐酒石,或注射阿朴嗎啡吐根鹼,在即將出現惡 心時,讓嗜酒者飲酒。如此每天一次,重複7~10次,直到嗜酒者不使用藥物而單純飲酒也出現噁心,對酒產生厭惡情 緒止。此即說明條件反射已充分建立,以後每年仍可作1~2 次鞏固性治療。據萊蒙(Lemere)所行的4096例以此種方法 戒酒的效果統計,一個療程治療後,維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 38%,維持10年以上者佔23%,其餘的人以後又繼續喝酒。  

內容

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或症状)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而達到戒除或至少是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  

厭惡療法的適應症

厭惡療法常用於治療酒癖、性行為變態、強迫觀念等。通過對患者的條件訓練,使其形成一種新的條件行為,以此消除患者的不良行為。在治療時,厭惡性刺激應該達到足夠強度。通過刺激確能使患者產生痛苦或厭惡性反應,治療持續的時間應為直到不良行為消失為止。如強迫觀念的患者,用拉彈橡皮圈法治療。頭幾天,當強迫觀念出現時要接連拉彈30~50次,才能使症状消失。另外,要求患者要有信心,主動配合治療。當治療有進步時醫生要及時鼓勵患者,必要時最好取得患者家人的配合,效果會更好。  

厭惡療法的一般原理

厭惡療法的原理是經典條件反射。

利用迴避學習的原理,把令人厭惡的刺激,如電擊、催吐、語言責備、想像等,與求治者的不良行為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條件反射,以對抗原有的不良行為,進而消除這種不良行為。  

厭惡治療的形式

第一種是電擊厭惡療法

即將求治者習慣性的不良行為 反應與電擊連在一起,一旦這一行為反應在想像中出現就予以電擊。電擊一次後休息幾分鐘,然後進行第二次。每次治療時間為20~30分鐘,反覆電擊多次。治療次數可從每日6次到每二個星期一次,電擊強度的選擇應徵得求治者的同意。  

第二種是藥物厭惡療法

即在求治者出現貪戀的刺激時,讓其服用嘔吐藥,產生嘔吐反應,從而使該行為反應逐漸消 失。藥物厭惡療法多用於矯治與吃有關的行為障礙,如酗酒、 飲食過度等,其缺點是耗時太長,且易弄髒環境。  

第三種是想像厭惡療法

即將施治者口頭描述的某些厭 惡情境與求治者想像中的刺激聯繫在一起,從而產生厭惡反 應,以達到治療目的。此療法操作簡便,適應性廣,對各種行為障礙療效較好。為了改變性變態行為,有人也使用過此種療法。如在戀 物癖求治者頭腦中出現竊取戀物的觀念或出現此種行為之際,令患者用通電或是用針刺痛自己,重複結合多次之後,可以減輕或消除患者此類適應不良行為。此外有人用同樣的方法治療習慣性肌肉抽動症。Philpott醫師在治療強迫觀念時,也使用過類似的方法,他用的不是疼痛刺激;而是當求治者 每次出現強迫觀念時即自動停止呼吸,用憋氣導致的窘迫感 來抑制強迫觀念的湧現。  

還有一種方法

是在想像中主動呈現厭惡景象,並讓這一景象與某種適應不良的衝動(或行為)相結合,以達到治 療目的的。例如性變態患者,當其出現這方面的慾望或行為時,讓自己立即閉上眼睛,想像面前站著一個高大警察,面 孔冷峻,手裡拿著鐐銬在盯著他。或是回憶過去被拘留、被 群眾憤怒申斥的場面,以達到減少與控制此種適應不良行為 的效果。除此之外,有心理醫師還設計用想像噁心嘔吐來抑 制酒癮或貪食症,但想像的方法究竟不如實際的、具體的給 予的刺激那樣有效。通過想像厭惡刺激來矯治適應不良行為的方法,又稱內隱致敏法(covertsensitization)。對於隱入悲觀失望狀態的失戀青年,內隱致敏法對於痴情有一定 的效果。有人說內隱致敏法所起的作用與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鏡相同。  

