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頭痛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內科學》 >> 經絡肢體病證 >> 頭痛 |
中醫內科學 |
|
頭痛病是指由於外感與內傷,致使脈絡拘急或失養,清竅不利所引起的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疾病。頭痛既是一種常見病證,也是一個常見症状,可以發生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有時亦是某些相關疾病加重或惡化的先兆。
本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偏頭痛,一般人群發病率達5%,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患病率為985.2/10萬,30歲以下發病者逐年增長,男女患病率之比約為1:4。相當數量的病人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於中醫。
我國對頭痛病認識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記載,《內經》稱本病為「腦風」、「首風」,《素問.風論》認為其病因乃外在風邪寒氣犯於頭腦而致。《素問.五臟生成》還提出「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的病機。漢.《傷寒論》在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厥陰病篇章中較詳細地論述了外感頭痛病的辨證論治。隋,《諸病源候論》已認識到「風痰相結,上沖於頭」可致頭痛。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對內傷頭痛已有較充分的認識,認為「有氣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臟氣郁厥而疼者」。金元以後,對頭痛病的認識日臻完善。《東垣十書》指出外感與內傷均可引起頭痛,據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傷寒頭痛、濕熱頭痛、偏頭痛、真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氣血俱虛頭痛、厥逆頭痛等,還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從而為頭痛分經用藥創造了條件。《丹溪心法》認為頭痛多因痰與火。《普濟方》認為:「氣血俱虛,風邪傷於陽經,人於腦中,則令人頭痛。」明.《古今醫統大全.頭痛大法分內外之因》對頭痛病進行總結說:「頭痛自內而致者,氣血痰飲、五臟氣鬱之病,東垣論氣虛、血虛、痰厥頭痛之類是也;自外而致者,風寒暑濕之病,仲景傷寒、東垣六經之類是也。」另外,文獻有頭風之名,實際仍屬頭痛。正如《證治準繩.頭痛》所說:「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複發也。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
西醫學中的偏頭痛,還有國際上新分類的周期性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及慢性陣發性偏頭痛等,凡符合頭痛證候特徵者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上犯於頭,清陽之氣受阻,氣血不暢,阻遏絡道而發為頭痛。外邪中以風邪為主,因風為陽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巔高之上,唯風可到」。但「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常挾寒、濕、熱邪上襲。
若風挾寒,寒為陰邪傷陽,清陽受阻,寒凝血滯,絡脈絀急而痛;若挾熱邪,風熱上炎,侵擾清空,氣血逆亂而痛;若挾濕邪,濕性粘滯,濕蒙清陽,頭為「清陽之府」,清陽不布,氣血不暢而疼痛。外邪所致頭痛,其病機如《醫碥.頭痛》所說:「六淫外邪,惟風寒濕三者最能郁遏陽氣,火暑燥三者皆屬熱,受其熱則汗泄,非有風寒濕襲之,不為害也。然熱甚亦氣壅脈滿,而為痛矣。」
2.情志郁怒長期精神緊張憂鬱,肝氣鬱結,肝失疏泄,絡脈失於條達拘急而頭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惱怒太過,氣鬱化火,日久肝陰被耗,肝陽失斂而上亢,氣壅脈滿,清陽受擾而頭痛。
3.飲食不節素嗜肥甘厚味,暴飲暴食,或勞傷脾胃,以致脾陽不振,脾不能運化轉輸水津,聚而痰濕內生,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下降,清竅為痰濕所蒙;或痰阻腦脈,痰瘀痹阻,氣血不暢,均可致腦失清陽、精血之充,脈絡失養而痛。如丹溪所言「頭痛多主於痰」。飲食傷脾,氣血化生不足,氣血不足以充營腦海,亦為頭痛之病因病機。
4.內傷不足先天稟賦不足,或勞欲傷腎,陰精耗損,或年老氣血衰敗,或久病不愈,產後、失血之後,營血虧損,氣血不能上營於腦,髓海不充則可致頭痛。此外,外傷跌扑,或久病人絡則絡行不暢,血瘀氣滯,脈絡失養而易致頭痛。頭為神明之府,「諸陽之會」,「腦為髓海」,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能上注於頭,即頭與五臟六腑之陰精、陽氣密切相關,凡能影響臟腑之精血、陽氣的因素皆可成為頭痛的病因,歸納起來不外外感與內傷兩類。病位雖在頭,但與肝脾腎密切相關。風、火、痰、瘀、虛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脈絡,清竅不利;精血不足,腦失所養,為頭痛之基本病機。
