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赤藥

赤藥

別名: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等。屬於毛茛芍藥亞科芍藥屬。

性味與功能:苦、微寒 歸肝經 清熱涼血 散瘀止痛

藥理作用: 對痢疾桿菌霍亂弧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其他藥理作用同白芍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米左右。具紡錘形的塊根,並於地下莖產生新芽,新芽於早春抽出地面。初出葉紅色,莖基部常有鱗片狀變形葉,中部複葉二回出,小葉矩形或披針形,枝梢的漸小或成單葉。花大且美,有芳香,單生枝頂;花瓣白、粉、紅、紫或紅色,花期4一5月。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藥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芍藥屬植物約35種,分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根據其生長習性和花盤形狀分為兩組。一是牡丹組,系落葉灌木亞灌木,花盤杯狀或盤狀,革質或肉質,全包住心皮或包住心皮的基部。我國產3種(不包括變種),即牡丹、黃牡丹和紫牡丹。二是芍藥組,系多年生草本,花盤不發育,包住心皮基部,不很明顯。芍藥組植物約30種,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另有二種產美洲,有的把它們另列為一組,稱美洲芍藥組。

國外產的芍藥組植物,都是花卉的重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蕨葉芍藥,花血紅色,原產保加利亞和高加索;淡黃芍藥,花淡黃色,或帶淺綠色至白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黃芍藥,黃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紅心芍藥,花白至深紅,原產歐洲南部。

我國產的芍藥組植物有八種和六個變種,其中通常直稱為芍藥的,是近代芍藥品種群的主要原種。八種芍藥分別是:草芍藥、美麗芍藥、芍藥、多花芍藥、白花芍藥、川赤藥、新疆芍藥和窄葉芍藥。

草芍藥別名山芍藥、野芍藥,花白色、紅色、紫紅色,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東部、貴州、湖南西部、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陝西南部、山西、河北、東北。在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葉草芍藥。

美麗芍藥花紅色,主要分布於雲南東北部、貴州西部、四川中南部、甘肅南部和陝西南部。

芍藥花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南部。在朝鮮、日本、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其變種有毛果芍藥。

多花芍藥花白色,主要產於我國西藏南部,在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白花芍藥花白色,產於西藏南部。

川赤藥的花多為紫紅色或粉紅色,主要分布於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青海東部、甘肅及陝西西南部。其變種有毛赤藥、光果赤藥、單花赤芍

新疆芍藥的花紅色,產於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區。

窄葉芍藥花紫紅,產於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及天山山區。有變種塊根芍藥。

芍藥不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藥用。根據分析,芍藥根含有芍藥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中藥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藥的根,它是鎮痙、鎮痛通經藥。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藥栽培種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後的成品質量好。野生的芍藥因其根瘦小,僅作赤芍出售。中藥的赤芍為草芍藥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瀉肝火之效,主治月經不調、痰滯腹痛、關節腫痛胸痛、肋痛等症。

芍藥的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和摻合油漆作塗料用。根和葉富有鞣質,可提制拷膠,也可用作土農藥,可以殺大豆蚜蟲和防治小麥鏽病等。

芍藥花大艷麗,品種豐富,在園林中常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是近代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或沿著小徑、路旁作帶形栽植,或在林地邊緣栽培,並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有時單株或二、三株栽植以欣賞其特殊品型花色。更有完全以芍藥構成專類花園稱芍藥園。

芍藥又是重要的切花,或插瓶,或作花籃。如在花蕾待放時切下,放置冷窖內,可儲存數月之久。作切花用的主要為重瓣品種;單瓣的插瓶,幾天就辨落花謝。

芍藥栽培的歷史悠久,據考證漢時長安地區就有栽培。盛產芍藥的地區常隨朝代的變更而變遷,隋唐後是揚州,極盛於宋。劉頒《芍藥譜.序》說:「天下名花,洛陽牡丹,廣陵(即揚州)芍藥,為相牟埒」。《本草》載:「芍藥……處處有之,揚州為上」。周文華《汝南圃史》稱述「揚州之芍藥冠天下」。陳淏子《花鏡》中也認為「芍藥推廣陵者為天下最」。

宋朝以來有關勺約的著作中都十分推祟揚州芍藥,但是就在宋代,種植芍藥之盛也不限於揚州。劉頒《芍藥譜.序》里寫道:「自廣陵南至姑蘇,北入射陽,東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數百裡間人人厭觀矣。」

到了明朝,芍藥牡丹栽培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清朝又轉到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後又轉至北京丰台一帶。《析津日記》記載:「芍藥之盛,舊數揚州,……今揚州遺種絕少,而京師丰台,連畦接畛……」,可見當時種植之盛。

芍藥性耐寒,在我國北方都可以露地越冬,土質以深厚的壤土最適宜,以濕潤土壤生長最好,但排水必須良好。積水尤其是冬季很容易使芍藥肉質根腐爛,所以低洼地、鹽鹼地均不宜栽培。芍藥性喜肥,圃地要深翻並施入充分的腐熟廄肥,在陽光充足處生長最好。

芍藥的繁殖有播種、扦插和分株法,通常以分株繁殖為主。分株期以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為宜,將根株掘起,震落附土,用刀切開,使每個根叢具2~3芽,最好3~5芽,然後將分株根叢栽植在準備好的圃地。如果分株根叢較大(具3~5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長良好。根從小的(2~3芽),第二年生長不良或不開花,一般要培養2~5年。

播種繁殖以種子成熟後採下即播種為宜,越遲播發芽率越低。芍藥種子有上胚軸休眠現象,播種後當年秋天生根,次年春暖後芽才出土。幼苗生長緩慢,有的芽3~4年才可開花,還有到第5~6年才開花的。

扦插法可用根插或莖插。秋季分株時可收集斷根,切成5~10厘米段,埋插在10~15厘米深的土中。莖插法在開花前兩周左右,取莖的中間部分由二節構成插穗,插溫床沙土中約一寸半探,要求遮蔭並經常澆水,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後既能髮根,並形成休眠芽

然而,芍藥被稱為女科之花,並不是因為它的花美,而是因為它的根好。芍藥的根仍稱為「芍藥」,是著名的中藥材。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醫藥著作《本經》里,已有芍藥的名稱記載。南北朝傑出的醫學家陶弘景開始把它分為白芍、赤芍兩種。它們不同之處在於:赤芍為野生品,入藥以原藥生用,其功用長於涼血逐瘀;白芍為栽培品,經刮皮、水煮、切片、晒乾而成,功效長於補血養陰。其中尤以浙江出產的芍藥,品質最佳,稱為「杭白芍」。

關於「赤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