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顫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內科學》 >> 經絡肢體病證 >> 顫震
中醫內科學

中醫內科學目錄

顫震是指由內傷積損或其他慢性病證致筋脈失榮失控,以頭身肢體不自主地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古代亦稱.「顫振」或「振掉」。

本病老年人發病較多,男性多於女性,多呈進行性加重。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顫震病人也在增多,中醫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效果。

內經》稱本病為「掉」、「振掉」,《素問.五常政大論》描述了其臨床表現,如「其病動搖」、「掉眩巔疾」、「掉振鼓栗」,《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指出病變在肝,《素問.脈要精微論》「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明確了病變與「髓」有關,《內經》的論述為後世闡述本病奠定了基礎。至明代,對本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許多醫家對病名、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方面均有較系統地論述。《證治準繩.雜病.顫振》說:「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亦有頭動而手足不動者,……手足動而頭不動者,皆木氣太過而兼火之化也。」不僅指出了本病的臨床特徵,而且概括了本病的病機為「筋脈約束不住」,病與肝木風火有關。《醫學綱目.顫振》說:「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瘛疚,其勢為緩。《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顫振之謂。」這裡指出與瘛瘋區別,還與諸禁鼓栗有別,曰:「渚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熱。鼓栗亦動搖之意也。」還指出病因:「此症多由風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赤水玄珠.顫振》認為顫震的病因病機是「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病,治療應「清上補下」,體現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清代,《醫宗己任編.顫振》強調氣血虧虛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並創造大補氣血法治療顫震。《張氏醫通.顫振》較系統地總結了本病的病因病機,並列舉出13個證候和主治方藥,還以脈象判斷預後,豐富了本病的理論和臨床經驗

西醫學中的某些錐體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隨意運動,如震顫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動症等,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較多,以內傷為主,尤以年老體衰多見,正如《證治準繩.雜病『顫振》所說:「壯年鮮有,中年以後乃有之,老年尤多。」勞欲太過,醇酒厚味,藥物所傷,情志郁怒等為顫震的重要病因,但也有外感成為病因者,如《醫學綱目.顫振》所說:「此症多由風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本病有如下病機:

1.風陽內動中年以後,腎精漸虧,若加之勞欲太過,或藥物所傷,致使腎氣不足,腎精虧耗,腎水不能滋養肝木,筋脈失濡,木燥而生風,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神失主則筋不能自收持而生顫震。也有因情志郁怒傷肝氣機不暢,陽氣內郁化熱生風而成。

2.髓海不足久病或年邁腎虧精少,或年少稟賦不足,或七情內傷,凡應事太煩則傷神。精生氣,氣生神,神傷則精損氣耗腦髓不足,神機失養,筋脈肢體失主而成。

3.氣血虧虛或飲酒無度,嗜食生冷肥甘,或思慮傷脾,或藥物所傷,致脾胃受損,中焦失於運化,水谷不能化生氣血,則氣虛血少,陽弱陰虧。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海,今陽弱陰虧,陽氣不能上煦於頭,陰精不能充養於腦,神機受累,筋脈肢體失司失控而生顫震。

4.痰熱動風多因脾腎虧虛,水津運化失常而生痰,痰濕郁久而化熱生風;也有因外感風濕熱毒,邪留於心,傷及肺脾,心不主五臟,肺失通調,脾失轉輸,痰飲內生,積久生熱,熱極生風。風火痰熱流竄於經絡,困擾於神機,筋脈失司失控而成。

