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
A+醫學百科 >> 自卑感 |
當一個人的價值特性劣於他人的價值特性時,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目錄 |
學術研究
1910年,阿德勒把他理論的重點從真正的勝利自卑感轉向「主觀的自卑感」,或自卑感。這時的補償或過度補償都直接指向真實的或想像的自卑。在他建立理論的那個時期,他放棄生物學而轉向研究心理學,他認為任何引起自卑感的東西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阿德勒指出,一切人在開始生活時候,都具有自卑感,因為兒童的生存都要完全依賴成年人。兒童與那些所依賴的強壯的成年人相比感到極其無能。這種虛弱、無能、自卑的情感激起兒童追求力量的強烈願望,從而克服自卑感。在阿德勒理論發展的時期,他強調攻擊和力量是克服自卑感的手段。
不幸的是,或者可能主要由於阿德勒創立理論時的文化條件背景,他把權力和力量與男性等同,把虛弱和自卑與女性等同起來。
......任何不受禁令約束的攻擊、敏捷、能力、權力的形式,和任何勇敢、自由、侵犯、殘暴的特質都可以看作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質。而一切束縛、缺陷、懦弱、屈從、窮困和那些相類似的特質都可以看作女性品質。(阿德勒1910/1956,第47頁)
在阿德勒理論發展時期,在他看來,變成更有力量就意指為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質,因此更少地帶有女性品質。他把這種追求更多的男性品質稱為男性反抗。既然男性和女性都為了克服自卑感而追求是自身變得更有力量,所以他們都企圖實現男性特徵的文化思想。換句話說,男性和女性多治理與男性反抗。
自卑感是壞事嗎?阿德勒對此矢口否認。事實上,要成其為人就意味著感到自卑。這對於一切人都是共同的,所以,他並不是懦弱或者異常的現象。實際上,這種情感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就後面的主要動力。一個人由於感到自卑才推動他去完成某些事業。在某人獲得一項成就時候就能體驗到一種短暫的成功感,但是與別人獲得的成就相比較,有使他產生自卑感,這樣就又激起他去爭取根大的成就,由此反覆有無止境。
正面、負面作用
儘管自卑感對所有積極的成長起著一種激勵作用,但是它們也會導致精神病症。一個人能被自卑感弄得心灰意懶,以至達到娩念俱滅,百事皆休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自卑感是一種阻礙因素而不是以一種激勵因素對積極的現實發揮作用的。這樣的人被認為存有自卑情結。按照阿德勒的理論,一切人都會感受到自卑感,但是在一些人身上他會引起精神病症,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卻產生了對成就的需求。
自卑感產生的價值根源
人對自身的狀態與素質的認知構成了自我意識,人對自身價值特性的評價就構成了自我情感。人的自我評價雖然在其形式上是對某種具體特性(如相貌、身份、氣質、特長、地位等)的自我評價,但在價值本質上是對自身勞動能力及其發展前途的自我評價。由於人的勞動能力越強,其所有活動的價值率就越高,他的中值價值率就越高,那麼他對於自己的評價就較高,自我情感的強度就越高,就會形成「自我感覺良好」,因此人對於勞動能力的自我評價歸根到底是對其中值價值率的自我評價。
人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必須首先選定一個參照物,通常選定某個最親近、最現實、具有最大利益相關性的他人或社會平均水平作為參照物,即把自身的中值價值率與他人(或社會一般人)的中值價值率進行比較,從而產生自我情感。兩者的差值越大,自我情感的強度就越高,因此一個人的自我情感的強度性在根本上取決於自我價值的強度性。
自我情感分為自卑感和自豪感兩種:當自己的中值價值率小於社會的中值價值率(或比較對象的中值價值率)時,人就會產生自卑感;當自己的中值價值率大於社會的中值價值率(或比較對象的中值價值率)時,人就會產生自豪感。自卑感的極端形式就是自暴自棄,自豪感的極端形式就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些極端的自我情感容易使人產生極端的思想或極端的行為而走向毀滅。
自卑感的價值功能
自卑感的客觀作用在於引導人主動地與他人進行合作,並自覺地服從他人的管理,虛心地聽從他人的建議或忠告,努力地學習他人的長處;自豪感的客觀作用在於引導人被動地等待或消極地應付與他人的合作,儘可能地要求他人服從自己的管理,千方百計地說服他人聽從自己的建議或忠告。
人只有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樹立正確的自我情感,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正確處理與他人的利益關係,才能迅速有效地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例如,人要想正確選擇在什麼樣的生產領域或消費領域與什麼樣的他人進行合作,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合作,在合作過程中是服從他人的管理,還是請求他人服從自己的管理,行為方式是以他人為楷模,還是以自己為楷模,等等,就必須充分正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價值特性及勞動能力。由於自我情感是以他人或社會的中值價值率為參照物,人通常只有在正確地認識和評價他人之後,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即認識自己往往比認識他人更為複雜和困難,所以古人云:人貴有自知之明。
適當的自卑感與自豪感將有助於引導人正確處理與他人的利益關係,有利於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人應該善於以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狀態與精神面貌正視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和所面臨的困難,客觀而準確地看待他人的能力、地位及財富,既不能因自己一時的幸運而狂妄自大,也不因自己一時的失敗而悲觀失望;既不能因為他人一時的落魄而低眼瞧人,也不能因為他人一時的得意而低三下四,應該使自己時刻保持不亢不卑、不驕不躁、平衡而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真正做到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有關解釋
一種不能自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A.阿德勒對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釋,稱其為自卑情結。他對於這個詞主要有兩種相聯繫的用法:首先,自卑情結指以一個人認為自己或自己的環境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慾望、情感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在心理功能方面的缺陷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補償。一個人最重要的動機是在集體中得到承認和有適當的地位。其次,自卑情結指一個人由於不能或不願進行奮鬥而形成的文飾作用。自卑情結是由嬰幼兒時期的無能狀態和對別人的依賴而引起的,所以對人有普遍意義。人試圖補償自卑感而真正地或想像地勝過他人。自卑感既是驅使人成為優越的力量,又是反覆失敗的結果。自卑情感,可通過調整認識,增強信心和給予支持而消除。
自卑感的負面作用
自卑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根源,而且是在青少年時代埋藏的禍根。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老師又是學生的領路人和心目中的權威。因此,父母與教師對孩子的評價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貶抑性的評價:如「太笨」、「腦瓜不開竅」、「飯桶」、「蠢驢」等,都可能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她)產生自卑感。漸漸地蔓延、擴散,從而產生錯誤的心理定勢,引發出人際關係障礙和許多行為上的困擾,妨礙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這些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病態心理如果不能及時而正確的治療,可能會危害終身。
如何消除自卑感
幫助孩子們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師要注意不要輕率地隨意貶低他們的能力或品質,以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給予褒揚和鼓勵。孩子自己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種信念,恰到好處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種自信。平時不管做什麼事情,不可操之過急,目標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於受挫。可將它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這樣就易於打勝仗,而每次成功都對自己是一種激勵,這有利於提高自信心。要以寬容、豁達的態度來對待挫折,並進行恰當的「挫折歸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確,然後想辦法去克服困難。
自卑猶如孤獨的孿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擺脫不了孤獨的陰霾。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孤獨並不意味著就是獨來獨往。孤獨就是對周圍一切缺乏了解,對所處環境及周圍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於孤獨的心理狀態,將對智力發展、情緒、語言交流等方面產生障礙。
關於「自卑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