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病
A+醫學百科 >> 少陽病 |
少陽病,病名。六經病之一。出《傷寒論》。由邪熱在半表半里所致。證見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脈弦。發病原因,或為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直中少陽;或為太陽之邪不解,內傳少陽。治宜和解少陽,扶正達邪,用小柴胡湯。少陽病有向表向里兩種轉歸,常可兼表證或里證,治宜兼用解表或攻里。可分別選用柴胡桂枝湯、大柴胡湯。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鞭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概括:凡出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少陽證是邪在肝膽的病變。
二、病理機制
外邪侵犯肝膽,肝膽之氣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現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膽而逆(影響)在胃,故有喜嘔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氣機不爽即發生胸脅苦滿。邪正相爭,正氣虛弱不能抗邪外出則往來寒熱。
三、治則方藥
1.少陽正治法
少陽病無太陽之表證,邪不在表,故不可發汗(若汗則耗傷津液,反使病邪內傳);無陽明之里實證,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則陰虛火動而易成驚);胸中無邪實,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則傷陽成悸)。所以少陽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陽病的治療原則,應以和解表裡為主(即不發汗的解熱法),然而,少陽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礎上,兼用太陽汗法,或兼用陽明下法,隨證施治。
因為少陽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裡作用的小柴胡湯為少陽病的正治方。
2:少陽兼證治法
(1)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心下痞結,微嘔,是少陽兼太陽病,可用柴胡桂枝湯。
(2)少陽證而復見腹滿痛,鬱郁微煩,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黃等,是少陽兼陽明里實證,用大柴胡湯。
(3)少陽病腹中拘急而痛,脈象浮1嗇沉弦,是少陽病兼里氣不足,先用小建中湯補虛,服藥後里虛得復,而少陽病證不減,再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4)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等,是邪熱陷於少陽,水飲不化,當宜柴胡桂枝幹薑湯和解宣飲。
(5)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痛不可轉側,是邪入少陽正虛神浮,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6)熱氣(胃熱)上逆嘔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熱下寒,用黃連湯清上溫中。
《傷寒論》六經病 |
太陽病 - 陽明病 - 少陽病 - 太陰病 - 少陰病 - 厥陰病 |
關於「少陽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