或有痰濕之體,積年累月,阻滯氣機,氣不行血而瘀滯,痰瘀阻痹經脈,氣血不運,肌肉筋脈失養而不能自主者為顫震。

綜上所述,本病為腦髓及肝、脾、腎等臟腑受損,而引起筋脈肌肉失養和/或失控而發生的病證,這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和根本病機所在。因腦為元神之府,與心並主神機,神機出入控制四肢百骸協調運動腎主骨生髓,充養腦海,伎巧出焉,即肢體的精細、協調運動由腎精充養髓海而成;脾主肌肉、四肢,為氣血陰陽化生之源,腎精的充養,肝筋的滋潤,肌肉的溫煦,均靠脾之健運,化生之氣血陰陽的源源供養;肝主筋,筋繫於肉,支配肌肉肢體的伸縮收持。故腦髓、肝脾腎等臟腑的共同生理,保證了頭身肢體的協調運動,若病及其中的任一臟腑或多個臟腑,筋脈肌肉失養和/或失控,則發生頭身肢體不協調、不自主地運動而為顫震病。病理性質,虛多實少。病理因素為虛、風、痰、火、瘀。虛,以陰精虧虛為主,也有氣虛、血虛甚至陽虛者,虛則不能充養臟腑,潤養筋脈。風,以陰虛生風為主,也有陽亢風動或痰熱化風者,風性善動,使筋脈肌肉變動不拘。痰,以稟賦痰濕之體為主,或因肺脾腎虛不能運化水濕而成,痰之為病,或阻滯肌肉筋脈,或化熱而生風。火,以陰虛生內熱為主,或有五志過極化火,或外感熱毒所致,火熱則耗灼陰津,肝腎失養,或熱極風動而筋脈不寧。瘀,多因久病氣血不運而繼發,常痰瘀並病,阻滯經脈運行氣血,筋脈肌肉失養而病。

【臨床表現】

本病以頭部及肢體搖動、顫抖,甚至不能持物為其臨床特徵。發病緩慢,漸進加重。初病僅有頭搖或手足微顫,尚能堅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隨著病程的延長,頭搖手足顫震頻繁,幅度加大,甚至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或兼有項強、四肢拘急,繼而肢體不靈、行動緩慢,表情淡漠、獃滯;終則口角流涎,甚或臥床不起。

【診斷】

1.具有頭部及肢體搖動、顫抖的特定臨床特徵。輕者頭搖肢顫,重者頭部震搖大動,肢體震顫不已,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繼則肢體不靈,行動遲緩,表情淡漠,獃滯,口角流涎等症。

2.多發於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3.起病隱襲,漸進發展加重,不能自行緩解。

4.測血壓、查眼底,必要時做顱腦Cr、Mm等檢查,具有西醫學某些錐體外系疾病,如震顫麻痹等診斷依據者,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鑒別診斷】

顫震應與瘛疚相鑒別:

瘛瘋多見於急性熱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發作,其症見手足屈伸牽引,常伴發熱神昏、兩目竄視,頭、手顫動;顫震為一慢性疾患,以頭部、肢體不自主地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一般無發熱、神昏及其他特殊神志改變症状,手足顫抖而無抽搐牽引。再結合病史的分析,輔以實驗室及顱腦CT、Mm等檢查,兩者不難鑒別。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標本以病象而言,頭搖肢顫為標,腦髓與肝脾腎臟氣受損為本;從病因病機而言,精氣血虧虛為病之本,內風、痰熱、瘀血為標。

2.察虛實本病為本虛標實之病,即機體臟氣虛損的見症屬正虛,痰熱動風的見症屬邪實。

治療原則

扶正補虛、標本兼顧是本病的治療原則。根據標本虛實,以填精補髓,益腎調肝,健脾益氣養血以扶正治本,清化痰熱,熄風止痙,活血化瘀祛邪治標為其治療大法。

分證論治

.風陽內動

症状:眩暈頭脹,面紅,口乾舌燥,易怒,腰膝酸軟,睡有鼾聲,漸見頭搖肢顫,不能自主,舌紅,苔薄黃。

治法:滋陰潛陽

方藥:滋生青陽湯。

方中生地白芍石斛麥冬養陰潛陽石決明磁石鎮逆以潛陽;桑葉甘菊薄荷柴胡清肝以解鬱熱;天麻平肝熄風,滋燥緩急。諸藥配伍,則滋陰與潛陽,相得益彰,尤適於陽亢較甚者。本證亦可選用滋榮養液膏,藥用女貞子陳皮、干桑葉、熟地、白芍、黑芝麻旱蓮草枸杞子當歸身、鮮菊花、黑櫓豆、南竹葉玉竹白茯苓、沙蒺藜炙甘草治之。本方長於養陰,尤適於虛風內動者。