【臨床表現】
患者自覺頭部包括前額、額顳、頂枕等部位疼痛,為本病的證候特徵。按部位中醫有在太陽、陽明、少陽,或在太陰、厥陰、少陰,或痛及全頭的不同,但以偏頭痛者居多。按頭痛的性質有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頭痛如裂或空痛、隱痛、昏痛等。按頭痛發病方式,有突然發作,有緩慢而病。疼痛時間有持續疼痛,痛無休止,有痛勢綿綿,時作時止。根據病因,還有相應的伴發症状。
【診斷】
1.以頭痛為主症,表現為前額、額顳、巔頂、頂枕部甚至全頭部疼痛,頭痛性質或為跳痛、刺痛、脹痛、昏痛、隱痛、空痛。可以突然發作,可以反覆發作。疼痛持續時間可以數分鐘、數小時、數天或數周不等。
2.有外感、內傷引起頭痛的因素,或有反覆發作的病史。
3.檢查血常規、測血壓、必要時做腦脊液、腦血流圖、腦電圖檢查,有條件時做經顱都卜勒、顱腦CT和MRI檢查,有助於排除器質性疾病,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1.類中風 類小風病多見於45歲以上,眩暈反覆發作,頭痛突然加重時,常兼半身肢體活動不靈,或舌謇語澀。
2.真頭痛 真頭痛多呈突然劇烈頭痛,常表現為持續痛而陣發加重,甚至伴噴射樣嘔吐、肢厥、抽搐等: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傷可根據起病方式、病程長短、疼痛性質等特點進行辨證。外感頭痛,一般發病較急,病勢較劇,多表現掣痛、跳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內傷頭痛,一般起病緩慢,痛勢較緩,多表現隱痛、空痛、昏痛、痛勢悠悠,遇勞則劇,時作時止。
2.辨疼痛性質辨疼痛性質有助於分析病因。掣痛、跳痛多為陽亢、火熱所致;重痛多為痰濕;冷感而刺痛,為寒厥;刺痛固定,常為瘀血;痛而脹者,多為陽亢;隱痛綿綿或空痛者,多精血虧虛;痛而昏暈者,多氣血不足。
3.辨疼痛部位辨疼痛部位有助於分析病因及臟腑經絡。一般氣血、肝腎陰虛者,多以全頭作痛;陽亢者痛在枕部,多連頸肌;寒厥者痛在巔頂;肝火者痛在兩顳。就經絡而言,前部為陽明經,後部為太陽經,兩側為少陽經,巔頂為厥陰經。
4,辯誘發因素因勞倦而發,多為內傷,氣血陰精不足;因氣候變化而發,常為寒濕所致;因情志波動而加重,與肝火有關;因飲酒或暴食而加重,多為陽亢;外傷之後而痛,應屬瘀血。
治療原則
頭痛的治療「須分內外虛實」(《醫碥.頭痛》),外感所致屬實,治療當以祛邪活絡為主,視其邪氣性質之不同,分別採用祛風、散寒、化濕、清熱等法,外感以風為主,故強調風藥的使用。內傷所致多虛,治療以補虛為要,視其所虛,分別採用益氣升清、滋陰養血、益腎填精,若因風陽上亢則治以熄風潛陽,因痰瘀阻絡又當化痰活血為法。虛實夾雜,扶正祛邪並舉。
分證論治
『外感頭痛』
.風寒證
症状:頭痛起病較急,其痛如破,痛連項背,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多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
方藥:川芎茶調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細辛發散風寒,通絡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為外感頭痛要藥;薄荷、荊芥、防風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風止痛;茶水調服,取其苦寒之性,協調諸風藥溫燥之性,共成疏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
若鼻塞流清涕,加蒼耳、辛夷散寒通竅。項背強痛,加葛根疏風解肌。嘔惡苔膩,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巔頂痛加藁本祛風止痛,若巔頂痛甚,乾嘔,吐涎,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為寒犯厥陰,治當溫散厥陰寒邪,方用吳茱萸湯加半夏、藁本、川芎之類,以吳茱萸暖肝溫胃,人蔘、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千,全方協同以收溫散降逆之功。
.風熱證
症状:起病急,頭呈脹痛,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或惡風,口渴欲飲,面紅目赤,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芎芷石膏湯。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為主藥,以疏風清熱。川芎、白芷、羌活、藁本善止頭痛,但偏於辛溫,故伍以菊花、石膏校正其溫性,變辛溫為辛涼,疏風清熱而止頭痛。
應用時若風熱較甚者,可去羌活、藁本,改用黃芩、山梔、薄荷辛涼清解。發熱甚,加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若熱盛津傷,症見舌紅少津,可加知母、石斛、花粉清熱生津。若大便秘結,口鼻生瘡,腑氣不通者,可合用黃連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熱。
.風濕證
症状: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
治法:祛風勝濕。
方藥:羌活勝濕湯。.
