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勢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心理定勢

下圖,一看就知道,四個女人的側身裸體像;上圖,四個男人的頭像。可是你知道嗎?兩組圖像當中,有一幅圖是一模一樣的。為什麼會這樣?我的眼睛出毛病了?Don』t rely your sight. 不是眼睛的問題,是心理定勢。

心理定勢指的是對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熟練,甚至達到自動化,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心理定勢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只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因而也會給解決問題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不僅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會出現定勢效應,在認識他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受心理定勢的影響。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經典的關於「心理定勢」的實驗:研究者向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後他讓兩組學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認識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志……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僅僅因為先前得到的關於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戲劇性的差距,可見心理定勢對人們認識過程的巨大影響!

阿西莫夫是俄國血統的美國人,一生中撰寫了400部書,算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在《智力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中,他曾經講過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他說,阿西莫夫從小就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者」之列,他一直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 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思考題:「有一位既聾雙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檯上,右手所致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於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看樣做?」 阿西莫夫心想,這還不簡單嗎?便順口答道 :「盲人肯定會這樣-」——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汽車修理工一聽,開心地笑起來:「哈哈,你這笨蛋,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幹嗎要做手勢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這時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是個「笨蛋」。而那位汽車修理工人卻得理不饒人,用教訓的口吻說:「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錯,因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 其實,修理工所說的受教育多與不可能聰明之間關係,並不是因為學的知識多了人反而變笨了,而是因為人的知識和經驗多,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數學家華羅庚講過一個故事:如果我們去摸一個袋子,第一次,我們從中摸出一個紅玻璃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我們還是摸出了紅玻璃球,於是,我們會想,這個袋子里裝的是紅玻璃球,可是,當我們繼續摸到第六次時,摸出了一個白玻璃球,那麼我們會認為,這個袋子里裝的是一些玻璃球罷了。可是,當我們繼續摸,我們又摸出了一個小木球,我們又會想,這裡面裝的是一些球吧,可是,如果我們再繼續摸下去……我們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接觸了一定的類似的概念後,往往會形成一種思維的定勢,並且在一定的範圍內似乎它也是沒錯的,可是如果跳出了這個範圍會怎樣?我們面對的是如此浩瀚的世界,你又如何能探盡這個世界?

在學習、工作和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克服思維定勢,使思維更開闊,更深刻,更靈活,更敏捷。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在談到他的科學研究體會時說:「20世紀70年代;人們已經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種夸克組成的;我的問題是,為什麼只有3種夸克?為了尋找新夸克,我決定建造一個高靈敏度的探測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只有3種夸克,因為3種夸克可以解釋所有的現象,所以這個實驗被費米國家實驗室和西歐核子中心拒絕了,認為是不能的。1972年到1974年間,我們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用一個比較低能的加速器來做這個試驗,終於發現了一種新的夸克。這就表示,以前說只有3種夸克的觀念是錯的,有第四種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種、第六種,把以往的觀念改變了。」

關於「心理定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