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痿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內科學》 >> 經絡肢體病證 >> 痿病
中醫內科學

中醫內科學目錄

痿病系指外感或內傷,使精血受損,肌肉筋脈失養以致肢體弛緩、軟弱無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縮癱瘓的一種病證。痿者萎也,枯萎之義,即指肢體痿弱,肌肉萎縮。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無力,弛緩不收者均屬痿病範疇。因多發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稱。

內經》有許多篇章對痿病進行了討論,《素問.痿論》還作了專門論述。病因病機方面,主張「肺熱葉焦」,筋脈失潤;「濕熱不攘」,筋脈弛緩。病證分類方面,根據五臟五體的關係,提出了「痿蹙」、「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類方法。治療方面,提出了「治痿者獨取陽明」和「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的針灸治痿原則。

《內經》豐富的論述,為後世認識痿病奠定了理論基礎。隋唐時期,將痿病列入風門,較少進行專題討論。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五痿敘論》指出情志、勞逸致「內臟精血虛耗,榮衛失度……故致痿必」,「痿壁證屬內臟氣不足之所為也」。金元時期,張子和對「風、痹、痿、厥」予以鑒別,《儒門事親.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說》指出:「夫四末之疾,動而或痙者,為風;不仁或痛者,為痹;弱而不用者,為痿;逆而寒熱者,為厥;此其狀未嘗同也。故其本源,又復大異。」《丹溪治法心要.痿》不但立專篇論述痿病,而且指出病因「有熱、濕痰血虛.、氣虛」,明確提出痿證「不可作風治」,從而與張子和一起糾正了「風痿混同」之弊,還通過對臟腑生克補瀉之闡述,說明了「瀉南方、補北方」的治痿法則。明.《景岳全書.痿證》強調「非盡為火證……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並強調精血虧虛致痿:「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清.《臨證指南醫案.痿》指出本病為「肝腎肺胃四經之病」。

西醫學的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運動神經元病重症肌無力肌營養不良等病,符合本病證候特徵者,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痿病的病因很廣泛,外感、內傷均可導致痿病。正如《證治準繩.痿》所說:「五勞五志六淫盡得成五臟之熱以為痿也。」痿病的發生有如下病機:

1.肺熱津傷,津液不布感受溫熱毒邪,高熱不退,或病後餘熱燔灼,傷津耗氣,皆令「肺熱葉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潤澤五臟,遂成四肢肌肉筋脈失養,痿弱不用。此即《素問.痿論》「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蹵」之謂也。

2.濕熱浸淫,氣血不運外感濕熱之邪,或久居濕地,冒受雨露,感受寒濕之邪郁遏化熱,或飲食不節,生冷肥甘太過,損傷脾胃,脾不能運化水濕而內生濕熱,若濕熱未及清除,濡滯肌肉,浸淫經脈,氣血不運,肌肉筋脈失養而發為痿病。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濕熱不攘,大筋軟弱,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之義。

3.脾胃受損,精血不足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賴以溫煦滋養。若素體虛弱,久病成虛,或飲食不節,脾胃受損,脾胃既不能運化水谷以化生氣血而精血不足,也不能轉輸精微,五臟失其潤養,筋脈失其滋煦,故發為痿病。正如《醫宗必讀.痿》所云:「陽明者胃也,主納水谷,化精微以滋養表裡,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主束骨利機關」;「陽明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弛縱,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

4.肝腎虧損,髓枯筋痿素體肝腎虧虛;或因房色太過,乘醉人房,精損難復;或因勞役太過而致肝腎虧損;或五志失調,火起於內,耗灼精血,均可致肝腎虧損。肝血不足,腎精虧虛,肝不主筋,腎不主骨,髓枯筋痿,肌肉也隨之不用,發為痿病。另外,也有因實致虛者,如濕熱留滯不化,下注於肝腎,久則亦能損傷,導致筋骨失養。《脾胃論.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夫痿者,濕熱乘腎肝也,當急去之,不然則下焦元氣竭盡而成軟癱」,恤指這種情況。

