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型淋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播散型淋病即播散性淋球菌感染,在淋病患者中非常少見,占淋病患者的0.2%~1.9%。多見於婦女,常在月經期發病,與妊娠也有一定關係。

目錄

播散型淋病的病因

由於淋球菌通過血行播散到全身,出現較嚴重的全身感染發病率淋病患者的1%左右。引起播散性淋菌感染菌株多為AHU-營養型,該菌株對正常人血清具有穩定的抵抗力,另外正常人血清中有對淋球菌脂多糖IgM抗體,在補體的協助下,對大多數淋菌是有殺菌作用,缺乏C5、C6、C7和C8等補體成份的病人很容易患淋菌性敗血症或淋菌性腦膜炎

播散型淋病的症状

全身症状:低中度發熱體溫多在39℃以下,可伴乏力食慾下降等其他症状

(1)淋菌性皮炎:初起為直徑2~5mm圓形紅斑斑丘疹水皰,很快變成膿皰,周圍有紅暈,中央出血壞死結痂。偶見結節性紅斑蕁麻疹多形紅斑樣皮損。分布於軀幹、四肢、掌跖部,不發生於頭面部。4~5天消退,不遺留瘢痕

(2)淋菌性角化症:可能是由於淋球菌或其毒素所致,皮損中找不到淋球菌,常與淋菌性關節炎並發,皮損好發部位為手足、踝跟部和腰部。通常為扁平角化性稍隆起的斑片或斑塊,呈圓錐形,黃色,或銅紅色或灰白色。掌跖的皮損呈角質增生,大片角化。

(3)淋菌性關節炎、滑膜炎腱鞘炎:多累及膝、踝、肘、腕和肩關節。 2/3表現為遊走性不對稱性關節炎,約1/4表現為單關節痛。關節炎時關節紅、腫、積液積膿,可引起骨質破壞關節強直。常伴滑膜炎和腱鞘炎。

(4)淋菌性心內膜炎腦膜炎敗血症:心內膜炎主要累及主動脈瓣二尖瓣。偶可累及腦膜心內膜骨骼、肝和乳腺

播散型淋病的診斷

播散型淋病的檢查化驗

淋球菌實驗室檢查包括塗片,培養檢查淋球菌、抗原檢測,藥敏試驗及PPNG測定,基因診斷

播散型淋病的併發症

男性淋病可合併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尿道狹窄等。

女性淋病可合併淋菌性盆腔炎,包括急性輸卵管炎子宮內膜炎繼發性輸卵管卵巢膿腫及破裂後所致的盆腔膿腫腹膜炎等。

播散型淋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及時治療淋病,控制病情的發展。淋病患者,急性期及時正確治療可完全治癒。無合併症淋病經單次大劑量藥物治療,治癒率達95%。

播散型淋病的西醫治療

①如為敏感菌株所致,用青黴素G 2000萬U,靜脈滴注,每天1次,控制後改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或阿莫西林(羥氨苄青黴素)0.5g,口服,每天4次,共10天。

②若系耐藥菌株感染,用頭孢曲松(頭孢三嗪)1.0g,靜脈滴注,每天2次;或頭孢西丁2.0g,靜脈滴注,每天4次;或頭孢噻肟1.0g,靜脈注射,每天3次。均連用5~7天後,劑量酌減,改為肌內注射,每天1次,至少7天。或大觀黴素2.0g,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同時用氧氟沙星(氟嗪酸)0.2g,口服,每天2次,連用5~7天。

如系心內膜炎頭孢曲松(頭孢三嗪)或頭孢噻肟每次靜脈滴注量應加至2.0g,共3~4周。若為腦膜炎,應選易通過血腦屏障的氧氟沙星(氟嗪酸)或環丙沙星(環丙氟哌酸),劑量應適當加大,連用2~3周;或拉氧頭孢(氧雜頭霉唑)1~2g/d,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共2~3周。

播散型淋病的護理

淋病久治不愈的原因

第一、是沒有到性病防治專業機構治療(包括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治療原則)

第二、是不管是否淋病,也不管治癒與否,盲目打針、吃藥。

第三、是不管病情是否需要,濫用抗生素,只要患者急於治病,就採用最高檔的、最新的、進口的抗生素。勢必造成淋菌的耐藥菌株過早、過快地出現,不但給治療帶來困難,而且導致淋菌流行更為嚴重。

參看

關於「播散型淋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