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

(重定向自行为主义心理学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fth.jpg

   行為主義(behaviorism)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總的來說,早期行為主義者,多半從機械唯物論的觀點出發,使人們對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等最根本問題的看法,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特別是在方法論方面,其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但他們把行為說成是完全被動的,這與行為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適應性等特別不符。從而迫使一些行為主義者開始尋找一條出路,以便既能維護行為的嚴格決定論,又能解釋行為的不確定性。  

目錄

主要觀點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

(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係,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係,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產生背景

行為主義產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這是針對馮特學派理論的不足而在美國這行的一場心理學革命。它一反傳統心理學,而主張對人的意識進行研究的觀點;主張心理學不應只是研究人腦中的那種無形的橡"鬼火"一樣不可捉摸的東西--意識,而應去研究那種從人的意識中折射出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東西,即人的行為。他們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其強度有大有小。他們認為,具體的行為反應取決於具體的刺激強度,因此,他們把"S----R"(刺激一反應)作為解釋人的一切行為的公式。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在於發現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聯繫,這樣就能根據刺激而推知反應,反過來又可通過反應推知刺激,從而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主體思想是對19世紀末美國的另一個土生土長的心理學派--詹姆士的機能主義學派的心理理論觀點的進一步發展。行為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20年代發展到高峰,成為從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國心理學研究中一直處於統治位置的美國心理學史甚至世界心理學史上都絕無僅有的一大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作為傳統心理學的叛逆,在機械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基礎上,在動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產生的現代心理學派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實質是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地對立起來。  

舊行為主義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後者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

華生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後分析也只能是有機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觀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行為主義者魏斯把這種觀點發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只應著眼於有機體整體的適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適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須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適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只把它看作關於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於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別,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拉什利明確指出這是新實在論的觀點,並極表讚賞。

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這樣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採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這是他們在研究對象上否認意識的必然結論。

華生一方面反對內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內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於是他把內省從前門趕出去,又以「言語報告」的名義從後門請進來。這樣就把言語的兩種作用混淆了。言語固然和動作一樣是對客觀刺激的反應,但也可用來陳述自己的心理,這種陳述其實就是內省。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方法論上深受進化論問世以來的動物心理學的影響。動物不會作內省報告,所以只能根據它對刺激的反應來推測其心理。這樣就使早期的動物心理學染上濃厚的擬人論色彩。摩根提出要盡量克服擬人論,經過勒布的進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華生承其餘緒,做過許多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反擬人論的結論,斷言人和動物在心理上沒有質的差別,但不能按人的心理來推測動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動物心理那樣來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讚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因為它可以使像感覺辨別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

但從根本上看,華生與巴甫洛夫完全不同。華生否認神經中樞在動物行為中的特殊重要性,認為它僅起聯絡作用。巴甫洛夫則把身體外周器官活動與神經中樞活動的關係看作投影關係,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動,目的在於了解神經中樞的活動。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認意識,而且非常強調人和動物在心理上的本質差別。 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反射外,一切複雜行為都取決於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反射當作行為主義的「樞石」。華生誇口說,給他一打健康嬰兒,讓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環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個嬰兒變成任何一種人物。他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做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後來侈言要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

華生式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很多人文科學中去,從而出現了「行為科學」的名稱。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領域仍日益擴大。它們儘管不全以行為主義為指導觀點,但名稱的起源則不能不歸之行為主義。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他的預測和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了應用心理學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界公認,自行為主義心理學問世後,有很長一個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多是實際上的行為主義者。認知心理學興起後,雖然意識重新被重視,但認知心理學在方法上也盡量通過觀察客觀行為來研究主觀經驗。

華生過分簡化的刺激-反應公式不能解釋行為的最顯著特點,即選擇性和適應性。30年代以後,他的一些後繼人在操作主義的指引下試圖克服這一致命缺點,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新行為主義。如果說華生廢除意識的主張,由於使心理學丟掉主題而漸被拋棄,那麼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則在美國借操作主義的巧辯而延續。  