使用方法

運用厭惡療法進行治療時,厭惡性刺激應該達到足夠強 度,通過刺激確能使求治者產生痛苦或厭惡反應,持續的時間為直到不良行為消失為止。如強迫觀念患者,用拉彈橡皮 圈法進行治療,頭幾天,當強迫觀念出現時要接連拉彈30~ 50次,才能使症状消失。另外,要求求治者要有信心,主動 配合,當治療有進步時要及時鼓勵,必要時最好取得其家人 的配合,這樣效果會更好。  

厭惡療法注意事項

1

厭惡療法會給求治者帶來非常不愉快的體驗,施治者在決定採用此法之前,務必向求治者解釋清楚,在徵得求治者的同意後,方可進行治療。並且,施治者一般應把厭惡 療法作為最後一種選擇。  

2

在使用厭惡療法的同時,應努力幫助求治者建立辨別性條件反應。例如對一位同性戀者使用厭惡療法,施治者應將呈現厭惡刺激,限制在求治者的同性間性行為表現的範圍內;同時,讓求治者形成對正常的異性間性活動的愉快反應。只有這樣才能在消除非適應性行為的同時,建立適應性行為。  

臨床研究

現代臨床心理醫師也在使用這種方法幫助人們戒酒,讓嗜酒者服吐酒石,或注射阿朴嗎啡、吐根鹼,在即將出現惡 心時,讓嗜酒者飲酒。如此每天1次,重複7-10次,直到嗜酒者不使用藥物而單純飲酒也出現噁心,對酒產生厭惡情 緒止。此即說明條件反射已充分建立,以後每年仍可作1-2次鞏固性治療。據萊蒙(lemere)所行的4096例以此種方法 戒酒的效果統計,一個療程治療後,維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 38%,維持10年以上者佔23%,其餘的人以後又繼續喝酒。  

厭惡療法治療「戀童癖

走進心理門診,他滿臉羞愧。好半天,才說出了心裡話:「我性格內向,平時少話,結婚十餘年對夫妻生活不甚感興趣,總擔心自己得了陽痿。但奇怪的是,一看見鄰居10歲的小女孩,我就有一股不可思議的『衝動』,經常借故帶她出去買東西、看電影、逛公園,乘機窺視、觸摸她的隱私區,有時還情不自禁地擁抱她、親吻她。這樣,我就覺得獲得了很大的滿足。事後,面對著妻兒,我深感自責與焦慮,可又無法自控。」

分析:他為何會對小女孩「情有獨鍾」呢?這是畸變心理惹的「禍」———他患了「戀童癖」。

「戀童癖」是以兒童為對象來獲得性滿足的一種性變態,以男性患者多見,其所戀兒童常是10~17歲間朋友或熟人的子女。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生是後天心理發展異常造成的。1.心理因素:愛憐童心,人皆有之,但對兒童性過分關注、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可固化心理並控制人的行為。2.社會因素:沒有能力處理異性間的人際關係,感到緊張、害怕,從而把興趣轉移到兒童身上。3.家庭因素:家庭不和諧,夫妻關係不良或有陽痿,對成人的性生活恐懼或失去興趣時可轉戀於兒童。4.人格缺陷:膽怯、懦弱,缺乏應付危機的能力為易患人群。當他們遇到工作、學習等方面的重大精神衝擊或妻子有外遇後,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面對現實,幻想退回到童年,故把心思轉移到小女孩身上,在心目中把她們幻化為戀人或母親。5.其它疾病:部分精神發育遲滯殘疾者,可因與成熟女性交往機會少,也會出現本病。

戀童癖患者的典型表現是只對未成熟兒童感興趣,患者主要追求心理上的性滿足和性快感,但不一定追求性交行為。

厭惡療法不失為治療該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即當患者幻想或接觸兒童的時候,給予一定的電流,刺激合谷穴足三里肌肉注射催吐藥,以造成其身心痛苦,以此來打破其病理條件反射,糾正戀童異常行為。  