該方治濕氣在表,真頭痛頭重證。因濕邪在表,故以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藁本、蔓荊子等祛風以勝濕,濕去表解,清陽之氣得布,則頭痛身困可解;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並調和諸藥。若濕濁中阻,症見胸悶納呆、便溏,可加蒼朮、厚朴、陳皮等燥濕寬中。若噁心嘔吐者,可加生薑、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濁,降逆止嘔。若見身熱汗出不暢,胸悶口渴者,為暑濕所致,宜清暑化濕,用黃連香薷飲加藿香、佩蘭等。
『內傷頭痛』
.肝陽證
症状:頭脹痛而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鳴脅痛,夜眠不寧,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法:乎肝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
本方重在乎肝潛陽熄風,對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證均可獲效。方用天麻、鉤藤、石決明以平肝潛陽;黃芩、山梔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補肝腎;夜交藤、茯神養心安神b臨床應用時可再加龍骨、牡蠣以增強重鎮潛陽之力。若見肝腎陰虛,症見朝輕暮重,或遇勞加重,脈弦細,舌紅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首烏、女貞子、枸杞子、旱蓮草等滋養肝腎。若頭痛甚,口苦、脅痛,肝火偏旺者,加鬱金、龍膽草、夏枯草以清肝瀉火,火熱較甚,亦可用龍膽瀉肝湯清降肝火。
.腎虛證
症状:頭痛而空,每兼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帶下,少寐健忘,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補腎。
方藥:大補元煎。
本方重在滋補腎陰,以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滋補肝腎之陰;人蔘、當歸氣血雙補;杜仲益腎強腰。腰膝酸軟,可加續斷、懷牛膝以壯腰膝。遺精、帶下,加蓮須、芡實、金櫻子收斂固澀。待病情好轉,可常服杞菊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補腎陰、潛肝陽以鞏固療效。
若頭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而緩,證屬腎陽不足,可用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補髓。若兼見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散寒溫里,表裡兼治。
.氣血虛證
症状:頭痛而暈,遇勞加重,面色少華,心悸不寧,自汗,氣短,畏風,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氣血雙補。
方藥:八珍湯。
方中以四君健脾補中而益氣,又以四物補腎而養血。當加菊花、蔓荊子入肝經,清頭明目以治標,標本俱治,可提高療效。
.痰濁證
症状: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或舌胖大有齒痕,脈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嘔,平肝熄風之功。以半夏、生白朮、茯苓、陳皮、生薑健脾化痰、降逆止嘔,令痰濁去則清陽升而頭痛減;天麻平肝熄風,為治頭痛、眩暈之要藥。
並可加厚朴、蔓荊子、白蒺藜運脾燥濕,祛風止痛。若痰郁化熱顯著者,可加竹茹、枳實、黃芩清熱燥濕。
.瘀血證
症状:頭痛經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頭部有外傷史,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澀。
治法:活血通竅止痛。
方藥:通竅活血湯。
方藥麝香、生薑、蔥白溫通竅絡;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大棗一味甘緩扶正,防化瘀傷正。可酌加鬱金、菖蒲、細辛、白芷以理氣宣竅,溫經通絡。頭痛甚者,可加全蠍、蜈蚣、地鱉蟲等蟲類藥以收逐風邪,活絡止痛。久病氣血不足,可加黃芪、當歸以助活絡化瘀之力。