新行為主義

1930年起出現了新行為主義理論,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個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以斯金納為代表,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他自製了一個「斯金納箱」,在箱內裝一特殊裝置,壓一次槓桿就會出現食物,他將一隻餓鼠放入箱內,它會在裡面亂跑亂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壓槓桿就得到食物,此後老鼠壓槓桿的頻率越來越多,即學會了通過壓槓桿來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納將其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作用,食物即是強化物,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某種反應(即行為)頻率的過程叫做強化。斯金納認為強化訓練是解釋機體學習過程的主要機制。

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表的行為, 而不是行為的內部機制。他認為科學必須在自然科學的範圍內進行研究,其任務就是要確定實驗者控制的刺激繼之而來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數關係。當然他不僅考慮到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之間的關係,也考慮到那些改變刺激與反應的關係的條件,他的公式為:R=f(SoA)其中R為反應,S為刺激,A為實驗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實驗變因。然而,他對行為的研究只著重對單個被試進行嚴格控制條件下的實驗研究。

斯金納從1930年代至1950年代主要是從事實驗性的比較心理學,但他一直是依然在世的行為主義理論家中最知名的,直到他於1990年去世為止。他發展了一套不同的行為主義哲學,被稱為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radical behaviorism)。在他出版了《生物個體的行為:一種實驗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後他被歸功於創造了另一種新的心理學變化形式—被稱為行為分析學(behavior analysis )或行為的實驗性分析學(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斯金納對於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的定義有很大影響,依據分類的法則他的研究被命名為行為的實驗性分析學(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簡稱EAB),EAB和其他行為研究在許多方法和理論上都不同。與方法論的行為主義相較,方法論者認同對於觸覺的實驗,並認為心靈和內省是存在且可以用科學解釋,而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則否認這些看法。

斯金納對有機體的行為的分析

斯金納對有機體的行為的分析劃他的行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部分,他的關於操作條件作用的原理就是他的行為分析的核心觀點。

斯金納用他自己設計的"斯金納箱"對動物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他把條件作用分為兩種,一種是應答性條件反射,即巴甫洛夫的古典式的條件反射;另一種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即他自己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那種條件反射。前者是由一種可以觀察到的刺激引發起來的,而後者則是在沒有任何可以觀察到的外來刺激的情境中發生的,後者比前者在學習過程中更為重要。

1、習得律

斯金納認為,塑造動物行為的過程就是動物學習的過程,他把學習公式概括為:"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就會增加。"這裡所說的強度的增加並不是某一特定的反應,而是使這些反應發生的一般傾向。他認為使條件作用的速率增加,關鍵的變數是強化,練習不會使反應速率上升,只是為進一步強化的發生提供機會而已。

斯金納還對不同的強化程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認為不同的間歇、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的時間安排對行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2、條件強化和泛化現象

斯金納指出,當用強化物強化某一動作時使用某一刺激,這一刺激最終會成為一個條件強化物,和以前的強化物一樣,可以用來強化這個動作其他一些操作。

如果一個條件強化物和許多初級強化物發生聯繫,那這個條件強化物就被泛化了,如金錢就是最好的泛化強化物。

3、消退和遺忘

斯金納認為,消退是由無強化引起的,而遺忘則是隨時間消逝而逐漸衰退的。

斯金納的操作強化原理在教學上的應用

斯金納出於對現有教學方法的不滿,根據操作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原理,設計和製造了為學生安排有效學習程序的教學機器,在他的倡導下,不到一年,機器教學便在美國風行起來並波及了全世界。

他的關於機器教學的理論,也是貫穿著他的行為主義的觀點:學習就是行為,任何學習,甚至最複雜的學習都可以分解和編製成為詳細的行為目錄。正是由於這一點,在他的機器教學中,忽視了社會語言刺激對人的影響的複雜性。他的機器教學主張由於這種局限性而受到了批評。  