.髓海不足

症状:頭暈目眩耳鳴,記憶力差或善忘,頭搖肢顫,溲便不利,寤寐顛倒,重則神呆,啼笑反常,言語失序,舌質淡紅體胖大,苔薄白,脈多沉弦無力或弦細而緊。

治法:填精益髓。

方藥:龜鹿二仙丹。

方中以鹿角督脈龜板任脈,一善溫養陽氣,一善滋養陰精,均為血肉有情之晶,善補人之真氣人蔘大補中氣,則氣之源頭得助,氣化改善,氣血調暢;構杞子滋補肝腎。四味相合,填精益髓,達到補養精、氣、神三寶之功。方中尚可加熟地、鱉甲丹參赤芍以滋陰活血。有熱象者,加知母黃柏相火畏寒肢冷者,加淫羊藿肉蓯蓉溫養腎陽

本證亦可用益腦強神丸:鹿角膠50G,麝香4g、海馬50g、龜板膠50g、燕菜50g、西紅花50g、玳瑁100g、枸杞子100g、石菖蒲50G,山茱肉75G,桃仁25g、何首烏100g、熟地75G,黃精100g、稀薟草100g、生槐米100G,五味子50g,共為細面,制大蜜丸,每服1丸,日3次,淡鹽水送服。本方具益氣養血,滋陰潛陽,活血化瘀,通絡開竅之功。

.氣血虧虛

症状:眩暈,心悸而煩,動則氣短懶言,頭搖肢顫,納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體胖大,苔薄白滑,脈沉濡無力或沉細。

治法:補中益氣

方藥: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送服天王補心丹

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益氣升清;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寧心安神。臨證時,可加枸杞雞血藤、丹參、天麻、鉤藤以增強其養血熄風之效。挾痰者,加半夏貝母瓜蔞橘絡祛痰通絡。本證亦可用心脾雙補丸,藥用人蔘、玄參、五味子、遠志肉、麥冬、神曲酸棗仁柏子仁白朮川貝母生甘草、丹參、苦桔梗、生地、川黃連香附硃砂,共為細末,以桂圓肉熬膏代蜜,搗丸如彈子大,每晨嚼服1丸,開水送服。

.痰熱動風

症状:頭暈目眩,頭搖,肢體震顫,手不能持物,甚至四肢不知痛癢,胸悶泛惡,甚則嘔吐痰涎,咳嗽,痰涎如縷如絲,吹拂不斷,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紅,苔厚膩或白或黃,脈沉滑或沉濡。

治法:豁痰熄風。?

方藥:導痰湯

本方以半夏燥濕降逆,茯苓健脾燥濕,濕去痰無以生,陳皮利氣,甘草益脾,脾旺能勝濕,利氣則痰無滯留,此二陳湯意;制南星以治風痰枳殼理氣降逆寬中。全方合用具有燥濕豁痰、理氣開郁之功;應用時,再加皂莢宣壅去垢,導滯以通竅,硼砂熱痰散結,生白芍生石決明滋養陰血平肝潛陽,則可增豁痰熄風之效。肝陽亢者,加天麻、羚羊角粉珍珠粉以平肝潛陽。肝火甚者,加夏枯草龍膽草清肝瀉火大便秘結者,加大黃通腑瀉熱

本證亦可用化痰透腦丸,藥用九制南星25G,天竺黃100g、煨皂角5g、麝香4s。琥珀50g、鬱金50g、半夏50g、蛇膽陳皮50g、遠志肉100g、珍珠10g、沉香50g、石花菜100g、海膽50g,共為細面,制大蜜丸,每服1丸,1日3次,白開水送服。本方有理氣解郁、豁痰開竅之功效。

【轉歸預後】

本病多為原發性的,亦可繼發於濕熱病、中風中毒顱腦外傷疾病。臨床多呈緩慢進展加重,.有時病情可暫時停止進展,也有在數年內迅速發展至完全殘廢者,一般不能自動緩解,治療較難,預後欠佳。