厭惡療法的工作程序

(一)確定靶症状

厭惡療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而必須首先確定打算棄除的是什麼行為,即確定靶症状。求助者或許有不止一種不良行為或習慣,但是只能選擇一個最主要的或是求助者迫切要求棄除的不良行為作為靶症状。  

(二)選用厭惡刺激

厭惡刺激必須是強烈的。因為不適行為常常可以給求助者帶來某種滿足和快意,如窺陰後的快感、飲酒後的愜意、吸毒後飄飄欲仙的體驗。這些滿足和快意不斷地強化著這些不適行為。厭惡刺激必須強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產生的不快要遠遠壓倒原有的種種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從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為。常用的厭惡刺激有:

1.電刺激

電刺激由於能在電壓和刺激時間上被準確地調節與控制,又是人們普遍懼怕的,因而常被用作厭惡刺激。電極一般採用同心電極(concentric electrode),通常安放在前臂,因為此處較為安全。如沒有同心電極,可用鹽水浸泡過的濕紗布將電極包裹,也可防止燒灼皮膚。電流的強度因人而異,可先做試驗。將電流從小到大逐漸增加,直到被試者難以忍受,再取其l/4的值作為治療時的基本電流強度,以後視治療情況可略加調整。Barker(1968)在治療強迫性賭博時採用瞬間刺激即電門一開即關,賭博3個小時電擊l50次,幾次治療,電擊總次數達672次,賭博慾望消失。

2.藥物刺激。

利用藥物的噁心和嘔吐作用進行厭惡治療最先由Voegtlin和Lemere(1942)報導,他們使用過的藥物有:

(1)吐酒石。又名酒石酸銻鉀,系劇毒藥品。由於它對各種組織均有刺激性,口服可刺激胃粘膜導致劇烈噁心嘔吐。利用吐酒石的這一作用可製成口服劑以祛痰和催吐。早期治療酒癮者時常用此藥,每次口服量為10mg-60m9。由於其毒副作用大,兒童、老人、孕婦及患有高血壓心臟疾病、肝炎腎炎等求助者禁用。吐酒石在體內蓄

積作用明顯,用藥後100天仍可在尿中測出微量,因而不可隨意重複使用。

(2)吐根鹼。又名依米丁,是從南美洲茜草科植物吐根中提煉出的生物鹼,為劇毒藥品。吐根鹼最常見的副作用流涎、噁心、嘔吐等胃腸刺激症状,而且這一副作用最易在飲酒後誘發。使用厭惡療法治療酒癮正是利用吐根鹼的這一特性。吐根鹼毒性反應頗大,除了上述的胃腸刺激症状以外,還對心肌有損害,能引起血壓下降、脈搏增

速、心前區疼痛期外收縮等。吐根鹼在體內的蓄積時間可達兩個月之久。

(3)阿朴嗎啡。又名去水嗎啡,是劇毒藥品。本品系正宗催吐藥物,它通過刺激延髓中的催吐化學受區反射地興奮嘔吐中樞,引起噁心和劇烈嘔吐。皮下注射5~10分鐘後即出現噁心嘔吐。常用於服毒者的胃容物排出。常用量為每次皮下注射l~5m9,最大量為一次m9。阿朴嗎啡禁用於嚴重心臟病動脈硬化、開放性結核、胃和十一指腸潰瘍等病人。

除了上述各種可引起噁心、嘔吐的藥物以外,l963年Sanderson等人還推出了一類可做厭惡治療的藥物,即箭毒類藥物。此類藥物的代表是琥珀膽鹼,又名司可林(Sc0『line).是一種去極化的肌肉鬆弛劑。Laverty(1960)認為用琥珀膽鹼來治療酒病效果很好,只是不能持久。