治療上述各證,均可根據經絡循行在相應的方藥中加入引經藥,能顯著地提高療效。一般太陽頭痛選加羌活、防風;陽明頭痛選加白芷、葛根;少陽頭痛選用川芎、柴胡;太陰頭痛選用蒼朮;少陰頭痛選用細辛;厥陰頭痛選用吳茱萸、藁本等。
此外,臨床可見頭痛如雷鳴,頭面起核或憎寒壯熱,名曰「雷頭風」,多為濕熱毒邪上沖,擾亂清竅所致,可用清震東加薄荷、黃芩、黃連、板藍根、僵蠶等以清宣升散、除濕解毒治之。
還有偏頭風,又稱偏頭痛,其病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或連及眼、齒,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覆發作,此多肝經風火所致,治宜乎肝熄風為主,可用天麻鉤藤飲或羚角鉤藤湯治之。
【轉歸預後】
轉歸有證候間的轉歸和疾病間的轉歸。證候間的轉歸,如外感頭痛未及時根治,日久耗傷正氣可轉為內傷頭痛;內傷頭痛之人再次感邪,也可並發外感頭痛。風寒證或風濕證,邪氣鬱遏化熱,也可成為風熱證;腎虛證水不涵木,可轉化肝陽證;肝陽證化火傷陰可轉化為腎虛證;痰濁證因痰阻血脈,可轉化為痰瘀阻痹證。疾病間的轉歸,如肝陽頭痛日久,可轉歸或並發為眩暈、目盲、中風等病。
頭痛的預後有較大差異,外感頭痛,治療較易,預後良好。內傷頭痛,虛實夾雜,治療較難,只要辨證準確,精心治療,也可以使病情得到緩解,甚至治癒。若並發中風、心痛、嘔吐等則預後較差。
【預防與調攝】
頭痛的預防在於針對病因,如避免感受外邪,勿情志過激,慎勞倦、過食肥甘等以免引發頭痛。頭痛的急性發作期,應適當休息,不宜食用炸烤辛辣的厚味食品,以防生熱助火,有礙治療,同時限制煙酒。若患者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可疏導勸慰以穩定情緒,適當保證環境安靜,有助緩解頭痛。
【結語】
頭痛的病因雖多,總不外外感與內傷兩類。外感以風邪為主,挾寒、挾熱、挾濕,其證屬實。內傷頭痛有虛有實,腎虛、氣虛、血虛頭痛屬虛,肝陽、痰濁、瘀血頭痛屬實,或虛實兼挾。故頭痛應辨內外虛實,治療亦相應採用補虛瀉實。外感頭痛以祛邪活絡為主,分辨兼挾之邪而分別祛風、散寒、化濕、清熱治之。內傷頭痛補虛為要,視其虛實性質,分別治以補腎、益氣、養血、化痰、祛瘀為治。在辨證基礎上,根據病變的臟腑經絡,選加引經藥效果較好,除服藥外還可配合針灸及外治法等,常可提高療效。
【文獻摘要】
《素問.五臟生成》:「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人腎。」
《素問.風論》:「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素問.方盛衰論》:「氣上不下,頭痛巔疾。」
《傷寒論.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濟生方.頭痛論治》:「夫頭者上配於天,諸陽脈之所聚。凡頭痛者,氣血俱虛,風寒暑濕之邪,傷於陽經,伏留不去者,名曰厥頭痛。蓋厥者逆也,逆壅而沖於頭也。痛引腦巔,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頭痛,非藥之能愈。又有風熱痰厥,氣虛腎厥,新沐之後,露臥當風,皆令人頭痛,治法當推其所由而調之,無不切中者矣。」
《枬溪心法.頭痛》:「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如肥人頭痛,是濕痰,宜半夏、蒼朮。如瘦人,是熱,宜酒制黃芩、防風」。
《景岳全書.頭痛》;「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以暫病言之,則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於經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所以暫病者,當重邪氣,久病者,當重元氣,此固其大綱也。然亦有暫病而虛者,久病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辨之,不可執也。」
《冷廬醫話.頭痛》:「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痛連項;屬陽明者,上連目珠,痛在額前;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以太陽經行身之後,陽明經行身之前,少陽經行身之側。厥陰.之脈,會於巔頂,故頭痛在巔頂;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頭上氣不得暢而亦痛。」
《臨證指南醫案.頭痛》:「如陽虛濁邪阻塞,氣血瘀痹而為頭痛者,用蟲蟻搜逐血絡,宣通陽氣為主。如火風變動,與暑風邪氣上郁而為頭痛者,用鮮荷葉、苦丁茶、蔓荊子、山梔等辛散輕清為主;如陰虛陽越而為頭痛者,有仲景復脈湯、甘麥大棗法,加膠芍牡蠣鎮攝益虛,和陰熄風為主。如厥陰風木上觸,兼內風而為頭痛者,有首烏、柏仁、櫓豆、甘菊、生芍、杞子輩熄肝風滋腎液為主。」