體質強盛,正氣尚充,病程較短的病人,運用中醫治療,部分病人可痊癒,部分病例在一定程度上病情可得到控制。少數氣血虧虛,腎陰虧損,虛風內動病人,經益氣養血、育陰熄風治療,也有一定好轉。但若失治或調攝治療不當,以致氣血大虧,臟器虛損,則逐年加重,可轉為痴呆,每多並發它證而不治。

【預防與調攝】,

增強人體正氣,避免和消除導致顫震的各種致病因素,如盡量保持安定情緒,切忌憂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環境應保持安靜舒適,避免受風、受熱、受潮,生活要有規律,勞逸適度,節制房事;飲食清淡,進食儘可能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煙酒,忌過咸傷腎之品;防止中毒及顱腦損傷等,對預防顫震的發生都有作用。調攝護理方面,尚應加強功能鍛煉,做適量被動運動按摩肢體,行走等活動要注意安全,做好幫助喂哺等生活護理工作。

【結語】

本病是因內傷或其他慢性病證致腦髓及肝脾腎受損,肌肉筋脈失養失控,發生頭身肢體不自主地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病證。病理性質虛多實少,病理因素為虛、風、痰、火、瘀,治療則根據標本虛實,以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為治療原則,常採用填精補髓、益腎調肝、補氣養血以扶正治本、清化痰熱、熄風止痙、活血通絡以祛邪為其大法。對風陽內動者,治宜滋陰潛陽;髓海不足者,宜填精益髓;氣血虧虛者,宜補中益氣;痰熱動風者,宜豁痰熄風。若治療得當,部分病例可以緩解症状。但多數逐年加重,預後不良。所以除藥物治療外,重視調攝與預防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文獻摘要】

《素問.五常政大論》:「其藏肝……其病搖動注恐」;「陽和布化,陰氣乃隨,生氣淳化,萬物以榮,其化生,其氣美,其政散,其令條舒,春動掉眩巔疾」;「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而用立,土乃青,凄滄數至,木伐草萎,脅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欲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其化,使上下合德,無相奪倫,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運宣行勿乖其政。……此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原夫子推而次之,從其類序,分其部主,別其宗司,昭其氣數,明其正化。……太陽之政……其病眩掉。」

《素問.至真要大論》:「筋骨掉眩清厥甚則人脾。……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人腎,竅瀉無度」;「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張氏醫通.顫振》:「顫振之脈,小弱緩滑者可治。虛大急疾者不治,間有沉伏澀難者,必痰濕結滯於中之象。凡久病脈虛,宜於溫補暴病脈實,宜於峻攻。若久病而脈反實大,暴病而脈反虛弱,決無收功之理也。」

醫碥,顫振》:「顫,搖也;振,戰動也,亦風火搖撼之象,由水虛而然,風木盛則脾土虛,脾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風淫末疾。風火盛而脾虛,則不能行其津液,而痰濕易停聚,當兼去痰。…….風火交盛者,摧肝丸。氣虛者,參術湯。心血虛補心丸。夾痰,導痰東加竹瀝。老人戰振,定振丸。」

【現代研究】

1.治法研究欒氏歸納老年顫證治療四法:滋補肝腎,育陰熄風法,用於素體陰虛,或久病耗陰損血,虛風內動,藥用白芍、生地、麥冬、阿膠決明子、龜板、牡蠣、五味子、僵蠶全蠍等;益氣養血,熄風通絡法,用於心脾俱損,氣血不足,藥用生地、熟地、當歸、白芍、黃芪党參、茯苓、.五味子、地龍川芎、丹參、赤芍、全蠍等;補氣活血,熄風通竅法,用於久病人絡,氣虛血瘀動風,藥用黃芪、赤藥、川芎、紅花、當地、地龍、桃仁、全蠍、牛膝、丹參、路路通等;清熱化痰,熄風解痙法,用於痰熱內蘊,陽盛風動,藥用膽星枳實法半夏、陳皮、茯苓、天麻、鉤藤、黃芩梔子、牛膝、全蠍、僵蠶、厚朴、大黃、竹瀝等[山東中醫雜誌1993;12(4):12]。姚氏對因脾虛氣弱,精血不足,不能主持筋脈,產生振掉,以補中益氣湯化裁(黃芪、党參、淮山藥、白朮、柴胡、升麻、熟地、菟絲子、炙甘草、陳皮、當歸、淫羊藿)治之,對腦梗塞所致之下肢不時顫動,從肝旺痰阻,血脈阻痹論治,用化痰平肝,活血通絡之劑(竹茹、地龍、川牛膝、全蠍、雙鉤、丹參、夏枯草、山羊角、赤芍、地鱉蟲、天麻、紅花、秦艽).為治,取得較好療效[浙江中醫雜誌1997;(11):509]。

