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形成
A+醫學百科 >> 反向形成 |
人有時心中討厭或憎恨一個人,但在表面上卻又對此人十分熱情和關心;有時心裡喜歡一個人,表面上卻異常冷淡。無意識的衝動在意識層面上向相反方向發展,人的外錶行為或情感表現與其內心的動機慾望完全相反,在心理學上稱為反向形成或反向作用、反向行為、矯枉過正,是心理防禦機制之一。反向形成的心理基礎,是由於內心洶湧澎湃的感情或衝動難以被他人所接受,為了抑制它而形成與其相反的感情或行為。
反向形成在人生早期有比較常見的典型例子。如弟弟或妹妹出生時,較大的孩子對嬰兒奪走了母親這一事情感到不滿或委屈,繼而憎恨嬰兒,但在表面上顯得很喜歡嬰兒。這是因為表現出憎恨嬰兒的行為會招致母親的指責,而表現出喜歡嬰兒則會成為好哥哥、好姐姐,能被母親所承認,得到表揚。這種反向形成在本質上源於道德感或良心等超我的影響。
再如,自卑感過重的人有時會表現出自大和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是由於不想讓別人看出自己很差,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想在意識上克服弱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人格學派認為,行為與心理無論正向或是反向,都具有其必然性,即遺傳特徵與人格運行的綜合必然。討論「反向」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更應該關注的是形成的充分條件,無論是正向或反向。
簡單地說,產生反向的原因是欺騙,產生欺騙的原因是欺騙獲利的經驗,產生欺騙獲利經驗的原因是內在人格遺傳及外在慫恿推動(例如幼年時家長的言過其實的不恰當稱讚),慫恿推動的原因是環境的不誠實氣氛,......
出自A+醫學百科 「反向形成」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8F%8D%E5%90%91%E5%BD%A2%E6%88%90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反向形成」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