【現代研究】
1.祛風散邪:外感頭痛多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上壅清竅所致,高巔之上唯風可到,風為六淫之首;故許多臨床研究者,採用祛風散邪之法組方治療頭痛,所選藥物以荊芥、防風、藁本、蔓荊子、白芷等使用頻率為高。賢氏以蠲痛湯(川羌活、白僵蠶、荊芥穗、防風、白芷、薄荷、地龍、川芎、絲瓜絡、細辛)隨證加減,治療偏頭痛40例。結果:痊癒22例,好轉16例,無效2例Ij匕京中醫1994;(5):26)信袁氏以養腦調神二號膠囊(川芎、三七、白芷、菊花、桑葉、藁本、蔓荊子、防風、羌活、遠志、枸杞子、合歡皮、橘絡、細辛、磁石)治療神經血管性頭痛及三叉神經痛118例。結果:顯效48例,好轉61例,無效9例[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4;16(3):42]。許多作者在祛風劑中加入全蠍、蜈蚣、僵蠶等增強其祛風之效。王氏以頭風湯(全蠍、白芷、防風、細辛、菊花、葛根、白芍、川芎、甘草)隨證加減,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持續狀態100例。結果:痊癒34例,顯效55例,好轉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8%[河北中醫1996;18(4):14]。
2.散寒止痛:寒邪郁遏清陽者,常以細辛、白芷、吳茱萸、附子等溫經散寒之晶組方治療。王氏以頭痛康(制附片、白芷、川芎、吳茱萸、全蠍、蜈蚣、白芍、雲茯苓)隨證加減,治療血管性頭痛48例。結果:痊癒36例,好轉10例,無效2例[河南中醫1994;14(3):164]。張氏用小白附子湯(小白附子、桂枝、杭芍、天麻、羌活、藁本、川芎、白芷)隨證加減,治療偏頭痛34例,結果:治癒12例,有效1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雲南中醫中藥雜誌1996;17(3):32]。
3.平肝熄風:肝為風木之臟,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風上擾清空,是頭痛的重要病機,因此以平肝熄風為法治療頭痛的臨床研究甚多,效果也較理想。胡氏以芷鉤湯(白芷、桑寄生、當歸、鉤藤、川牛膝、石決明、川芎、菊花、細辛、甘草)隨證加減,治療血管性頭痛42例,結果:痊癒13例,顯效17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8%[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4;18(3):163]。庄氏以全蜈天藤湯(全蠍、蜈蚣、天麻、川芎、元胡、鉤藤、白芍、當歸)隨證加減,治療頑固性血管神經性頭痛48例,結果:治癒19例,有效2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7%[陝西中醫1996;17(6):256L隆氏採用熄風化瘀法,藥用生石決明、生牡蠣、生赭石、鉤藤、天麻、桃仁、紅花、當歸、全蠍、地龍、水蛭、川芎,隨證加減,治療頭風病108例,結果:臨床治癒45例(41.67%),顯效39例(36.1%),有效19例(17.59%),無效5例(4,63%),總有效率95.37%[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3):35]。
4.活血化瘀:對久病及頑固性頭痛,臨床報導多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所選藥物以川芎、當歸、赤芍、丹參、紅花、桃仁的頻率為高,尤以川芎應用最廣泛。馮氏以通竅活血湯治療瘀血性頭痛24例,結果:痊癒14例,有效8例,無效2例[中醫藥信息1996;(2):371。
周氏以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管性頭痛50例,並與西藥(尼莫地平、谷維素、安定)治療40例進行對照,均8周為1療程,結果:兩組分別痊癒34、20例,顯效各11例,無效分別為5、14例,總有效率90%、68.8%(P<0.05)[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5;15(7):438]。賀氏以化瘀止痙湯(川芎、桃仁、赤芍、羌活、紅花、牛膝)隨證加減,另用蜈蚣、全蠍、麥芽共研為末,用煎劑兌服,治療頑固性頭痛35例,結果:治癒3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4%[四川中醫1995;13(8):31L郭氏以顱傷愈震湯(當歸尾、天麻、白芷、廑蟲、地龍、制半夏、細辛、廣木香、茯苓、桃仁)治療36例腦外傷後遺症,結果:治癒23例,顯效7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4%[新中醫1995;27(11):23]。