由上可知,痿病的病因有外感、內傷。病位雖在肌肉筋脈,但關乎五臟,尤以肝腎肺胃最為密切,因肝藏血主筋,腎藏精生髓,津生於胃,肺通調布散津液,故《臨證指南醫案.痿》強調本病為「肝腎肺胃四經之病」。其病機則為熱傷肺津,津液不布;濕熱浸淫經絡,氣血不運;脾胃受損,氣血精微生化不足;肝腎虧損,.髓枯筋痿。而且這些病機常可互相傳變,如肺熱葉焦,津失敷布,則五臟失濡,內熱互起;腎水不虧,水不制火,則火灼肺金,導致肺熱津傷;脾虛與濕熱更是互為因果,濕熱亦能下注於肝腎,傷及肝腎之陰。歸根結底,痿病是由五臟內傷,精血受損,肌肉筋脈失於滋養所致。故其病理性質有虛有實,一般是熱證虛證居多,虛實夾雜者亦不少見。熱證以虛熱為多,濕熱為患則屬實;虛證為精血虧虛,亦有氣虛者;因虛不運,痰濕、死血、濕熱、濕邪、積滯等,都可兼夾發生。故《證治匯補.痿必》說:「內熱成痿,此論病之本也,若有感發,必因所挾而致。」

臨床表現

本病以筋脈弛緩,肢體肌肉軟弱無力,不能隨意活動,甚至肌肉萎縮或癱瘓為主要證候特徵。但因證不同,臨床表現各異。有急性起病,進行性加重者;有緩慢發病者;也有時輕時重,周期性發作者;有疲勞後發病者,有睡臥後發作者。有以女性多見,有以男性為主者。一般以下肢發病多見,也有見於上肢、肩背者,有影響竅隧,難於張口、睜目者,甚至癱瘓於床者。有以肢體近端肌肉弱於遠端者,或以肢體遠端肌肉弱於近端者。初則僅為肌肉軟弱無力,久則肌肉萎縮不用。

【診斷】

1.以下肢或上肢、一側或雙側肢體筋脈弛緩,痿軟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癱瘓為主症。

2.緩慢起病,或急性發作者。

3.具有感受外邪與內傷積損的病因,或有反覆發作史者。

4.西醫學神經系統檢查肌力降低,肌萎縮,或肌電圖、肌活檢與酶學檢查,符合神經、肌肉系統相關疾病診斷者。

【鑒別診斷】

1.痹病久病痹病,也有肌肉消瘦者,與本病相似,但均有關節肢體疼痛,與本病力弱不痛有根本的區別。

2.風痱風痱以步履不正,手足笨拙,動作不准,廢而不用為主症,常伴有舌體病變,言語不利;而痿病則以力弱,肌肉萎縮為主症,兩者有所區別。兩者均可隱襲起病,病久也可痿痱並病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虛實凡起病急,發展較快,肢體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縮尚不明顯,屬實證;而起病緩慢,漸進加重,病程長,肢體弛緩,肌肉萎縮明顯者,多屬虛證。

2.辨臟腑發生於熱病過程中,或熱病之後,伴咽干咳嗽者,病變在肺;若面色萎黃不華,食少便溏者,病變在脾胃;起病緩慢,腰脊酸軟,遺精耳鳴月經不調,病變在肝腎。

治療原則

1.獨取陽明即指治痿病應重視調理脾胃,因脾胃為後天之本,肺之津液來源於脾胃,肝腎的精血來源於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運,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養肢體筋脈,有助於痿病的康復。所謂調理不盡屬於補益,脾胃虛弱者固當健脾益胃,而脾胃為濕熱所困者,又當清胃火去濕熱,皆屬治陽明調理之法。所謂「獨取」,乃重視之意,不應理解為「唯獨」之法。

2.瀉南補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即指治痿病應重視滋陰清熱,因肝腎精血不足,不獨不能濡養筋脈,且陰虛則火旺,火旺則陰更虧,故滋陰可充養精血以潤養筋骨,且滋陰有助降火;外感熱毒,當清熱解毒,火清熱去則不再灼陰耗精,有存陰保津之效。若屬虛火當滋陰以降火。若濕熱當清熱化濕而不傷陰

3.治兼夾怔在調理脾胃、滋陰清熱的基礎上,對痿病的兼夾證要予以兼顧治療,視其所夾濕熱、痰濕、瘀血、積滯等,分別治以清濕熱、化痰濁、祛瘀血、消積滯或清鬱熱等,辨證論治,才能收效。

4.慎用風藥因治風之劑,皆發散風邪,開通腠理之藥,若誤用之,陰血愈燥釀成壞病。至於因七情六慾太過而成痿者,必以調理氣機為法,蓋氣化改善,百脈皆通,其病可愈。即吳師機所謂「氣血流通即是補」之理。

分證論治

.肺熱津傷

症状:病起發熱之時,或熱退後突然肢體軟弱無力,皮膚枯燥,心煩口渴,咽乾咳嗆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細數