2.辨證論治蔡氏辨證治療加西藥治療帕金森氏病60例,氣血兩虛,血瘀風動,用定震熄風湯(生地、熟地、天麻、.全蠍、防風、白芍、鉤藤、珍珠母、黃芪、党參、細卒、秦艽、蜈蚣、羚羊角粉);痰熱風動用控涎熄風湯(白芥子膽南星旋覆花、鉤藤、天麻、珍珠母、赤芍、葛根、白芍、蘇子霜、半夏、薏苡仁全瓜蔞等);肝腎陰虛;血瘀風動,用育陰熄風湯.(白芍、麥門冬、知母、黃柏、玄參、巴戟天、丹參、鉤藤、全蠍、蜈蚣、羚羊角粉、葛根、首烏山萸肉等)。與對照組30例,均用左旋多巴。結果:兩組分別痊癒4、0例,顯著進步27、6例,好轉19、12例,無效10、12例,總有效率83.5%、60%(P<0.05)[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5;8(9):527]。

肝豆狀核變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銅代謝障礙引起的進行性疾病,具有姿位性及/或意向性震顫、肌強直、構語障礙等症状與體征。西醫主要用驅銅劑,如二巰丙二醇二巰基丙磺酸鈉青黴胺等治療,但毒副反應大或療效差。近來有一些用中醫藥治療本病的報,道,取得較好的效果。.崔氏總結肝豆狀核變性的中醫治療,以錐體外系症状為首發者,溫化寒濕,用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精神症状為首發者,養陰柔肝,用一貫煎肝臟症状為首發者,溫中化濕,用茵陳術附湯加味(茵陳桂枝澤瀉豬苓、茯苓、附子乾薑);骨關節-肌症状為首發者,補益肝腎,用左歸飲加味;皮膚變黑為首發症狀者,活血化瘀,用桃紅四物湯月經失調為首發症状者,除濕化痰,用濟生導痰湯{上海中醫藥雜誌1992;(10):7L劉氏辨證治療肝豆狀核變性45例,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型用川棟子延胡索、柴胡、廣鬱金三棱莪術、赤芍等;脾胃積熱、痰濕阻絡型用蒼朮、白朮、厚朴、姜半夏、陳皮、生石膏、膽南星、石菖蒲等;肝腎不足,肝風內動者用金錢草、大黃、茵陳、海金沙、柴胡、丹參、赤芍等。部分患者予右旋鹽酸青黴胺服,禁食高銅類食物,結果:早期症状均得到改善;33例隨訪3年,病情基本穩定;1例隨訪7年,未複發[遼寧中醫雜誌1995;22(4):168]。

舞蹈病以顏面和軀肢的舞蹈樣動作以及肌張力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因其有不自主地面部表現擠眉弄眼、蹙額呶嘴、伸舌上肢關節時而屆曲、時而伸直、時而扭轉等臨床體征,有作者將其視為中醫顫震病的範疇。張氏以中藥、導賓士療舞蹈病387例。中藥:風濕型用党參、川芎、當歸、熟地、赤芍、白芍、天冬、麥冬、龜板、鱉甲、全蠍、防風、僵蠶、地龍、蜈蚣;妊娠型用黃芩、白朮、生地、元參北沙參、菟絲子、枸杞子、桑椹子砂仁、天冬、麥冬、桑寄生血管疾患型用黃柏、龜板、鉤藤、天麻、白蒺藜、菊花、珍珠母、煅灶蠣、石決明、地龍、全蠍、蜈蚣;慢性進行型用黃精、旱蓮草、大棗、龜板、當歸、熟地、首烏、枸杞子、桑椹子、赤芍、全蠍、酸棗仁、僵蠶、地龍。導平:用ZDZ-3型經絡導平治療儀,四型分別予補瀉、子母、貫通、局部平衡。10日為1療程,治療10個療程。結果:治癒28例,顯效3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7%[上海中醫藥雜誌1996;(2):24]。

