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從精神分析運動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心理學流派,也稱精神分析文化派或社會學派。  

目錄

新精神分析

30年代,經濟危機席捲資本主義國家,加上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精神神經病率大大增高。患者的病因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種種複雜因素。一些從西歐,特別是從德國移居美國的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理論家,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醫療實踐和理論探討中,開始背離了正統的精神分析路線。他們反對S.弗洛伊德學說中的本能論,拋棄了里比多(即性力)的概念和人格結構說,把文化、社會條件和人際關係等因素提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和治療原則的首位,逐漸形成了新精神分析派。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H.S.沙利文、K.霍妮、E.弗羅姆等人。G.墨菲在其《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1972)一書中指出:「現代某些最有權威的精神分析著作家如霍妮、沙利文和弗羅姆等,經過普遍的同意,已被逐出弗洛伊德的體系,而另一些人特別是E.克里斯、P.格里奈克、D.拉帕波特和E.埃里克森則已一致被認為是『圈內的』而不是『圈外的』。」

新精神分析並不是一個緊密而統一的派別,即以上述三人而論,他們不但在理論上各有偏重,而且也很不團結。  

沙利文的理論

沙利文強調的是人這個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的人際關係。他認為人格不是別的,乃是一個人在以一定文化為背景的人際關係中一種日趨完善的相對持久的模型或完形。他為了與帶有先天性驅力的自我概念相區別,提出了動能一詞,包括在自我系統中的各種動能和次動能代表著心理過程的相對持久模型。個人從童年起,在涉及自身生存的時刻,動能就加緊活動,執行著防禦機制的功能,緩解情緒上的困難,防止焦慮的產生。沙利文很重視人格發展中的認知過程,即不同年齡兒童在文化環境中習得的應付各種符號化的實際能力,區分出幾種經驗模式,並特彆強調語言的共同有效性在人格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沙利文認為一個人在童年的人際關係中,如果經常遇到成人的不讚許或譴責,就會因其生理需要和安全受到社會環境的壓力而產生焦慮,嚴重的焦慮可以導致精神分裂而產生精神神經病。他還主張在治療精神神經病時,分析者應創造一種自己積極參與其中的雙邊情境,尊重患者,設法恢復患者的潛意識中人際關係的安全感。沙利文企圖將精神病學與其他各種學科構成一種知識統一體。他的理論反映了美國現代實證論和實用主義的哲學思潮,也表現了美國當時心理學中的折衷主義傾向。  

霍妮的理論

霍妮從更廣泛的社會聯繫中來探討人格的形成和精神神經病的病因問題。她的理論的中心概念是基本焦慮,她認為人出生後就處於一個充滿潛在敵意的世界之中,雙親對兒童的不良態度和行為會引起兒童的基本焦慮,因此家庭環境決定著兒童對社會的反應方式,從而決定著他的性格結構和人格發展。兒童為了克服孤獨和不安之感,就在行為中採取種種防禦策略。這些策略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人格的固定部分,即精神神經病需要。霍妮列舉出10種精神神經病需要,並將它們歸結為3種指向性活動或「精神神經病傾向」,即走向人們、反對人們和離開人們。這3種傾向都不足以對付現實,而且由於互相抵觸而引起所謂基本衝突,循環往複,反而使精神神經病更趨嚴重。她還提出一個「理想化自我意象」的概念,認為理想的自我與真正的自我之間的矛盾,是導致精神神經病的主因。霍妮認為精神分析的治療目的在於使患者能意識到自己的當前傾向和衝突,精神神經病的治癒不一定要追溯到幼兒期被壓抑的慾望。霍妮在揭示精神神經病患者的社會制約性時,指出了「西方文明」中存在的剝削關係和競爭現象,嚴重地妨礙了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矛盾和弊端。  

弗羅姆的理論

弗羅姆的理論充滿了社會哲學的色彩。他把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密切結合起來,強調社會中大的切面對人格的影響。弗羅姆是從社會發展的過程來考察現代人的性格形成的。他認為人類從原始社會,經過中世紀封建社會直到資本主義社會,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但由於面臨現代社會中冷酷競爭的現實,反而產生孤寂和恐懼之感,因此現代人的主要動機是逃出自由。他認為個人逃出資本主義社會是「積極的自由」,但不可能實現,於是只得轉而尋求「消極的自由」,即將孤寂不安之感壓抑到潛意識之中,結果變成了強迫性觀念和行為,神經病即由此而生。弗羅姆認為人能獲得安全的社會制度有兩種:一種是權威主義,一種是人本主義。他討論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應付孤獨感的各種機制,稱之為性格的動力傾向性。其中接納、剝削、貯藏和市場4種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態表現,只有一種生產傾向性才是常態的、健康的表現。根據討論的結果,弗羅姆企盼的不是革命,而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人本主義社會的烏托邦。弗羅姆的理論多少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醜惡現象,但他得出了只有改變個人的病態心理才能改變病態社會的錯誤結論。

新精神分析一派中值得一提的還有A.卡丁納,他採取的是文化人類學觀點。他曾親身調查了一些土著民族,深信應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能揭示出每種文化所特有的基本人格。這代表著精神分析的另一個方向。  

共同特徵

新精神分析這一派中各種理論的側重點雖互有差異,但也有其共同特徵,大致為:①他們都強調社會和文化因素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②他們大都強調家庭環境和童年經驗對人格發展的重大作用。③他們都重視自我的整合和調節作用,對精神神經病的治療持樂觀態度。  

其他

必須指出,新精神分析在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釋的情況下,仍保留了弗洛伊德學說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潛意識動機作用,壓抑和抵抗,精神決定論,移情作用,以及自由聯想法等。新精神分析學家在各自理論中提出的如基本焦慮,原始恐懼,逃出自由等概念,儘管名稱有所不同,但歸根結底,仍然是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在起主要作用,不過表現於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中而已。

關於「新精神分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