3.想像刺激。

最先報告使用想像刺激進行厭惡治療的是Gold和Neufeld(1965),後來Cautela將之命名為內隱致敏法。他用語言提示使求助者進入想像,在想像中將不適行為和厭惡反應聯繫起來。一位要戒除吃蘋果餡餅的人求治於他,他讓求治者全身放鬆,閉上雙眼,隨著他的指令進入想像。Cautela的指令是:

想像你已經吃完了主食,又坐下來打算吃蘋果餡餅。當你的餐叉插入餡餅時,你會感覺到胃有些奇怪的感覺。呵,那是噁心。胃裡的食物渣已漸漸冒出來了,到了咽部,要嘔吐啦。當你要把蘋果餡餅放入嘴裡去的時候,食物渣也涌到嘴裡。你必須緊緊閉嘴,不然食物渣就會噴洒一地。你堅持要吃蘋果餡餅,嘴一張開,啊,全部嘔吐物都噴在你的餡餅上、餐叉上、地板上,甚至噴到了坐在對面的客人的餐盤裡,氣味難聞極了。眼淚、鼻涕、唾液糊滿了你的日艮睛、鼻腔和嘴。看著那被嘔吐物污染的蘋果餡餅,你禁不住又嘔吐起來,無論如何也停不住。你把餡餅推開,便感覺好多了。你把餡餅扔進贓物桶,起身離開餐桌,一切便恢復如常。你清洗了餐桌j洗淨了臉和手,你在想,不吃餡餅,感覺太好了。

想像刺激有許多優點:安全,不會傷害求助者,而且不拘條件,隨時隨地可行。

4.其他刺激。

任何能帶來不快情緒的刺激都可作為厭惡刺激,只要這種刺激不給身體帶來較大的損害。例如:①憋氣,即儘可能持久地自動停止呼吸,讓自己缺氧、胸脹、滿臉再挺得通紅。Philpott l977年報告曾用憋氣的方法治療強迫思維。②羞辱。1970年,Serber報告用羞辱作為厭惡體驗治療異裝癖窺陰癖露陰癖。例如,讓窺陰癖求助者進入一個特定的房間,房間的四周都裝上了單向玻璃鏡,求助者透過單向玻璃鏡,可看見前面一間房裡有一位半裸體異性。透過兩側的單向玻璃可看見有很多人走來走去,好像要公開地觀察他。實際上,除了諮詢師,誰也看不見他,人們是在討論別的問題。當他止不住地窺看異性時,他覺得四周的人自然已經觀察到他猥瑣的形態,於是羞得無地自容。ser.bet用這種方法治療過7個性心理障礙求助者,追蹤隨防6個月,其中5個求助者的性變態行為一度消失。③強烈的光線、尖銳的噪音以及針刺等.--f致疼痛的方式也曾被用來作為厭惡刺激。  

(三)把握時機施加厭惡刺激

要想儘快地形成條件反射,必須將厭惡體驗與不適行為緊密聯繫起來。在實施不適行為或欲施不適行為衝動產生之前,即使求助者出現厭惡體驗,肯定無益於兩者的條件聯繫。同樣,在不適行為停止以後才出現厭惡體驗,也達不到建立條件反射的目的,充其量只能算一個小小的懲罰。厭惡體驗與不良行為應該是同步的。但不是每種刺激都能立即產生厭惡體驗的,時間要控制準確。電刺激容易控制,可在求助者的不適行為或不適的衝動出現時立即予以電擊,厭惡體驗也立即出現。不適行為停止,電刺激停止,厭惡體驗也停止。較難控制的是藥物,要了解藥物性能和求助者的反應情況,使藥物作用高峰期與不適行為緊密相連。例如用阿朴嗎啡治療酒癮者,一般在注射藥物5分鐘後開始飲酒,飲酒後約l—2分鐘藥性發作,開始噁心嘔吐,這就符合治療設計的要求。如果已經嘔吐了才開始飲酒,效果就會差得多。

參看

關於「厭惡療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