3.專方治療徐氏以養血熄風湯治療震顫麻痹病24例,方用白芍、鉤藤、山萸肉、全蠍、鹿角膠、枸杞子、生地、白附子、當歸、蜈蚣、甘草),水煎服。鴨蛋5-6枚,用95%酒精浸泡48小時後,1枚打入水中煮熟,每早空腹吃蛋喝湯。3個月為1療程,治療1-3個療程,結果:痊癒13例,顯效8例,無效3例[浙江中醫雜誌1994;29(12):534L熊氏以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瘀血型老年震顫12例,方用黃芪、丹參、党參、鉤藤、當歸、赤芍、地龍、桃仁、香附、紅花、全蠍,治療30日,結果:顯效(症状基本消失)4例,有效6例,無效2例[湖北中醫雜誌1996;18.(4):9)信王氏以祛風除顫湯(炙僵蠶、蜈蚣、蟬蛻、地龍、葛根、當歸、白芍、木瓜等)加減,配合針刺、西藥治療帕金森氏病24例。對照組單純用西藥治療18例。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3個月及6個月後,總有效率相比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浙江中醫雜誌1998;(10):445]。

喬氏以益氣養血,除濕通絡之炙黃芪、党參、白朮、山藥、玉竹、秦艽、白朮、當歸、茯苓、木瓜加減,治療肝豆狀核變性取得較好效果[遼寧中醫雜誌1994;2l(6):251)。楊氏借鑒汞中毒的中醫治療方法,以清熱解毒、利尿通腑之法(大黃、黃連、黃芩、魚腥草半枝蓮、澤瀉),治療肝豆狀核變性107例,治療4周後,顯效9例,好轉81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84.2%。臨床症状以言語不清、流涎、四肢抖動及笨拙療效最好。腦型、假性硬化型與精神障礙型療效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腦型與內臟型和腦內臟混合型比較則有顯著性差異P<0.001;病輕者療效優於病重者(P<0.001);治療前後的尿排銅量和血清銅氧化酶比較均有明顯變化(P均<0。01),但血清銅、鋅含量均無明顯變化(P均>0.05)[中醫雜誌1993;34(11):676)信馬氏採用涼血養血,熄風柔絡治法,藥用蟬蛻、地龍、白芍、.稀薟草、桑枝絲瓜絡、竹茹、桑寄生、雞血藤、忍冬藤、生地,治癒舞蹈病1例[中醫雜誌1994;35(5):262L黃氏治療風濕性舞蹈病的經驗是用桃紅四物東加味(生地、磁石、當歸、赤芍、川芎、桃仁、僵蠶、紅花、膽南星、鉤藤、地龍)隨症加減,發作期加磁石、龍骨痰濁壅盛加法半夏;有瘀血加血竭氣鬱心神不寧加鬱金;氣血虛加雞血藤、黃芪[北京中醫1994;(5):8)信蔡氏用肝豆湯(大黃、黃連、穿心蓮、半枝蓮、蘚)並用二巰基丁二鈉或青黴胺、葡萄糖酸鋅治療肝豆狀核變性28例,健康對照組30例,結果:治療前本組言語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全量表智商(FIQ)顯著低於對照組(P均<0.005),PIQ更顯著。治療後總體智力水平顯著提高(P<0.001),尤以PIQ提高明顯(P<0.001)[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6;16(1):6]。

32 痿病 | 腰痛 32
關於「中醫內科學/顫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