治法:清熱潤肺,濡養筋脈。

方藥:清燥救肺湯

方中以人蔘麥冬生甘草甘潤生津益氣養陰生石膏、霜桑葉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熱,潤燥降逆;蜜炙枇杷葉阿膠、炒胡麻仁潤肺滋陰清燥。若壯熱,口渴,汗多,則重用生石膏,還可加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養陰生津。若咳嗆少痰,加炙瓜蔞桑白皮川貝知母潤肺止咳化痰。咽干不利者,加花粉玉竹百合養陰生津。若身熱退淨,食慾減退口燥咽干較甚者,證屬肺胃陰傷,宜用益胃湯薏苡仁、山藥、生谷芽之類,益胃生津。

本證肺熱而津已傷,勿濫用苦寒、香燥、辛溫之品重亡津液,可佐養胃清火之藥,如沙參、玉竹、山藥之類,胃火清則肺金肅,也是「治痿獨取陽明」之法。

.濕熱浸淫

症状:四肢痿軟,肢體困重,或微腫麻木,尤多見於下肢,或足脛熱蒸,或發熱,胸脘痞悶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脈細數而濡。

治法:清熱燥濕,通利筋脈。

方藥:加味二妙散。.

方中黃柏苦寒清熱燥濕蒼朮健脾燥濕;革蘚導濕熱從小便而出;當歸牛膝活血通絡;龜板滋陰潛陽養腎壯骨。全方合用,有清化下焦濕熱,而又不傷陰之效。若濕盛,伴胸脘痞悶,肢重且腫者,可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澤瀉理氣化濕。若長夏雨季,酌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濁。若形體消瘦,自覺足脛熱氣上騰,心煩,舌紅或苔中剝,脈細數,為熱甚傷陰,上方去蒼朮加生地、麥冬以養陰清熱。如肢體麻木,關節運動不利,舌質紫,脈細澀,為夾瘀之證,加赤芍丹參、紅花活血通絡。

本證重在清熱燥濕,不可急於填補,以免助濕戀邪,或熱已傷陰,則應清養,仍需注意養陰而不得礙濕。

.脾胃虧虛

症状:肢體痿軟無力日重,食少納呆,腹脹便溏面浮不華,神疲乏力舌淡,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朮散。.

方中人蔘、白朮、山藥、扁豆蓮子肉甘溫健脾益氣;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陳皮砂仁和胃醒脾。若肥人多痰,可用六君子湯補脾化痰。中氣不足,可用補中益氣湯心悸氣短者,加黃芪、當歸益氣生血。如肌肉麻木不仁,苔白膩者,加橘絡白芥子化痰通絡;消瘦,舌質紫暗者,可用聖愈湯益氣養血,再加桃仁、紅花、牛膝活血化瘀

.肝腎虧損

症状:起病緩慢,四肢痿弱無力,腰脊酸軟,不能久立,或伴眩暈、耳鳴、遺精早泄,或月經不調,甚至步履全廢,腿脛大肉漸脫,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清熱。.

方藥:虎潛丸。.

方中虎骨(可用狗骨代)、牛膝壯筋骨利關節;鎖陽溫腎益精;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榮筋;黃柏、知母、熟地、龜板滋陰補腎清熱;少佐陳皮以利氣,乾薑以通陽。本方治肝腎陰虧有熱的痿病,為肝腎虧損證的基本方。

熱甚者去鎖陽、乾薑,或用六味地黃丸牛骨髓、豬骨髓、鹿角膠枸杞子、砂仁治之。若兼見面色萎黃不華,心悸,舌淡紅,脈細弱者,加黃芪、党參、當歸、雞血藤以補養氣血。

若久病陰損及陽,症見怕冷陽痿,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無力者,不可用涼藥以伐生氣,虎潛丸去黃柏、知母,酌加鹿角片補骨脂肉桂附子等補腎壯陽。此外,也可加紫河車粉,或用牛骨髓、豬骨髓煮熟,搗爛和入米粉,再用白糖或紅糖調服

本證以陰虛挾熱者為多,但應分清有熱無熱,虛火當滋腎,無火當填精,若陽虛者則又當溫煦為治。

各證都可結合針灸、推拿氣功等綜合治療,有助於提高痿病的治療效果。

【轉歸預後】

本病的各證候間常相互轉化,如外感濕熱,熱盛傷津,可轉化為肺胃陰虛;若濕熱浸淫,遷延日久,下注肝腎,則致肝腎虧損;如肝腎陰虛,日久不復,陰損及陽則出現陽虛證候,或為陰陽兩虛之證;痿病日久,影響氣血運行,則常挾瘀滯。