現實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計算機和有關信息加工技術的發展,原先應用在教學機器中的程序設計,已以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中被廣泛地應用了。

客觀主義潮流。18世紀以來科學的極大發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當然的或迷信的東西。神秘主義受到挑戰。實證主義空前具有市場。強調實證的、具有社會性的可用作客觀觀察的知識。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新的新行為主義

在新行為主義中分化成兩派,一派是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激進派,一派是以班圖拉為代表的主張採用更「溫和」態度的陣營。  

行為主義在哲學上

行為主義不單是心理學、也是精神哲學的思想運動。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認為對於行為的研究應該屬於自然科學的疇范,例如化學或物理學,排除任何屬於有機體內部的推測和假設。其他的流派,例如「理論的行為主義」,認同對內部狀態的研究,但不要求這些研究必須針對心理或其他任何主觀意識有關的方面。行為主義者對於「行為」都抱持著功能上的觀點。

在分析哲學界里有些人也自稱為行為主義。在邏輯的行為主義(logical behaviorism )(例如卡爾納普、卡爾.亨佩爾(Carl Hempel))者眼裡,心理學陳述的涵義應該是可以證實的情況—也就是明顯可見的行為。蒯因也受到了斯金納的影響,在他的著作里運用了行為主義的一些形式。吉伯特.賴爾(Gilbert Ryle)則主張一種特殊的哲學上的行為主義,在他所著的The Concept of Mind(1949)一書中,他以此說明二元論者們表現了一種'分類上的錯誤',也因此他們徹底誤解了一般語言的使用。美國哲學家丹尼爾.德奈特(Daniel Dennett)也承認自己是行為主義的一種。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有時候也被認為擁護行為主義的立場,而且行為主義與他的哲學理論有很大一部份重疊,像是邏輯的行為主義和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不過維根斯坦事實上並非行為主義者,他思考混亂式的寫作風格便能證明這點。

艾倫.圖靈有時候也被視為行為主義者,不過他本人並沒有如此承認過。  

行為主義者

行為主義者的主要人物(依據時間先後粗略的排列):

羅意德.摩根(C. Lloyd Morgan)

伊萬.巴甫洛夫

愛德華.桑代克

約翰.華生

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 C. Tolman)

克拉克.L.赫爾(Clark L. Hull)

J.R.坎特(J. R. Kantor)

吉伯特.賴爾(Gilbert Ryle)

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斯金納的行為主義人格理論

行為主義曾一度在美國心理學界鼎盛稱雄。現在儘管其聲望有下降的跡象,但它仍然是美國心理學界的支配力量。這就使我們想到斯金納,毫無疑問,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

像大多數行為主義一樣,斯基納迴避了對有機體內部機制的研究(例如,認識和生理過程),而全神貫注於環境事件和行為間的關係。出於這一原因,斯金納的研究方法是一研究「空洞機體」為特徵的方法,斯金納認為,通過可測量經驗和可測量行為之間的機能分析,排除各種中介活動,就可能獲得關於有機體的完整信息。他說,實際上,在意識研究中一切必然出現的問題都是可以避免的: 通過直接尋求物理的原因,同時迴避中介的情感或心理狀態,就能避免各種心靈主義的問題。這樣做的最便捷的方法是把自己局限於早期行為主義者馬克斯.梅葉爾(Max Meyer)所謂的「另一種心理學」之中;既僅僅考慮那些從個人行為中能被客觀地觀察到的、與個人的先前環境歷史有關的事實。如果這些事實中的一切聯繫是有規律的,則忽略那些非物理性的聯繫也絲毫無損我們的研究。由此推斷,如果我們知道某個兒童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了,如果我們知道他因此感到飢餓,因為飢餓而吃東西,那麼,我們就得出如此結論:如果他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了,那他就要吃東西。

關於「行為主義」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