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
A+醫學百科 >> 鄉村醫生 |
鄉村醫生最初的名字叫「赤腳醫生」,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由於當時農村衛生條件極其惡劣,各種疾病肆意流行,
在嚴重缺少藥品的情況下,政府部門提出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赤腳醫生, 他們半農半醫,一根針、一把草治病,曾和農村**衛生網、合作醫療制度並稱為我國農村衛生的「三大支柱」。
鄉村醫生的前身——赤腳醫生是文革中期開始後出現的名詞,指一般未經正式醫療訓練、仍持農業戶口、一些情況下「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當時來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醫學世家;二是高中畢業且略懂醫術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赤腳醫生為解救中國一些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68年9月,當時中國最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紅旗》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刊載。隨後《文匯報》等各大報刊紛紛轉載。「赤腳醫生」的名稱走向了全國。「赤腳醫生」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產物,是農村社員對「半農半醫」衛生員的親切稱呼。合作醫療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後農業互助合作化運動的興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到此「赤腳醫生」逐漸消失。根據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的《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我國目前有鄉村醫生近百萬人,而與他們緊密相連的卻是8億農村人口。
站外連結
出自A+醫學百科 「鄉村醫生」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9%A1%E6%9D%91%E5%8C%BB%E7%94%9F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鄉村醫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