本病的預後決定於發病原因、起病經過、病情輕重及治療當否等。一般外感所致,起病雖急,若治療及時,診治無誤,部分病例可獲痊癒,預後亦佳;若外感致痿,失治誤治,以及內傷成痿,緩慢起病,但漸至於大肉脫削,百節緩縱不收,臟氣損傷已可概見,雖經多年治療,效果多欠佳,預後也差。若出現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為肺脾臟氣極虛的表現,預後較差。

【預防與調攝】

針對病因預防,如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防潮濕,適寒溫,避免感受外邪;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不妄作勞及根據體質服用一些藥物,如易感冒者服用玉屏風散,脾胃虛弱者服用六君子丸,老年人常服六味地黃丸等,可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突然發病或發熱的患者,應臥床休息。對高熱病人應注意病室通風和降溫處理。對神志昏迷、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者,應特別護理,密切觀察病情,及時作出應急處理。對痿廢的肢體要進行按摩理療、鍛煉以免肌肉進一步萎縮;長期臥床者,要按時幫助翻身,避免褥瘡發生,同時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凍傷燙傷。飲食上宜清淡而富於營養,少食辛辣肥甘、醇酒,以免助熱生痰。

【結語】

痿病是以肢體痿弱,不能隨意運動,甚至肌肉萎縮為臨床特徵的病證,是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房勞過度,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熱邪灼津,臟腑虧損或濕熱阻滯,氣血津液陰精虧虛或不運,肌肉筋脈失養所致,但涉及肺胃肝腎,其病變虛多實少,熱多寒少。.治療上採用調理脾胃、滋腎清熱即「治痿獨取陽明」和「瀉南方,補北方」兩大治則,以實現益氣養血,滋液填精,溫煦濡養肌肉筋脈的目的。因濕熱、痰濁、瘀血阻滯所致者,又當採用化濕、清熱、活血等治法,以暢其氣血津精的運行。虛實夾雜者,補虛祛邪兼顧治療。加強肢體活動和按摩,防止肌肉萎縮,預防褥瘡等調護措施對痿病的康復十分重要。

【文獻摘要】

《素問.痿論》:「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甚則生痿蹵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熱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局方發揮.局方總論》:「諸痿皆起於肺熱,傳人五臟,散為諸證,大抵只宜補養,若作夕感風邪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諸痿生於肺熱,只此一句便見治法大意,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固是就生克言補瀉。而大經大法不外於此,……五行之中,唯火有二,腎雖有二,水居其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勝二火,……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

《儒門事親.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說》:「大抵痿之為病,皆因客熱而成。……總因肺受火熱葉焦之故,相傳於四臟,痿病成矣」;「痿病無寒」;「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殺之」。

《景岳全書.痿證》:「痿證之義,《內經》言之詳矣。觀所列五臟之證,皆言為熱,而五臟之證,又總於肺熱葉焦,以致金燥水虧,乃成痿證;如丹溪之論治,誠得之矣。然細察經文,又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之類,則又非盡為火證,此其有餘不盡之意,猶有可知。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虧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矣。」

《臨證指南醫案.痿》:「經雲肺熱葉焦,則生痿壁,又雲治痿獨取陽明,以及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之論,《內經》於痿證一門,可謂詳審精密矣。奈後賢不解病情,以諸痿一症,或附錄於虛勞,或散見於風濕,大失經旨,賴丹溪先生特表而出之,惜乎其言之未備也。夫痿證之旨,不外乎肝腎肺胃四經之病。」

《羅氏會約醫鏡.論痿證》:「火邪伏於胃中,但能殺谷,而不能長養氣血」;「治者,使陽明火邪毋干於氣血之中,則濕熱清而筋骨自強,此經不言補而言取者,取去陽明之熱邪耳。」

