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反應
A+醫學百科 >> 情緒反應 |
情緒反應 emotional reactions
指喜、怒、悲、恐時所表現出的形為,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一系列反應。動物發怒時,或哼或叫,伏耳,豎毛;脈搏和呼吸加速,血壓升高,顏面潮紅,腸胃充血,分泌亢進。恐慌時,瞳孔放大,眼球轉動,東張西望,毛豎立,出冷汗,唾液減少,口渴,皮膚血管收縮,顏面蒼白。動物腦內產生的情緒,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從外觀上可以得到了解。產生情緒反應的腦的部位是丘腦下部和大腦邊緣系統,對這些部位給與電的刺激,同樣可引起情緒反應。
什麼決定你的情緒反應?
如果你看到你的一個朋友,他情緒低落、行為頹唐、精神不振。你上去問他,「為何如此?」他會告訴你,由於碰到一個什麼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所以才會如此。你可能會認為他的解釋很合理,很有道理。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
兩個花匠去賣花盆,途中翻了車,花盆大半被打碎。一個花匠說:「完了,壞了這麼多花盆,真倒霉。」另一個花匠說:「真幸運,還有這麼多花盆沒有打碎。」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不是由於某一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後是信念導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緒和行為後果(Consequence),這稱之為ABC理論。這一理論糾正了我們慣常的思維定勢。通常我們會認為情緒和行為後果的反應直接由激發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論則認為A只是C的間接原因,B即個體對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才是C直接的原因。結論:不是事件,而是你對事件的認識決定你的反應。
客觀事件我們是無法左右的,有些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主觀信念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控制的。雖然我們無法避免所有不合理的信念,但我們應充分認識它的存在,盡量減少其對我們生活的負面影響。不合理信念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第一:絕對化要求。它通常與 「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計劃不如變化快」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同樣,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可能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第二:過分概括化。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包括:自己或他人),這無異於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所以每個人都應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錯誤的。
第三,糟糕至極。糟糕就是不好、壞事了的意思。當一個人講什麼事情都糟透了、糟極了的時候,對他來說往往意味著碰到的是最最壞的事情,是一種滅頂之災。我們當然希望不要發生我們所認為得非常不好的事情,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些事情絕對不該發生。當一切已成事實,我們必須努力去接受現實,儘可能的去改變這種狀況;實在不可能改變時,則要學會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下去。
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必須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在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逆境,沒有絕境。
關於「情緒反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