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條件反射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操作條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條件反射,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命名,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操作條件反射與經典條件反射不同,操作條件反射與自願行為有關,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與非自願行為有關。

斯金納從20世紀20年代末就開始對動物學習的實驗研究。他的動物實驗裝置被稱為「斯金納箱」。早期的斯金納箱結構簡單,在一個木箱內裝有一個操作用的按鍵或槓桿,還有一個提供食物強化的食盒。動物一觸按鍵或按壓槓桿,食物盒就出現一粒食物,對動物的操作行為給予強化,從而使動物按壓槓桿的動作反應機率增加。斯金納認為,這種先由動物做出一種操作反應,然後再受到強化,從而使受強化的操作反應的機率增加的現象是一種操作性的條件反射。這種反射與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不同。經典性條件反射是由條件刺激引起反應的過程,寫成公式是S→R;而操作性條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種操作反應,然後得到強化的過程,寫成公式為R→S。由此,斯金納進一步提出,人和動物有機體有兩種習得性行為:一種是應答性行為,通過建立經典式條件反射的方式習得;另一種是操作性行為,通過操作式條件反射獲得。據此,斯金納又進一步提出兩種學習:一種是經典性條件反射式學習,另一種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式學習。兩種學習形式同樣重要,而操作式學習則更能代表實際生活中人的學習情況。由此看來,斯金納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分別形成兩種條件反射的過程。

斯金納在後來的實驗研究中,不斷改進「斯金納箱」的結構,使它能夠通過電路控制編製強化程序,還能夠自動記錄動物的操作反應次數。斯金納採用這種裝置進行了一系列強化程序的實驗研究。斯金納認為,強化是增加某個反應機率的手段,強化在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中是不可缺少的。50年代,斯金納還以他的強化理論為依據,提倡程序教學,對當時各國教學改革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斯金納學習理論的主要錯誤是,他同桑代克和華生一樣,堅持了機械主義的觀點,完全摒棄了對學習的認識過程的研究,同時也抹殺了學習的主觀能動作用。他簡單地用操作性條件反射來解釋人類的學習,帶有極大的片面性。

操作條件反射,有時稱為工具條件反射或工具學習,第一位研究者是桑代克 (1874-1949),他觀察貓試圖逃出迷箱的行為。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逃出來。 有了經驗以後,無效的行為逐漸減少而成功的反應逐漸增加,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桑代克的效果律解釋:成功的反應產生滿意的結果,被經驗 被"stamped in",出現也更頻繁。不成功的反應,產生討厭的結果, 被stamped out,出現頻次下降。一些結果增強行為,而一些結果減弱 行為。斯金納 (1904-1990)在桑代克觀點的基礎上建立了基於強化和懲罰的更詳細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  

內臟操作條件反射

內臟操作條件反射是操作條件反射的又一種類型。1967年心理學家米勒(N.E.Miller)進行了內臟學習(viscerat learning)試驗,使動物的心率和腸收縮發生了預期的變化。米勒還訓練動物成功地控制血壓及其它內臟平滑肌運動和腺體分泌。實驗證明,沒有任何隨意肌作中介,內臟活動也可形成工具條件反射。以後其他人的研究者進一步證明,藉助表象、想像也能使人的心率、血壓等發生變化。

內臟操作條件反射證明心身症状也是可以習得的,人的各種內臟活動也可以通過內臟學習獲得意識的調節和控制。目前廣泛應用的生物反饋和氣功治療的原理也是如此。

關於「操作條件反射」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