5.化痰通絡:張氏以化痰通絡湯(陳皮、半夏、雲苓、白朮、丹參、天麻、黃芩、川芎)隨證加減,治療血管性頭痛29例,結果:痊癒19例,好轉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5%[山西中醫1CG]5;11(2):52]。景氏以祛風止痛湯(全蠍、白附子、蟬蛻、僵蠶、天麻、羌活、白芷、半夏、赤芍、白芍、川芎、丹參)隨證加減,治療偏頭痛34例,並與西藥(苯噻啶、維生素Bl、B6、C及谷維素)治療34例進行對照,結果:兩組基本治癒30、13例,好轉3、6例,無效1、15例,總有效率97,06%、55.88%(P<0.005)[陝西中醫1995;16(9):398]。陳氏以自制頭痛寧(菊花、龍膽草、丹參、芍藥、鬱金、蜈蚣、全蠍、金錢蛇、山梔子、細辛、膽南星、竹茹等)4-6片/次,每日-5次,治療偏頭痛96例,結果:基本恢復51例,顯效18例,有效15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7.5%[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6;10(1):12]信周氏以活血平肝祛痰法(用天麻、僵蠶、丹參、赤芍、白芍、生南星、紅花、川芎、桃仁、菖蒲)治療血管性頭痛兒9例,總有效率91.6%。其中71例血漿5-羥色胺、血栓素、前列環素及雌二醇(女性)濃度高、低值組經治療後均趨於正常(P<0.01)[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4):53]。
6.扶正祛邪:李氏對低顱壓頭痛,採用辨正補益治療,氣血兩虛型用加味四物湯加減:當歸、白芍、生地、川芎、黃芪、党參、白朮、蔓荊子、菊花、甘草;腎精虧虛型用大補元煎加減:太子參、淮山藥、熟地、當歸、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川芎、菊花、甘草;兩型兼見用補中益氣湯合左歸丸加減治療,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新中醫1993;25(6):9]。有不少作者認為慢性頭痛久病必傷正,多虛實夾雜,治療應扶正補虛,攻補兼施,標本同治。施氏以益氣活血、熄風止痛的清府息痛湯(黃芪、川芎、當歸、白芍、鉤藤、細辛、全蠍)隨證加減,治療偏頭痛40例,結果:顯效23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1997;4(7):31L陳氏以痛必克湯(黃芪、雞血藤、當歸、生地、川芎、鉤藤、生龍骨、生牡蠣、桃仁、紅花、羌活、獨活、防風、附子、細辛、麻黃、澤瀉、茯苓、白芷)治療難治性偏頭痛100例,結果:基本恢復36例,顯效58例,有效5例,無效l例[山東中醫雜誌1996;15(4):156]。徐氏以加味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生地、蔓荊子、菊花、刺蒺藜、僵蠶、黃芩、全蠍)治療內傷頭痛63例,結果:痊癒39例,顯效13例,有效7例,無效4例[湖北中醫雜誌1992;14(5):15]。
7.外治法:黃氏以丁香四神散(用丁香、鬱金、川芎、山楂、菖蒲,粗加工粉碎,裝入布袋製成藥枕)枕用,治療頭痛26例,並與鎮腦寧4粒/次,每日3次口服治療26例對照,均10日為1療程,觀察2個療程,結果:兩組分別顯效率62%、54%,有效率30%、38%,總有效率均為92%。腦血流圖療效:顯效率69%、54%,有效率31%、35%,總有效率100%、89%,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國鄉村醫生1994;(6):28]。賴氏以溫經散寒中藥(艾葉、生薑、蔥白、小麥)搗碎混合成糊狀,每晚9時加熱至50~C左右,置布帶上,使藥覆蓋額顳部,次晨取下,頭痛發作時連續用藥3夜,治療偏頭痛20例。對照1組19例,小麥搗碎加水製成糊狀,余同上法;對照2組21例,用西比靈5-lOmg,每晚口服。均用3個月,頭痛重用鎮痛藥,結果:3組分別基本控制3、0、0例,顯效10、2、7例,好轉6、5、9例,無效1、12、5例,本組療效優於兩對照組(P均<0.01)[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5;15(9).:562]。
參看
經絡肢體病證 | 痹病 |
關於「中醫內科學/頭痛」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