【現代研究】

1.辨證論治張氏辨證論治多發性神經根炎20例,肺熱型用養陰清肺湯加減;濕熱型用加味四妙東加減;寒濕型,一般用羌活勝濕湯加減,初期用麻黃加術湯川烏草烏,中焦寒濕改用附子理中湯;脾虛型用清暑益氣湯加減;腎虛型用痿證方(熟地、寄生山萸肉玄參石斛川斷、沙參、麥冬、五味子)加減。均日1劑水煎服,15劑為1療程,一般3個療程。結果:痊癒9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1例[陝西中醫19N;15(11):496]。李氏辨證治療重症肌無力42例,脾胃氣虛型,用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党參、當歸、大棗巴戟天、補骨脂、黃精、紫河車、鹿角膠;脾腎陽虛型,用西洋參、黃芪、白朮、附子肉桂、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萸肉、鎖陽、巴戟天、紫河車、補骨脂、淫羊藿、鹿角膠;脾腎氣陰虛型,用左歸丸益陰法為主,党參、黃芪、生地、熟地、山藥、枸杞、山萸肉、龜板、白朮、首烏天冬、阿膠。結果:痊癒24例(57.1%),有效10例(23.8%),無效8例(19.1%),總有效率80.9%[天津中醫1996;13(4):21]。

2.益氣養血王氏以起痿湯(黃芪、人蔘、白朮、當歸、續斷川牛膝、陳皮、炙甘草)加減,治療低血鉀軟病107例,結果:痊癒102例,死亡2例,轉科、轉院3例[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4(7):410]。劉氏對治療觀察75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中,有心電圖改變的40例(52.3%)患者,用復痿湯(黃芪、當歸、川芎、赤芍、炙甘草、制馬錢子粉等)作治療前後的心電圖對比分析,該組心電圖不正常14例,可疑12例,大致正常14例,治療3個月後,結果:分別恢復正常5、2、7例,好轉0、2、0例,無變化9、8、7例[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17(3):57]。

3.補益肝腎付氏用起痿方(熟地、菟絲子、鹿角片、淫羊藿、當歸、党參、制附子、黃芪、白朮、天麻)治療重症肌無力12例,僅眼瞼下垂天麻用炙晶;咀嚼吞咽遲緩加木瓜;全身無力鹿角、黃芪、附子重用。結果:治癒9例,好轉2例,無效1例[山東中醫雜誌1996;15(1):18L李氏用強肌寧治療重症肌無力129例,用強肌寧(天麻、全蠍等)5片/日3次口服,補肝強肌湯(膽南星菖蒲僵蠶鉤藤、黃芪、杜仲炭等)隨症加減,日1劑水煎服,90日為1療程。結果:治癒71例,顯效、有效5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IgG、G3、0GD4、GD4/GD8治療前後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山東中醫雜誌1996;15(6):251)信曹氏以自擬養筋通絡湯.(熟地、白芍、懷牛膝、党參、當歸、枸杞於、杜仲、續斷、木瓜、制乳沒、炙草)為主,治療因臀部肌肉注射不准,針頭損傷筋脈(腓總神經)引起患側下肢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及行走,足下垂內翻呈馬蹄足等損傷性足痿105例,結果:痊癒93例,基本治癒10例,顯效2例,痊癒率及基本治癒率為98.1%,總有效率100%[湖北中醫雜誌1997;19(3):26]。

4.通絡和營李氏用血痹湯治療多發性神經炎28例,藥用黃芪、人蔘、生薑芍藥、炙甘草、大棗、牛膝、桂枝桑枝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燈籠花、雞血藤、絲瓜絡、熟地、附子、夜交藤、丹參。外感濕邪化熱,加二妙散、木瓜;因暑濕浸淫者,加新加香藿飲、天蘿水;陽虛者生薑易乾薑,附子加量;氣血虛甚者,加當歸、生地、炙首烏。治療期間停用一切西藥。結果:治癒23例(82.14%),基本治癒3例(10.72%),好轉2例(7.14%),治癒時間最短9天,最長35天[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4(7):409]。周氏以清熱解毒、祛邪和營,用復方甘草湯(甘草板藍根、公英、連翹、黃連)佐以補鉀,治療格林—巴利症候群100例。對照組99例,用氫化可的松潑尼松治療。兩組均用神經營養液及常規抗感染。嚴重呼吸肌—球麻痹紫紺缺氧嚴重,宜氣管切開人工呼吸及其它搶救措施。結果:呼吸肌—球麻痹型兩組分別6Q、56例,氣管切開13、26例,死亡3、14例(P<0.01)。普通型分別40、43例,顯著進步(四肢肌張力升級>Ⅱ。Ⅲ。)18、10例,進步11、10例,維持10、17例,發展1、6例,總有效率7:.5%、46.5%(P<0.05)[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5;2(3):107]。

參看

32 痙病 | 顫震 32
關於「中醫內科學/痿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